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在结束一段工作时,撰写报告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写报告时,要用数字证明你产出的价值。您是不是不太清楚报告怎么写呢?由此,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小学调查报告范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1】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现状: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深入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为我校四年级八个班的所有学生设计了一些关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书籍类型和阅读方法的简单问卷,发现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了很多思考!
只有21、1%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喜欢阅读,63、2%的学生普遍对阅读感兴趣,甚至有一个人不喜欢阅读,令人担忧;68、4%的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意识,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仍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阅读;89、47%的学生也认为阅读课外书可以拓宽知识面,但当被问及课后更喜欢做什么时,只有36、8%的学生选择阅读,52、6%的学生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活动,10、5%的学生认为应该读哪些书。这说明虽然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但游戏、网络、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在各种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书籍与电视、电影、电脑、游戏机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在业余时间很容易沉迷于电视视频和电子游戏。
从调查中发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78、95%的学生认为自己看课外书认真,15、79%的学生选择有趣的地方阅读,5、3%的学生随意阅读;只有10、5%的学生每天看一个小时以上的课外书,几乎90%的学生不能保证自己的阅读时间。57、89%的学生每月阅读约2-3本课外书。52、6%的学生有时会与同学交流阅读经验,甚至有7名学生从未与同学交流过阅读经验。73、68%的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有时会素描或记录,21、1%的学生从不写字,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只是边读边读,没有做笔记或批注的习惯。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自然无法评价。
学生最喜欢的书有历史故事、童话、幽默故事、科普、动画漫画、惊险侦探小说。女生更喜欢反映孩子生活的小说,男生更喜欢冒险故事和自然科学读物。84、2%的学生喜欢基于单词和一些图片的书。可见书单直观简单,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经典,看不懂高深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通俗易懂的动漫小说童话寓言。阅读内容单一,与年级不成正比。
你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一栏,大部分学生写、读、想,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画好单词和句子;把自己的阅读方法写在书上,有些根本不是阅读方法。写下来的学生只是课堂上经常强调的阅读方法。其实很少有人用自己的阅读过程,大多数人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走马观花。
在一个专栏里,我发现很多同学看了以下几本书:《三国演义》《中国五千年》《彼得潘》《绿山墙的安妮》《爱的教育》《桥下的家庭》《笨狼的故事》《匹诺曹》《夏洛特的网》这些书都是给学生推荐的,每学期都在陆续阅读,说明老师在推荐阅读材料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的重要使命。这些书目也表明,经典的儿童文学仍然受到现代儿童的喜爱。
89、5%是家里借的,只有10、5%是同学或者学校图书馆借的。这说明家庭藏书是学生课外读物的主要来源,而学校图书馆和班级阅读角的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才能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以上调查报告的分析结果,我们将更加关注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课外阅读有效,让学生从书本中汲取营养!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2】
走进农村,你一定会为那翻天覆地的变化惊叹不已。瞧,那小河环绕的村庄,那片片绿荫中的小洋房,那穿梭于村道中的小轿车……这巨大的变化,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每一张笑脸中都充分体现。这个星期天,我对本村30户人家进行了一次调查,一起来看看我的调查结果吧:
走进村庄,再也不见泥泞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汽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在被调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买了车,26%的家庭已有了买车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驾照或者准备考驾照,只有20%的家庭还得继续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村庄里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小别墅”,排列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设施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听奶奶说这一带原来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可现在已有63%的家庭住进了这样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买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暂时还不能住进新房。
