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间间断断地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对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是有时候你要知道,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需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寒冬终将过去,春暖花会再开!那么,一篇疫情期间下的经济回温心得应该怎么动笔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稳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稳心得体会(篇一)
近期,针对受疫情冲击较重的行业、中小企业和就业等领域,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加大对受冲击较重行业的支持。疫情扩散恰逢春节假期,餐饮、旅游、住宿、客运等大面积暂时停止运营,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员流动直接影响线下消费活动,对部分服务行业形成较大冲击。这些行业恢复运营,关系基本民生,也关系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畅通生产要素循环,打通地区间交通运输,积极协调用工问题,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帮助这些行业恢复运营。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提供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在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被打乱,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收入和现金流大幅收缩,但工资、社保、租金、利息、税费等固定支出具有刚性,复工复产还要增加防疫等成本支出,经营面临更多困难。要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采取减免部分税费、延期缴纳税款、减免租金、设立扶持基金等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银行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企业恢复生产。
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推迟,用工成本提高,就业压力增大。统筹做好“六稳”工作,首先要稳就业。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抓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招工、复工及就业动态等信息,采取线上职位发布、线上双选会、语音视频面试等线上模式开展招聘,促进劳动者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疫情稳定后,对新技能人员用工需求可能会出现反弹,需要抓紧开展线上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加强用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对接,帮助农民工返城就业。鼓励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增强就业弹性。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稳心得体会(篇二)
按照市委的安排要求,会前,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学习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有关要求,认真学习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全面做到“四必谈”,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深入查找问题,研究整改措施。下面,进行个人对照检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
一是深入学反复学的劲头还不足。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自己一直坚持第一时间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及时跟进学习。
二是政治站位还需要提高。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能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委有关要求,严守政治纪律,但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有时候过多考虑的还是本地区的防控情况和复工复产的具体安排,对于省内其它城市、其它省,乃至国外疫情对我地区的影响考虑不足,上下内外“一盘棋”的思想认识仍需要巩固提升。这是站位不高、眼界不宽、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在担当尽责方面
一是服务决策还不到位。在具体工作中,跟着领导去一线、做督导,更偏重于做好领导生活、工作的管理员,提醒做好自身的卫生防疫保障工作,让领导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指挥工作中去。但是疫情期间也要跳出疫情看工作,围绕疫情防控中心工作把握大局,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工作。比如,在由一级降为三级响应时,是疫情防控与复产复工并重还是重心向复产复工倾斜,如何更为精准有力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防范化解安全稳定风险、化解社会稳定领域不稳定因素等方面,还缺乏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是履职尽责还有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期间虽然一直积极深入一线,协助好主要领导高效开展各项工作,但是在发挥职能作用,助推疫情防控方面,研究思考得还不够深入,更多地依赖于党组织主体责任的发挥,在统筹兼顾上要深下功夫。
(三)在精神状态方面
一是工作效率还不尽如人意。越是紧急时期,越要有效发挥参谋助手、统筹调度、督促落实和服务保障作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疫情防控期间日常工作面临很多新挑战、新问题,在工作节奏摆布和效率提升上还存在不足。比如,面对一些上级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任务和对待疑难问题时,有时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不透,不能够有效地提出多种应对措施或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需要等待领导做指示、提要求才去执行。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力度还不够大。确保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两不误”是基本的工作职责。这次我们在组织各类会议、收发传阅办理中央和省市各级电报等方面工作量很大,在特殊时期、特殊压力下,日常工作更需要注重理念、方法和工作机制创新。比如,有时防指推送的关键信息必须及时转给相关单位,虽然总体上未耽搁信息处理,但个别时候还存在按部就班走程序的问题,没有第一时间将信息转给相关单位。
(四)在工作作风方面
一是调查研究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深入基层调研方面,多数时间是随行主要领导同志到防控疫情和复产复工一线调研,自己主动与人民群众“坐一张板凳”的意识还不够,带着问题“解剖麻雀”的时候也不多,还没有完全做到在特殊时期时时处处同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比如,上级要求全力落实一系列关于小微企业惠企政策措施,但是自己目前还没有就具体落实情况到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下一步还需要就此问题与任务部门进行衔接沟通。
二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警惕性还需要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期间每天的工作进展、防控情况、人员信息是摸清实情、采取措施的重要依据。日常工作中,基层的情况底数还是不够详实、针对性不强。尽管加强了督查督办,还派出了暗访组,但是在选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环节方面,统筹协调做得还不够充分、不够到位,督办工作深入了解实际效果的办法还比较少,闭环管理还有差距,督什么、怎么督以及执行与跟踪问效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实化。
(五)关于素质能力方面
一是党的群众工作能力有待提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自己对“群众路线是生命线”的认识虽然是深刻的,但按照上级和市委的部署开展工作的时候多,对如何运用多种手段和举措,在打赢疫情战役、复工复产、服务企业更到位方面,思考得还不够深入,举措还不够有力。比如,在广泛发动干部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普及、组织干部对已复工企业加强防控疫情指导、开展针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疏导等方面,自身优势发挥得还不十分充分,为群众服务的质量还需提升。
