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大全5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大全5篇)(篇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呈现出开放性。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意图和着力点。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我想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教学应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5、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另外,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我会努力学习,适应潮流!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大全5篇)(篇二)
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4月21日新课标正式出台,她如一缕春风扑面而至,给疫情下的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如获至宝似的积极参加学校线上组织的学习新课标活动。
20xx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了详细的解读。下面我简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文化自信
20xx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所以老版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新版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可见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孩子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等。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传统节日手抄报比赛等,也可以模仿优秀的电视栏目,比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声临其境”“红色记忆”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我们做孩子们的引路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自己的文化浓厚的兴趣,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
虽然在老课标中也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新课标中,把这一点也单独列出来,并加以强调。尤其是“了解祖国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针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在第一学段中,新增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建议,不仅看让孩子们尝试阅读整本书,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整本书。
看似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说清楚”。
所以,这就关系到“怎么说才能说清楚”的问题。也就是在正确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
比如在教学《水浒传》名著阅读时,要让孩子们有计划地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复述自己所看的内容,这个过程既考验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又增强了孩子们对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反之,那些对祖国语言的随意使用,难免会对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像大街上的某些广告,网络用语等。最常见的比如“寻物启示”。可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思维能力
这一点在20xx版课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发展思维”,但是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发展?都没有给予十分明确的建议。而新版课标中,就有了更加详细的内容。
比如“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以及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时鼓励创新,积极思考。
语文学科的学习能有什么创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只有语文课标中有),还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
比如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学情分析”“单元教学提问”“单元作业”等。
比如给孩子们布置作业时就以整个单元为整体,各科老师可以集体设计作业,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写观察日记,美文朗诵比赛等,美术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从观察日记到图画的制作,再到学生的分享以及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是不是要去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呢?是不是要去创新、积极思考呢?
四、审美创造
在20xx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新版课标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有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些内容的提出其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与以往相比仅仅会欣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会创造,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认为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对于表现形式并没有限制。
比如同样一篇课文,很多年前我们可能只是让孩子读读背背。现在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演课本剧、开辩论赛、小古文或者古诗之类的可以配上音乐,加上舞蹈也可以制作绘画、动画等,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2。0的加持,不仅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也让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最后,我用雅思贝尔斯的话与同行们共勉。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大全5篇)(篇三)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颁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有自身的课程标准和育人功能,也要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比20xx年版的语文标准,新版课标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为未来的学生成长刻画了清晰的图像,强调了“集群”“整合”的实施策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突出素养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文化自信
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
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能力。
(4)审美创造
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段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1)对书法和书写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和20xx年相比,20xx年版本把对汉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包括提出对书法、笔顺、写字美感的要求。大方向是: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这个难度其实是20xx年就提出了,到了20xx年,并没有调整,所以国家的方向在写字量上都是一致的,“减负”减的是量的要求。“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2)语文从泛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高对比20xx年版本你会发现,整本阅读计划被放进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里,这里包括了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读过的书。对于第一学段,也要求孩子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出发,写实话、落实处、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20xx年版本的“写话”、“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在20xx年版本已经合并且升级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两部分的描述,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感到特别亲切的环境,要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要写,离不开留心看世界,但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1)书写卷面要求是规范、端正和整洁到了3-4年级,对于书写的工整、字形美的要求,仍然是进一步细化的。
2)阅读整体框架和要求一致,重视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强化诵读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背诵优秀诗文需要达到5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3)打通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比20xx年的课改,除了把“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之外,还强调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鼓励孩子清楚明白讲述见闻,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能观察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流利工整。学生能累计识字3000字左右,会写2500字左右。
2)阅读能力提升幅度大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阅读整本书,并能抓出要点,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用多媒介阅读,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具有初步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生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从对语文知识的识记走向对语文的实践运用和综合探究。
二、优化学习任务,注重核心素养联系
新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在于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提供了更加有结构的学习任务,从目标上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且任务群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整体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过程和价值观形成几个方面展开。主要学习内容在新增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板块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
