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系列

2023-01-08 14:30:4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师: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学生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进行实际的比较,并观察、触摸所比较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书比练习本大,实际上是指数学书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

  (板书:物体的表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手掌面比学生的手掌面大。)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

  师:谁大谁小?

  (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条件。)

  师: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

  (板书:面积)

  师: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作业:教材第44页第1,2,3,4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在交流策略时,大部分的学生用了摆硬币的方法,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选择其他的比较策略。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课前准备时,教师让学生准备好硬币,使学生认为准备硬币就是拿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维的暗示和限制;如果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的比较工具更多样一些,可能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案例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数学书和练习本引入学习内容,把直接感受面积的含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画一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课堂变成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的策略,它不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编者点评〗

  比一比这节课讲的是图形面积的认识及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目标清晰、适切,较好地体现了目标要求及合作交流技能的社会性发展培养要求。

  2.教学过程设计层次清楚、活动目的明确。注意采用观察、比较、画图、摆和剪等多种实践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面积的相关经验和知识,这种生成形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活的知识。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中多种策略探究与比较的结合,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不足之处。

  1.关于图形知识的引入,完全照搬教材内容,为学习图形面积而引入图形面积,未能体现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即图形面积概念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比较物体表面或图形大小),这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实例。

  2.有关小结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流于形式,是否需要,值得考虑。如果改为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也许会更有利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3单元的知识,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有序的梳理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3.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一)主要是对一、二、三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巩固,通过师生共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促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看图说一说,是把前三单元的知识分别浓缩到一幅图里,让学生通过有关情境来回忆复习旧知。第一幅图考查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第二幅图考查的是第三单元两位数乘法的知识;第三幅图是巩固第二单元有关对称、平移、旋转的知识。

  第二部分:与同伴说一说,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练一练,共五个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小数加减法和两位数乘法以及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标准》特别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设计来复习,只能算是一次知识巩固,应该按照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本班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对于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同学及个人的评价比较中肯。

  2.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强。各学习小组有着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团结互助、合作探究,能够积极地完成对各类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应用,小组成员能取长补短,学习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整理

  师:课前同学们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通过学习第一单元,我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例如,1.3,32.6等,我还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生2: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数点,我非常喜欢它,这个小数点非常重要,写它时要写在整数的右下角,要点得圆圆的,不能写得太长、太大。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这样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师:看来对这些细节问题十分重视,怪不得他的作业每次都那么规范、美观呢!

  生3:我还知道小数是从元、角、分来学的。例如1.05就表示1元零五分。

  (师板书:1.05表示1元零五分。)

  生4:我不同意他的说法,1.05也可以表示1米5厘米。

  师:(指板书)同学们怎么认为呢?

  生3:应该说1.05元表示1元零五分。

  师:对,我们学习小数时,是借助元角分的知识来认识的,实际生活中小数不但可以用来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等等,以后我们会逐渐认识它们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生5:小数还可以表示考试分数,第三单元考试我考了94.5分,就是94分半的意思。

  生6:(举着一个超市购物袋)我和妈妈到超市买汤圆、果冻时,售货员称好后,在袋子上贴一张纸,上面印着单价、数量、总价,都是小数。

  师:你很注意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真了不起!请把你的发现让同学们看一下,好吗?(出示超市食品收款票据。)

  生7:我们家的电费、电话费单子上都有小数。我也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生到台前展示。)

  生8:我还知道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是2米26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2.26米。

  师:你一定很喜欢打篮球吧,姚明的身高是2.26米,你估计有多高呀

  (生有的踮起脚把手举过头顶比划,有的用尺子在墙上量。)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那么姚明比你高多少呢

  (生计算:2.26-个人身高=小组检查订正)

  (二)计算巩固

  师:刚才同学们都计算出了自己和姚明的身高的差距,老师正好比姚明矮70厘米,你知道老师的身高吗?