二是把握全局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随着疫情好转,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秩序越发迫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比如,在法律维权机制建设上,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方面,自己的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加强;
研深吃透国家惠企利企政策、在下行压力下推动全面发展方面,抓督办、抓落实的能力还要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锤炼。征求意见时,相关干部也提出希望我能强化统筹协调、把握全局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此,我要高度重视,全方位改进。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理想信念树得不够牢固。虽然能够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当前头等大事,全力以赴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但思想上认为只要工作到位就行了,放松了对自身建设的要求,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有歇歇脚、喘口气的心态,其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理想信念松动了,不够坚定、自觉、清醒,导致对疫情防控斗争和复工复产的重大意义、工作要求领会不够深入系统。
(二)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认为自己在领导岗位上,每天同各类文件、材料打交道,有一定的日常积累,能够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忽视了对政治理论持之以恒地学习。通过近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等内容的学习,认识到在学用结合、指导工作上还有差距,存在现用现学、急学急用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学到底、悟到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
(三)担当意识还要进一步强化。作为分管的领导干部,统筹协调的任务比较多,因此,有时在主观上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没有很好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没有更好地将分管领域工作摆到全局中谋划推进和创新,对比市委的要求和标准,在责任担当方面的不足还需要尽快弥补和提高。
(四)宗旨意识还需要不断锤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虽然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面对疫情发生的紧急情况,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也更为集中、迫切,工作的关注点也要迅速转变,关心群众的角度和方式也要调整,还需要进一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提高执政本领。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下一步,我将以这次民主生活会为契机,围绕存在的问题和产生根源,制定具体整改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
(一)对党绝对忠诚,做到政治过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提高政治站位,把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还是推进全市改革发展的事业当中,都要真正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行动上始终紧跟,努力使维护核心成为植根灵魂的思想自觉、纯粹坚定的党性观念、坚决彻底的实际行动。
(二)强化理论武装,做到信念过硬。要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要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实践,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和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学思践悟,入脑入心,着力在学深悟透、躬身践行上下功夫,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和科学方法论,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提高执政本领,做到能力过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全面增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八个本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了解市情省情等,积极贡献智慧,聚焦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实际问题,更多站在全局高度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加强对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引领,强化督查督办,推动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
(四)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作风过硬。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基层联系点作为第二个办公室,进一步俯下身子,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多问问群众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多检视工作中有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自身的用心指数、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安心指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疫情防控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要把走基层、进企业、下社区长期坚持下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强化问题导向,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决具体问题,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稳心得体会(篇三)
当前,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必须集中精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经济工作目标。
积极研究和探索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六稳”目标的有效路径和经济政策。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宏观经济要实现“六稳”,需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积极应对疫情,不管多严重的疫情,最终都将是阶段性的。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更动摇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虽然疫情难以避免会对今年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只要政策得当并有效实施,今年二季度或下半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便会出现反弹,提速增长。因此,实现1100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稳就业目标,是有把握的。
重视疫情防控期的经济发展,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打仗最终打的是消耗,是后勤,是物质保障,拼的是经济。无论是疫情防控和治疗所需的直接医用物资,还是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类产品与服务资源,都离不开生产、分配、流通等物质生产活动,离不开经济的循环畅通。因此,疫情防控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必须一方面抓十万火急的医疗卫生产品生产,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高质量供给,财政、税收、货币、信贷、产业等经济政策都要围绕这一经济工作重点聚焦发力,避免各自为政和政策冲突;另一方面,要满足这个时期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产活动需求,无论是防控管理还是制定政策,都要努力畅通城乡物流,让“流通”活起来,各种管理举措都要为基本物质生活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正常生产、流通创造条件。近期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不断从财政、金融等多个方面出台各项举措,支持经济发展迅速走上恢复增长的正轨。尤其是对就业贡献巨大、因疫情防控无法正常开业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项有针对性的政策,给予税收、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最大限度避免企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
