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

2012-04-28 14:33:50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典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

  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7. 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作为对二者总结的哲学。

  B. 科学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浅。

  C. 这里所说的“国民”就是指“公众”,他们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

  D.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8. 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 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

  C. 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D. 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

  9.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 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 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10.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 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 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 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

  结合上面题目,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方法,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辨析出文中信息所涉及范围的大小,防止“以偏概全”或“误扩范围”的迷惑项。

  [解析]第7题:答案为D项。A项从全文语境看,这里“科学”的包括范围只特指的自然科学,并不包含 社会科学和哲学,属于误扩范围;B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这里所说科学素质只取决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显然范围小了,与文意不符,属于以偏概全;C项所说的“国民”、“公众”从原文看,“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全体人民,当然也包括科学家,理解的范围小了。只有D项,与原文主题切合,且概括范围全面。

  辨析答案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衍生信息”和“混乱语意”的迷惑项。

  [解析]第8题:答案为C项。A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而这里却把语意混淆为“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 ,且原文中也没有“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的信息;B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这里却把语意混淆为“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衍生出了“科学知识、方法”的概念,因为活动已包括了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方法掌握;D项所说的“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中“社会正义和良知” 衍生出来的,原文并无此信息,且“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推断也不对。只有C项,与原文中“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等句含意切合。

  辨析答案选项在整合原文信息时“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的迷惑项。

  [解析]第9题:答案为A项。B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而这里却把它整合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三者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不能用“沟通”和“储存”来表述;C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传统科普“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这里的表述为“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完全是“无中生有”;D项所说的“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是有意缺失了“不恰当的科学普及”这一主语的定语“不恰当的”,与上句共戴一个主语“科普”,造成理解错误。只有A项,与原文中“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等信息切合。

  第10题:答案为A项。这是一条推断题,有亲“推断”将在下面具体讲解,这里先从处理信息角度来分析。B项说“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从原文意思看,解决“伪科学”问题关键不在于“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仍然是“提高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精神”;C项中“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只能推断出“科学家也要提高科学素养”的结论,而决不能推出“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的结论;D项所说的“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中的“传统科普”在原文中多处进行否定,“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因此,就不应在其基础上进行现代科普。只有A项,与原文中“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等信息切合。

  辨析答案选项在处理原文信息时“因果颠倒”和“已未混乱”的迷惑项。

  如上面高考示例(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第18题“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题,B项说“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原文却说“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除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显然是是钙离子引起心脏变化,而非心脏导致钙离子的活动,答案选项B颠倒了原文的因果关系。

  再看一例:总体认识中(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第25题“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题,A项说“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而原文第二段中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的提法,答案选项B明显将有些“未推广”的品种混淆成了“已推广”的了。

  【综合巩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 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7.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18.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2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C.“ 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D.克 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选自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第17题: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有关原文观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A项中将原文第一、二段有关“无性繁殖”的信息整合为中“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与原文信息一致,故理解正确;B项中将原文中“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转换成克隆是“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从集体名词中抽出个体,符合文意;D项的理解要求将原文段的信息加以整合,理解是正确的。只有C项说“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是属于“误扩范围”,因为“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包括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方面,而“有性繁殖”不属于“克隆”的范围,所以理解错误。

  第18题: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第三段有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A项原文中信息是将两只羊的细胞核互换后“组装”,而并非“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的“组装”故理解错误;B项原文中紧接着“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一句后面强调“‘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证明“多利”是较为典型的“克隆羊”而不是“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D项中因果关系搞错,使“多利”成为“克隆羊”的真正原因是采用了“换核卵”技术,尽管是在试管中产生的,但不是像“有性繁殖”那样的“试管受孕”,故理解错误。只有C项,符合原文中“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的信息,理解正确。

  第19题:答案为B项。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意理解的能力。A项是“范围误扩”,原文中的细胞前面有“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定语,而A项表述时将这个定语换成了“各种”; C项中用“某些细胞”概括特殊细胞可以,但在前面又加上“特定的”定语,而原文中“特定”不是修饰“细胞”而是修饰“形态”的,属于“信息缺失”,故理解错误。只有B项,用“某些细胞”来指代特 殊细胞是准确的。

