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着转移。当然,人的记忆转移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要求: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 1. 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写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2. 题目自拟。
3. 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
4. 不少于800字。
【审题】
高科技成果引入高考作文题,99届是第一次。这道题新颖,有现代气息。根据材料所示,我们可作下述分析:一、赞扬这种成果。肯定这种成果会对人类带来好处。记忆强是一种优良心理素质,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聪明。它还可以使前人的成果无保留地让后人继承。如果把 爱因斯坦、陈景润等著名科学家或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著名文学家的大脑里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然后把这种“化学物质”“转移”到年轻一代的大脑里,这样,年轻一代不是能更好地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或文学家的事业吗?二、希望这种研究早日成功,早日取得“社会效益”。并且相信人类是一定会取得这种成功的。如果能取得成功,其前景是十分光辉灿烂的。那时,世界上将会出现更多的爱因斯坦,更多的莎士比亚。三、也可提出疑义,这项研究如能成功,是否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儿子“移植”了父亲关于“仇恨某人某事”的“记忆”,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年轻人老是依赖于“移植记忆”,是否会产生惰性或影响个人创造性的发挥?
例文(略)
【话题训练】
话题: 心灵美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话题:相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真理与谬误是相邻的,有一句成语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是谬论。”智慧与寂寞是相邻的,世界史上伟大的智者常常是十分孤寂的人。仙境与死亡之是相邻的,于是有“欲仙欲死”这种说法。爱与憎的感情似乎是相互拒斥的两极,它们其实是相邻的,由热爱到憎恨常常会发生在一瞬之间。
的确,世界上相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周围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以“相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 ,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话题:希望工程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希望工程义演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讲了下面一段激动人心的话:
救助百万儿童的希望工程,是中华民族跨世纪的基础建设,是功系千秋的事业。
失去教育的孩子就像黄河流失的宝贵黄土,本来每一块土都是可以长出一棵大树的。让我们大家献出爱心,不要让水土流失,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机会。
可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失学的孩子大都是农村的,他们的家庭往往穷而人口多,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家长的文化程度也非常低。
请以“希望工程的希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
今年的话题作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两点突破。一点是对提供的材料有阅读理解的要求。去年“记忆移植”的材料由于本身太深奥,学生很难搞懂。今年的四个图形以及对四个图形各自特点的说明,都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并不很困难。为了充分发挥话题的引发作用,命题者采用了层层铺垫,逐步深入的策略。先说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这就提示出“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但命题者显然不希望考生只就四个图形来写文章,而是希望拿它当引子,跳出四个图形,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结合个人的经历、体验、见闻来写作文,这就有了第二层引发。在注意事项中,命题人又做了第三层引发,即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引导考生确定怎么写,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都是在引导考生尽快破题入境。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对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的一个冲击。长期以来,学生多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氛围中求知。鼓励创新的突破口选在“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点上是很有意义的。由此引发的思想感受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想到应该追求正确答案,并且敢于坚持正确答案;想到应该培养对答案不止一个的探求精神;如果能想到,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就不能只满足于有答案,还应该学会对各种答案的优劣、高下进行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一点,今年作文在文体上,取消了“除诗歌外”的限制。这意味着考生在兴致所至时,可以写几句诗来表情达意,这就为有这方面特长的考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例文(略)
2001年语文高考作文题
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看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
“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审题
如果说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活跃思想、放开思维的全新的思路,那么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则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关于“诚信”的话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墨子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可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西方经济思潮影响下,许多人将“诚信”淡忘了,金钱至上,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影响到青少年,这种现象从考后一些考生的答卷和社会上对作文题目的不同反映中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了,道德品质下降了,这决不应该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诚信”的内容。2001年高考作文题直指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可谓切中要害,可以引起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
