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动手写一篇精彩的报告?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一些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1】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xx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xx山北坡高寒二阴山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全县辖1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4.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万人。据调查统计,20xx年底,全县贫困人口24333户91237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2.5%,其中沿xx山北坡的47个贫困村和沿北部荒漠戈壁滩的8个移民村共55个村13449户5795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3.5%,是该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片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冷凉、灾害多发,群体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种养品种单一、粗放经营为主,在村庄面貌、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各方面与川区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按照区域平衡和抓住抓重的原则,采取得力有效的举措,尽快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让该片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xx当前面临的政治任务,也是省市各级党政组织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面广量大的贫困现实和片区实际,各种扶贫措施都必不可少,但要大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
xx县xx山浅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地面积广,有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多为黑壤灰钙土,周边草场较为宽阔。在这种气候、土地条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油料、青稞、大麦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散养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在解决群众生活温饱过程中曾长期发挥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资不断涨价,农产品价格低迷,使传统种养业效益逐年降低,导致山区与川区群众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得以辩证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些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能多”。这种冷凉气候、大面积旱地,对于传统产业是制约因素、劣势条件,但对于新兴的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草畜产业来讲,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为适地中药材、小杂粮和饲草虽然也受霜冻、干旱的影响,但相对于油料、大麦等作物,所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早晚霜冻几乎不受影响。游牧散养效益低下,但若将游牧与种草养畜、规模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既有草场、大面积种植牧草的优势,养殖效益会明显提升。双孢菇等食用菌最适宜冷凉气候,在沿山地区大量建设食用菌大棚,与高温的南方错季生产,质优价好,效益可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特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从xx沿山的实际出发,发展这些新品种、新产业,不仅能将气候、土地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且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前市场上适销对路且价格不菲,利用沿山广阔的耕地资源,只要持续扩大这些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扭转与川区的差距就会指日可待。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群众实践和前景展望
摆在我们面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样的地,如果不突破常规,转变观念和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展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双联”行动进行大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村群众的思想变了,观念新了,他们对那山那地的认识深化了,“再不能等靠要指望老产业了,要找新的出路增加收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化劣势为优势,将不利条件变成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山区的发展才有出路,山区的群众才能致富”干群思想的禁锢开始打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高涨起来。今年,南丰乡马营、胡庄、铁城等村部分群众,试验种植板蓝根、黄芪、防风、当归等中药材13个品种4600多亩,预计亩均收入将突破1000元,其中,马营村村民赵世祥种植当归、黄芪、防风等240亩,总收入34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铁城村村民刘文昌种植防风15亩,总收入近3万元;村民刘伟种植防风8亩、黄芪2亩,总收入21400元,亩均超过2000元。新天镇周陆村在村南“十种九丢”的河滩地上种植“张杂谷3号”旱地谷子1030亩,今年长势良好,村里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现已收割订单卖出,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该镇上姚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细算啤酒大麦与旱地谷子的效益差距,今年拿出一半的耕地2100多亩种植谷子,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群众信赖党支部的决策,近期又建成蔬菜大棚82座,上姚“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上述群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规模收益的做法,为贫困片区开拓了一条见效快、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路子,应该大力推广。在种草养畜、规(baogao.)模养殖方面,铁城村修建养殖小区2个,建成高标准暖棚218间,养羊1200多只,其中,村支部书记刘兴志种植白燕麦34亩,将收获的71吨干草全部用来饲养216只绵羊,今年出栏92只,总收入10万多元。六坝镇五坝村利用大量的制种玉米、萝卜等废料,动员群众投资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暖棚猪舍36幢360间,引进品种猪210头,年出栏仔猪3000多只,育肥肉猪200多头,实现收入142万元。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创新传统产业,提升养殖效益,典型作用发挥的好。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上,原来人们认为沿山地区无啥文章可做,但下面的这几个典型,突破了常规,为贫困片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洪水镇上柴村村民张崇峰投资140多万元,搭建占地面积16亩的立体双孢菇大棚9座(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年纯收入可达350多万元。顺化乡土城村、丰乐乡卧马山村、新天镇吕庄村、南古镇左卫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沿山冷凉旱地,分别建起半地穴式食用菌大棚216座、50座、80座、120座,六月进料,八月出菇,棚均收入1万多元,大部分都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盈利的目标。群众丰富的实践内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这些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使我们对xx山浅山区扶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把扶贫产业作为核心举措来抓,持之以恒、扎实工作,贫困片区一定会后来居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3】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xx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4】
