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汉语言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考点

  前几日,中国教育部官网已经发布了2023年考研安排的相关通知,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备考考研的考生看过来,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3汉语言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清文学理论知识的考研考点。

2023汉语言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考点

 绪论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是出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学活动的规律和特性。

  2、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活动(四要素说)

  3、学科归属(文艺学)

  广义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狭义文艺学:特指五个分支中的“文学理论”

  4、文学理论的性质

  是研究文学普遍规律和特性的理论型学科

  5、文学理论的四个特征

  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

第一编 文学的性质

  文学性质: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及人文学科的内在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作用。

  (一)、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3、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

  (二)、文学的倾向性。

  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1、政治和思想倾向是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文学的实践性。文学反映社会实践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能动的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

  1、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2、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

  3、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区分道德,宗教,为了回应邓小平的为人,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一)、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表达情感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

  1、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2、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二)、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1、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2、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三)、文学的超越性:

  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对人自我的超越。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他种类艺术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的间接性。必须通过语言符号在头脑展开联想,想象,间接的加以呈现。

  (二)、文学的精神性。文字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三)、文学的蕴藉性。文学具有在丰富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中运用含而不露的表现深长的意味特性。

  马克思主义鉴定文学性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是社会意识。

第二编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一、文学的价值

  文学价值是文学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

  (一)、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1)文学价值及其生成

  文学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包含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两个环节。

  文学价值首先来自作家的创造,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阅读接受和再创造完成的。

  (2)文学价值与文学评价

  文学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审美的变化,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二)、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1)文学价值的多样性,是指文学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这既包括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多样性,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读者接受中所显示出的价值多样性与变化性。

  文学价值可分为人文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交往价值、科学价值、商业价值。

  文学价值的选择接受与评判尺度随着时代的文化变迁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文学的主导价值,是指文学作品多样性价值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反映,要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还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

  (三)、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1)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要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珍惜等。

  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2)文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文学中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3)对文学真、善、美价值的评定

  一部作品是不是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做了近切而深刻的反应,看它是否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去表现现实的内容,看它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的灵魂。同时还要看他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技巧上的创造、虚构想象上的开拓、情感体验上的推进。不仅要看他是否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而且还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前瞻意识。对于今天的文学来说,还要看他是否体现了人民本位观察是否呈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一)、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文学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欲望、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1)文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了解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2)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三)、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1)文学的审美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交流,使人获得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实现审美理想,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

  (2)文学的娱乐功能

  文学的娱乐功能是指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和情欲宣泄的功能。

第三编 文学创作

  1、 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到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又:作家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 创作动因: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3、 创作动机: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4、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影响文学作品内容、影响作家对创作技巧的选择、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5、 创作冲动: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迫切愿望和心理躁动。

  6、 艺术构思(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通过艺术直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以艺术综合、简化、变形等构思方式,孕育艺术形象序列或意念心境,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7、 艺术构思的过程:形成作品的整体构架、设计具体艺术形象、安排情节的变化

  8、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变形

  9、 语言呈现: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10、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运用:恰如其分、富有表现力、追求独创性

  11、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

第四编 文学作品

  一、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

  1、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对日常语言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2、文学语言的特征

  1)自指性。文学语言的自指性是指文学语言在表意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

  2)新异性。文学语言的新异性是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

  3)生动性。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

  4)韵律性。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生育美的特性。

  二、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结构的第二层次。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主要有文学象征、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1、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2)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4)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2、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1)文学象征

  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象征的特征:

  ●暗示性。

  ●哲理性。

  ●多义性。

  2)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3)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主要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文学典型的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文学典型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

  ●文学典型具有灵魂的深度。

  ●文学典型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三、文学作品的意蕴

  文学作品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的意愿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

  1、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意蕴不是直接呈现的语言,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而是指语言和形象所蕴含的更深远、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即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作品的意蕴是多层次的。

  2、作品意蕴的层次

  (1)审美情韵层。审美情韵是指由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2)历史内容层。文学的历史内容,是指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真相、趋势和意义等历史意蕴。

  (3)哲学意味层。作品意蕴的最深层,一般是哲学意味层。

  3、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由于整个文学作品及其艺术世界是作为有机的生命形式存在的,所以作品的意愿也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