从试题难度上看,审其内核,辨其意旨,今年作文对考生的基本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这次的作文试题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新视角,传递给我们的是鲜活的时代精神,是对考生人文素养的一次重要检测。往年的话题作文侧重于“放宽眼界”,破 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意在改变学生作文的保守状态,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以‘诚信’为话题”则对于优化思维品质,加强道德建设,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净化社会风气,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生如果平时关心时政,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分析社会现象,严于自律、自省,就很容易准确地把握题旨,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进而找准写作的“切入点”。
其次,往年的作文考题,预定了思考的结论,考生或叙或议,均带有很明显的“印证性”,虽说话题宽泛,但思维基本上在同一层面周旋。而今年的考题,“寓言”本身意味深长,具有很大的容量;所提供写作的话题只是个“线头”,没有明示结论,留给考生的是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对思想的着力开掘,因而具有较强的“开拓性”、“思辨性”。从这个意义上看,高考命题专家主张“淡化审题”,其实并不意味着审题的“简单化”。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一些考生为了骗取作文的高分,不惜降低人格,弄虚作假,如为了表现自己“战胜脆弱”,居然把父母写成突然去世,以反衬自己品格“坚韧”;为了表现“有文采”、“有创意”,竟全文照搬人家发表的小说或散文。这些反常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价值观念的颓败和“诚信”的缺失,也给高考评分带来了不少麻烦。这次高考作文体现了作文考题"开放性中要有限制"的思想,即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只让学生在"诚信"范围内构思,在限制的前题下,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既能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又防止了过去押题宿构现象。它有利于端正作文教学思想,把“作文”和“做人”统一起来,形成健康的文风,因而,这次的高考作文功在纠偏,意义深远。
写作提示:
一、要以“我”为主角,不要写“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个集体”等。也不可开始说自己,到了后来又说别人。可以联系他人的经历,但写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写自己;
二、题目要求以“丢弃诚信”为切入点。
三、要注意诚信与诚实的差别。“诚信”除了有“诚实”的含义外,还有守信的含义。如将诚信写成诚实,或其间没有“信”的内容,可能会影响评分。
四、最好能考虑寓言中提到的美貌、金钱、荣誉等与诚信的取舍问题,将诚信与其他6个“背囊”做对比,体现出诚信的重要性。
例文(略)
2002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审题
这是一道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引出话题和帮助理解话题的材料是一则登山者救人的故事。
“心灵的选择”话题的话语形式,既不是像2001年的一个概念 (诚信),也不是像2000年的一个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个偏正短语。因为中心词有了一个修饰语,话题的语法范围,要比仅有一个概念的狭窄,但又要比一个判断的宽阔。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让我们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着一次的选择。”(《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几乎每年每月每日都要面临着进行着大大小小的种种色色的选择。这些选择,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生命攸关的大事;有的是天天重复的功课,有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有的是生理的基本需要,有的是心灵深处的希求;有的是跟着感觉走,凭直觉作出结论,有的是运用庞大的论据数据,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判断;有的是父母包办,师长越俎代庖,有的是倾听自己的志趣爱好,独立自主地进行挑选。
这个作文话题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的”。正如上面所说,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考生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 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心灵”,《现代汉语词典》说明是指人的“内心”、“思想”、“精神”等等东西。这就是,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 ,不论是小事还是大事,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发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选择,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更显示出这 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
引出“心灵的选择”话题的材料是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显示出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登山者是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还是冒险停下来援救一个陌生人?这确实是对人的最大考验。顺从人的生理本能,也许会选择继续赶路自已求生,而恶劣的天气和荒无人烟的环境更是强化了这种选择。但是登山者内心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同类生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登山者毅然停下来向一个陌生人伸出援救之手。这是崇高品德的选择,这是伟大精神的选择。
在抵抗侵略的战场上,战士用胸口堵住敌人的枪眼,把生让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已;在世贸大楼被撞击后,青壮男子靠楼梯边站着,把通道让给了妇幼老弱。这些都是与登山者一样的是高尚心灵的选择。当然,不是每个人,也不是经常都能碰到这种生死抉择的,然而每个人却会经常碰到需要心灵作出选择的事情。那么,如当你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譬如说,当你碰到要处理你与他人、你与社会的关系的事的时候,你不要仅仅依靠生物的本能,依靠一时的冲动,去作出选择;你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去作出判断和选择。每一次选择就将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倒退,是一个成熟而不是错误。这就是登山者的故事给考生所带来的第一个启发。当然,成功的心灵选择可以写,错误的心灵选择也可写,意识到选择的错误就是进步,就是成熟。