以往农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脏、乱、差”,然而今天村民们都开始重视环境的改善,村里成立了“保洁队”,垃圾集中处理,条条村道干干净净,以往的垃圾满地,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再也看不到了。村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3】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学习的负担重;二是校外学习的负担重;三是学生的心理负担重。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阶层和地域分布,正在从大中城市、中小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向中小城市(县城)、工薪阶层蔓延。”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跨世纪问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发布《20xx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判断学生学习负担是否过重有四个标准:一是价值判断,课业负担本身是不是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二是科学判断,课业负担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三是制度判断,是否超出了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规定;四是法律判断,国家对孩子的作业、作息时间有法律规定,超出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就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发布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表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公共教育治理问题,也是一个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睡眠:孩子真正能够睡到自然醒的不到1/4
原因:升学压力、父母焦虑、学校课程设置、过高的期待此项调查涉及我国多个省市,对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以及16830名小学生的父母展开。调查显示,随着年级增长,反映负担重的学生比例也持续增加,尤其是,该比例在升入二年级后,直线跳升至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年级普遍存在学业负担问题,而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减负问题就已十分严峻。
学习负担过重,小学生睡眠情况也不容乐观。调查中显示,仅有23.99%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而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的学生比例高达76.01%,更严重的是,还有29.26%的学生睡眠不到8小时就被叫醒,到六年级这一比例已高达39.5%。意味着每10名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中就有3至4名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对于造成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别有55.24%和23.21%的家长认为,是由于升学压力大引起家长焦虑或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32.58%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即便家长认为自己子女就读学校办学水平不错,也有30.85%的人认为“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课内损失课外补,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数据:不参加课外补习,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提升
期待:增加选修课程、体育劳动艺术课程
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一些学校认为,增加学生学习时间,以校内教师补课或补习等方式,额外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布会上显示山东省20xx年度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让人深思。数据表明,不参加课外补习,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提升。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两个指标:一是增加选修课程,鼓励培养兴趣爱好的比例占98.99%,二是增加体育劳动艺术课程的比例达到70.77%。”张志勇认为,家长已经走在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前面。一味地认为考什么就教什么对孩子最有用,这个是和家长的认知相背离的。
调查展示了不同家长对“减负”的看法,近七成的家长都支持减负,其中有46.06%的家长明确表示支持减负,并且认为学生的负担太重,29.4%的家长虽然支持减负,但是却为了升学考试可以接受现状;仅仅只有2.5%的家长认为不应该减负,学生的负担比较轻。根据调查推断,家长能否感知到减负政策的有效性与其了解减负政策息息相关。越关心孩子学业负担的家长,可能越愿意了解减负政策,从而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减轻学业负担,进而对于减负政策有效性的感知也更加强烈。
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56.26%的家长建议以寓教于乐,提升孩子兴趣的方式达到目的,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呈正向增长。
共识:重大的国家公共教育治理问题
治理: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20xx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部分区域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视力不良检出率四年级超过60%,八年级超过80%。除考虑到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学习负担过重,户外运动时间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一次演讲中提道:只要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
然而种种无奈依旧在上演。晚间,已过10点。
“妈妈,给我3天黑暗吧,这样我就可以昏天黑地睡觉了。”
“妈妈,给我买罚抄笔吧,还有一遍才能抄完。当然不能不抄,不然就要罚抄16遍。”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父母总有不少心酸、无助。面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有心改变,却无力撼动,为何?
“这个原因是复杂的、系统的、整体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阶层流动的压力;恶性的教育和升学竞争;中国人的攀比心理;扭曲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科学精神的缺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效;课业负担说到底是一个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评价制度的不科学;政府教育治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失灵的现象。”
