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主题栏目精选:“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敬请访问。
不同的孩子性格也不相同,老师准备的自然也不一样,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由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1
上周六的数学公开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合作了《常见的量》这节课。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主要利用刘翔和唐功红的比赛成绩导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为孩子们学习化学、物理、立体几何奠定基础、建构能力!
通过课堂时间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上网百度搜索”情境下学习特轻松。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百度体育健儿中激发了孩子的兴趣,点燃了孩子的激情,营造了课堂氛围,有了以上动态生成,我更有信心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及时唤醒孩子的大脑。让学生感受整理常见量的必要性。整理的欲望就会逐步传输到大脑深层。孩子的智慧会在整理方法中碰撞出火花,有了方法,我就放手让孩子们在小组整理、汇报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常见量的实际意义和各自之间的关系。在各小组整理的基础上,老师做二次整理,一张完美的知识网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合作的成果以及集体的力量。 “去百度搜索常见量问题”的环节成为知识的超市,孩子们在超市里自由的挑选喜欢的问题。滔滔不绝的理由层出不穷,智慧的补充波浪起伏,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欣喜若狂。 孩子们在老师留出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由对话、互助交流。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我想继续做下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制作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制作。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和关系,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回答问题或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计算和读表练习
教学难点:合计的百分数如何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复式统计图,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复式统计图的知识?表名、单位、日期;表头的设计;合计和总计等。
出示小黑板:
拖拉机厂去年生产拖拉机情况统计表
20xx年1月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第一季度
2000
2100
第二季度
3000
3180
第三季度
3000
2850
第四季度
2000
2410
让学生结合昨天学习的知识,说图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义?
你能设计表头吗?并把该统计图加以补充吗?
季度台数项目
总计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合计
10000
10540
第一季度
4100
2000
2100
第二季度
3000
3180
第三季度
3000
2850
第四季度
2000
2410
对于上面出现的总计,到底要不要?学生呈现一种是要,而且是如:4100,而有部分是要,但不是4100,而直接是2100,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论,理解为什么不要总计:因为这里的总计没有切实的意义。
二、新知学习
(一)问题解决
现在大家能不能算一算每个季度完成的百分率?
学生的整体问题不是很大,很快的就能计算出。
填入上表得:
季度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完成计划百分数
合计
10000
10540
第一季度
2000
2100
105%
第二季度
3000
3180
106%
第三季度
3000
2850
95%
第四季度
2000
2410
120.5%
到现在为止,表格完成了吗?还没有!还有一个合计的百分率没添?学生探讨该如何填写?思考汇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针对学生出现的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到底该使用哪种方法?从该处的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出发:表示去年实际生产的台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理解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二)问题延伸
你能计算增产的百分率吗?计算并绘制统计表。
(三)读表练习
三、巩固练习
空调厂第一季度声场拖拉机情况,有部分数据已经记载在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年月
月份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增长百分数
合计
一月
2600
(1)
20%
二月
(2)
3220
15%
三月
3000
3720
(3)
四、小结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百分数的计算,合计百分数的确定。
课后反思:
整堂课是在昨天学习的复式统计图的基础上增加了百分率,因该所百分率的计算问题不是特别的大,只要弄清楚这里的百分率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就行?但是对于合计的百分率到底该怎么计算,学生会把各个百分数相加的和或是各个百分数平均数写上去,所以这里有必要要把课本上的例题稍加修改,因为例题中出现了问题:
原来例题:
季度台数项目
计划生产
实际生产
完成计划百分数
合计
8000
8650
第一季度
2000
2100
105%
第二季度
2000
2280
114%
第三季度
2000
1860
93%
第四季度
2000
2410
120.5%
在确定最后一个百分数的时候,利用两种算法就出现了一样的结果:
方法一、
方法三、
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区分到底是如何计算?因此在后来的设计中就修改了例题,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确定使用哪种算法进行计算,直到例题介绍完,再让学生自习肯本上的例题,发现利用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但是还是让学生明确是利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这个结果的。
还有,比较课本上的教材安排可以发现,在后面的练习巩固是没有采用先完成试一试,而是直接就出示了练一练的习题,一是因为时间上不允许,于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先让学生练习练一练,把试一试作为机动;二是比较两个练习,可以发现,对于试一试学生的难度不是太大,是和例题相同的,而练一练对于大部分学生还是存在问题的,为了克服难点,练习的时候安排先让学生思考你要先算什么?如何计算?得出结论先计算出其中的(1)、(2)、(3),把问题的难点转化为以前学习的百分数问题,减低学生的难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3
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
有一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有关计算技巧。
在练习环节,学生计算书上练习三十二第三题时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即:方法一)。此种算法,学生在把百分数化小数,特别是百分数的分子小于10时化小数,非常容易出错。如果改成方法二,计算时把250000缩小100倍,把5%去掉%扩大100倍,结果不变,计算起来也简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4
一.教学设想
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始课。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点,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⒈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⒉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⒊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二.课堂实录。
⒈直接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能写出除法算式的商。如,那么有4=,到底怎样计算4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⒉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红毛线。
师:对(同时把这根红毛线贴在黑板上)凭借你的眼力,说说这根红毛线大约有多长?
