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12篇

2022-12-12 14:27:50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篇1)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研究重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研究一种力研究的就是力的产生原因及三要素。对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第二部分: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浮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学生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

  利用力的平衡知识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利用潜水艇的浮力变化来巩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小结:

  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

  2.根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变化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识,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知识。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识,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先讲解固体在台秤或天平上称量时为什么压力等于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识,那么在原来固体上再加上一个物体后台秤或天平变化的量等于物体重力,从而引入当在液体中加上一个漂浮物体时,增加的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也即等于物体所受浮力,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规则容器底增加的液体压力,可以利用液体压力的求法来解决浮力大小问题。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内容较多,听课教师反映内容偏难学生难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经过类比得出浮力等于压力后求解浮力变得简单,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受到很大鼓舞,整节课每个同学都很投入。今天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这节课不仅解决的浮力的问题,其实也解决很多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分析不严谨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篇2)

  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3.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垫。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4.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

浮力教学反思(篇3)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课:

  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二、新授:

  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据这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5枚硬币。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

  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学内容。

浮力教学反思(篇4)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通过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学生的认识不一致,给课堂教学创造了机会。既然学生意见不一致,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你能不能想办法来证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经过学生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对通过测量浸在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拉力大小来证明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达成一致意见。

  这个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钩码排开水的体积较小(一个钩码排水量6ml多),拉力和重力相差6克左右,用牛顿做力的单位,学生读测力计的读数时,几乎感觉不到测力计有多少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没有选择钩码作为实验材料,而是选用了重量较轻体积较大的橡皮泥,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较大,测量拉力时效果明显。

  教材中的第二个实验,大小不同的石头做实验,学生固定石块比较困难,我还是选择了大小不同的三块橡皮泥。让学生猜测把橡皮泥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且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教学反思(篇5)

  华师大版的《浮力》一节内容安排在八年级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中,对力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综合性强,相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有点困难。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力求试验方法简单化,过程易于理解。在安排第一个活动《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时,我用一大一小两只空塑料瓶,要求学生用同一只手将它们逐一压入水中,感受水对空塑料瓶的浮力,同时希望学生能得出以下结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托力越大。在课堂巡视中,却发现有位学生用两只手将两只空塑料瓶同时压入水中,甚至还溢出了一部分水。我眉头一皱,正想上前制止,突然“灵感”顿悟,一个新的实验方案在我脑中形成。活动结束后,在汇报实验结果时,我请刚才那位同学上讲台演示。一开始他不敢把刚才“粗鲁”的动作再做一遍,后来看到我鼓励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两只手将两只空瓶同时压入水中(讲台上溢出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学哗然大笑。我趁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笑呢?”他们说桌子上有很多水溢出来了。“为什么会溢出这么多水呢?”“因为他把两个瓶子同时压入水了!”“这么说浸入的越多,溢出的越多”“是的!”“我们再问问这位同学,是不是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瓶压入水呢?如果改用一只手压两只瓶,会是什么情况呢?大家也试试看!”同学们试过之后都说用一只手压两只瓶比压一只瓶累多了!这不就是我要的课堂效果吗?在我表扬那位同学的创新和独到之处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反思一:在刚才的教学环节中,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一先一后把两只大小不一的瓶子压入水中,感受到瓶子越大浸入的越多,手受到向上托的力越大。虽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效果也不错,但我在课前准备这些小瓶子时却费尽了周折(大瓶子是矿泉水瓶,很容易得到),特意到收购废品的地方以大换小换来的,还特别脏洗了好长时间才洗干净!没想到学生比我聪明,如果用他的方法我只要准备任意大小的瓶子即可!“面对学生的不同节奏,不同步伐,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不要被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环节束缚,适时调整,学生在不断生成,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方案。我从学生那里懂得了:我们备的不仅仅是教案,更应该备好学生!路培琦老师说过:“不要把我们的科学课上成假装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时候学生比我们知道得更多!只有在充分的备课和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游刃有余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

  如果当时我以粗暴的态度制止了那位学生,不但这么好的课堂“资源”浪费掉,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后还有哪位学生敢