针对疫后经济快速恢复和加速发展,出台以短期经济刺激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过去的宏观调控经验,结合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政策是正确的。但此次突发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经济发展节奏和政策安排,为了确保“六稳”目标的实现,可以在以稳为主的宏观政策安排中,嵌入刺激性的政策因素,不搞“大水漫灌”,但一定要为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更为积极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因疫情面临的负担和成本。2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指出,“要更好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要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这些都是应对突发疫情的重要政策。同时,要把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作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一些地区尤其是地市和县一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差、公共卫生资源不足,是经过这次“破坏性检验”暴露出的重要问题,疫情结束后,国家应专项研究全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大全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省与省、省与市、市与市、市与县、县与县之间能够互相策应、互为支持的高标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网络。再者,这次疫情又促进了许多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如“线上经济”对“线下经济”的加速替代、“免费”业务对“收费”业务的加速取代、“智慧城市”对“传统城市”的加速代替等,这些都孕育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只要加以政策引导,必将变成潜力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
需要强调的是,确保实现“六稳”的关键,还是要千方百计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积极性。因此,无论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都要通过加快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的建设,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稳心得体会(篇四)
“战疫”这场大考中,防疫是短期难题,发展是永恒命题,这两张答卷全答对才能得满分,答对一张只能是零分。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的积极变化,既要求我们防控工作不容松懈,又要求我们抓好复工复产,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考试,要用好“加减乘除”法,书写这“防疫、发展”双答卷。
“减”税费,下足政策“及时雨”。小微企业面大量广,是支撑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石,但它们自身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疫情打击更是雪上加霜。付薪、交租、还贷、给货款这“四座大山”本就是压在小微企业头上的资金压力,“不开工相当于直接等死,开工又惶恐不安。”针对复工成本高的问题,需要政府从信贷、社保、租金、税费等方面拿出全方位的支持方案,实实在在纾解小微企业困难。疫情变化、复工在即,要想企业有速度,政府就要有温度,减税费为复工复产卸了包袱,也为持续发展添了底气,实乃政策“及时雨”。
“加”资源,打通复工“主动脉”。员工不足、物资缺乏、物流受阻、发货困难是企业复工复产的燃眉之急,人力物力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恢复交通、保障物资、有序复工势在必行。随着城际交通恢复、高速公路卡口的撤销、列车部分班次恢复……要逐渐打通人流、物流、商流要道,为复工安上“快捷键”。政府“包招代接”让员工坐上复工的专车专列,“兜底保障”让企业享受防疫的物资支持。在这个特殊时期,正需要党和政府扶上马、送一程,这复工的“主动脉”才能通、企业才能“加速跑”。
“乘”效率,打出复产“组合拳”。复工只是第一步,复产才是目的。疫情防控需要与时间赛跑,因为疫情而耽误的时间要尽快抢回来,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效率、只争朝夕投入生产。商事登记“易企办”零见面服务、转产口罩企业定向帮扶机制、行政许可审批程序绿色通道……提供线上服务,简化线下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让企业开工不用等,抓紧时间迎头赶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让企业开工更放心,科学防控有序复工复产。
“除”隐患,绷紧防护“安全弦”。复产复工不等于疫情结束,相反,这正是的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的讲话中强调:“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因此,这段时间要高度警惕侥幸心理,要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工作场所消毒、食堂错峰就餐等防护措施,时时刻刻绷紧防护这根弦,坚持、坚持、再坚持!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这场大考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破楼兰终不还,逐渐恢复生产生活、增强信心决心,才能共克时艰、迎来春天。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稳心得体会(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在部署持续做好“六稳”的前提下,作出“六保”的决策部署,强化问题导向、夯实底线思维、彰显民生情怀,为各地各部门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定下基调、指明方向。
“稳”是大局,“保”为底线。面对中美经贸摩擦风波,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针对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冲击,中央运筹帷幄,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目标进一步细化和突出了问题,精准靶向施策。两组目标共同构成的政策框架,涵盖“内”和“外”、“宏观”和“微观”等多个维度,是我们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本遵循和关键抓手。
“稳”和“保”是电脑讯网互补的。以就业目标为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之首和“六保”之首。在陕西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产业扶贫,从柞水县的“小木耳、大产业”,到平利县的“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最终都惠及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消费和内需就能激活,生产的循环才能畅通。我们要围绕“六稳”和“六保”每一个具体目标,把握内涵,周密部署,真抓实干,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稳定。
在“稳”和“保”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进”。仍以陕西为例,当地脱贫不只靠“输血”,而是注重培育产业自身“造血”,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用新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用直播电商新技术连接大市场、延伸产业链。再看全国范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凭借“云技术”等赋能迈向更高端,5G、物联网等新基建铺就长远发展的“高速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补齐让社会底盘更稳,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收官之年,决战在今朝。我们要深刻领会扎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六稳”“六保”为抓手,稳扎稳打,攻坚克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而奋斗。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