调查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科学认识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本质:一是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看问题。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从保护每个公民健康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的公共教育政策。二是从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看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和更好培养人才。三是从国家公共教育治理的角度来看,减负是促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取向。(本报记者靳晓燕)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4】
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历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东西大粮仓更是闻名遐迩。充足的粮食供应和较高的经济收入,让一部分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于是,某些奢靡浪费的现象就肆无忌惮了。餐桌上,一碟碟新鲜可口的菜肴原封不动地倒掉;食堂里,白花花的大米饭随意泼倒,雪白的馒头到处乱扔;农家灶边,一碗碗来不及吃的剩饭剩菜,或是根本没有入锅的青菜萝卜,被莫明的扔在了路边。难道粮食充足了就可随意浪费了吗?其实不然,中国13亿人口,仍有38%的人在温饱线上徘徊,节约粮食是社会交给我们的道德使命。
然而,有关调查表明,现今社会上的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市场上购买的食品中,大约有27%当作垃圾丢弃,其中仍可食用却遭丢弃的占18%,平均每人要丢弃他所购买的食品的四分之一。某慈善机构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只要回收到5%被丢弃的食品,就可以养活大约400万饥民,数量之大,实在惊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浪费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所有被浪费的食品中,除人们的生活浪费外,公费应酬所造成的浪费榜居其首。为了不影响单位或公司“形象”,每次吃饭排场都相当铺张,有时三四个人,竟要点上几十个菜,碍于面子,吃不完也不会退回去。于是,常常都是满桌子的菜几乎原封不动的被倒入垃圾桶。它对一个身有百万的大老板自然是算不得什么,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又是何等的恶劣啊!除公款浪费严重外,私款浪费也不容乐观。某些私人企业老板无奈地说:“请客户吃饭,如不剩几个菜,就显得主人吝啬小气,会被人看不起,也会认为我们没有实力。”
采访某餐厅服务员吴小姐时,她言词诚恳地说:“交际应酬,各种聚会,就是看个排场,多点些好酒好菜,就能显得场面,剩几个菜不吃,就显得企业老板‘大气’。”
从上述事例不难看到,许多人从思想上对荣辱观就走入了误区,他们认为排场不大,出手不阔气,就不能体现自己实力的强大,自己就没有面子;而出手掷金,大手大脚的人,就是有钱、有气魄的人。然而,正是这种虚荣的想法,使得饭店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浪费之严重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你能相信北京市仅中小学生每天午餐浪费粮食270吨吗?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李嫣和吴映雪两位同学,对学校食堂浪费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两位同学采用称量、访谈、对比、图象等多种方法,一个个同学谈,一份份剩饭称,一桶桶泔水计量,终于得出惊人的调查结果:平均每人每天午餐浪费掉了17.775克粮食,如此推断,全北京市150万中小学生每天午餐浪费粮食多达270吨!
小学生也许不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那么,被誉为“象牙之塔”的清华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们又是怎样对待粮食呢?只见空空荡荡的食堂内,有几十个清洁工人正在收拾“残局”,那盘中吃剩的鱼,吃剩的各色菜肴及还没有吃的白花花的米饭,都被“爽快”地倒入了垃圾桶。清扫完毕,18个100加仑的汽油桶都装得满满的,原来这就是受过高等教育学子们的“杰作”啊!比起小学生,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是一名高中生,平日食堂的浪费现象就十分严重。许多人,买的是4块钱的饭菜,却只吃了2、3块,甚至只吃了1块。有的人比较贪吃菜,把菜吃完了,剩下的饭就干脆放着了;有的人,喜欢添饭,添了饭却又不吃完;还有极奢侈的,吃了几口,就不吃了,剩下那油光十色的饭菜来显示他(她)的“涵养”有多么的高尚!
有一段时期,由于经济拮据,我不得不吃得寒酸些。上午,我把吃剩的鱼和豆子用自己的碗留下来,到了下午,再去打2角钱的饭,就算混过一天了。可是当我去打饭时,我分明看到打饭的人极其轻蔑的眼神。走进教室,我隐隐约约听到有几个女生说:“你睢,那个小气抠门的班长,拿着个破缸子像个乞丐似的,听说他吃饭只用2毛钱,‘厚脸皮’还能拿来挣钱……”我义愤填膺,本来只是想省钱的,现在再一细想,我不但省了钱,还替社会节约了不少粮食呢,有什么不光彩的?我本想反驳的,可我猛的意识到,说出来不怕她们笑么,她们肯定会说我抠门却还要找高帽戴,哎!记得小学课本,到处都是“节约是美德”。而现在,是高中生了,谈节约,竟会被人耻笑,当成虚伪。这不是几个人的悲哀啊!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全民富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而现今,粮食价格猛涨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和机遇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觉做到节约资源,从小事中做出大贡献。我也希望国家法律能做出明确规定,让那些奢靡主义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样才能使民族的利益得到保护,国家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爱我中华,就从节约你的口粮开始吧!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5】
调查内容:《寒假作业》中较难题目的研究情况
调查方式:查问
调查分析:《寒假作业》35页中,一字未动的人有25人。未过半的有28人。37页中,没有做的达25人,逃避现实的有2人。自己认为内容不合适的有15人。
这些人数都超出班里一半的人数,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懒得做呢,35页只不过是举例说明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而37页也只不过是把自己做过什么违背道德的事写出来。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人没做。
我不知道自己在做35页时到底是咋想的,竟然连一半都没写,难道是懒?知难而退?