第五编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是指在结构形态和话语表达上具有明显可辨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

  一、文学体裁的发展与分类

  1、文学体裁的发生与发展

  2、文学体裁的分类

  1)两分法:韵文和散文

  2)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

  3)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

  二、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

  1诗歌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1)诗歌的艺术特征

  ●强烈的情感。

  ●跳跃性的言语结构。

  ●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凝练的意象。

  (2)诗歌的类型

  抒情诗与叙事诗

  抒情时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诗歌体裁。抒情时的主要特点是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追求诗人情感表达的真实、真切。主要包括情诗、颂歌、哀歌、牧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史诗等。

  叙事诗的特点是由诗人采用有韵语言述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与叙事类小说相比,叙事诗不做详细铺叙,而是选取最具特征性的形象来吟唱,重在抒发诗人内在的情感。

  格律诗,自由诗与歌谣体式。

  格律诗是一种有着固定格式和韵律的诗歌样式。

  自由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的,它没有固定的篇幅和句式,字数的限制,节奏和音乐也比较自由,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散文诗属于自由时。

  歌谣体诗在音韵和篇幅上没有格律诗严格,但为了便于诵记和合乐,一般有一定的韵脚。歌谣体诗,包括民歌,流行歌曲以及各种小调的歌词。

  2小说

  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叙事性指小说大多要讲述故事。虚构则指小说不是简单地摹写生活事实,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有别于生活的人物和事件。

  (1)小说的基本特征

  ●叙事性。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叙事,即叙述者按照一定叙述方式来结构事件。

  ●故事性。故事性指小说的结构,形态和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故事性就是在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产生。

  ●虚构中的现实。小说在强调虚构性的同时又追求艺术的真实的。

  ●文体的杂糅性。小说能够从容的从其他文体中吸取有用的成分来满足表现社会生活的需要。小说可以包容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某些片段,也可以采用书信,新闻,论文等实用文体的语汇。

  (2)小说的类型。

  根据小说的语言特点,可分为白话小说,文言小说。

  根据小说的结构,体式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等。

  根据小说的叙事范式和容量的差异,可以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一般篇幅短小、选题严格,情节单一明了、结构严密巧妙、场面集中,多叙述一个事件或事件片段,描绘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通过揭示社会某一侧面来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

  ●中篇小说介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中篇小说中的人物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没有长篇小说复杂,故事情节也相对集中,一般也不铺张宏阔的时代背景,主要以鲜明的人物,精炼的故事情节,较丰满的反映某个具体时间段内的社会生活。

  ●长篇小说是一种可以表现广阔生活内容的小说样式,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形象众多,可分为若干章节,有的还可分为部、卷、集等。

  3剧本

  剧本是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1)剧本的艺术特征

  ①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指戏剧中由对抗性力量造成的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它是戏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形式。戏剧冲突是剧本的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②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由于实际生活中时空的无限延展性与舞台演出上时空的严格限制之间存在矛盾,剧本要最大限度的展示出丰富的生活内容,就需要在地点的选择,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进展等方面高度集中。

  ③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剧本的叙事主要由人物语言及台词来完成,具有性格化,动作化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

  ●性格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思想,感情。

  ●动作性指指人物语言要表现其欲望、意志及鸡内心的冲突,并使这些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体现为人物的姿态,表情,手势,形体等。

  ●潜台词为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2)剧本的类型

  ①根据场次可以分为独木具和多木具。

  ②根据表演方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影视剧等。

  ③根据矛盾冲突性质,人物命运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差异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多指冲突正义的一方失败或毁灭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作品。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悲剧又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喜剧一般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之处。

  ●正剧又称悲喜剧,他皆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成分。

  4散文

  (1)散文的基本特征

  ①感受新颖,情感真挚。散文直接抒发真情实感,具有强烈的“自我”色彩,大多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书写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与哲理感悟,因而更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和风格。

  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散文的书写领域是广阔的,写人、叙事、咏物、怀旧,古往今来、天上地下都可以进入散文创作的视野,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和情感都可以作为散文的题材,在散文中得到反映。

