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精选栏目推选:“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师的发言重在引导和梳理,教师应当在上课前编写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是实现教材及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境。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五环: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师活动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纸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请你伸出手张开手指,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时评价,如果学生只说手或手指,指出这不是数学,并说希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说五个手指,老师肯定他具有数学的眼光。)
师:还看到什么?
师:老师还看到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4。谁知道,这个4指的是什么?(4个空,这里的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手指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板书:间隔
师: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师:你能表示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我们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手指数=间隔数+1)
板书:手指数=间隔数+1
2.师:我们认识了间隔,知道了手指数=间隔数+1,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数学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植树问题。大家有兴趣吗?
二、构建模型
1.动手操作、探究问题1:
(1)师:说到植树,刘老师还真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们学校门前的道路施工已经完成了,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进校门那条路上种上一些树,怎样种比较美呢?是随便种呢还是等距离种呢?(等距离)那需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些什么?(这条路有多长,间隔多少种一棵)孩子们很会思考,这些信息学校已经收集清楚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问题1:川益小学要在校门外马路的一边植树,这条路全长150米,每隔5米栽一课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审题:谁来读一读题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什么意思?
(板书:两端要栽)
(3)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505=30(棵)
方法二:1505=30(棵)30+2=32(棵)
方法三:1505=30(棵)30+1=3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
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这需要验证。咱们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我
们用这条线表示小路,因为两端要栽,先在左侧栽上1棵,画上一
棵,隔5米栽1棵,隔5米再栽1棵,隔5米栽1棵。(5棵处师做
晕的动作)隔5米再栽1棵
师:我们栽了多少米?(30米)这么久才种30米,一共要种150米。如果要
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
师:对呀,老师的手都画酸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
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的例子来研究它们
的规律,然后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大家想用这种方法试
吗?
(5)画、写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150米改为20米。一齐读题: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
要多少棵树苗?
处理:①请你用画图的方法模拟栽一栽,算一算。
师巡视时把提醒:画好的孩子数一数,你画的是20米吗?
想一想,20米里面有几个5米?
②请你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你是怎样算的?
要求:小组长认真组织,一个一个轮流说,其他同学注意听,评价并补充声音
小一点,组内4个人听见就行。
③谁来说一说怎么算的?205+1=5(棵)
你是怎样画的图呢?(抽生板演)
④205表示什么?(20里面有4个5米)
这个4相当于手指问题中的什么数量?(间隔数)
⑤为什么还要加上1?
⑥师讲解(指图)用红粉笔改
每间隔5米栽1棵,20米里面有4个5米,栽上4棵(一棵一棵演示)因为两端
都要栽,最后一棵已经栽好了,最左端还要栽1棵,所以加1棵就是加上最
左端的一棵。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幸福拍手歌》,看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知道它指的什么?(4个间隔)
2、手上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数中的问题。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决定把操场边一条20米长的小路,也种上树。如果让你来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出示:学校操场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每隔()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你会考虑每隔几米种一棵比较合理。(2、4、5、1、)
(2)除了每隔几米种一棵外,你还会考虑什么?(两端种)
(3)如果选择隔2米种一棵,你猜要种几棵?4米、5米呢?
(4)有什么办法验证?(画图)
3、学生选一种画图,填表格。再展示、汇报。
4、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间隔数比棵树少1)
间隔数怎样求?棵树怎样求?
5、让我试一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
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6、16米长的一条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1)、读这题你发现什么?什么信息没告诉你?你说可能怎样种?
(2)、分别把这三种情况画一画,列式算出棵数。
(3)、汇报,总结规律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它们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7、说说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课件,说出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二、练习、深化
(一)、算一算,填一填
1、同学们排队,12个同学站成一列,每相邻两个同学的之间距离是2米,那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米。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两米锯一段,需要锯()次。
3、戴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上课,走一层楼有10个台阶,走了50个台阶,你知道戴老师到()楼上课吗?
(二)考考你
校门口摆一排串红,一共12盆,再在每2盆串红之间摆3盆菊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菊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又解决了生活中什么问题?你会运用吗?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
(1)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练习:(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小数数学第八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102页例5、例6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吴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师带的钱够不够?(学生答,师板书300和286,让学生说说整数的比较方法)
2、两数之间填上或,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
1000999786758
3、有一次吴老师14元8角,到自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师板书,提问,这是什么数),那么吴教师的钱还够吗?(学生回答,师提出需要比较14.80和13.50的大小。那么怎样来比较小数呢?有些什么样的好方法好规律来比较小数呢?
