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一样去取来的。课堂是教师的“演武场”,教案是必须的。教案有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的关键,一篇课堂教案要如何去撰写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1】
用自己的真情走进课文情境,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式。许多学生大多数时间,只是用眼睛学习,而不是用心、用感情去学习,所以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总是游离课文之外,做了体验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局外人。情感是激发学生智慧灵感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没有感情的投入就不会智慧火花的闪现。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中感情投入,是学习好一篇课文重要的条件。
在《龙的传人》一文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首先让学生讲出此刻的心情。学生讲出了高兴、兴奋、自豪、骄傲、惊讶、羡慕心情,这些情绪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对课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真实的情感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的语言情境之中。在学生读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下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利用形象思维方式,进一步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深的层次,学生读文之后,有的说:我好像变成的皇帝,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说: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我骑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在云雾中飞行。有的说:我看见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上面雕刻着许多龙的图案。有的说:我自己变成的一条龙,在天空中上下翻飞。总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情感得到极大的抒发。这种抒发的方式是间接的,是把自己置换为课文中的龙。
不足之处就是在让学生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己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文章学习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自己学习文章时的情感轨迹。方法是先说一说自己喜欢读的课文内容,再说一说读这些文段时,自己的心情,接着描绘一下自己读文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最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2】
今天与学生一起学习《西双版纳密林奇观》一课,当学到奇观之三——黑心树时,有学生问道:“老师,这种植物木质优良,可以当柴烧,可以做家具,它的风格这样高尚,为什么把它叫黑心树?‘黑心’是个贬义词啊! ”学生的思考很有价值,因为文中没有提到黑心树的其他特点,我也不敢妄下结论,只好利用课下时间再进一步探究。 经过搜索,我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资料: 铁刀木属苏木科大乔木。其树心是黑的,在西双版纳叫黑心树。
铁刀木萌生力特别强,砍伐后又能萌发,萌发枝再砍伐。当地人戏称它为“砍不死的树”。铁刀木是很理想的薪柴树种。
西双版纳傣族用黑心树做烧柴,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三五十株黑心树,每年轮流砍伐,每株2~3年轮砍一次。第一年砍伐后的主干,能萌生6~8枝杆。这样,每家种三五十株黑心树,已够烧柴了。一株黑心树,2~3年砍一次,可以砍伐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有些傣家人的黑心树林,很多都是阿公阿祖就种下来的了。
黑心树砍伐容易,好生火,火力猛,倍受傣家人的喜爱。所以,傣家人居住在森林边,不到森林中去砍柴,烧的是自家栽种的黑心树柴。这在中华56个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国土上最后一块雨林。这片热带雨林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其中原因之一,是居住在热带雨林旁边的傣家人,不到热带雨林中去砍烧柴。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黑心树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它的树心是黑的,而与品质无关。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3】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气。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倒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矛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4】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们立刻回答道:想!我当即让学生们讨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呢?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要认真刻苦。有的说:不懂的地方要问。还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各门课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是怎么说的吧。
我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陶校长为什么要问这四问?怎样才能在这四个方面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准备和经验不足,我将四问这一整块拆零为一个个单一的问题去讲,使整个整体感知部分显得零乱,没有条理,自然也没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随后的合作探究和角色表演两个环节里,我分别提出了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你哪一问作的比较好?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每天四问的理解。起来回答的学生都答的很不错,但由于我没有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得教学气氛并不活跃。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不足外,还有另外的不足。比如对教材的挖掘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讲解的不够深入;此外,还有我的教态不够亲切,使用的语言不恰当,不符合儿童的语言要求,并且语调过于平缓,讲课的激情不足。
以上就是我对《陶教授的演讲》这一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努力学习,改正不足,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象陶校长说的那样,取得长足的进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5】
