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演练

2012-05-18 09:13:59 2012中考语文

  1.整体阅读,把握中心。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都要建立在对小说主题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做题时,要先通读全文对整篇有个基本了解,再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然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依托作品,搜索提取。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文,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当然,找出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3.收放结合,准确答题。需要自己分析、概括和评价的内容,应该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让答案表现自己鲜明的观点。同时,还要注意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出发考虑问题,要走进小说描写的情景中,不要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强加到作者头上。也就是说,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

  4.寻找规律,总结方法。在平时的小说阅读训练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分析、总结一套解答小说阅读题的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因为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二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还应注意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因为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再如对关键词句含义的体会,一般的角度有: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或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联系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体会句子含义;结合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句子含义;从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体会句子作用。

  【基础演练】

  (一)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种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粟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试题(课改区))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 {      } → 与鱼周旋→ {      }→ 捕鱼成功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3.问题探究。

  (1)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2)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4.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二)太 阳 语

  我的书房处在一个大深坑里的二层楼的底层。这排房子东西走向,阴暗潮湿,尤其是四周的楼房冲天而起之后,这排房子几乎再也见不到阳光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佳境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

  每天早餐过后,我会走进书房,读一读,写一写,累了困了,就泡杯清茶,在氤氲的茶香中点上一支烟,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那逼仄的一线天空偶尔也会飞过几只不知名的小鸟,把我的思绪带向远方……那时,我自以为没有比这更快活的事情了。

  一天早晨,我正写到妙处,窗纱外忽然穿进一束阳光,如探照灯般绕来绕去,把个宁静的斗室照得一片明亮。我刚站起来,那束阳光就钉在我的脸上,一动也不动,使我无法睁开眼睛。我有点气恼,猛地举起拳头,那束阳光一下子不见了。我睁开眼睛,却是一团黑洞。过了一阵子才隐约发现,那是个孩子,晃着小圆镜,在玩太阳呢。我也不去计较,坐下来继续写作。可是刚写了一句,那束阳光又跑进来了,在我的额头上锯过来,锯过去的。

  我有点愤怒了,就起身出了门,快步上完几十级台阶,我想教训教训那个顽童。然而,一见我来了,那孩子却一脸愉快的表情。我也不好发作,因为他坐在轮椅上……我从此知道了这个孩子名叫瓦片,今年8岁了,父母都是工人,工作很忙。他们早晨上班时,就把轮椅推到外面,让孩子晒太阳,自己玩。

  我冲他笑了笑,依然回到书房写作,以免灵感走失。

  可是,一连几天的早晨,只要我一坐到书桌前,那束阳光便跳跃进来,如小猫捕鼠,东闪西蹦的。它虽然悄无声息,却扰人心绪。我想我应该跟那个孩子谈谈,告诉他有意打扰别人的工作是不礼貌的,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瓦片”,我叫他,“你干吗老往我的房间里照太阳呢?”

  “我跟你说话呀,叔叔。”

  我惊讶不已。

  “我天天看你,好长好长时间了。人家都是一伙一伙儿地上班去了,只有你一个人在黑房子里。我天天看你的头,头低着——你在里面哭吧?可怜的,又没有人和你说话。我让妈妈给我买个小镜子,可她说:‘男孩子照镜子,多丢人!’爷爷从乡下来了,才给我买了一个……叔叔,你干吗哭呢?你别哭了,只要出太阳,我天天早上都和你说话,你不会急死的。”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阳光还有一种语言功能,而告诉我这一知识的,竟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以后,我每天清晨都在小男孩那束时断时续的阳光的陪伴下写作,它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终于写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

  又是一个天朗风清的早晨,电视台来了两个人采访我,问我是怎么写出了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的。“走,到我的书房后,你们就明白了。”我领着客人下到我那个黑乎乎的房间,后我坐到书桌前,请他们欣赏那束定时出现的阳光。可是,十几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一点动静。我忍不住了,就跑出去找那个可爱的孩子。只见他手里拿着小圆镜,所不同的是,小圆镜被一块小手帕包得严严实实的。

  “瓦片,你今天干吗不跟我‘说话’呢?”

  “哦,我今天不了,”孩子露出灿烂的微笑,“今天有他们跟你说话,我就用不着照太阳啦。”

  后来,电视台播放了对我的专题访谈,题目就叫做“太阳语”……

  (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

  1.谈谈小说标题“太阳语”的含义。

  2.通读全文,你觉得文中的“瓦片”是个怎样的孩子?

  3.请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气恼(愤怒)→ { } → 惊讶(惊异)→{      }

  4.小说刻画小男孩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请就这篇小说的内容主旨或写作特点进行探究、质疑,并在你探究、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三)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上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 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个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 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非课改区))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5.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 2.示例:A: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3.(1)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2)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4.示例:①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骑车的要领,学会了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②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二)1.孩子用一束无声的太阳光作为语言传达着对“我”的一种关心,一种问候。(或者:爱是一种像太阳光一样温暖人心的无声的语言。)2.瓦片是一个天真可爱、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3.体谅(谅解)、珍视(感动)4.方法:语言描写。作用:通过孩子的语言,来提示他的内心世界,表明他玩太阳光的目的是怕“我”孤独,想帮助“我”,表现了孩子纯真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5.示例1:[问题]在不断晃动的太阳光干扰下,“我”能够安心写作吗?小说这样写,是否真实?[看法]开始,晃动的太阳光确实干扰了“我”的写作,但当“我”了解到瓦片为了不使“我”孤独寂寞,跟“我”“说话”之后,“我”将那束太阳光作为瓦片对“我”的关爱和激励,进而发奋写作。这样写,符合“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是真实的。示例2:[问题]这篇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去安排结构,是否让人觉得有些平铺直叙?[看法]本文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去写,显得脉络清楚,写作风格给人以质朴之感,这与瓦片天真质朴的性格相吻合。

  (三)1.(1)C (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2.(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3.(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4.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5.结局不会改变(与换票的结果一样)。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语文真题 数学真题 英语真题 物理真题 化学真题 历史真题 政治真题
语文答案 数学答案 英语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学答案 历史答案 政治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

2020年中考语文:小说表达效果题怎么答?

中考语文题型解答

2020中考语文:习题演练综合复习技巧

中考语文习题复习

2020中考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

中考语文技巧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