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宇宙中的地球

2012-05-01 08:52:53 2012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河北正定中学 李航

 

【高考考点点击】

 

1.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宙探测;

 

5.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突破】

 

一、天体系统的层次性(见右图)

 

二、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其形成的条件如下。

 

1.地球的宇宙环境

 

1)稳定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条件稳定,使地球上的生命可不间断的得到进化;

 

2安全的轨道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安全有序;

 

3)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2.地球自身的条件

 

1)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均匀的接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不至于过于剧烈;

 

2)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使地球上产生了液态水。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如图所示。

 

1)各层太阳大气的特点:光球层:厚度最小,温度最低,亮度最高;日冕层:厚度最大,温度最高,亮度最低;色球层的厚度、温度和亮度都介于光球层和色球层之间。

 

2)主要的太阳活动类型:太阳黑子,出现于太阳光球层上,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活动周期11年;耀斑发生于太阳色球层,爆发时释放大量能量,影响地球,所以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日冕层常会抛出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太阳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相关;②产生“磁暴”现象,威胁地球上的交通安全;③扰动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讯;④在极地上空形成“极光”。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本部分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及其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1.自转和公转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564

1恒星年=3656910

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为15°/小时

平均角速度约为1°/小时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两极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平均线速度约为

 

2.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三个。

 

1.昼夜交替

 

 晨昏线的特点: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②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且平分所有纬线圈;⑤晨昏线在二至日时跟极圈相切;⑥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及产生原因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产生了时间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时刻早。

 

2)时区的划分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3)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二者关系密切。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整数个小时。

 

4)日期界线

 

日期界限有两条: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这两条日界线把地球分为两个日期。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日界线开始的。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的经线,自然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西侧为旧的一天。自然日界线在地球表面是不固定的,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

 

人为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线是曲折的,这是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这条日界线在地球表面是固定不变的。人为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西侧为新的一天。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原因: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气流、水流等无动力作用的物体上体现得较明显。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处不发生偏转。判断偏移方向时须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否则会出错。

 

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每年的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夜弧,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622日前后为北半球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在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每年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夜弧,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1222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在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春、秋分日,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此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对称分布。即: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递减;夏之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次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随时间的变化:一年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时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时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何时直射,何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四季和五带

 

产生的原因(如图)。

 

五带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扩大,则温带的范围扩大,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减小;若黄赤交角变小,直射点移动的范围缩小,则温带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思路方法技巧】

 

本专题学习中的几个关键点分别是:基本地理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基本地理计算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基本图形的判断与绘图,以及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实际运用四个方面。

 

1.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读方法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2.地方时的计算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若B地位于A地的东侧,计算时取“+”号,若B地位于A地西侧,计算时取“-”号,可概括为“东加西减”)。

 

3.区时及其计算

 

B时区的区时=A时区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其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可概括为“同减异加”;“+”、“-”号的取舍:若B时区位于A时区的东侧,用“+”,反之用“-”);

 

4.昼夜长短的计算

 

先找出欲求昼夜长短地点的纬线;后找出此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的点和昼弧;再计算出昼弧的弧度数,并换算成时间。其它的方法:任何纬线的昼长和夜长之和为24小时;正午12时减去日出的时刻乘以2等于昼长;日落的时刻减去正午12时乘以2等于昼长;某纬线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纬线的夜长。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与该地的纬度差。纬度差的计算:若直射点与该地同在一个半球,纬度差即为两地纬度数之差;若直射点与该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则两地纬度差等于两地纬度数之和。

 

【高考经典回眸】

 

2008年全国文综卷I)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14题。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10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     D.南半球、8

 

2.若Q地的地方时为2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

 

A30°~40°     B45°~55°    C5°~l 5°     D60°~70°

 

3.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

 

A12月、17 30    B9月、17时      C6月、430分       D4月、5

 