这节课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20分钟)
(一)让学生来举例一些小数,学生随便举例,教师板书,教师注意要多让
几个学生举例,以便将小数的形式多样。例有下列的小数:0.120.0451.262.350.153等。
(二)让学生自己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小数进行比较,不但要知道大小,而且要能说出比较的方法。完成后或有困难,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让你的比较方法能让同桌知道。
(三)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与指导。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比较方法,教师进行引导与总结。(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例子找到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若十分位相同,
则比较百分位(如果没有总结出来也不要紧,让学生在学习例6时来总结)
(四)验证刚才总结的规律:(请你应用刚才我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做下面的题:)
出示例5,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2.35元2.41元(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比较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
师:2.35元,实际是2元3角5分,而2.41元实际
是2元4角1分,当然是后面这个大。
教学例6,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1)学生自己比较,如果有问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方法:A、因为0.07米和0.059米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也相同,百分位上7比5大,所以0.07米0.059米或0.059米0.07米。
教师通过形象的方法来说明:画线段图观察其长短,师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0.07米和0.059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说明0.07米0.059米。
或者也可以这样把这两个小数化为几厘米几毫米:
0.07米=7厘米
0.059米=5厘米9毫米
因为7厘米比5厘米长,所以0.07米0.059米
反馈练习:①0.05米和0.07米②0.1756米和0.1738米
(六)提问: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有什么异同点?
三、练习设计(18分钟)
(一)基本题训练:
1、口答: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0.3和0.340.56和0.8510.8和1.08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43.990.2680.374.0994.14.24.148
3、请你们每组的几个同学每人出一个小数,然后把这些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看哪能一组的同学排得最快。
(二)提高题训练:
1、对于刚才的排列,你有更好更快的办法吗?
学生先说说,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组,教师来说明:
第一步:先把要比较的几个小数,小数点上下对齐竖排起来。
第二步: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法则,从高位到低位逐
位进行比较,并根据题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写;
第三步:根据编号情况进行排列,也可以使用<。
3、思考题:
下面的方框里能填哪些数字?
6.86.483.113.1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分钟)
五、作业布置:(略)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我们赢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学习非整时刻的认识,教材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钟面。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首先以审奥成功情景图出现,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第三个环节试一试引导学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第四个环节是练习题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读写时刻。
2.在实际情境中,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申奥成功的情景,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小学的条件相差很远,但在农村还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校有投影仪,微机,教学基本不受条件限制,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大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也较好,对孩子的学习也比较关心,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使用的学具是每生准备一块钟表,学生是能准备好的。
教学重点:学会认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学具准备:投影仪、挂图、每生备钟表一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师:(出示审奥成功情景图)举世瞩目的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刚刚闭幕,我国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奖牌榜上排名第三。同学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吗?(中国北京)北京申奥成功是什么时间(通过情景图学生知道是20xx年7月13日晚10时8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证明我们祖国是强大的,是有实力的,你能在钟面上播出这时刻吗?
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做得很认真,但大多数同学拨的不对,同学们想学会吗?(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板书课题:我们赢了。
二、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师:关于钟面你知道什么?(学生能答出)
生1:在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2:我认识整点,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生3:我认识半点,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
生4:我会读时刻写时刻。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已认识了整时和半时,那么几点几分怎么认呢?
同学们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认真观察钟面,你从上面发现了什么?
(1)钟面上有____个大格,有____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1时=分
1、认一认:(学生拿出备好的钟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
生1: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引导学生得出:
1时=60分(板书)
2、读一读:
师:学生自学课本64页,把读出的时刻填到课本上。汇报:
生1:第三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30,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9。
生2:第四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45,时针刚走过9,分针从12走过9个大格。
生3:第五个钟表上的时刻是10: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10。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走过几个小个格就是几分(板书)
3、拨一拨
师用投影仪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时刻表
节目预告
5:30动画城
6:05新闻
6:10大风车
7:00新闻联播
7:40焦点访谈
师:你能读懂这张表吗?