  ③形式自由,形散神聚。散文讲求“形散神聚”,在题材选择、材料组织、篇章结构以及表现方式上,纵横捭阖、自由挥洒,但无论是委婉曲折还是直抒胸臆,是旁敲侧击还是一针见血,看似“散”的形式,又都围绕表现特定的生活感受、生命之思这一中心,并与后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④语言优美。散文一般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用自然、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散文的类型

  ①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叙事记人写景为主。

  ②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主。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侧重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抒发某种关于人生的审美感受。

  三、文学题材的融合和新变

  1.文学体裁的融合

  (1)不同语域的混用。侧重文学的有意识跨界表现为不同语域的交织和并置。

  (2)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

  文学体裁的边界还由于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而不断延展。

  2.文学体裁的新变

  (1)数字文学的问世

  数字文学史,文学与数字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超链接生成。

  (2)非虚构文本的挑战

  非虚构主要指采用计时而非单纯想象的方式写作的文本。

  3.文学体裁的不变与变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1)大体须有

  每种文学题材应具有与其他题材相区别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特征,即在长期文学实践逐步形成并约定俗成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有各自相对的稳定性。

  (2)定体则无

  任何一种体裁的规则和边界都有可能遇到来自文学活动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各种文学体裁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而要在他们之间画出一条截然的,固定不变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第六编 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一、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1.文学风格的特征

  1)独创性。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是指风格,体现出作家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创作性。

  2)稳定性。文学风格的稳定性是指作家风格,从形成时起会在一定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

  3)多样性。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是指由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形成的总体上的风格差异性和丰富性。

  2.文学风格的形成

  1)文学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方面是来自作家的主体要素,另一方面受制于文学作品的客体要素。

  ●首先,风格的生成始于作家感知界方式的独特性。

  ●其次,风格的确立关键在于作家自觉的寻找一种与其创作个性相匹配的言语基调。

  ●最后风格的成熟源于作家的认识力度。

  3文学风格的分类

  1)二分法:阳刚与阴柔

  2)八分法: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3)九分法: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婉约

  二、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主要是指一定时期里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作家汇聚而成的文学群体。

  1.文学流派的形成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1)相近的文学观念和主张。

  2)相近的题材。

  3)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

  4)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5)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

  6)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

  2.文学流派的多样性

  1)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与 走势。文学流派常常有众多作家和作品,他们相近或相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形成某种浩大的声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引领了那个时代文学的走势。

  2)不同文学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在同时代观点或倾向不同的文学流派之间,既可能相互对立,也可相互竞赛,这往往成为促进文学发展的一种动力。

  3)不同的流派带来不同的流派风格,也带来文学风格上的争奇斗艳,此间的竞争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三、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主要是指透过文学作品而呈现的在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及社会观念等方面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 潮流。

  1.文学思潮的形成

  1)文学思潮与时代风云和社会思想的激荡优切相关。

  在特定历史时空环境中,由于时代的物质生活变化推动,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日常活动方式等思潮发生相互激荡和渗透,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及艺术情趣相近的文学艺术家会在共同或相近的文学思想影响下,以共同或相近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创作出一批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人特色,而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形成了某种相互共生的思想倾向和潮流,有时甚至是文学运动。

  2.文学思潮的特征

  1)弥漫性。一种新的思潮一经产生就会在更广大的时空内扩散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兼容性。诸多丝绸呈现出多样化,同时又交叉互渗的趋向。

  3.文学思潮的多样性

  1)方现代文学思潮

  ①浪漫主义

  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施莱格尔兄弟、海涅、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拜伦、雪莱、济慈、雨果。

  特征:

  ●崇尚想象。

  ●张回到自然。

  ●常用象征与神话。

  ②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特征:

  ●客观性

  ●典型性

  ●批判性

  ③现代主义

  是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多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统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及荒诞派。

  代表作家:瓦莱里、艾略特,伍尔芙,乔依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纪德、穆齐尔、福克纳、梅特林克、奥尼尔

  特征:

  ●常常追求形式和文体上的创新探索,无人问津或隐晦不明的主题,或以支离破碎的话语,追求暗示的效果。

  ●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

  ●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以其抽象化,不连贯性和剧烈震荡等新型写作模式而显现出较强的先锋性,曲折的传达出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①“小说革命”潮

  1902年由梁启超首倡而兴起的将小说提升为文学的最高体裁,并赋予社会启蒙重任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李宝嘉、吴趼人、刘鹗、曾朴。