按省、市调研通知要求,我将县金融扶贫“产业贷”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融扶贫“产业贷”情况
县被省办确定为金融扶贫“产业贷”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专题听取了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汇报并就县级400万元风险补偿金进行了研究安排。扶贫办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3月下旬,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赴扶贫办专题学习金融扶贫工作。并重点学习了“产业贷”,实地参观了产业贷项目区,带回了大量资料,对“产业贷”工作开展有了基本的了解。目前,省级、县级风险补偿金已全部到位,正在等待省《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出台,同时筛选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文件出台后迅速开展工作做准备。
二、20××年减贫人口落实和20××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
1、20××年度减贫人口已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县有减贫人员台账,乡村有减贫人员登记册;减贫户帮扶手册体现了帮扶和增收情况。
2、20××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20××年项目实施计划正在收集编制,因此减贫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和帮扶计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贫困户落实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专项扶贫项目、行业扶贫项目,社会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正在进行。
三、20××年、20××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落实情况
1、20××年项目已审批正在实施,已报账556.5万元,20××年资金项目编制工作已启动,完成收集各村上报计划。
2、集中力量解决1000个贫困村特色产业问题情况:14个村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情况20××年度已完成,正在实施当中。14个重点村共在20××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91万元。
四、滞留扶贫资金整理情况
根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加快财政扶贫资金安排和拨付使用的通知》,我县成立了专门组织,并迅速行动。对20××年以前资金由政府收回,统筹安排,重新用于我县扶贫工作;对20××年的滞留资金303.465万元,调整了项目,截至目前已发放112.825万元,还有190.64万元项目正在实施;20××年共有资金1621万元,已报账556.532万元,还有1064.468万元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5】
4号文件规定对每年新增中药材基地面积每亩补助100元的激励政策,这为xx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具体做法
近几年来,xx县围绕“药旅联动”战略,已形成药材旅游主导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扶贫格局。尤其是去年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后,全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21万亩,中药工业产值达到22亿元,中药商业贸易额达到5亿元,中药总产值达30亿元,占全县GDP的30%,中药产业成为xx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现有9.7万户群众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占总户数的31%,贫困群众从中年获益年人平增收500元,20xx年全县新增中药材面积3.0万亩,新增千亩连片药材示范基地16个,新发展3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村56个,其中蕲艾、夏枯草二个品种由李时珍医药向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中药材GAP认证,为xx中药材品种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确立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区域布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发展50万亩中药材的目标,我们在贫困山区、库区、沿江、沿湖、沿河带重点发展6个万亩药材带示范带动提高规模区域药材基地建设,确定了蕲艾、夏枯草、栀子、金银花、厚朴等五大主导品种,重点发展100个1000亩连片药材基地和200个3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村,实行规模化、规范化、公司化、市场化种植,每年新增中药材面积3万亩以上,到20xx年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0万亩。建设沿蕲河万亩蕲艾示范带,沿蕲太线万亩夏枯草示范带,沿长江管窑、彭思万亩栀子示范带,沿大别山旅游路万亩金银花示范带,沿花园水库万亩厚朴示范带。带动发展管窑、彭思、横车等三镇一品10万亩栀子基地,发展沿蕲河蕲州、八里、赤东、漕河、刘河等乡镇10万亩蕲艾基地,每年发展5万亩中稻套种夏枯草基地,发展狮子、向桥、大同、檀林等乡镇300米海拔区域10万亩厚朴基地,发展大别山旅游公路沿线株林、刘河、青石等乡镇5万亩金银花基地,漕河镇环鹞鹰岩水库和环黄厂水库2万亩的金银花基地,大同镇环大同水库1万亩金银花基地,巩固发展狮子镇、檀林镇2万亩金银花基地。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6】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xx山北坡高寒二阴山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全县辖1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4.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万人。据调查统计,20xx年底,全县贫困人口24333户91237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2.5%,其中沿xx山北坡的47个贫困村和沿北部荒漠戈壁滩的8个移民村共55个村13449户5795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3.5%,是该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片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冷凉、灾害多发,群体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种养品种单一、粗放经营为主,在村庄面貌、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各方面与川区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按照区域平衡和抓住抓重的原则,采取得力有效的举措,尽快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让该片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xx当前面临的政治任务,也是省市各级党政组织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面广量大的贫困现实和片区实际,各种扶贫措施都必不可少,但要大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