4.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解析:本题以局部日照示意图作为材料,考查学生调用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对日照图的判读能力、基本的时间计算(估算)能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要求极高,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要求也较高。通过材料和图示可知,当Q地的地方时为530分,则此日昼长夜短,Q点应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或此日为Q点的夏半年);若Q地的地方时为230分,这一天的昼长可达19小时,根据昼长的纬度分布,可知Q地的纬度很高,接近极圈;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越向高纬,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以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不大;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的位置应位于极点和某点(不包括赤道)的区间之内,且这个时刻越接近0点或12点,Q点的最低纬度越接近极圈,当时刻为0点或12点时,Q点的位置应分布于极点和极圈之间,综合分析,Q点在该经线上的位置应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答案:1C    2D   3A   4D

 

【综合能力提升】

 

读右图,AB在北半球同一纬线上,PAPB是晨昏线的一部分,A点区时为1920分,回答1~2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A20°S 35°E         B20°S 145°W   

C20°N 35°E         D20°N 145°W

 

2.若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则B点可能位于何处附近(  )

 

A.北京     B.华盛顿     C.罗马        D.墨西哥城

 

3. 某学校测得的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当记录太阳在a位置时,北京时间为12:40。该学校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是(  )

 

A19°N110°E      B19°S110°E

C19°N130°E    D19°S130°E

 

下图中大圆为晨昏线,M点在东西半球分界线上,P点线速度为Okmh,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完成4~5题。

 

4M点纬度可能为(  )

 

A77°   B66°    C55°    D44°

 

5.若图中日期为3日和4日,则北京时间是(  )

 

A3240分    B3 2120分   C4240分    D42l20

 

下图所示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据图完成67题。

 

 

6.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①③     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④②

 

7.有关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A地最大昼长小于12小时      B地在回归线上    

C地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D地四季分明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810题。

 

 

8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9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10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Pb的关系应符合(  )

 

A    B     C     D

 

11.图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若P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这一季节(  )

 

 

A.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B.美国大平原麦翻金浪    C.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     D.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参考答案]

 

1A点区时为1920分,即A点位于昏线上,可确定PAPB之间的区域为夜半球,P点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145°W的时刻为0时,直射点位于35°E;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与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度数相等。因此可确定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度数为20°N

 

2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可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计算出B点纬度为40°N,且位于145°W以东,据经纬度可确定该城市的位置。

 

3太阳在a位置时,为北半球夏至日,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5°34’,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19°N,此地正午时刻背景时间1240,则该地位于北京西侧,经度差10°,即110°E

 

4据题意,P点为极点,图中大圆为晨昏线,则PM之间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因此M点的纬度应介于66°34’-90°之间。

 

5阴影区和非阴影区为不同的日期,则PN一定为自然日界线(0时线),PQ180°经线,PM20°W经线,据经度的变化可确定图示P为北极点。根据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特点,阴影区为4日,非阴影区为3日,PN160°E)为0点,则北京时间为3 2120分。

 

6纬度的高低可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确定,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即昼长的差值越大。

 

7根据一年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差值小于46°52’,所以其位于回归线之间,地位于极圈以内,地位于赤道上,每年两次太阳直射,地位于中纬地区,四季分明。

 

8A  根据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昼长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①、②、③三地的昼长逐日增加,④地昼长逐日减小,因此①、②、③均位于北半球,④地位于南半球,且变化幅度①>>③,据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9仔细分析图示信息,a月内①—④地中,④地的夜长短于昼长,b月内①—④也只有④地的昼长长于夜长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③地与④地之间的赤道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10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 <Pb,因此

 

11P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说明此时Q地位于昏线上,而P地已经在夜半球了,根据昏线的分布,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因此ABD均错误。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文综有什么答题技巧

高考文综答题

高中地理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考试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

高中地理难吗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高中地理难吗

2020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整理【下】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2020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整理【上】

高考地理考点

高考地理怎么提高成绩

高考地理

2020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