  ②“五四”文学 潮

  1917年前后兴起的崇尚民主与科学启蒙,倡导进化论历史观,推崇白话文写作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

  ③左翼文学 潮

  20世纪30年代逐渐兴起并发生演变的弘扬无产阶级革命,重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蒋光慈、矛盾、丁玲,周立波、赵树理。

  ④新时期文学 潮

  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还曾受多种现代文学思潮的复杂影响,激荡起新的浪潮。主要包括在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先后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乃至“先锋文学”等诸多潮流。

  3)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在于两者都是通过作品和作家而产生影响力,并从文学界延展到社会和历史之中,两者常出现重叠交叉,指称多有混同的现象。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之间的区别也比较明显。一般而言,文学思潮体现出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整体性趋向,透露一定的理念支配性,传达出某种合目的性或合规律性的东西,强调文学活动的某种整体性和系统性取向。文学流派往往只是追踪和理清创作领域中的特定作家群体,虽然其生成因素体现出在思想实践和成果方面的某种趋同性,但从总体上来说,流派概念强调的是作家的集合。

第七编 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的构成和作用

  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实践性的阅读活动,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具体化过程,是由读者、作品、作者等主要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关系。

  1.文学接受的构成

  文学接受的构成包括读者与作品的交互性关系,也包括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1)读者与作品的互动

  ①读者与作品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作品对阅读的规范和召唤。

  ②没有被接受的文学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他需要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现实性,从客观的物的存在转变为审美的具体存在。

  ③文学作品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含蓄性,留有空白,等待读者去解释与填补。

  2)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①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文学接受事实上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甚至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状态。

  ②读者与作者也是有区别的。

  ●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对象不同。

  ●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2.文学接受的作用

  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彰显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创造与发现。

  2)读者的阅读鉴赏是对作品价值的检测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文学创作与生产。

  3)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过程,对读者的审美情绪培养,人格塑造,人生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

  1.阅读准备

  读者的素养与接受动机是文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学接受过程的第一阶段,这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前理解”,是形成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基础。

  1)读者的素养

  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读者接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来自生活体验的积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养成。

  2)接受动机

  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

  获得愉悦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初始动机,但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读者的动机也可能会发生转换,或者相互交织。

  2.审美感受

  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趋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期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

  1)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文学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读者的审美体验,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储存的经验同作品所表现的经验之间产生呼应与共鸣,在这种状态之下,读者发现了自己未曾留意的日常生活经验所包蕴的意义与内涵,现实的经验由此得到超越,具有了某种难以言传的韵味,由此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成功的转化为独特而又深刻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经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2)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对象并不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而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理解去发现并填充空白,重构浸染着自己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

  3.审美评价

  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往往会进一步思索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做出判断。这样,文学接受活动就进入审美评价阶段。

  1)审美评价的特点

  审美评价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读者在前一阶段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生命感受。

  2)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

  普通读者的神评价往往是随机的、感想式的、零碎的,但也是他们对作品最直观的理解、最真切的感受。

  3)批评家的审美评价

  批评家所做的评论是审美评价的高级形态,往往是对一般读者审美评价的进一步提升。批评家往往能对文学创作方法、技巧和思想深度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而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从阅读到鉴赏,从审美感受到审美评价,都比一般读者理解得更为独到,提炼得更为准确,概括得更为集中,对普通读者的阅读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三、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1.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

  文学接受活动并不仅仅是对作品原意的还原,而是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创造性活动。这种二度创造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

  1)二度创作的定义

  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是对文学作品的再认识以及在作品基础之上的新发现。

  2)二度创造的内容和形式

  ①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

  ●重构文学形象: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经历或阅历,去加以联想,、幻想甚至是比附,从而在头脑里再创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文学形象世界。

  ●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读者结合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体验等,对自己而独创造的文学形象进行深度体验、感悟,从中生发出超越了具体的人物、情节、故事的人生感悟。

  ②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及学习借鉴的

  3)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①开放与持续的文学接受活动

  一次接受的完成,其实又是另一次接受的起点。

  ●从文学史来看,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作品在读者心中存留的时间越长,即使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他们可能会被遗忘,但在另外的情境下,这种感动还会被触发,并继续对读者发生作用。