父母并没有什么责任,他们十分关心我的作业,只不过是没有时间来管我。
但愿同学们会因此而改变以往懒的态度,包括我在内。我认为同学(包括我)的的确确是少认真精神,只看一看有点难度没,有就不做,其实谁都可以做,也许只是一时偷懒吧。
这种精神也许是诚实,缺少诚实,家长问:“做完没?”“做完了!”老师问:“做完没?”“做完了!”
这种精神也许还是思考,不认真思考,看到有点难,思考都不思考,便直接扔到一边。管都不管。
如果这样,自己又对得起谁呢?那只能是谁都对不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包括一切关心我的人。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6】
一、韩村河变化调查报告
在爸爸小的时候,我爷爷和奶奶每个月的收入很少,有点困难但还得供一家6口的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家里住的是低矮的平房,院子里养着鸡、鸭,一到下雨天,院子里就有很大的味道。那时候爸爸还没有玩具和零食,伙伴们经常在一起玩捏泥人。每到逢年过节时,爷爷就用自行车带着爸爸沿着乡间的土路去串亲戚。
现在,我已经12岁了,随着韩村河经济的发展,我们家有了很大的变化。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就有20xx多元,是爷爷那时候的几十倍,我家也搬入了宽敞两层别墅楼。厨房的冰箱里放着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还有我最喜欢喝的各种饮料。我从此有了自己的卧室,里面有写字台,文具还有一台电脑,这样可以方便我上网查阅资料。
我和爸爸比我幸福多了,因为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了,所以我的童年非常的幸福。
二、小鱼死因调查报告
我家门前有两个鱼塘,水很深,每年年初都会投许多条鱼苗进去,可是到了年底,能捕捞上来的活鱼没几条。这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为此,我展开了调查。
我经过调查发现,原因不是在于鱼苗的身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这两个鱼塘的左侧都有一根排水管,工厂的污水废水都经过这条排水管进入了鱼塘,这种水里有各种有毒的物质,只要鱼苗吸进了这些有毒的物质,就会中毒死亡。而且,我还发现有些人在鱼塘边吃东西的时候,吃完了总是习惯性的把塑料袋往塘中一丢,拍拍手,就走了。只要水塘里的小鱼盲目的闯入这些塑料袋内,就会被紧紧包住而无法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最后,为了不导致更多的鱼苗死亡,我真诚的建议大家,请把鱼塘里的污水排除掉,并且换上清水,把污水管拆除或堵死,并且专门雇一个人来管理鱼塘,好让死鱼的悲剧不再发生。
三、零用钱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上到校、放学的时间,校门前的小摊小贩、学校门旁小店前,总能看到许多学生,或买或看,热闹非凡。他们的钱从哪里来?怎么使用?
近日,文化路小学四年一班围绕这些问题,对该校四年级三个班共计139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数据一]73.9%学生平时有零用钱,但认为父母平时要给零用钱的占69%,从早餐、中餐或其它地方节省下零用钱的占15%。
[数据二]零用钱最愿给的是父母占94%,63%学生的零用钱是父母主动给的,父亲又比母亲大方,有51.3%学生的零用钱是父亲给的,而爷爷奶奶给的只占5.9%。
[数据三]26.1%的学生用零用钱买零食,12%的学生留着当学费,37.9%的学生用来买学习用品,3%的学生将钱捐给中国儿童福利院,20%的学生羡慕其他同学有很多零用钱,从家中偷偷拿钱的人占到了1.2%。
[数据四]通过做家务赚取零用钱的较多,占42.9%,通过外出打工或准备这样做的学生占2.9%。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7】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现状,寻找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制定可实施策略提供依据。
2.调查内容:
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本校五年级两个班学生及部分语文老师。
2. 调查方法:
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自编选择题组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向学校语文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0份,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的8人,约占80%;认为一般的2人,约占20%;认为不喜欢的0人,约占0%。
2认为综合性学习很重要的8人,约占80%;认为一般的2人,约占20%;认为不重要的0人,约占0%。
3认为综合性学习对学习有很大帮助的10人,约占10%;认为一般的0人,约占0%;认为没帮助的0人,约占0%。
4、认为学生喜欢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6人,约占60%;认为一般的30人,约占30%;认为不喜欢的1人,约占10%。
5、认为在一个学期中,一般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3次以上的3人,约占30%;认为2次的6人,约占60%;认为1次的人,约占10%;认为0次的0人,约占0%。
6、在综合性学习前认为学生会查资料的6人,约占60%;会拍照片的2人,约占20%;会画一画的7人,约占70%;会写话的10人,约占100%;
7、认为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上,经常运用讲故事的4人,约占40%;会表演节目的7人,约占70%;会进行各类比赛的80人,约占80%;会展示图片实物的10人,约占10%;会猜字谜的40人,约占40%;会交流讨论的10人,约占100%。
8、认为在综合性学习中,让走进大自然的10人,约占100%;会让在操场上和同学做游戏的6人,约占60%;会在教室听老师讲解的10人,约占100%;选择其他的5人,约占50%;全选的5人,约占50%。
9、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时常遇到的困难中最担心学生的安全的6人,约占60%;担心社区的支持的6人,约占?60%;担心家长的配合的4约占40%;担心学校资源的5人,约占50%;选择其他的2人,约占20%。
10、认为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孩子最大的收获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的6人,约占60%;认为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7,约占70%,认为学会合作,可以和同学沟通交流的10人,约占100%;认为学会查资料的6人,约占60%。