  在课堂上“动”起来呢?学生动起来了,老师便会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完成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为了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我按照教材的设计,采用了石头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在学生实验时,出现了石块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石块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几乎相等。难道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吗?这时比较细心的同学还是发现了示数是有差异的,只是比较小而已!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在表扬那些细心的学生的同时,灵机一动,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们能不能对本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这时很多同学提出新的方案,有的要用盐水代替水,有的要使用更精确的测力工具,有的要把石头换铁块,有的要把石头换木块……马上有人反对:木块在水中时上浮的,不满足下沉的要求。这时有位同学说:“把木头绑在铁块上沉下去。“这是我们以前在测木块密度的实验中,采用排水法测木块体积的方法。我居然事先没想到。我马上让学生去实验准备室拿来木块绑在铁块上,沉入水中,可想而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明显,学生欢喜雀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反思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当课堂问题生成时,如果及时利用教学机智,把生成问题转变成课堂教学资源,反而会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独特的见解。这种独特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

  对于教材的处理,要忠于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本节课后,我对教材里的“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实验作了改进,切割了100多块大小差不多的密度比水大的木块代替石块,作为自制教具放在实验室,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记得爱国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我们都很清楚,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浮力教学反思(篇6)

  浮力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生产中建立起来的,浮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常见的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标中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浮力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浮力现象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我们根据《课程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孩子的特点安排了“浮力”这一内容的教学。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浮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一节课内容。以往的经验表明孩子只有在牢固掌握了力的知识和测力计的使用之后,才能够掌握得到、掌握浮力概念。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浮力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力尤其是浮力知识,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实际生活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浮力和浮力现象。

  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树洞取球”活动和“轮船航行”对话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开始探究,让后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浮力的方向,完成浮力概念的得出。最后根据自己知道的,让学生说出说出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

  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货轮航行情导入境,安排了“判断沉和浮”、感受浮力的多个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浮力的知识。

  浮力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由于前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科技中应用了浮力的发明创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各级带给人们的便利,知道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动手搜集有关浮力的资料,在交流会上,不少学生展示了如自己收集的材料,有的展示自己知道的浮力应用,有的介绍利用浮力作为工作原理的器材。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学科学、用科学。

  《浮力》一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章《常见的力》里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浮力这一节前,已经学习了“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相对来说,浮力这一节的内容,在教材中展示得比较简单,只提供了三个实验活动。教材让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开拓或挖深。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我归纳出“猜、想、问、做”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在这堂课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反思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善于利用“科学猜想”,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的定向思维活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愿望。

  这堂课我借助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来导入课题,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你猜一猜,文彦博想出一个什么办法来取球”让学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浮与沉”活动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浮与沉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一些不熟悉的物体就弄不清其浮与沉。因此,教学中,我给出一堆材料:兵乓球、木块、石头、泡沫、钉子和钩码,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些材料是可以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里。由于猜想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时,就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

  2、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结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讨论、实验、汇报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做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向科学性、条理性发展。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问题时,我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构建正确的慨念,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先讨论实验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有”还是“没有”。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并没有马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话锋一转,“我们怎样通过实验去研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看看怎么设计这个实验。”第一次试教,我拿起一个钩码和一把测力计,让学生以钩码为例,利用测力计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凭空去想,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一门心思只放在实验器材上,胡乱地摆弄测力计,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还是我迫不得已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实验。第二次,吸取第一次教训,让学生通过观察书本84页的插图,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次,给了他们一个“台阶”,距离“果子”近了,他们有了摘“果子”的欲望,同学跃跃欲试地够一够头上的“果子”。许多同学想到“用测力计钩住钩码,把它放入水中,看读数。”由于给他们的“台阶”不够高,学生花尽心思还是没够着,最终,还是我给他们摘下了。第三次试教,我提示学生用测力计和观察书本插图后,当学生仍想不出时,我展示一幅,“在空气中测力计钩住钩码”的图片。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先称一称在空气中的重量,再称一称在水中的重量,如果在水中变轻了,说明受到水的浮里。”这次,我给予学生逐步上升的“阶梯”,终于顺利摘下探索的“甜果”。显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构建正确的`慨念,比老师直接给出方案要强。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正是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在实验、观察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把实验探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的数据进行分析,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教学“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时,第一次试教,学生只关注实验本身,而忽视了实验表格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思考。而作为教师的我同样也忽视了,只在乎学生有没有完成实验操作。结果让学生反馈实验结果时,学生只能回答钩码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重量,而忘了当初做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第二次试教,我特别提醒了学生“做完实验后要认真填写表格”,结果,学生为填表格而填,而没有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反思,有的小组则由组长包办,其他同学做完实验后就各自“玩”了。第三次试教时,学生边实验,我就边提醒学生记录好测力计的读数,当学生操作完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两次称得的重量进行分析,并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这次学生真正关注“我发现了”这部分的思考。“我对比了‘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数据,发现了弹簧称上的指数变小了,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要比在在空气中的重量要轻,说明了钩码受到水的浮力。”“钩码是下沉的物体,钩码受到水的浮力,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这次我们也实验证明了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这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整节课的设计以活动贯穿其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先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也有浮,接着让学生感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最后通过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重量的比较,分析得出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纵观整堂课学生自主实验时间用了大约9分钟。