生:(进行估计并说出数据)60厘米、75厘米、83厘米
师:你们的眼力真棒!离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就差一点,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大声地说)想。
师:我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米。小数表示是几米?板书:米
师:如果把这根长米的红毛线平均剪成两段(教师用粉笔画一道),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每段长几米?(板书:每段长几米?)
师:怎样列式?
生:2
师:教师板书:2问:你估计一下,2的结果是多少?
(教师找学生说)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研究2怎样计算,并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⒊探究与交流。
⑴学生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或你们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1:我是先把算式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的,算式是:2=0.82=0.4(米)。
生2: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知道每段长米。(图略)
生3:我的算式是2==(米)。我是这样想的:米是4个米,把4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米,也就是米。经过验证2=,是对的。
生4:我是先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算式转变成整数除法后再进行计算的,算式是:2=410=(米)
生5:我是这样想的,把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求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米)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2=呢?
(学生小声讨论,后有个别生举手)
生:我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给大家看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2=()(2)=()1=
(教师组织学生感悟,确实学生明白了)
⒋分析与概括。
师:大家在计算2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能否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这类题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比较简单。
生2:我认为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也挺简单的,但有时候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如2。另外对于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也这样的。
生3:我同意他的说法,补充一点是用商不变的性质做题也不简便,所以这些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很麻烦。
师:我同意大家的看法,其实画图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有时候用画图的方法也是麻烦的。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将选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呢?
生:(齐答)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做。
师:谁总结一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生:我补充一点,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这是一种较为简便、应用广泛的方法,但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⒌质疑与反思。
师:对于这些方法,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用学过的倒数、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的。
师: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⒍实践体验(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⒈研究学生如何学比研究教师如何教更重要。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教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
⒉对整个教学设计有了创新之举。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学生从各自的数学实际出发,用不同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将题目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相除;有的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题目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后再计算;有的学生想到把分水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等等。当学生出现这些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放在分数除以整数的背景下分析,课堂上学生确实具备了这样的本领,能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评析。在学生们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思考,同时学生反思出这些方法都是运用旧知识解决的,教师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5
【教材分析】
《现代小学数学》新读本对分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分数单位统一的观点来组织、呈现知识结构的。分数除以分数同样,也从分母相同的分数除法开始研究,进而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除法算法,最后观察结果,发现规律,概括、统整分数除以分数算法。它的知识组织脉络提示了我们的教学法――有层次地探索,促进学生主动迁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建构主动,容易体验成功,较好地解决了现行教学中的两个误区,其一,常见于公开课:只抛出问题,等待聪明的学生聪明地发现;其二,常见于家常课:讲20分钟,练20分钟,订正还要40分钟。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新数学读本》第十册: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可与整数除法相通,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法则所蕴含的算理;
2.通过计算法则的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举例、类比、迁移等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形式化过程的体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6
1、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明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教师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教学时,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但实际上格子比较大,图片的边又在格子上,使得学生要得到放大后图片的长和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细细研究一下,把数据相应调小,也就不会出现得到数据比较难,不利于学生观察的状况了,也节约的时间,让课堂的学习效率更为有效了。
3、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新授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提到那如果在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的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7
一、成功之处
税率目前学生接触得不多,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一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不断提问,甚至很多同学提到了怎样确定是否达到纳税标准?买什么东西是需要纳税等现实问题,以至于一不小心便会扯远!但我们老师要明确的是: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百分数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税率问题,使学生明确税率问题与百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了解到税收的多种形式以及多种解决方法。课堂上于数学与生活是这几节课的一大特色,于是在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相较于上一节“成数”中遇到的种种令他们觉得困惑、棘手的现状,这一节课的学习显得简单轻松多了。
二、不足之处
通过作业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税率都很熟练,直接用收入乘税率得到应纳税额或是(总收入-免征税额部分)乘利率得到应纳税额等问题都会解决了,但灵活运用却还不足。在课堂作业本中出现了以下错误现象:
1.在购房时,根据房屋性质和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税率计算出应纳契税这种现实问题中,有些学生读题不认真,选择税率不当导致错误;
2.营业额的5%是营业税,而营业税的7%又是另一种税,求另一种税时,有些学生不太理解题意,读不懂其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式,即使做出来了却不能准确表达解题思路,处于似懂非懂的未掌握状态;
3.告知税后所得金额、税率以及免税额,求总收入:
A、用方程:总收入-税额=所得金额;
税额=(总收入-免税额)乘税率
利用这两条等量关系式来列方程解答;
B、用算术法:总收入-免税额=应纳税部分的收入;
三、改进措施
应纳税部分的收入的14%为税额,86%即为个人所得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金额先计算出来(实际收入-免征税额),用量率对应求出应纳税部分的收入,再加上免征税额即为总收入。这道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不理解实际所得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确这个税率是指谁的百分之几,更没有画图来分析题意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同学都没能解出这道题,同时也显露出他们掌握层次过低、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的问题所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8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中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
比的化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五、扩展练习
1、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7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9
片断一:魔术激疑,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师:(拿出磁铁给同学们看)哇,魔术穿帮了。同学们,老师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铁质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现在你们知道水溢出来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正方体是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另一个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两个长方体均用纸包围)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现在有两派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师:对呀,谁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老师这边还有两个物体,我们也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比较比较谁的体积大。这样吧,我们分组数,男生数一个,女生也数一个,男生数时,女生不能看,女生数时,男生不能看,是男生先数,还是女生先数?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