  (生计算。)

  (三)生活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买东西的游戏吧,请听好游戏规则。1.小组成员每人拿出两件文具,用彩笔标上单价,注意是要用小数表示的,然后组成一个小柜台,大家可以自由组合,一个人当售货员、三个人扮演顾客,然后轮流活动。2.买东西时售货员要先算账报数,顾客如果发现售货员算错账,就是最佳顾客,如果售货员从来没有算错账,就是优秀售货员。获得优秀售货员和最佳顾客称号的同学,都可以在竞争栏的课堂表现一栏中加一颗星。3.买东西时特别注意维持商场秩序,不要大声说话,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做得很好!现在,开始吧!

  (生分组活动,师参与并适当指导。)

  师:刚才每个小组的活动都非常好,现在老师想看看谁是优秀售货员呢?

  (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哟,这么多优秀售货员,祝贺你们!大家都为自己鼓鼓掌吧!最佳顾客都有谁?

  (只有两个同学。)

  师:看来售货员有时也会出错,以后买东西时可要自己算好账哟!

  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生1:我有个问题不明白,2千克500克用小数表示是2.500千克,2千克5克用小数表示是2.5千克,本来不相等的,用小数表示怎么就一样重了呢?

  (师板书:2千克500克2千克5克)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老师小时候也曾经有这个困惑,2千克500克和2千克5克用小数应该怎么表示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小组研究汇报,学生到讲台上讲解。)

  小组: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的,2是千克,5是百克,十克没有,用0表示,克也没有,用0表示,所以2千克500克用小数表示是2.500千克。在2千克5克中,百克没有用0表示,十克没有用0表示,所以是2.005千克。

  师:大家觉得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大部分同学点头)那么2千克50克用小数怎么表示呢(小组交流汇报。)

  师:第一单元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请大家课后整理复习第二、三单元,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整理归类,把你的作业边框用学过的对称、旋转、平移的知识设计上最美丽的图案。

  第二课时

  (一)展示特色作业

  投影展示优秀作业,主要欣赏美丽的图案,并且在欣赏的同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是由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平移而得到的。

  (二)汇报交流第二单元的内容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是对称图形?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记录,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生组内交流,师参与指导。)

  2.全班交流,展开比赛

  组1:(杂乱无章的)

  (师边听边记或画图。)

  组2:老师,我们小组是按类来找的,比他们的好记。

  昆虫――蝴蝶、蜜蜂、蜻蜓、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汉字、字母、数字――中、田、;C,B,;8,3,

  其他的――脸谱、衣服、建筑物、树叶

  师:同学们看,他们组的做法怎么样?

  生1:这样总结很有规律,乱不了,能找出很多例子来。

  师:这个小组的方法很有创意,课后在你们的小组评价栏中加一颗金星。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

  生2:昆虫类还有知了、蚂蚁、

  生3:字类中还有很多,李吹础⑼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有很多很多,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小组总结汇报有关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组3:我们小组发现的平移现象有:拉窗帘、汽车(火车)行驶、空中缆车、升旗、拨算盘珠、;物体旋转现象有:转动的风车、开关水龙头、飞机螺旋桨、拧螺丝、转动的车轮、钟表指针、风扇转动、齿轮转动、方向盘转动

  生4:我还知道司机方向盘右边那个东西能平移。

  师:是那个能来回拉动的挂挡用的档杆吗?(师作手势)

  生4:是。

  师:大家都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生5:是平移,因为它能来回拉动。

  生6:不是平移,它下边是不动的,只是上边动。

  师:同学们自己验证一下,档杆运动到底是不是平移。

  (生验证得出结论:平移是物体整体移动,它是上边动,下边不动,不是平移。)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36页图三,在这幅图上有没有对称图形或有关旋转、平移的现象?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

  师小结:对于第二单元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三单元的内容。

  (三)第三单元内容总结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法,下面这些题你们能做吗?试试看!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030=3040=1820=

  2050=6200=1450=

  3050=6300=1250=

  20xx=7400=3230=

  (学生按顺序写答案,共同订正。)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51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竖式计算;

  (2)2512=2510+252=250+50=300;