登山者的故事的第二个启发是,登山者在救人中自救,两个人合作走出了困境。古今中外有一派思想家始终认为:人能独自生存和发展,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自己幸福,必须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你也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个人的幸福是与许许多多的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利益也是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必须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甚至为了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在这种人与人复杂关系中,有一种情况是,救人往往能变成自救,帮人常常能得到人帮。选择帮助他人,倒是帮了自已,成长自己,发展了自已。这就是登山者的帮人帮己,合作友善,携手共进。
登山者的故事还有其他种种的启发,但不论是哪种启发都应该是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自行体会和自行接受的。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的作用不相同。材料作文根据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话题作文中材料只起着引子或例子作用。材料引 出话题,也作为一个例子帮助考生理解话题。今年的作文试题用登山者故事材料,但并没有限定考生一定要写类似的生死抉择的题材,也没有限定考生一定要写类似帮助别人的题材,这在试题中已经交代得清楚明白的:“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同时,用登山者的材料也不是要求考生都一定按照这个故事的帮人救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去立意,因为许多心灵的选择是不属于帮人救人的,这在试题“注意”中也说的清楚明白的:“立意自定。”话题作文中,真正有规定作用的是题本身。作文内容进入话题范围就符合题意,不进入话题范围就是离题、半离题。材料只是作为启发考生如何使自已的作文完全符合题意,使自己的作文如何更好地立意选材、选取角度、选用文体形式的一个例子而已。考生阅读和参考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可以用求同思维,也可以用求异思维。
“心灵的选择”话题画出了作文内容的范围。可以说,这个作文试题的限制比01年要多了一些,估计是这样。但是文体仍然是不加限定,自选的。在试题要求中,除了明确内容范围之外,仍然提出了“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此外还增加了一条“不得抄袭”。这是在高考试卷卷面上第一次出这样的要求。抄袭的高考作文过去也有,只是近年话题作文实行“三自”政策,限制少一些;极少数考生的诚信道德观念,也淡薄了一些。这样一来,抄袭之作也比以前多了一些。今年在卷面上提出了“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地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 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这就是说,抄袭而极为恶劣可以评为0分。抄袭破坏了我们的考风,破坏了高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是所有正直的教师和学生都深恶痛绝的。今年的这个做法希望对抄袭之风有所遏制。
作文评分继续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只是在某些地方作了修改。主要是“发展等级”的第二项,把原来的“生动形象”改为“丰富”,并在下属设立了“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三条小目。从近几年考场作文看,内容是丰富还是贫乏,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评分点,也是形成高考作文区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更深层的意义看,作文内容的丰富与否,正是反映了考生的语文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问题,反映了考生的文化积累问题。所以,今年把“丰富”作为“发展等级”的第二个评分项目,而把“生动形象”移到“有文采”变为其中的一个小目“词语生动”。
例文(略)
200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全国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 ,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审题
一、破题
1、寓言的寓意:
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事物的正误深浅起了"误导"的作用。
2、提示部分的要点:
(1)联系现实,扩充寓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2)连设两问,引出话题“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 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思路
1、选材立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由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个抽象而宽泛的话题,又加之“题目自拟”和“立意自定”,所以考生在选择材料和确立题旨上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自由度的增加一方面可使部分考生易于发挥--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但另一方面也令部分考生心生茫然--有如一瞬间大海捞针。理智与聪明的对策是:从大中取小,从小中见大。
2、布局谋篇:立足两个点和两个关系认真审题后会发现,提示当中的两个点和两个关系是支撑本次作文的骨架。“感情亲疏”是前点,“对事物的认知”是后点,将这两点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个关系,即“有没有”和“什么样”。
3、命题举例
下列几组议论文命题,是根据高中生大致占有的人文知识量和平时写作训练习惯 (模式) 而虚拟的,可供考生参考。
(1)《谈“情人眼里出西施”》或《也谈“情人眼里出西施》
(2)《“任人唯亲”小议》或《“人唯贤”小议》
(3) 《“合情”与“合理”》或《“通情”与“达理”》
(4)《“挥泪斩马凌”的启示》或《“包公赔情”的启示》
三、话题辐射的三方面要义
1、感情亲疏--要说清一个“情”字
(1)人是有感情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人的感情是多样的、有差别的。从性质上分,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从程度上分,有亲、疏、远、近等。
(3)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种复杂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包含着感情即感情亲疏的因素。
2、对事物的认知要说透一个“理”字
(1)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是人类生存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课题。
(2)对事物认知的关键和实质,是对事物的“理”的认知。“理”在不同情况下被解释成“事理”、“物理”、“道理”、“真理”等。
(3)对事物的认知虽然包含感情即感情亲疏的因素;但作为客观存在的"理"本身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3、应辩证认识和正确 处理“情”与“理”的关系
(1)感情亲疏有时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如父母因爱孩子而更了解孩子,因更了解孩子而更有利于帮助 孩子,使其健康地成长、成材。
(2)感情亲疏有时对认知事物产生消极影响。如父母因溺爱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因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气,使其不能健康地成长、成材。
(3)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时,可借助“情”的力量达到对“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产生消极影响时,应挣脱“情”的枷锁,投入“理”的怀抱,让“理”驾驭“情”,让“情”服从“理”。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