  ●文学接受活动固然是由个体来实现和完成的,但是,文学自身的传播方式决定了每部具体作品实际上是由或多或少的读者群组成的。

  ②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就是不断被阅读,不断发掘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经历二度创造的历史。

  2.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1)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

  ①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相当大。

  ②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性,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这种审美现象即所谓的接受活动的共通性。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

  2)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文学作品的媒介符号的确定性,每一读者面对的作品是一致的,而作品对一切阅读有着最终的规定和制约。在一定的共同范围内,读者的接受必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乃至共同性。

  ●在这种共同性的基础上,差异性更为普遍的存在。即使围绕着同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同一时代,具有某种共通性的读者群,其中每个读者个体的阅读能力,趣味也还是千差万别。不同的读者群和同一读者群内的不同读者,必然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具体的作品,从而造成文学接受的差异性。

  ●从整个文学接受来说,共同性是有条件存在的,差异性的存在则是绝对的;但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差异性建立在共通性之基础上,共通性则现实的存在于差异之中。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则是文学生命力延展的动力和表现,是读者阅读准备同作品自身所展现的形式、内涵与价值的凝聚和融合。

  3.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1)何为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之作。

  2)文学作品的优胜劣汰

  文学经典的出现,是读者大众意志的反映,是人民创造的历史选择的结果。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下。彰显于世还是湮没无闻,根本上还是靠历代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的阅读和文学史家的遴选。

  人民群众是文学最普遍的阅读者,是文学的鉴赏家和批判者,他们的选择是文学经典最终确立的决定性的因素。

  3)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

  文学经典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的更多推崇,从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获得历史继承的优先性,成为阅读和阐释的焦点,对以后的文学接受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文学经典的积极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使读者的灵魂经受洗礼,去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

第八编 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与功能

  1.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也称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2)文学批评可以视为文学理论的特定领域之一,是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于文学现象的理解,理性阐释和评价,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①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科学的揭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过程及其相关现象中蕴藏的规律性和特点。

  ②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批评中应当充分的体现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灵感或适当运用艺术化语言。

  ③艺术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学批评总是或明或暗的传达出特定个人、集团、阶层、阶级或民族的情感、愿望、思想、意志或利益,是特定个人话语与社会发生关联的活动。

  2.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1)“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①“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强调,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诗意的裁判”。

  ②“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还强调,文学与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的生活,必须从根本上把文学这一审美现象当做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①思想标准

  思想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倾向性等作评判。

  ●文学作品要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总会流露出作家的特定倾向。

  ●文学作品总会表现作家的情感。

  ②艺术标准

  艺术标准是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主要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和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艺术形象的概括性

  ●阅读余味的醇厚性

  3.文学批评的功能

  1)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建议或引导作用。

  2)文学批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并对其文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3)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甄别功能,它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1.文学批评的类型

  文学批评的类型是指文学批评论著所体现的评价取向形态。包括鉴赏型批评、认知型批评、功用型批评、新闻逸事性批评的。

  1)鉴赏型批评

  鉴赏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和语言韵味的批评类型。

  2)认知型批评

  认知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从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

  3)功用型批评

  功用型批评侧重于从社会效果来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需求。

  4)新闻逸事型批评

  新闻逸事型批评侧重于报道或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议事,满足读者的消遣和休闲需要。

  2.文学批评的方法

  1)传记批评方法

  专辑批评方法堪称最古老、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是指注重探寻作品与读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方法。

  2)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产生较早、影响较大并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一种批评方法,它是指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

  3)感兴批评方法

  感兴批评方法属于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侧重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的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

  4)形式批评方法

  形式批评方法也称语言批评方法,是指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形式的语言组织构造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5)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心理分析批评方法是指20世纪欧洲由弗洛伊德开创的发掘作品中的无意识语言及其作用的批评方法。

  6)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是指以读者接受为重心的批评方式,强调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应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

  7)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主要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社会政治效果的批评方法。

  8)文化批评方法

  文化批评方法至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的批评方法。

  3.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1)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氛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

  2)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从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做出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

  ●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的文学现象批评,从而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

  ●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三、文学批评实践

  1.文学批评的主体

  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指文学活动中的批评者或批评家角色。批评者需要具备以下主体条件:

