2022下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小编特为还在备考2022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们汇总了考试内容的知识点,各位考生们快来阅读一下此篇文章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2022下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本文。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考生备考主要以这7个模块为重点,为帮助大家备考2022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下半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2022年下半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一、婴幼儿发展概述

  知识点1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1.生物因素

  (1)遗传:又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 遗传素质奠定儿童身心发展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 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 生理成熟的个体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

  2.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

  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它有专职的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是最系统、最简捷的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式。

  3.主观因素(儿童的主动活动)

  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活动,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 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内部矛盾即儿童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两者不断发生矛盾促进了心理发展。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2017上•真题】

  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  )。

  A.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行的

  B.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C.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D.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当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遗传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题干中的双胞胎虽然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但是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说明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2022年下半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婴幼儿发展概述

  知识点2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0-1岁)的年龄特征

  (1)新生儿期(0-1个月)

  • 先天带有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怀抱反射等。无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基础。

  • 条件反射形成,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给孩子喂奶,抱在怀里的动作就和吸吮结合了。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2)婴儿早期(1-6个月)

  • 视听觉发展;眼睛会随物体动,听到声音会望去。

  • 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重复连锁动作。

  • 标志: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 主动招人;会用哭声和笑声吸引人,可以进行初步的亲子游戏。

  • 56个月开始认生;依恋的发生和发展。

  (3)婴儿晚期(6-12个月)

  • 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

  •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开始分工。

  • 言语开始萌芽,能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做动作。

  • 依恋关系开始发展;分离焦虑相当明显。

  2.幼儿前期(也称先学前期1-3岁)的年龄特征

  这个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

  • 言语的形成:能够理解日常对话并清楚表达。

  • 思维的萌芽:出现最初的概括和分类,想象也开始发生。

  • 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左右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表现在于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在语言上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掌握“我”这个代名词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

  3.幼儿期(也称学前期3-6岁)的年龄特征

  (1)幼儿初期——小班(3-4岁)

  • 最初的生活自理。

  • 情绪化,不高兴时什么也不听。容易哭泣,变化快。

  • 爱模仿,模仿是34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小班玩具种类不必太多,同样的多准备几套。思维直觉行动性:幼儿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理解不了反话。对小班幼儿要进行正面教育,提要求要注意具体,最好说“小眼睛看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

  (2)幼儿中期——中班(4-5岁)

  • 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 思维具体形象性: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成人语言,避免抽象词汇。

  • 开始接受任务:思维概括性和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理解力增强,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有所提高。

  •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游戏情节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游戏中逐渐和同龄人结成伙伴关系。

  (3)幼儿晚期——大班(5-6岁)

  • 好学、好问

  •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 个性初具雏形

  •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能够进行有意记忆。思维快速发展,能够在头脑中构思。

  【2016上•真题】

  1.一名4岁幼儿听到老师说“一滴水,不起眼”,结果他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幼儿(  )。

  A.听觉辨别力较弱

  B.想象力非常丰富

  C.语言理解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

  D.理解语言具有随意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

  【2016下•真题】

  2.婴幼儿的“认生”通常出现在(  )。

  A.3~6个月

  B.6~12个月

  C.1~2岁

  D.2~3岁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5―6个月开始认生

  2022年下半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婴幼儿发展概述

  知识点3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儿童刚开始对事物是根据具体事物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特征加以认识与判断的,后来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加以判断,即从感觉、知觉、表象再到思维的过程。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二、儿童发展理论

  知识点1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格赛尔

  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成熟时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sell,1880~1961)。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格赛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即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赛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格赛尔对爬梯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格赛尔认为幼儿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行为,而且内部的成熟因素决定了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例如,幼儿在完成如跳和系鞋带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上的不同,应归因于他们遗传上的不同,而不应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幼儿的发展、成熟和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内部的既定顺序进行的。

  【典型例题】格赛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儿童有效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

  A.遗传素质

  B.学习训练

  C.指导学习

  D.成熟程度

  参考答案:D

  知识点精讲2 华生的行为主义

  (1)是行为主义创始人;

  (2)认为给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

  (3)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模拟题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

  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讲师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知识点精讲3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斯金纳认为“刺激―反应”模式的学习更多发生在动物身上,人类与动物的最大不同是,人类的学习更多是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或教育的强化而形成。斯金纳把那种只是由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因此,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方式是R―S,而不是经典行为主义所主张的S―R。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展的概率。所谓负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

  (1)人类的学习是在作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强化而形成。

  (2)强化理论:正强化——给予愉快刺激——提高反应频率

  负强化——撤销厌恶刺激——提高反应频率

  消退——不理睬——降低反应频率

  惩罚——打、骂——降低反应频率

  

  推荐阅读:

  2022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2022下半年教资小学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入口


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试题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试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分享

热门关注

2020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大纲:小学综合素质

教师资格证笔试大纲

2022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2022下半年教资小学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面试大纲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考什么 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中地理

2020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