  第20题:答案为D项。本题考查对全文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A项是与原文第二段“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有性繁殖”的信息相关,但这里却加上了“植物”,范围误扩了; B项从原文第一段“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的信息来看,不能得出“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的结论,对原文而言,这里是“无中生有”了;C项是从原文第三段提供的信息看,科学家利用了两只母羊来进行试验,所以,“用它父母的体细胞”中“父”字是无中生有的信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异化”一词,在开始时是作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一个万用代名词而被人们广泛使用。所以,我们必须为它的社会学涵义下一个严密的定义。异化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自己无力支配并认为是压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面前所体验的一种束手无策、孤独和毫无意义的感觉。[来源:学&科&网Z&X&X&K]

  是卡尔·马克思把异化的概念引进现代社会学中的。按照他的观点,异化是在人们忘记了社会和社会制度是人为所创建的,因而能被人改变这一事实时产生的。由此,社会就成为一种不可支配的敌对力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环境产生一种“异化”感。马克思在论及诸如法律、政府、宗教及经济等许多社会制度中运用了这一观点。以宗教为例,人们创造了宗教,却忘记了原本是社会的创造,而束手无策地让自己建立的制度来支配自己的生命。经济秩序也是如此。人们建立起经济制度,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制度压迫时,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制度,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

  马克思相信,具有劳动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认为,所有其他的物种,都不过是世界的对象而已,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因为他们自觉地作用于世界并创造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和劳动相互异化了,并因此导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间的对立。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工是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经过了一种特殊的、严格的和有限的分工,这就限制了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全部发挥。工人们所负的责任很小,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的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 ,正因为这样,他们就成了整个劳动过程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一架机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劳动成了一个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个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工人们劳动生产出的利润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曾对劳动异化的本质作过一番总结。这一总结如今看来仍和当时一样适用。

  那么,劳动的异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劳动,而是被迫强制劳动。因而,他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质是: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7.以下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的“异化”概念是属于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研究范畴内的人们的心理现象。

  B.产生“异化”的根本点是人们在不自觉中创建了与自己对立的势力却误以为无法改变的心理。

  C.人与其他一切包括与自我产生对立是人与劳动的异化派生的结果,而且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之一。

  D.“劳动异化”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还不能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劳动创造了人,从本质上讲,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我需要。

  8.以下不属于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大工业生产中严格分工严重影响了工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

  B.工人们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又不能参加民主管理。

  C.劳动应是人的自觉行为,充满了创造、满足和发展的乐趣。

  D.资本家占有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

  9.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创造的宗教却在支 配人的生命,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敌对力量。

  B.“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中“这种状况”是指工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不能全部发挥。

  C.在劳动异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

  D.工人不能满足劳动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把异化的概 念引进现代社会学中的目的是为了号召无产阶级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B.“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具有劳动能力。

  C.既然高度分工是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根源,社会发展将会回到符合个性和综合性的劳动中去。

  D.人要使自己外化的劳动转变为内化劳动,就必须要放弃自我牺牲的劳动。

  [解析]第7题:答案为C项。A项从原文第一段信息的整合,“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是有的,而原文中的“感觉”一词即为“心理现象”;B项与原文第二段相关的信息是“异化是在人们忘记了社会和社会制度是人为所创建的,因而能被人改变这一事实时产生的”,这里与原文一致;D项所说的与原文第二段中“在现代社会中,人和劳动相互异化了,并因此导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间的对立”以及其他部分意思相一致。只有C项,与原文主题切合,且概括范围全面。

  第8题:答案为C项。A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这就限制了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全部发挥”,这里把它整合为“生理和心理”,表述准确;B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 “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的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这里的表述为“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又不能参加民主管理”,与原文一致; D项所说的“资本家占有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与原文中“工人们劳动生产出的利润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致,故理解正确。。只有C项,与题干中“产生‘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要求不切合,故理解错误。

