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11篇

2023-01-29 08:24:41 小学古诗词教案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学生们上课之前,教师会早早准备好上课的工具---教案。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样的教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下面的内容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1)

  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径:乡下的小路。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34.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3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37.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简析]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8.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3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40.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2)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2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3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n)俱(j)花重(huāzh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5)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19.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20.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21.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2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2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闲:安静。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6)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小精灵儿童网站]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的草场()的月光

  ()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

  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_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春好处

  绝胜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8)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萚:飘落的枯叶。女:同汝,你;此处指飘落的枯叶。漂:同飘,吹。

  落叶啊落叶啊,秋风吹你落叶啊落叶啊,秋风飘你

  《诗经郑风萚兮》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

  《诗经小雅四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杜牧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10)

  57.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不适:不悦,不快。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58.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59.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60.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数重:几层。

  6.绿:吹绿了。

  7.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6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3.为:因为。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附: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6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64.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最新小学古诗词教案(篇11)

  6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66.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67.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解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一个秋夜里,天快亮时,走出篱笆门,碰上一阵凉风,眼望北国河山,不禁感慨万千。将晓,快要天亮了。篱门,用竹条编织的门。迎凉,遇到一阵凉风。也有解为乘凉的,不妥,因为秋夜将晓,秋季天气转凉,不是乘凉之日。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宗光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69.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71.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72.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小学啦啦操教案2000字通用

小学教案

关于小学足球教案精选10篇

足球教案

最新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1500字系列

小学数学教案

关于小学一年级安全教案(模板9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

[收藏]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00字系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最新小学古诗教案精选

古诗教案

最新小学教案怎么写11篇

小学教案

最新小学教案的标准格式3500字(精选11篇)

小学教案标准

最新小学健康教案8篇

小学教案

最新小学跳绳教案9篇

小学跳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