11、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建议有:
以上调查表明: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认为综合性学习对于孩子语文学习,甚至孩子整个综合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身心健康成长等都有极大好处,有利于孩子成长。同时,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发现学校、社区、家庭在配合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这还得从一点点的教育渗透中去实现。另外,老师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时,得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班级学生的来源情况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都敢于参与,都能够参与。
(三、)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本次我从本校五年级选取了两个班级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5张,收回率95%。统计结果如下:
1、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的60人,约占63%;认为一般的35人,约占37%;认为不喜欢的0人,约占0%。
2认为综合性学习很重要的40人,约占42%;认为一般的50人,约占53%;认为不重要的5人,约占5%。
3认为综合性学习对学习有很大帮助的60人,约占63%;认为一般的35人,约占37%;认为没帮助的0人,约占0%。
4、认为在一个学期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3次以上的50人,约占53%;认为2次的35人,约占37%;认为1次的10人,约占10%;认为0次的0人,约占0%。
5、在综合性学习前会查资料的70人,约占74%;会拍照片的40人,约占42%;会画一画的90人,约占95%;会写话的95人,约占100%;
6、认为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上,经常运用讲故事的50人,约占53%;会表演节目的30人,约占32%;会进行各类比赛的95人,约占100%;会展示图片实物的90人,约占90%;会猜字谜的50人,约占53%;会交流讨论的90人,约占90%。
7、在综合性学习课上,会积极发言的40人,约占42%;会注意倾听的60人,约占63%;会讨论交流的90人,约占90%。
8、在综合性学习中,喜欢走进大自然的95人,约占100%;喜欢在操场上和同学做游戏的90人,约占90%;喜欢在教室听老师讲解的90人,约占90%;选择其他的20人,约占21%;全选的90人,约占90%。
9、认为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最大的收获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的70人,约占74%;认为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60人,约占63%,认为学会合作,可以和同学沟通交流的90人,约占90%;认为学会查资料的70人,约占74%。
调查表明:对于学生而言,综合性学习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他们乐于参与,而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学习很有意思,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锻炼各种综合性能力,比如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画图画,写所感,交流看法等,很多学生很期待这样的活动,很愿意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很愿意让老师、同学、家长重视自己的看法,鼓励自己的做法,并且和自己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四、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综合性学习深得学生欢迎,学生喜欢这种活动;老师也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也愿意想法设法把这项活动搞好。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有些学生参与热情高,实际动手能力还待加强;
2、有些活动进行中,个别孩子缺少参与机会,比如查阅资料,比如照相,比如走进大自然等,个别家长在这些方面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
3、个别学生过分依赖家长,很多事情全推给家长去完成,缺少自己参与的成分;
4、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想法很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一定的及时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使得有时候活动开始轰轰烈烈,过程鸦雀无声,结果不尽人意;
5、在活动过程中,有时候有些需要家长配合、学校配合、甚至社区配合的活动不能得到有效配合,打击老师活动积极性;
6、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大于关注孩子综合能力提高,所以有些活动最后展示阶段、评价阶段效果不尽如意,会影响整个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效果。
改进措施:
1、老师设计活动计划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班级学生的来源情况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都敢于参与,都能够参与。
2、一个活动要有一个时间范围,要定期指导、检查、评价,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及时帮助解决,需要和家长或者其他组织者协调的,老师和家长应及时做好这些工作,给学生的活动给予极大支持。
3、每次活动一定要善始善终,给学生一个交代,一个希望,一个激励。每次活动要重视开始,也要关注过程,更要做好小结、评价、展示。这样才能有利于下次顺利开展,给学生有一个激励,才能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致。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8】