  (3)2512=2543=1003=300。

  (四)乘法的实际应用

  1.师出示教材36页第二幅图,请学生看图提出1~2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小组内选最有价值的一个共同解决,完成后交流并汇报。

  2.课本37页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两节课,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两年多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两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105这个小数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靠元角分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尤其是学生提到的2千克500克与2千克5克用小数怎么表示这个问题时,我觉得这个学生真的不简单,当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问题一直是高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多年来数学就是枯燥的代名词,就连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太喜欢数学,我的目标是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我与明星比身高美丽的图案设计优秀售货员评比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与数学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是真实的;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案例点评〗

  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很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课上特别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也很善于表现自己,到台前讲话都是那么自然大方;教师也一直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发言予以肯定和适时引导,用真挚的感情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超市购物票据的认识和姚明的身高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提出2千克500克和2千克5克用小数应该怎么表示的问题时,教师没有马上讲解,而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这个单名数复名数之间的互化问题,是四、五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提出并解决这一问题,足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针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购物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使比较抽象而又枯燥乏味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变成生活的需要,于是他们情绪高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远比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效果要好。优秀售货员和最佳顾客的评选活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很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教师尽可能为学生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深化思路,理清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形成网络。而教师则只是在点拨、在引导,为学生提供话题,这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复习课的首要目的是温故知新,拾遗补缺,最关键的是通过整理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本课时一开始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复习整理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理解更为全面。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讲,归类总结能力较差,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在总结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时,教师及时抓住其中一个小组分类总结的出色表现,表扬鼓励他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生也接受了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同时也看得出,这个班的课堂评价工作搞得较好,既有个人表现评比,又有小组竞争,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些评比活动。评价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外,还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师有意识安排三次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在协作中互助互补,培养思维的辩证性。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学习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用点线图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在统计表中直接观察不容易找出“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所以应该整理这些数据,使其更便于观察。最后分析点线图中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个别回答。

  师: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游你需要买票吗?

  生自由回答。

  师:淘气班的同学暑假也想去游玩,我们看一看他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数据整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情境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创设暑假旅游买票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页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谁能快速地说出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预设

  生:数据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应该先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那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预设

  生1: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师:笑笑想出一个办法,在图中画出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能接着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吗?

  2.出示教材82页笑笑画的点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继续用笑笑的方法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画的点线图,先数一数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然后把结果记录到练习本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个体汇报统计结果。

  3.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这个班里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156厘米和120厘米。

  生2:我知道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在14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气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2名同学的身高超过150厘米,所以有34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需要通过整理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才能更快地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引导学生在对数据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和使用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在学习铺地面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了解面积的概念,也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了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材安排铺地面这个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教材安排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形成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是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三年里,在教师们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比较高。他们都乐于和同学探讨和研究数学问题,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做法,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向困难挑战。所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去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得心应手的,已经不需要教师煞费口舌的组织和刻意的分工了,这就节约了不少时间。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

  面积为1平方米的纸片、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100米尺、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方案(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意义)

  课件: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25平方厘米的方砖能修补好吗?

  (学生讨论。)

  生:不能。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方砖是25平方厘米。它们的单位(面积大小)不一样。

  师:那么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要不要进行换算?

  生:要。

  师:怎样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小组讨论拿出一个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

  生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方厘米,看能划分成多少个。

  生3:1分米=10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及时表扬了3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分别主张摆一摆的活动、主张测量划分以及主张计算。到底哪一种感知方式使学生掌握得更深刻,我认为是摆一摆的活动。在摆一摆的操作之后,生2所主张的测量划分就一目了然,而生3所主张的计算也变得轻而易举。如果脱离了摆一摆,那么计算则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学生的感知是模糊的、浅薄的。)

  生:老师,我们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摆一摆。看1平方分米里面能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个方法太棒了。

  (二)自主体验,活动感知(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推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说明。

  生1:1分米=10厘米,所以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摆了10行,所以一共摆了100张小纸片。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1分米=10厘米,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师小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按学习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体验,能够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模式,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发展空间观念。

  师:那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需要25平方厘米的方砖多少块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需要100块。

  2.看谁答得对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理解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学生正确地运用迁移类比,准确地进行了估算,然后汇报归纳。)

  生1: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10=100平方分米。

  生2: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1排摆10个,摆满10排,1010=100平方分米。

  生3:只摆1排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可以摆多少排,这样估算出要用100个1平方分米。

  师小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可见: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评析学生经历这个通过实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他们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能反映出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否已经形成正确的感知,使学生学会在活动中感知数学,得到最深的体验,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需求延伸,实施过渡(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运用意义)

  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量数学课本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那么量学校的面积,用什么单位?

