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情绪却若有似无的萦绕心头,对语言的思念便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有位老友,经常在下班回家的车上打电话给我,火车上手机信号不好,电话老断,我常抱怨:你能不能找个信号好的地方打给我啊? 她说:"亲爱的,信号好的时候我就没时间了。我就想跟你说说普通话嘛。"
发酵的情感
或许我们会有同感,在国外呆得不长不短,思乡的情绪却若有似无的萦绕心头,对语言的思念便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有几个行业内的朋友,大家常常碰头,交流有无,时事新闻,彼此心得,聚在一起劳劳瞌,非常痛快。另有三五好友,常会相约于查令阁中文图书馆 ,或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捞几本中文书看。虽然书不新,也谈不上当下最畅销的,老的书,中文字,找找中文阅读的感觉。偶尔也会成群结队去卡拉OK,歌是老歌,调是老调,不变的是开怀。有时候仅仅只看那些MTV画面,虽然已经过时,却是怀旧动人。还有一行行简繁体字,看起来多么亲切。卡拉OK,不是吼出来的高音,却是在音乐、文字、荧幕共同营造下,催生出的熟悉感回味调,在心头轻吟浅唱。--偶尔唱唱,有益健康。
出门在外,看到人群堆里有个中国面孔,大多也很快就会熟络起来。他乡遇老乡,哪管那么多,扯开了再说,于是旁若无人的攀谈起来。一样的语言,相似的口音,轻易就把两个陌生人拉得很近:你来自哪里,来英国多少年了,工作婚否等等,一一谈开,越说越近。当然,不排除有些老乡并不认你这个老乡,他们或许故作矜持、礼貌的朝你点点头,然后脱口而出流利的英文,和身旁的老外聊开了去,连个excuse me都舍不得抛个你。更有甚者,眼神都不会飘过你热切的脸庞,直接把东方面孔忽略---这个时候不要心生愤愤,人在海外奔波都不容易,理解一下别人的处境吧。
出国时信誓旦旦要苦练英文的,没想到,英文不敢说已经流利地道,对中文的思念却暗地里悄悄滋长,萦于心头,难以抹去。思乡这回事,语言大概是最直接的一个出口,学者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几天不说中文,想得慌。你有这样的感受么?因为想念,所以开聊。于是规律性的,某个时段是和国内朋友,亲人畅聊的时候。QQ上线,互问近况,电话响起,没完没了。
中文,中文
如果你去过伦敦书展,或者去过一些中文学校,看到一摞摞成堆的汉语教材,比如快乐汉语,汉语900句,中文实用会话,等等,你肯定心里很痛快:总算有今天!想当年咱们一个个啃英文,成堆成堆买英文书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情形么?看着老外坑哧吭哧卷舌,学声调,发音,模样极其可爱,但是那个费劲程度不亚于我们当年憋红了脸学音标,背单词。风水轮流转啊,也不到30年,这个语言趋势又倒过来了!
于是很多人做起了汉语老师,如同当年纷纷涌入中国的英语老师一样,汉语教育的需求日渐看涨。教中文,也如同把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重新回炉一样,温故而知新,儿时学习大多是迫于教育升学压力,估计谈不上求知若渴的程度,如今再回炉,却总有新的发现,比如那些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化节庆渊源,在重新讲给老外的时候,自己也油然而生愉悦,一种老知识新谈的愉悦,一种把搁置的旧物重新找出来,掸掸尘,安放,居然散发异样光彩的愉悦,更多的,好像是为自己找到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而心安,自己的生理身份和语言文化身份再次得到了默契重回。人在海外,各国各群的文化汇集,固然新鲜,新鲜过后,还是自己最本源的最为亲切。所谓乡愁,大概由此而生。
有个朋友说,有时候我会读些相当酸的文字,风花雪月,文艺泛滥。没啥,就是让心里滋养一下。清晨一读,睡前一阅,哪怕片言只语,也觉得安慰。热爱文字的人,大概会有同样感受,横,撇,竖,捺,方块字,每个字组在一起,表意表形,很难说西语可以带给你同样的共鸣。
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候我也要写写英文文章,掌握另一种语言确有自如方便处,好奇心使然也会促使你探究它背后的异国文化,也不乏乐趣。然而,相比之下,不可否认,对英文还是会有些距离感和生疏感,和熟练程度无关,而是在内心已然固有的、难以表达的亲密度,只给了汉语。这是伴随着我们出生成长呀呀学语就使用的表达方式,从一笔一画练习开始的文字,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太习惯它了。习惯而生出的情感,很难取代和忘记。
不在海外生活,大概体会不到这种对本国语言的热爱。当很多人羡慕你可以流利使用英文的时候(国内考研,就业,升级,英文是必考科目,很多人对此苦恼不已,包括我们这些漂在海外的人,当年何曾不是苦过?考鸭(雅思),考(4、6)级,谁不是脱几层皮才熬过来--当然天赋秉异,语言才华超常者除外),你却开始了对中文的重新排位。
学过,用过,翻过,异国语言自有特色,到最后,还是自己的语言最好,这个已经从出生就给你烙上了的身份标签,它是和中文联系在一起的,或许终身不能抹去。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感谢您阅读《海外生存之惑-中文篇》,文章来源于BBC,我们为您准备了BBC简介,请阅读: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英国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英国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2011年12月,BBC拍摄的纪录片《冰冻星球》陷入造假风波,受到观众批评。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BBC,成立于19 BBC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BBC虽然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但其管理却是由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负责,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其独立性。监管委员以公众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他们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斯、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女皇委任。
监管委员会下辖执行委员会,由16个不同部门主管组成,负责BBC日常营运工作,委员会主席为行政总裁,并兼任总编辑。 BBC目前经营8条电视频道,10条广播频道,及直接由英国政府出资经营以43种语言作全球广播。BBC在新闻界最为人乐道的是其严格的要求,所有制作人都要恪守BBC的工作规章:节目制作人准则,该准则对编辑和采访业务的各方面提出了具 BBC总部体详细的要求。
在BBC建立之前,已经有很多私人公司尝试在英国做电台广播。根据1904年的无线电法案,英国邮政局负责颁发电台广播牌照。1919年,由于收到很多军队对过多广播而干扰军事通讯的投诉,邮政局停止发出牌照。于是,1920年代初期,广播电台数量骤减,越来越多人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广播电台。一个由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最终提出一个方案,BBC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