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提高专科招生质量

2012-05-09 10:18:30 重庆招生
教育部日前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重庆市情况如何?

  日前,记者从全市高等教育工作会上获悉,今后几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将用“提高人才质量”替代大规模扩招,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市属本科院校专科招生比例将逐渐减少。

  高校办学存在“高大全”

  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十一五”以来,在渝高校由45所发展到67所,在校生规模由57万人发展到8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1%提高到32%。虽然办学规模实现重大突破,但办学特色、专业开设、教学水平等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部分高校办学一味追求‘高大全’,校校同质,特色出不来。”周旭指出,“高”是指一味追求办学层次,“大”是指不顾办学条件追求规模,“全”是指开设专业贪多求全。此外,重庆市部分高校教学水平“低”,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高校里“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还不少。

  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22所本科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多达21所,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16所,开设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的15所,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等10余个专业的学校都在10所以上。

  加强汽摩等行业高校建设

  “大学在考虑学校发展时,不能忘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周旭说,今后,高等教育必须从规模扩张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如何实施内涵式发展?周旭表示,未来几年,重庆市将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市属本科院校必须调减专科招生比例。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到2015年,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此外,重庆市还将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推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比如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

  此外,重庆市还将加强高职院校建设,推动“特色学校、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布点超15个的专业不批

  除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在专业建设上,重庆市将修订重庆市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比如专业布点超过15个的原则不批,在12~15个的从严审批;适当调减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本科专业。

  目前,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目前在校生总数5.8万人,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7.2%,博士研究生规模5900余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不足百分之一。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分类制定实践、实验教学标准,增加其教学比重,本科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少于4周,高职学生不少于2周。

  未来几年,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也将进一步改革完善。周旭说,重庆市将建立普通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评价体系,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英语听说、计算机标准化考试,高职院校将探索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

  积极影响

  1 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2 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3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4 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大幅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教育产业),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5 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消极影响

  1 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地影响师资水平。

  2 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

  3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这导致很多学校背上巨额债务。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校提高学费,降低分数录取。由于债务问题,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背景

  90年代中期经济增速放缓

  专家建议扩招促内需增长

  1993年~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下降,但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建议高校扩招,并指出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等。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之前,我国高校扩招年均增长8.5%,但1999年增速达47.4%,招生总数近160万人。

  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

  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其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收大学毕业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

  经济方面,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下降,但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教育部2008年反思扩招

  据悉,汤敏提交的建议书名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建议》。该建议书列举了扩招的的几大理由:包括企改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等。中央采纳建议之后,很快制定了扩招计划。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意味着我国大规模扩招正式开始。

  事实上,中国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近160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2008年,教育部放缓扩招比例至5%,同时,开始反思扩招,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重庆提高专科招生质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2021年高考多少人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公布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2021四川省普通高考补报名时间及要求

四川普通高考补报名时间

高考报名流程时间安排

高考报名流程

2021年陕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入口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入口

2021年陕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时间公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

2021重庆高考报名入口开通

重庆高考报名入口

2020重庆高校专项计划报名入口

高校专项计划报名入口

重庆2020高考报名号查询入口【已公布】

高考报名号查询入口

重庆2020年高考报名入口【已开通】

高考报名入口

2021重庆高考报名系统已开通

重庆高考报名系统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教育部日前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重庆市情况如何?

  日前,记者从全市高等教育工作会上获悉,今后几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将用“提高人才质量”替代大规模扩招,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市属本科院校专科招生比例将逐渐减少。

  高校办学存在“高大全”

  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十一五”以来,在渝高校由45所发展到67所,在校生规模由57万人发展到8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1%提高到32%。虽然办学规模实现重大突破,但办学特色、专业开设、教学水平等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部分高校办学一味追求‘高大全’,校校同质,特色出不来。”周旭指出,“高”是指一味追求办学层次,“大”是指不顾办学条件追求规模,“全”是指开设专业贪多求全。此外,重庆市部分高校教学水平“低”,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高校里“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还不少。

  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22所本科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多达21所,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16所,开设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的15所,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等10余个专业的学校都在10所以上。

  加强汽摩等行业高校建设

  “大学在考虑学校发展时,不能忘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周旭说,今后,高等教育必须从规模扩张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如何实施内涵式发展?周旭表示,未来几年,重庆市将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市属本科院校必须调减专科招生比例。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到2015年,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此外,重庆市还将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推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比如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

  此外,重庆市还将加强高职院校建设,推动“特色学校、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布点超15个的专业不批

  除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在专业建设上,重庆市将修订重庆市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比如专业布点超过15个的原则不批,在12~15个的从严审批;适当调减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本科专业。

  目前,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目前在校生总数5.8万人,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7.2%,博士研究生规模5900余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不足百分之一。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分类制定实践、实验教学标准,增加其教学比重,本科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不少于4周,高职学生不少于2周。

  未来几年,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也将进一步改革完善。周旭说,重庆市将建立普通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评价体系,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英语听说、计算机标准化考试,高职院校将探索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

  积极影响

  1 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2 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3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4 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大幅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教育产业),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5 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消极影响

  1 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地影响师资水平。

  2 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

  3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这导致很多学校背上巨额债务。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校提高学费,降低分数录取。由于债务问题,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背景

  90年代中期经济增速放缓

  专家建议扩招促内需增长

  1993年~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下降,但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建议高校扩招,并指出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等。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之前,我国高校扩招年均增长8.5%,但1999年增速达47.4%,招生总数近160万人。

  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

  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其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收大学毕业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

  经济方面,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下降,但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教育部2008年反思扩招

  据悉,汤敏提交的建议书名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建议》。该建议书列举了扩招的的几大理由:包括企改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等。中央采纳建议之后,很快制定了扩招计划。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意味着我国大规模扩招正式开始。

  事实上,中国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近160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2008年,教育部放缓扩招比例至5%,同时,开始反思扩招,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