1、主题与载体形式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版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课文选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3、如何落实课程内容提出的新变化: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传授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师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结构化是促进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的基础。基于新版课标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学生全场域,全时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与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做中学”,让“学习即实践参与”成为基本的育人途径。注重现实生活变化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与变革,更加关注如何从促进人的素养发展方面来组织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将知识既能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身心组织和主观世界,将书本上形式化的概念、经典变成人与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方法,成为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胆识和智慧,潜移默化成做事的知识、做人的准则,就成为了孩子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以及家庭教育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准确地分析“学业质量标准”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学业评价标准”这一概念是20xx年新课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业评价标准”的框架以及3个要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总之,重点关注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识字与写字”方面,孩子除了在课堂中识字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具体的说话语境来帮助孩子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路牌、包装袋、宣传标语、广告等帮助孩子识字,进行生字积累,扩充孩子的识字量。
2、“阅读和鉴赏”方面,可以在孩子阅读完一个故事、童话或儿歌后,让孩子复述故事的内容,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提问,锻炼孩子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表达与交流”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学生理解后再让孩子朗读,并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设立古诗朗读大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创立真实的语文情境,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切身感受,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4、“梳理与探究”方面,教师通过创立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归整和分类的思维。例如:语文学科中的汉字、美术学科中的建筑、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都有对称之美,教师可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发现“对称”这一知识点在多门学科中均存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称”这一概念也无处不在。
四、强化学习情境,重视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标中,“习作”和“口语部分”被合并成了“表达与交流”,把写和说联系在了一起,孩子既要能用笔写,也要能用嘴说,可见对孩子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了。
《新课标》中还提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概念,意味着在阅读与表达阶段,不能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内容表面,而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有了更高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和书本,还应该重视“生活”这本大语文书,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孩子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建构,重视孩子直接经验的获取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具有理性的认知,批判性思考和准确的表达,以“语文知识-语文探究-语文实践”的学科学习去学习语文,发挥出语文课程更加充分的学科育人作用,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大全5篇)(篇四)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明理笃行。
三、在相互研讨中,开展学生的合作性学习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方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同桌合作互研,即让同桌的两位学生发挥各自学习的探究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研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最好,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活学习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实话实说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诚然,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在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几个月的远程培训,使本人收益颇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善于把培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大全5篇)(篇五)
经过对"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过去的教学大纲存在的种种问题、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太死,对政治的模式、知识点以及知识面都被一个框框僵化了,而且每节课所教的内容死板,必须在当节课完成。老师还必须将完成规定的知识范围,并不重视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理解,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听课,留给学生讨论、自己调研的空间极为有限。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采用纸笔考试,统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听得很认真,为了进一步把新课标精神落实教学中,现把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训让我知道了课标的重要性
在我教学的初期,我只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比较重视,这两天听了吴夏虹等几位老师的讲解之后,才意识到对课标认识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我们的很多教学行为是不是恰当,只要参照一下新课程标准,我想我们的心里就有数了。
二、培训让我明白了新旧课标的不同之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十年来首次大规模修订,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标准相比较,主要在三个大的方面共九个内容的重大修订,即:
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
(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
(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
(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
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
(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
(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3)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4)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概括起来讲,主要是要增强生命教育、相处之道、网络文明、民族团结、劳动观念、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三、培训让我明确了实践新课标的方向
1、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课改目标好,但最终要由每位教师实际去落实。由于本次课改幅度很大,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方面都不同于以往,所以首要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搞清它新在何处,改在何处,主要不同在哪里。
2,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注重关注学生状态,教师要学会倾听、接纳,学会点拨与必要的引导。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学会真诚与微笑,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与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3、新教材给了广大教师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不必再以教材为核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去更好地寻找资料,采取多样的方法与途径组织教学,增加课堂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以施展自己才能、说自己想说、问自己想问的问题,从教师从同学那里得到启示帮助,增加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与合作。
4、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仅是教师在唱主角,更突出地体现出师生互动,心理交流与对话。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即是师生关系亦是朋友。
5、课程标准的改革使教师能够用较为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看待学生。课改后的评价原则有一点谈到,“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课改前,由于面临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压力,教师主观上也知道应发展客观地来评价学生,但在这两率的压力下,不自觉地就把成绩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其他评价标准,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把学生用统一的尺子去量,在情感上、在语言上、在期望值上就有了明显的差别,这种状态于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压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6、新课程使学生的心扉慢慢向你敞开,把你当作自己的朋友。有些话和问题愿意和你说,愿意听听你的意见,主动寻求你的帮助。
7、用我的眼睛看世界。学生感悟到的事物还应上升到表达出来,说给别人听。这对品德对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提升。同学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心也在这多彩的生活中敞开来,教师才更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更好地引导他们。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这次学习中的一些主要收获使我却受益匪浅。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人将会继续加强对修订后思品课标的学习,让思品课标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