张悦是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她的qq签名是:“1个和40个。”
1和40可以大致描述出张悦的生活轮廓。
白天,对于班里的40个孩子来说,张悦是那1个地地道道的“头儿”,她要统领他们在学校的全部生活,还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下午放学,当把每个孩子送到家长手上时,家长们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她,对于这些孩子背后的40个家庭来说,她背负着40份“希望”。
到了晚上,张悦从面对40个人变成了面对1个人。她还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妈妈。跟所有的妈妈一样,她要为孩子的晚饭操心,还要专门拿出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
虽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但张悦常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她知道要想更好地面对那40个孩子和家庭,她还要读更多的书、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她也知道要想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那1个孩子,她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至少晚饭不能经常吃速冻食品。
张悦是北京中小学青年教师中极为普通的一员。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XX年底,北京市普通中学和小学3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共有47926人。
那么,张悦这1名青年老师与那4万多名老师的生活状态是否相似呢?北京的年轻中小学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XX年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成立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课题组,对北京市普通中学和小学35周岁以下47926名专任教师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进行取样,16个区县总计发放问卷2396份。以16个区县为单位,每个区县抽样的总量即为中小学青年专任教师人数5%的总数。为确保取样全面,在确定全市抽样总数、各区县抽样总数的基础上,按照各区县不同学校类型随机抽取学校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44份,有效样本量总计2244个。
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的描述和分析主要基于本次大调研的样本数据,同时也结合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XX~XX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工作是青年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但62%的教师仍喜爱这个职业
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教师表示压力大,其中43.8%表示“压力较大”,13.1%表示“压力非常大”。
具体来说,调查显示,46.5%的受访教师表示,工作是其主要压力来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教育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清晰。现在改革的成败与效果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了,而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需要由具体的操作者实现。不少教师的压力就源于此,“就拿减负来说,以前我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练习来迅速找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张悦说,现在市教委对作业量有了明确的规定,虽然批改作业的量小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压力远比多判几份作业大得多。
调研显示,对于这样的压力,有些教师处于承受极限的边缘。调查中,11.5%的受访教师表示不太能承受,1.1%的受访教师表示根本承受不了。
虽然工作是让青年教师产生压力的最大原因,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喜爱,调查显示62.0%的受访教师表示喜爱这项工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同时显示,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降低。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凸显出来,需要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朋友圈=同事+家人 青年教师的社交圈较为封闭
调查显示,在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没有参加任何组织群体,而那些参加了组织群体的受访者中,有44.6%的受访教师从不参加活动,36.0%的受访教师表示偶尔参加活动。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日常不参加组织群体的活动。
那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怎么过呢?
调研报告称,58%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的为27.6%,11小时以上的为17.8%。“我每天早上6点半就离开家了,而晚上一般在18点之后到家。”张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一直以来被誉为“园丁”和“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群体都是奉献精神的代表,在年轻一代的教师身上仍然能看到这种精神。
那么,离开学校后这些青年教师都做些什么呢?