  4、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浮力》,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下沉的。有的学生提到“铁”,我顺藤摸瓜,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铁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呢?”学生马上反映“不是”,“那么谁能举例说说哪种铁制的物体是上浮的物体,哪种铁制的物体是下沉的物体呢?”有的学生想到“铁船”“铁碗”等是上浮的,“铁钉”“铁锤”等下沉的。“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吗?”那学生就提出“这么大的铁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小小的铁订却沉在水中?”“同样的材料,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进而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思考。这正是我后面的教学设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沉没水中的体积大小的关系”的活动。现在已经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5、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小组之间的合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在小组中,学生的交流更加充分,有分工有合作。而选用4人小组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感受浮力。

  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

  1、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都比较积极,但是学生对于实验记录显得比较随意,怕麻烦,不太想记录。

  2、时间把握不好,三次试教,都拖了堂,课堂内容上要考虑删除一些,特别是最后的环节“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沉入水中的体积”的探究活动,课本没要求学习,考虑删除。

浮力教学反思(篇7)

  《认识浮力》教学反思20xx年6月20日,我有幸参与了泾洋初中“钟启鹏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到松树初中送教送培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经历了教育教学生涯的一次尝试和挑战,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和感悟。

  一、教学准备

  作为名师团队中的一员,我第一次参与泾洋初中“钟启鹏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到松树初中送教送培这样重大的活动,既充满期待又担心上不好课给工作室抺黑。当接到这次送教活动上课内容为《认识浮力》之后就开始准备,先认真研读课标,从中抓住本节课的要点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知识结构来看,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的力、二力平衡、密度及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这几节内容的延伸,并为后面学习浮力应用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浮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浮力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主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物理探究方法的培养。经过反复酝酿斟酌,并在我敬爱的师傅钟启鹏老师的指导下,上课课件、导学案和自制的实验器材终于完成。

  二、教学过程

  我用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一个忙?在不将量筒倒过来的情况下,将掉进量筒的乒乓球取出来?松树中学的'同学果然是热情大方,同学们一个个高高的举起了他们的小手。我知道这个问题引入的方法,成功的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授新课过程中我设置了三个学生体验活动:学生体验一:让学生体验把木块和乒乓球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用力将木块和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怎样?同学们都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出来,物体上浮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最终木块和乒乓球漂浮在水面,同学们都能用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出来,现在的浮力与其重力平衡。因此浮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接下来给同学们直观演示了用细线在木块下方挂着一个钩码时,细线的方向与中垂线的方向相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物体所受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学生体验二:将金属块和石块放入水中,会观察到它们下沉。适时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并引导学生讨论制定验证方案。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1、金属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N)

  2、用手向上托金属块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3、金属块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N)

  引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并分析1、2组数据,类比1、3组数据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方向,并总结出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测浮力。

  然后提问引导: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并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底部剪开的矿泉水瓶口并注水,矿泉水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不上浮,盖上盖子后乒乓球上浮。同学们都很惊讶。为什么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不上浮呢?接着我用自制的实验教具——两端蒙上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的玻璃圆筒进行实验:浸没在水中沿水平方向放置时,玻璃圆筒两侧的橡皮膜向内凹的程度相同;当玻璃圆筒竖直放置时,玻璃圆筒下端的橡皮膜向内凹的程度比上端显著。因有前面液体内部的压强知识基础,孩子们很快得出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的结论。

  于是我紧跟着提问:同学们现在知道刚才矿泉水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为什么不上浮吗?河中的桥墩会受浮力吗?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出:因为矿泉水瓶盖没盖上时,乒乓球下部没有液体,所以没有受到液体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而河中的桥墩下部没有液体,所以也没有受到液体对桥墩向上的压力,因此不受浮力。

  这时候下课铃无情的响了。我只能无奈地进行了小结,将练习题处理为课后作业。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效果比较好。用演示乒乓球放在一个切掉底的矿泉水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时乒乓球不会浮起来,这个质疑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难题上,我选用了演示实验法,用感性的实验代替理性的分析,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一些。本节课课程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物理探究法的培养,课堂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有兴趣为今后学习浮力这个老大难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设置体现了“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课堂,从物理课堂走向社会”。

  本节课的不足与启示:

  1、课堂的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下课课堂小结草草收场。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注重语言的修炼及各种课堂突发状况的灵活处理和应变能力的修炼。

  2、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中,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比较成功,但有极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仅仅当了一个旁观者,这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引导他们,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特别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全员参与进来?