xx县xx山浅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地面积广,有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多为黑壤灰钙土,周边草场较为宽阔。在这种气候、土地条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油料、青稞、大麦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散养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在解决群众生活温饱过程中曾长期发挥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资不断涨价,农产品价格低迷,使传统种养业效益逐年降低,导致山区与川区群众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得以辩证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些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能多”。这种冷凉气候、大面积旱地,对于传统产业是制约因素、劣势条件,但对于新兴的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草畜产业来讲,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为适地中药材、小杂粮和饲草虽然也受霜冻、干旱的影响,但相对于油料、大麦等作物,所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早晚霜冻几乎不受影响。游牧散养效益低下,但若将游牧与种草养畜、规模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既有草场、大面积种植牧草的优势,养殖效益会明显提升。双孢菇等食用菌最适宜冷凉气候,在沿山地区大量建设食用菌大棚,与高温的南方错季生产,质优价好,效益可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特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从xx沿山的实际出发,发展这些新品种、新产业,不仅能将气候、土地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且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前市场上适销对路且价格不菲,利用沿山广阔的耕地资源,只要持续扩大这些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扭转与川区的差距就会指日可待。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群众实践和前景展望
摆在我们面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样的地,如果不突破常规,转变观念和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展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双联”行动进行大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村群众的思想变了,观念新了,他们对那山那地的认识深化了,“再不能等靠要指望老产业了,要找新的出路增加收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化劣势为优势,将不利条件变成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山区的发展才有出路,山区的群众才能致富”干群思想的禁锢开始打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高涨起来。今年,南丰乡马营、胡庄、铁城等村部分群众,试验种植板蓝根、黄芪、防风、当归等中药材13个品种4600多亩,预计亩均收入将突破1000元,其中,马营村村民赵世祥种植当归、黄芪、防风等240亩,总收入34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铁城村村民刘文昌种植防风15亩,总收入近3万元;村民刘伟种植防风8亩、黄芪2亩,总收入21400元,亩均超过2000元。新天镇周陆村在村南“十种九丢”的河滩地上种植“张杂谷3号”旱地谷子1030亩,今年长势良好,村里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现已收割订单卖出,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该镇上姚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细算啤酒大麦与旱地谷子的效益差距,今年拿出一半的耕地2100多亩种植谷子,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群众信赖党支部的决策,近期又建成蔬菜大棚82座,上姚“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上述群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规模收益的做法,为贫困片区开拓了一条见效快、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路子,应该大力推广。在种草养畜、规模养殖方面,铁城村修建养殖小区2个,建成高标准暖棚218间,养羊1200多只,其中,村支部书记刘兴志种植白燕麦34亩,将收获的71吨干草全部用来饲养216只绵羊,今年出栏92只,总收入10万多元。六坝镇五坝村利用大量的制种玉米、萝卜等废料,动员群众投资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暖棚猪舍36幢360间,引进品种猪210头,年出栏仔猪3000多只,育肥肉猪200多头,实现收入142万元。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创新传统产业,提升养殖效益,典型作用发挥的好。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上,原来人们认为沿山地区无啥文章可做,但下面的这几个典型,突破了常规,为贫困片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洪水镇上柴村村民张崇峰投资140多万元,搭建占地面积16亩的立体双孢菇大棚9座(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年纯收入可达350多万元。顺化乡土城村、丰乐乡卧马山村、新天镇吕庄村、南古镇左卫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沿山冷凉旱地,分别建起半地穴式食用菌大棚216座、50座、80座、120座,六月进料,八月出菇,棚均收入1万多元,大部分都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盈利的目标。群众丰富的实践内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这些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使我们对xx山浅山区扶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把扶贫产业作为核心举措来抓,持之以恒、扎实工作,贫困片区一定会后来居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我们看到xx山浅山区扶贫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经过群众的自觉实践,这些适宜当地条件、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产品、新产业正逐步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扶贫投入为引领整合力量不断开拓扶贫产业新路子。贫困片区的扶贫攻坚、产业发展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义不容辞,但面对量大面广的贫困现状,有限的扶贫资金力不从心,这就要求各级扶贫部门一方面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另一方面要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在省市县各自层面,尽快出台以扶贫资金为引领、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突出资金投向重点,其中的大头要尽量瞄准产业这个核心,集中力量扶持符合贫困乡村实际的新产业、新品种,改变过去为求温饱将资金投向效益低下的传统产业的做法,尽力提升贫困户的增收幅度,不断强化其“造血”的能力,从而使扶贫资金发挥出效益。
2.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重点倾力打造扶贫产业新基地。
新兴产业发展要避免零星化布局、低效益重复,就要在扶贫产业规模发展上做好做足文章。首先,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在相同条件下连片设计开发,产业基地才能上规模、上档次;其次,在发展模式上,重点采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围绕“一村(或数村)一品”“一乡一业”,着力打造适度规模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产业兴农村,努力克服农户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从而导致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第三,在推进措施上,以土地流转为主,鼓励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客商企业投资承包,发展新品种、新产业,贫困农户或者入股参与,或者舍大抓小,将大面积土地流出赚取稳定的温饱收益,依自己能力或搞设施大棚,或搞规模养殖,或高劳务输出,这样避免家庭有多业,一人干三样,样样低效益的传统,使家庭和人均收入倍增和翻番,从而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的。