  第9题:答案为A项。A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以宗教为例,人们创造了宗教,却忘记了原本是社会的创造,而束手无策地让自己建立的制度来支配自己的生命”,这里与原文表述一致;B项中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劳动成了一个强制性的劳动,而不是一个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尤为严重”,而这里却把“这种状况”指代为“工人的手、脑以及工作热情的不能全部发挥”,故错误; C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 “只有人类才是世界的主人,因为他们自觉地作用于世界并创造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这里的表述为“在劳动异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个性特征”,把“劳动过程”误用这“劳动异化过程”了;D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他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这里所说的“工人不能满足劳动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与“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原因相比,范围小了。

  第10题:答案为D项。A项推断正确的理由来源于原文中诸如“人们建立起经济制度,可是当他们受到这些制度压迫时,却感到无力改变这些制度,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等信息;B项推断正确的理由来源于文中“具有劳动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等信息;C项所作的推断结论包含第三、四段如“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劳动”等信息中。只有D项,推断为“就必须要放弃自我牺牲的劳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B)

  (一)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太空制药

  在航天技术日益发展的21世纪,利 用太空的特殊环境,制造真正的灵丹妙药以攻克威胁地球人的不治之症,不是无稽之谈。目前激素、酶、抗体类特效药制剂都是通过选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培养制取的,而在体外培养大量活细胞难度非常大。要使大量的细胞脱离原体后仍有生命功能,必须使它们依附它物,而且细胞之间互不干扰。没有可依附的物体表面,这些细胞不能存活,便谈不到制取有价值的生物制剂。生物学家通常让“培养细胞”分散依附在直径小于百万分之一英寸的特制塑料小球表面,将小球置于有培养介质液的罐中,使之吸收介质中的营养并进行新陈代谢。但是,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小球往往会沉降,依附在球面上的细胞也会“叠罗汉”,下层的细胞在成为饿殍的过程中产生着毒素,上层的细胞则因兼容并蓄而前景堪忧。

  如果在太空中,上述情况便会发生逆转。失重,会使“培养细胞”保持旺盛的活力。失重环境最利于生物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生物学家和医药学家最感兴趣的电泳技术的作用在未来的太空制药厂里可以得到尽如人意的发挥。电泳技术是将质量和电荷的比值不同的粒子在电场中分离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既可分离不同组分的混合物,又能分离细胞和蛋白质,甚至从“衰老”的细胞群中分离“年轻”的细胞。在地面上,所有粒子都会同时受到电场力和重力的作用,电泳操作难度极大。当电力培养细胞或培养介质受热时,对流和沉淀现象将并发(往往以一种现象为主,如重力大于电场力,沉淀就将起主要作用)。对流或沉淀都会使已经分离的组分重新混合。克服此弊,需要创造失重环境。在“阿波罗—联盟”号飞船实验室中进行的电泳分离试验非常成功,从大约5%的肾细胞中分离出尿激素,其分离效率是地面上的6—10倍,而且质量极好。这种在地面上难以提取的尿激素是溶解血栓或凝血的特效药。航天飞机投入使用后,在机内空间实验室中多次进行了电泳试验,成功的从血浆中分离出激素、酶和蛋白质。太空生物制品专家K·威斯指出,在太空实验室利用电泳技术生产血浆蛋白的效率要比地球上高700倍。

  发展太空制药业或生物制品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疫苗制品的生产,人体细胞和白蛋白的提纯与制造,血红细胞生成素的配置……都可能成为高科技、高盈利生产项目。有人估计,仅疫苗一项,每年的经济收益将超过1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绝症”患者也会因太空的灵丹妙药而起死回生。

  7.对第一段划线文字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重力作用破坏了“依附在球面上的细胞”的分散排布,使之出现叠压现象

  B.居于上层的“培养细胞”,在得到营养的同时也吸纳了毒气,存活能力下降。

  C.在培养介质罐中,被压在下层的“培养细胞”死亡后,尸体腐烂不断释放毒气。

  D.地球重力使“培养细胞”的代谢物沉降在介质罐底部,细胞存活环境随之恶化。

  8.对“电泳技术的作用”,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电泳是在太空环境中分离与提纯生物物质的物理方法

  B.电泳可以有效分离不同组分混合物的细胞和蛋白质

  C.在失重情况下,将质量和电荷按不同的比值进行分离。

  D.可以在电场中将质量和电荷不同比值的粒子进行分离。

  9.下列各种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电泳技术制取的生物制品,可将病灶从患者的机体中剥离出来。

