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是一个放满镜子的地方,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海归也不例外。
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芬说,“留学回国之后,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在家当了3个月的‘海待’,通过网上招聘,先是进入广州一家企业,但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后来,北京一所国际学校需要一名有留学背景的老师,这才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类似李芬这样求职经历的海归,大有人在。
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波及曾经拥有优势的海归人群。海归和国内大学生在国内求职就业的门槛前,其实已经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即便留学时,所去的是经济发达国家,所读的是知名学府,但回到国内求职,企业看中的,依然是求职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洋文凭”含金量总体下降、海归增多、期望太高以及国内学历竞争力上升,是其动因所在。而企业招聘海归最看重国外工作经验或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其次是所学专业和毕业院校以及外语水平,最后是性格、爱好和特长。
调查结果显示,海归整体就业形势乐观。77.41%的调查者表示仅需要3个月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个结果令人满意。用人单位表示,海外留学经历对个人职业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对国内毕业生而言,海归们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熟悉国际市场操作管理及事务。
同时,海归对薪水期待值也渐趋理性。由于60%的海归在出国前完全没有工作经验,35%的海归仅拥有本科水平,将月薪定位在3000~5000元的海归占了41%;而出国前拥有少量工作经验并在海外取得硕士或以上学位的海归,则大部分将月薪定位在5000~8000元的水平。
从求职行业来看,如今海归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事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金融、银行、贸易、物流、广告、公关、媒体、文化、教育等行业。选择国资企业的海归,增加了10%,选择外资企业的海归则降低了14%。
另外,在求职过程中,海归们更加理性和务实。他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和海归人才激增的现实环境,不再要求高薪和高职位,不拘泥于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多数人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用人单位较易接受的薪金要求,愿意到民企打工,从普通员工做起,或者干脆自己创业,就职去向也更加多样化。
从企业猎头的眼光来看,他们似乎比较喜欢有一定“身价”的海归:如有国外正规院校的文凭、在国外工作了两三年以上,个人性格成熟、稳重,中西方文化都比较精通,或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比较精通。猎头的偏好,准确地反映出了企业的真实态度。
据猎头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最近的企业人才需求中,比较受欢迎的海归是美国归来的,其最高年薪能达到250万元,法国回来的海归月薪三四万元的工作较好找,德国回来的海归工作更好找,因为现在从德国回国的人比较少。
但是,不同行业对人才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比如IT企业,通常比较青睐从欧美回来的海归,因为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教育体制比较完善。
这些国家的海归人员中,也因为企业需求和专业差别在就业形势上有所不同。据统计,在人才如潮的今天,有三种“海归”最好就业:第一种是“功能型”的人才,也就是有技能的海归,就业情况比较理想,这一类型的人才在国外曾搞过技术和研发,懂管理、懂技术,又了解中西方的领先技术,做起工作来也比较有前瞻性。第二种是懂资本运作,了解东西方企业制度的高端人才。第三种是保险行业的人才,如精算师等。
当然,在回国求职这条路上,并不是人人都走得很顺畅。既然有77.41%的海归能在短期内找到工作,就有22.59%的海归无法如愿以偿。专家介绍,雇用海归的企业认为海归缺乏团队合作、工作经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跨文化的适应力。同时,归国的新海归多为“80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且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比较好高骛远,这类海归在求职时容易给企业“留不住”的感觉,这也是他们求职未果的原因之一。
海归要想更快找到理想工作,首先要分析自己的优劣所在,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领域,只有找准了方向,有的放矢,才能够在未来找工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屡屡碰壁的现象。想职位与薪酬“比翼齐飞”,海归自己要做到实力与身价“水天一色”。
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