  (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似乎又太小了,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有新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才带有动力。)

  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从小面积单位过渡到大面积单位,引出公顷。

  (四)再次体验,活动感知(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

  1.建立1公顷的表象(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怎样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呢?

  (可以让学生模拟操作:在练习本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发挥学生想像,如果纸张足够大,能把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画成100米,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

  (用课件演示:在一片空地上,从同一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测出100米,确定出正方形的第二、三个顶点,再从其中的一个顶点出发测出100米,确定第四个顶点,所得图形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其面积是1公顷。)

  (教师深深感到,由前面操作得到的感知仍然是肤浅的。在非课改年级以前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仅能得到的体会就是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这就一定少不了活动!)

  (2)操场活动,直观感知1公顷的大小。让学生分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将一把100米尺拉开,围成一个正方形。这就是1公顷。

  (回到教室)

  师:你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有什么体会?

  生1:它是100100=10000(平方米)。

  生2:它好大。

  师:有多大?

  生3:和整个操场差不多大。

  师:那你们认为学校有多大?

  生4:学校的面积大约是2公顷。

  生5:我认为大约有25公顷。

  师:还会用小数,不错。说说你们是怎样估算的?

  生5:我觉得操场大约是1公顷,教学楼和围起来的空地大约1公顷,其余大约是半公顷。一共25公顷。

  (其他学生认同,教师肯定。)

  师:学校的面积接近3公顷,那么是多少平方米?

  生:1公顷是10000平方米,3公顷就是30000平方米。

  师:那100公顷有多大?

  生:哇!

  (学生开始就现实生活中熟知的具体的范围做了个估计,认为很大很大。)

  2.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1平方千米就是100公顷的面积)

  (1)在感知1公顷大小的前提下,学生想像感受100个1公顷的大小。

  (2)描述1平方千米大约有多大。

  (3)课件演示附近学生熟悉的场所,划出1平方千米的范围。

  (4)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简单介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3.学习单位换算

  3公顷=()平方米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3公顷就有3个10000平方米,即30000平方米。)

  500公顷=()平方千米

  (因为100公顷=1平方千米,500公顷里面有5个100公顷,即5平方千米。)

  (五)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让学生列举各种面积单位的应用。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都是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大的面积,如国土面积、大片森林、草原的面积就要用公顷、平方千米,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计量比较小的面积时所用的面积单位。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三大国。

  (六)课堂总结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说出面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比课改前的课例好得多。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然而相对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3种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操作(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以活动为主,然后才有生2,生3所提方法的感知基础。

  再如教学建立1公顷的表象,怎样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方法选择中,也有3种方案,最后教师选择了最花精力最费时间的在室外将四把100米米尺围成1公顷的活动。

  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公顷的认识作为活动内容都是可操作的,只有在像平方千米这种难以实际操作的教学中,才退而引导学生选择想像的接受方式。因为建立这种大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也要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案例点评〗

  1.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由帮助修补小明家卫生间地板的活动切入,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当小面积单位不适合描述操场、学校甚至更大的面积的时候,又使学生理解需要引入大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2.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公顷的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平方千米的表象也有了想像的依据。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3.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

  4.优秀的课件也起到了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演示小明家卫生间地面的损坏情况,使数学接近生活;还模拟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会像1平方千米这样的大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小学英语教案怎么写1000字通用

小学英语教案

[参考]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消防安全教案1500字通用8篇

消防安全教案

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教案精选

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案1000字精选4篇

小学五年级教案

关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系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精致

小学音乐教案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