  B.在太空实验室,附着“培养细胞”的小球,能悬浮于介质营养液中

  C.克服了地球重力,培养介质的对流现象与沉淀现象便不会同时发生

  D.培养介质受热时,如果电场力增加则沉淀现象消失,对流现象显现。

  1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地球上无法进行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而在太空中能够顺利完成。

  B.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提取生物制品的科学实验取得进展,研发前景看好。

  C.在太空实验室利用电泳技术提取生物激素、蛋白质等,效率高、质量好。

  D.发展太空制药与生物制品业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7.C(毒气,是培养细胞的代谢产物。请注意原文“成为饿殍的过程中”的字样。)8.D(原文“电泳技术是将质量和电荷的比值不同的粒子在电场中分离的一种方法”,在这一定义中,划线的部分正是对“电泳技术的作用”的本质揭示。A项,是给电泳下定义,且“在太空环境中”属非必要条件。B项,“混合物中的细胞和蛋白质”,整合谬误。C项,分离的应是“比值不同的粒子”。)9.B(A项,电泳的分离作用是之于粒子而言,推不出剥离病灶的功能。C项,“不会同时发生”,意味还有对流或沉淀现象发生。D项,电场力增加,不等于电场力大于重力,即或电场力大于重力,沉淀现象也不会消失。)10.A(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在地球上能够进行的,只是难度极大。其他项的叙述在原文都有依据。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这是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却很高,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 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7000艘之多。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部分或全部流入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和鱼类迅速死亡,海鸟也难以幸免。因为原油能损害羽毛的功能,使海鸟 体温降低,其游泳和飞翔能力降低,最后冻饿而死。据统计,每年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鸟多达数十万只,而甲壳类和鱼类根本无法统计。

  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另一方面,藻类生长不良也影响和制约了海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

  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据分析,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如DDT、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并把这些毒物浓集到海水表层,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和晚上浮上海面活动的鱼苗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以避免再进一步大面积的扩展,然后要尽快地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

  进入海洋的石油,一部分可直接挥发而进入空气;一部分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光极慢地化学分解,而绝大部分石油污染都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目前已经知道细菌、放线菌、真菌中有70个属,约200多个种能氧化降解石油。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然而,由于外洋海水中N、P等营养物质的缺乏,石油降解菌的增殖受到制约,那里的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很不容易很快消除。

  7.下列对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在工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B.全球石油分布严重不均衡。

  C.大型油轮营运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

  D.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

  8.下列对“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鱼类及海鸟遭遇灭顶之灾。

  B.不透明的油膜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C.海面浮油导致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D.海面浮油中的氯烃,对许多海洋生物产生有 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9.下列对海洋石油污染净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是目前主要的净化方法。

  B.进入海洋的石油,一小部分可以通过挥发和化学分解得到净化。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污染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D.由于外洋海水中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很不容易很快消除。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止石油的运输过程中大型油轮失事的石油泄漏、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是目前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B.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其结果一方面对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净化方法。

  D.当前海洋的石油污染严重,而无论是人工治理还是依靠自然净化都很困难,如何从各个方面努力防治、消除它,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解析] 7.D。 (A、B项是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C项是广泛使用大型油轮运输石油的原因。)8. D。(不是“海面浮油中的氯烃”,而是“海面 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9. C。( 不是“很容易”,而是“较容易”。)10. C。 (判断依据:“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

  考点4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考点聚焦】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C级层级。它也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高一级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2003年《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把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的信息体,而归纳就是对这几个信 息体进行综合、概括;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生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分析的思维不足,未能整体掌握文章思路,故在归纳与概述时或信息遗漏,或把握不准,或理解欠妥,造成答题错误。

  2.归纳内容后不能进行有效转述,语言功底不足,不能准确地概述出内容要点和大意。

  在复习时,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坚持“文本为本,搞清弄通”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感知,掌握思路;2.整理提炼,注重条理;3.落实词句,分析段落;4.寻找关键,理清关系;5.转换语言,力求准确。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2020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文版)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2020天津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文版)

天津高考语文试卷

2020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卷

2020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

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

2020高考语文:题型的解答方法

2020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