  ●审美感受力

  ●理性分析能力

  ●文学史眼光

  ●社会关怀意识

  2.文学批评的写作

  1)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的选择

  文学批评实践总要凝聚为具体的批评性作品,这就是文学批评著述,分为文章和著作。常见的批评问题主要有六种:

  ①以诗论诗式

  以诗论诗式是一种以诗歌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②评点式

  评点式也称点评式,是一种以简洁语句表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③平传式

  平传式是一种以作家传记方式表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④序跋式

  序跋式式批评文体是一种以作品的序文或跋文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⑤随笔式

  随笔式是一种以随性落笔的方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⑥论文式

  论文式是指一种以论辩、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是当代文学批评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文体。

  2)文学批评写作步骤

  ①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

  ②选取批评切入点,提炼核心观点。

  ③条理化布局及文字表述。

第九编 文学的历史演变

  一、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1.劳动与文学的发生

  1)关于原始艺术发生的两种解释

  ①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文艺发生于人类的游戏活动。主要代表有康德、席勒、谷鲁斯。

  ②巫术说

  巫术说认为,艺术的发生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有关。主要代表有泰勒,弗雷泽。

  2)劳动与原始艺术发生

  ①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

  ②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

  ③劳动为原始发生艺术提供了主体需要

  ④劳动为原始艺术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形。

  2.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1)劳动对语言的作用

  ①劳动训练了人的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

  ②劳动的实践需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2)语言能力与文学的萌芽

  ①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

  ②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

  3)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①非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

  ●主客交融性。

  ●强烈的形象性与情感性。

  ②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

  ●文学创作的自觉化。

  ●审美情感的社会化。

  ●美感特征的个性化。

  3.文学的早期形态

  1)文学早期形态形成的社会条件。

  社会分工为文学早期形态的出现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2)从口头语言到文字作品

  ①从口头神话传说到文字记载的诗歌,历时久长。文字的出现使早期口头文学逐渐获得越来越系统的整理和加工。

  ②文字功能的多向发展,使拟人化功能和表情达意、虚构、幻想的功能逐渐与记事、叙事的功能分化,进而也使艺术审美化的语言呈现出与科学理论化的语言愈相分离的趋势。

  3)文学早期形态的特点

  ①早期文学呈现多种功能相互融合的特点。

  ②就文体而言,早期文学与其他作品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文学的历史发展

  1.文学发展的动力

  1)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

  2)社会发展影响和制约文学的发展。

  ①从文学内容上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或形态中产生的文学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

  ②从文学形式上看,物质生产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文学形式的演变。

  3)一定的文学媒介的兴盛总是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平衡性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又具有不平衡性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在局部也会出现不一致。

  典型表现:

  ●某些文艺体裁只能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原因:

  ●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首先,政治状况以及政风变化往往直接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并且还会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其次,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风尚、群体心态、社会思潮等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生成的,他们会给予作家和读者接受以直接的影响。再次,特定时代的文化革命浪潮会激烈的冲击既有文学规范,推动文学变革。最后,一个民族的文学不会是封闭发展的,而总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的。

  三、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以继承为基础

  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文学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历史过程。

  2.以创新为导向

  推进文学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3.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

  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力的证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正确道路。

第十编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一、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

  文学生产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制作活动。

  文学消费是指与这样的文学生态相适应的拥有、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社会行为。

  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时代性

  1)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

  ①当代文学生产规模和受众群体日趋扩大。

  ②当代文学需要依托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运作。

  ③文学生产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倾向日益明显。

  2)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

  ①文学消费的扩张性和快餐化日趋明显。

  ②文学消费出现“夸示式消费”现象。“夸示式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为炫耀身份和地位而进行的文学消费。

  3)当代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变迁

  ①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日益密切。

  ②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当代文学生产的主导动力和重要目标正在发生变化。

  2.当代文学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两重性

  ●文学生产的两重性,是指当代文学生产同时具有精神属性和商业属性的状况。

  ●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两重性。

  2)文学生产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学生产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二、现代传播与文学发展

  1.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学发展

  1)传播媒介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①文学媒介是文学传播的物质载体,构成了文学的感性存在方式。