  “学然后不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教育资源就是他们面对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从各方面把自己打磨成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断努力。

  最后感谢在教育成长道路上帮助我的各位前辈和兄弟姐妹们!

  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

  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

  (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浮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篇8)

  2本课例教学情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通过课件影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诱发他们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下的确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积极探索的意向。

  第二、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实验的内容逐一深入,减低了知识点的抽象性,知识变的显浅意懂,学生能在掌握好一个知识点以后再向另一个知识点推进。实验的趣味性增大了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意愿,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操作实验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误区。学生亲身的感受对学生准确地感受到抽象的浮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知道浮力,认识到浮力以外还会有利用浮力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困难提供了帮助。实验三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将为浮力的利用创设基础。实验四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多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讲的故事和学生对浮力利用的建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让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外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把浮力与生活紧密相连。

浮力教学反思(篇9)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

  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浮力教学反思(篇10)

  浮力教学中分为5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浮力的产生条件,重点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应用,计算质量体积和密度的一般综合应用,第三课时浮沉条件及其推论和较综合练习,第四课时,浮力的典型例题,第五课时,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

  第一课时中我由原来不讲解浮力产生条件,现在又讲解,时间显得有点仓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来想然学生自己完成,时间不够,只有变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几个实验,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觉得引入没有什么吸引力。让学生体会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费力,同时排出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有关。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乐瓶,系住乒乓球的绳子的颜色要显眼。倒是研究物体的受到浮力的条件时,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条件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阿基米德原理备有学生实验器材。

  第二课时中讲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应用,相当于书上的几个题,讲解了空气浮力问题,可以看出空气浮力对一般物体可以忽略;讲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问题,体会人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时加强安全教育。初冬教学反思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塞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篇11)

  本节教学在引入浮力的时间过长,前四个动手实验过多,在要求同学怎样才能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出乎意料,有一组同学利用乒乓球,将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侧放入水中,这时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没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让其浮在水中的话难度就加深了。在做鸡蛋放入水和盐水中时,我先把鸡蛋放入杯中,拿出两杯水让学生猜想倒入后会有什么现象?本想卖个关子,但学生很聪明,立刻就回答出来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来的是盐水。

  在讲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分别让同学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但由于时间较紧,请同学分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想让学生复习一下表格的设计,这一步就被我临时删除了。最后,做巩固练习时,课件由于出了一点小问题答案直接就跳出来了,我只好临时请同学讲解一下为什么?

浮力教学反思(篇12)

  本课是在前一课《浮力》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浮力,也发现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系。

  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入题,读课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问其理由,有些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有些则是在书本或是科普类书上看到过;也有的纯粹是猜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显得很难确定,少数则认为下沉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如何让学生看到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呢?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上。有了前一堂课的实验经历,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观察同一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如果在水中测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则说明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讨论实验的科学性、注意事项,意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考习惯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有目的地挑选了3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1个钩码 2个钩码 3个钩码

  在空气中的重力 0 .5 0.5 1.1 1.1 1.5 1.6

  在水中的重力 0.4 0.5 1.0 1 1.4 1.4

  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1个钩码在空气的重力是0.5N,而在水中受到的重力也是0.5N。那么它真的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实验数据相等呢?对于实验中产生的一些特殊数据的观察、思考与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的。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的氛围有一些沉闷,不过慢慢地零星的小手开始举起来了。“可能是他们组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平视。”“可能是1个钩码受到的浮力很小,还不到0.1N,他们读数时就没记上去。”“有可能他们的弹簧秤没有校零。”……“看来,我们以后进行科学实验应该要怎样?”学生畅谈。对于实验数据不够准确的小组,我还会邀请他们课后与老师一块重做刚才的实验,进行再次研究,使学生在反复多次的实验中寻找客观规律,在实验中体会收集科学数据的重要性。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分享

热门关注

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讯稿汇总3篇

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讯稿

2023公司年会祝福语(精选41条)

公司年会祝福语

腊八节祝福语简短搞笑(汇集24条)

腊八节祝福语

幼儿园元旦祝福语文案朋友圈

幼儿园元旦祝福语文案

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讲话稿1500字

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讲话稿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精选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最新形的魅力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12篇)

魅力教学反思

「必备」《日月明》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通用8篇

日月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7篇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共同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8篇

共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