我在执教《雪被子》阅读教学中,当我提出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后,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雪被子能为小麦苗保暖,也能为小麦苗挡风。这是学生从书中了解的内容;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我仿佛看到了小麦苗正在跳集体舞,也仿佛看到了小麦苗正在唱丰收歌。这是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不同层面的回答回答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是教师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创造性也因而得以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前,我们常常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反之,如果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体作用,正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如何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在全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发情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教学《雪被子》第一段时,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雪花吗?它会落到什么地方呢?落到麦地里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接着出示图,让学生说说体会。身处这样的意境,学生怎么会不联想翩翩,奇特的感受就会油然而生。
二、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读者都给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赋予了独特的感情色彩。小学生尽管生活阅历浅,认识理解能力欠缺,但他对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他独特的见解。课堂上美丽的雪花、做着快乐的梦的小麦苗以他神秘的色彩,无与伦比的美感,成为对学生富有魅力的场景。跺进雪被子下,扮演小麦苗,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中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我看到了小麦苗在雪被子下跳集体舞的情景,我仿佛听到了小麦苗在金色的阳光下唱丰收歌
三、学科间的融合激发学生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够激发人的想象,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可将音乐和美术引入到课堂中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想象,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进入课文的重点段,学生的学习氛围也已进入高潮。此时,让学生来唱一唱《小雪花》,雪花,雪花,满天飞,你有几个小花瓣?我用手心捧住你,让我快来数数看让歌声来表达学生当时对雪被子喜欢的心情。课文结束时,你想把它美美的画下来吗?正进入意境的学生怎么会不想表露一下自己的真实情境和独特感受呢?通过画画图,欣赏一下音乐,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学习。
努力营造自主空间和创新氛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个性发展,形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6】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篇7】
《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课文是一篇散文,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按照文本的教学要求,重点是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通过我对文本的研读,我自行将教学的重点定为感悟事物以心,万物皆有情。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文本分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从这三部分展开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分别写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学生的回答中,只注意了我和小外甥。那我就按照学生的理解先来学习我眼中的月。在我的朗读中,让学生静静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我提出: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这样深入进行教学。如此美妙的月夜,当然不能让我独享,小外甥也来了。这时舅甥俩在干吗?(斗诗)由此引出诗人眼中的月是怎样的。在此让学生从古诗中读出诗人的情与愁。这时教学的重点。用时达二十分钟左右。接下去,最后过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学。到了这个环节,我提问:课文分别写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学生就能弄懂了课文写了我、诗人、小外甥他们眼中的月。那么这三类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不一样。我眼中的月宁静、安详、朦胧。诗人却是充满了思乡离愁、愤懑现实。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却和孩子一样调皮有趣。]及时指出:月亮本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天体,无所谓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从这里引导学生领悟人们对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样源自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纵观整个文本的教学,我上的最吃力的是第二部分诗人眼中的月。第一、有学生根本不明白诗句的意思,就谈不上去体会诗人的哀愁。第二有学生尽管明白诗句的意思,但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愁却读不懂看不穿。总之,学生与诗人的感情达不到共鸣。二十分钟的教学艰难得很,学生气氛沉闷。我知道就这一段的教学是失败了。同样是古诗,为什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得轻松自在,而对于描写关于月圆月缺的离愁别恨古诗却教得沉重。我想除了上述总结的两点原因外,学生年纪小,实际生活内容贫乏,对于世界认知的情感悟性偏低,尤其是他们作为孩子,内心世界中几乎缺乏细微的情愫。故而,难以理解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此我想,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语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他们纯真、空白的儿童心灵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类感情的真善美,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
怎样解决类似今天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课堂里注重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从各艺术领域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例如:观看一些经典影视剧、话剧、歌舞等,从中领悟艺术作品中包含的主题思想。第三、加大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周要求学生必写一篇作文,而且作文自由命题、不拘题材,只要求写真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记杜绝假话、空话、大话。本期课外阅读的资料:一、电影《泰坦尼克号》,重点感悟自由、平等、尽职、无畏、坚韧;电影《闪闪的红星》和《长征》,体会艰苦中的革命意志,乐观的革命精神;科教片《自然》第一部,明白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解说的布局谋篇。这部分的阅读材料安排在五月完成。二、欣赏宋祖英《金色大厅维也纳演唱会》,初步感悟民族音乐的美;结合语文教学,学习歌曲《长征组歌四渡赤水》、《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了谁》和《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同样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键就在于发现。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月完成。
那就试着去做吧,及时反思,找出对策。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