  ②文学媒介对于文学的创作与欣赏、生产与消费有着重要的塑造和规范作用。

  ③文学媒介是文学生产与传播能力的延伸。

  2)电子媒介与文学发展

  ①电子媒介的传播特点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超时空的快速传输,同时期复制、储存与传播信息内容的能力也比印刷媒介更为强大。

  ●由原来的单一媒介传播走向多媒体全息传播。

  ●对于受众文化的要求相对较低,其传播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②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广播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态或文学样式的兴起,改变着传统上以纸质印刷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允许存在形式,是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文学大家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电影、广播文艺、电视艺术等的互动进一步增强。

  ●文学的社会功能逐渐向休闲娱乐方向偏移,传统社会中文学的雅、俗之分以及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审美取向与非审美取向之间的区分逐渐消解。

  ●伴随着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日渐成为当代的主导媒体,以这些媒体为依托的艺术样式也在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总格局中越来越占据有力的主导地位,而文学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文化总体结构中的位置相对来说被边缘化了。

  ③电子媒介的图像化与当代文艺

  ●对视觉盛宴的追求,极大的改变了当代人的文化阅读与接受方式,即由过去以书籍报刊为主导媒介的文化接受更多的转向以电视,电影为主导媒介的文化接受。

  ●文学随之转而通过与图像文化结合而寻求新的发展。

  2.网络文学:当代文学的新形态

  1)网络文化的特点

  ①突出的类型化特征。

  ②令人痴迷的虚拟性。

  ③明显的游戏性。

  ④便捷的互动性。

  2)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发展

  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艺术和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①开拓文学活动的共享空间。

  ②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文学需求。

  ③对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①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一些网络文学流露出远离现实,逃避社会的偏向。

  ②在文学价值与功能上,一些网络文学过于强化商业化、娱乐性,而忽视思想性、艺术性。

  ③在文学品位上,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品格低俗、利益单薄、价值观错乱。

  三、全球化与当代文学

  1.全球化与民族文学的发展

  1)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一定的疆域为界,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传统和共同生存处境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依然存在,它不仅是全球性事物的共同参与者,也是抵制文化西方化企图的有力制衡力量,因此成为民族文学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托。

  ●植根于民族生存的现实处境,真正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民族的发展同步伐,民族文学就会失去内在的民族血脉,就会根深叶茂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置身在信息流通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性传播的便利条件下,民族文学更有可能从其他民族的文学中获得借鉴和营养,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出新的活力,也更有可能使民族文学突破区域性将界的限制而逐渐走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危机,各国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共同性问题,使得各国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了共同的主题,这些共同主题又是各国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更易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

  2)全球化进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现代媒介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文学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出版业的发展和翻译的日渐频繁,为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艺术创新提供了域外的参照与借鉴对象,也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

  ●在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界受到了世界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

  2.全球化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1)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都是对文学存在特性的解释,区别在于前者着重于说明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学发展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后者则重在说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和类似之处,并且包含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学具有为世界人民共享、能够作为全人类的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地位的意义。

  2)“世界文学”理念与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优秀的民族文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3)文学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和原则

  ①外来文学影响与民族文学发展

  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首先根源于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同时也要受到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和外来文学纵、横两个方向的影响。

  ②我国跨文化文学交流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增进中外文学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交流来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并在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世界文学与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形成。

  原则:

  ●文明间多彩原则。

  ●文明间平等原则

  ●文明间包容原则。

  态度: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在平等交流和对话中扩展民族文学的国际视野。

  ●以我为主,理性选择,坚持文化自信,在开放与引进中坚持应有的批判态度和主体立场。

  ●借鉴吸收,融合创新,在跨文化交流中推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推荐阅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硕士

  汉语言文学考研有哪些科目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是学什么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考研大纲 考研经验 考研真题 考研答案 考研院校 考研录取
分享

热门关注

2023年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马原必备考点

研究生考试

2023年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马原考点

研究生考试

2023年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答题技巧

研究生考试

2023年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选择题答题技巧

研究生考试

2023年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高频考点

研究生考试

2023文学理论考研大纲

文学理论考研

2023汉语言文学考研必看考点之词的鉴赏方法

考研考点

汉语言文学考研有哪些科目

考研有哪些科目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考哪些科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