生:动画城从5:30开始
师:你能在钟表上拨出这张表上的时刻吗?想拨哪个就拨哪个。
先自己拨然后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拨地。
生1:我喜欢动画城,我拨出了动画时间5:30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5和6之间。
生2:我拨出了新闻时间6:05,分针从12走过一大格,时针刚过6。
``````
师:拨错的同学利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重新修正自己的拨法。
师:请同学门拨出申奥成功的时刻。师巡视。大部分同学都能拨对。
四、感知时间
师:体验1分钟有多长。
生:自己的脉搏1分跳79下;写13个口算题大约需要1分钟;
``````
师:1时有多长。
生: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休息就是1小时;40分钟再加1个课间操的时间就是1小时;
``````
五、拓展应用、强化新知。
1、拨出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刻,上午做课间操的时刻,上午放学的时刻,下午放学的时刻,并把这些时刻写下来。
2、连一连
投影仪出示题目
通过钟面和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来连线,使学生学会判断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明确生活中多采用应用简单的数字表示法。
3、游戏
我说你拨,你说我拨。
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六、总结延伸、自我评价。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大家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而且时间流失后再也找不回来,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复习整时、半时,为后面学习非整时刻做了一个铺垫这一个环节比较重要。虽然在一年级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有些知识已经淡化,通过复习,同学们明确了整时,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半时是分针指着6,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按排的较好,学生通过认一认活动学生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加深了学生对时、分关系的理解,不足之处是前边学生复习时间的写法时,只是有学生回答了,没注意及时强调致使有一小部分同学不会写,再上这节课时要注意这个地方。
教案点评
这节课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通过认一认、读一读、拨一拨这几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知道了时、分的关系并学会了1时=60分。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学具钟表重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时、分,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钟表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需用数学。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84~86页的内容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一、
口答:
(1)1角=元3角=元9分=元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1份是这条线段的,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这条线段的。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1)我们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用米作单位,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商品的价钱不够整元,人们是怎样表示的?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结合皮尺图讲解: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1分米也是几分之几米?米还可以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几厘米?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7厘米呢?15厘米呢?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几毫米?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毫米呢?13毫米呢?
教师:如果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2)引导学生概括:
①上面的例子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
②这样的1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表示?
③这些分数的单位分别是多少?
④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所以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小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介绍小数的计数单位。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几,写作0.1;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让学生阅读书上86页的结语。
(4)强化概念。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说出各小数的意义。
0.40.250.138
2、0.3里有()个0.1,0.05里有()个百分之一。
0.914是由9个()、4个()和()个0.001组成的。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9=0.75米=0.14米
四、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5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数的位值原则,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把两个以上的小数按大小排列起来。
2、通过小数的大小比较,渗透比较思想,并初步认识大和小是相对的。
教学重难点:找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老师星期天上街去想给外甥买几件学习用品,在超市看见学习用品挺多的,拿不定主意该买什么?今天就请大家帮老师出出主意。愿意吗?
2、出示课件:老师把想买的几样用品摘录了下来,看见这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黄书包红书包计算器钢笔圆珠笔铅笔盒
28.5元28.45元13.38元13.5元7.25元13.8元
二、研究小数的大小方法
1、我如果在黄书包和铅笔盒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铅笔盒和圆珠笔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买一支笔送给他,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买一只书包,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计算器和铅笔盒中选一样,你认为该选择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你也类似的来说几个。
3、太多了,能不能把上述的各个比较整理一下,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并反馈。
4、根据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小数比较的方案
(1)如果整数部分不相同,如何比?(讨论后出示方案一)
课件出示方案一: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又如何比?十分位又相同呢?(讨论后出示方案二和方案三)
课件出示方案二: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方案三:十分位上的数字也相同时,百分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5、试一试
例5、比较6.35元和6.41元的大小。并说说你是如何比的?(课件出示比的方法)
例6、比较0.08米和0.069米的大小。并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听。
三、应用
1、在()里填>、<或=,并反馈
2.54()2.140.746()0.7643.79()3.79
2、课件出示比较大小,并用手势表示
0.8和0.790.36和2.11.92和1.0922和2.99990.98和1
0.67和0.760.489和0.56.060和6.065.60和5.600
3、课件出示应用题:学校运动会上,跳高前四名的是:张华1.1米、李杰1.21米、王新1.2米、陈小1.09米按从高到低把他们排列起来.
读题后想它们的大小,然后分组代表各人,来比较大小
4、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455.44.54.445
把下面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0.60.610.6010.611
四、总结: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用新学的本领帮老师确定该买什么?
五、课后提高题:(找朋友一起来解决。)
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是1.46米、1.52米、1.38米、1.5米。已知甲比丁高,但又比丙矮,丁比乙矮,甲比乙高。你知道甲、乙、丙、丁四个人各是多少米吗?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2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二、分类比较,掌握特征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