3.以强化金融支持为动力持续推进扶贫产业新发展。
扶贫产业发展的制约是资金问题。扶贫投入有限,贫困群众自身底子很薄,新的产业却需要大量的投入,要有效解决这个普遍性问题,就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金融支持扶贫的政策,我省扶贫办积极与各商业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建立的小额贴息贷款、互助资金等5个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为贫困地区依靠金融支持提供了优厚待遇;但作为插花片区的重点贫困县,xx县没有完全享受5个框架政策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努力争取扶贫金融政策的全面平等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担保力度,支持县内银行创新用贷机制,限度用好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等资金,为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添加新活力。
4.以加强专业合作组织为保障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
扶贫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行政推动必不可少,但这种行政推动不能随产业发展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产业渐具雏形,发展步入正轨之时,政府必须抽身,要将产业经营的大部分事宜转交给专业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新兴产业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所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建立并逐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为关键。在扶贫工作中,要把扶持产业合作组织放在重要地位,倾注一定精力,着力做好健全完善工作,按照《专业合作组织法》理顺关系,帮他们培训人才、规范运作、健全机制,尽力解决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扶上马、送一程,倾斜投入部分资金,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基础建设,进一步创新扶贫入户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将补助到产业基地或贫困户家庭的资金,通过他们的统一经营来兑现。只要专业合作组织做强壮大了,扶贫产业就会持续稳定发展,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关于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篇7】
20xx年我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和两个省管开发区,有57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贫困村304个,规划老区村433个,总人口100.3万人。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年)》提出:到20xx年,要实现和完成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的工作目标任务。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要把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xx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面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建设扶贫产业目标,全面了解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实施情况,探索扶贫产业发展路径,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集中扶持,加快发展,县扶贫办、县中药材生产办联合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县中药材重点生产基地,通过走访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交易市场,与基层农民、企业及市县领导广泛座谈交流,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依据发展成效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
xx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素有医圣故里、教授名县、王府胜地、养生之都之美称,自然地理独特,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享有“大别山天然药库”美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已形成一条龙,有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具有人文资源的品牌优势。xx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李时珍品牌和《本草纲目》品牌是全国独有品牌;xx自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药材集散地,医药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载誉九州,明清时期更为繁胜,素有“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xx境内能生长的663种并有1万多种方剂。全县现有中药材存量面积达21万亩,种植品种达36个,其中丹参、蕲艾、百合等三个品种成为湖北省道地药材GAP示范基地,紫苏、百合、薏米、芡实、白扁豆、薏仁米、葛根、桔梗、菊花、山药、栀子、甜叶菊等药食两用品种都陆续得以开发,在全省处于地位。
二是具有药材种植的自然条件。xx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形复杂多样,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北东高山峻岭、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湖泊棋布,海拔高度落差1232米,且xx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时数2025.8小时,气温16.8度,特别是丘陵约占总面积的50.5%,具有适宜中药材生产(光照、温度、水分、大气等)条件要求,具有建立中药材GAP基地的条件。
三是具有药材生产的雄厚基础。xx境内的中药资源丰富,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注册资本达4000万元。全县有中药加工企业6家,固定资产达15亿元,其中李时珍医药集团是医药行业生产全国百强和全省十强企业,是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李时珍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紫苏油、紫苏胶囊等系统产品处于全国水平,“本草纲目”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可转化中药材加工能力达10万吨;有医药流通企业3家,年中医药交易额达10亿元。
四是具有专业市场的营销网络。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是以蕲州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迁建扩建为核心,以现代医药和健康产品为主题的贸易物流平台,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设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医药和健康产品交易区、医疗器械交易区、仓储物流区、会展区、产品研发综合服务区、药商配套生活居住区和百草药种植园等8个功能区,药材日吞吐量100多吨,日交易额60余万元,为湖北打造中医药产业强省和xx实现“药旅联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五是具有政策拉动的发展强势。xx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建设项目被明确列入《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湖北省产业发展规划》中。近几年来,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高扬李时珍旗帜,实施药旅联动战略,确立了“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的发展定位,融合发展大医药、大旅游产业,发挥两大朝阳产业合力效应,构建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加工业、医药物流业、医疗健康养生业的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大别山药源基地,将中药材发展上升至战略决策高度来抓,蕲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