调查显示,一半(50.5%)的受访者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上网,还有近三成的人会“带小孩/教育子女”(29.7%)、看电视(29.3%),“睡觉”(25.9%)和“做家务”(20.7%)的也不少。
课题组认为,无论受访者只做其中的一项还是做其中的几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青年教师是比较“宅”的,他们下班之后的活动主要是在家中完成的。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他们的“援手”也多是身边人,“家人及亲戚”给予的帮助最大,比例超过3/4(75.8%),其次为朋友(12.4%)和同学(5.6%)。由此,可以推知,北京的这些年轻教师们不仅比较宅,而且他们的“朋友圈”也不宽泛,青年教师通过实体组织进行社会交往的频率较低,而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交互较为紧密。
“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活动主线,再加上熟人构成的朋友圈,可以说,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是较为封闭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往往要分成“线下”和“线上”,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受访教师中,每天上网时间在0.5~2个小时的最为集中,比例占61.4%。他们中有1/3(33.3%)会在朋友圈里疏缓情绪。有41.3%的受访教师有过在博客、论坛中所发文章或帖子被大量转载或回帖的经历,24.0%有过在微博中评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吸引大量网友关注的经历;7.7%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制作的视频被大量下载或浏览。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交往相对封闭的青年教师,在网络中相对更加活跃些,他们往往会积极表达态度,且能够用公共行为准则进行自我约束,具有一定的网络影响力。
教师群体充满正能量 超八成相信“奋斗成就人生”
虽然不少青年教师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累”、“压力大”,但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正能量的。
调查显示,84.1%的受访者对“奋斗成就人生”的观点持同意或非常同意态度,74.6%的受访者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持同意或非常同意态度。在调查中,仅有不足1/4(24.9%)的人对收入满意,但仍有61.6%的受访教师表示“如果待遇会进一步提高,愿意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有17%的受访教师表示热爱这项工作,工作是一种享受,愿作为终身职业工作下去。可见,即便该群体的收入满意率较低,但大部分受访者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较为深厚的情感。这也表现在他们跟学生的日常互动上。调查显示,有39.1%的受访教师表示每天至少与1名学生交流,47.6%的受访教师表示每周至少与1名学生交流。同时,有73.7%的受访教师表示是在课间休息时或课后与学生聊天;12.6%的受访教师表示是专门找时间与学生沟通。这说明,中小学青年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非常频繁,显著高于高校青年教师等其他群体。
面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大多数的教师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58.2%的受访教师表示接受过系统培训,主动适应改革;34.7%的受访教师表示迫切需要学习,怕不适应改革。对于城镇教师是否愿意调动到农村学校进行工作,有39.2%的受访教师表示愿意;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有74.3%的受访教师表示是加强学科专业化学习,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9】
一、调查目的
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但是近几年从各方面反映来看,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越来越来淡;习作时无话可说或者“神话”满天飞,毫无生活依据;老师讲课辛苦,学生听的更辛苦,因为他没有这种生活的体验甚至从未听说过。
所以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远离了生活或者说它从未接近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填平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这道鸿沟,语文教学不在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应该使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和希望,以及学生对生活与语文之间联系的认识和具备的条件,从而有目的的展开后续研究工作,特进行此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
吉河九年制学校小学四、五年级学生
三、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问卷内容分“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两方面,每方面9道选择题,共计18道选择题,具体为:
“课堂教学”方面:1、你喜欢学习语文吗?2.喜欢学习语文是因为?3.不喜欢学习语文是因为?4.目前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哪一方面?5.你在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6、上课时你能完全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吗?7、如果你有了这篇课文中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对你学习课文有没有帮助?8.你写的习作内容,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多少?9.你认为体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吗?
“课外生活” 方面:1.你是否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2.目前你的课外阅读量有多少? 3. 阅读内容以什么为主?4.你会主动的写日记吗?5、你会由生活中的一件事联想到学过的课文吗?或者由学过的课文联想到经历过的一件事吗?6.你会在哪些生活方面用到语文知识?7、家人会和你一起去体验生活吗?8.你希望老师多开展哪些课外活动?9、让你在生活经历中去学习语文,你愿意接受吗?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达70 %。
四、调查步骤
1、设计调查问卷;2、学生问卷调查;3、收集相关数据;4、统计调查资料;5、分析调查结果
五、结果统计
四、五年级调查 70人:
“课堂教学”方面:
喜欢学习语文的占68 %,一般的占23%;
喜欢语文的原因80%学生认为A.语文学习内容简单,对学好语文有自信心 B.学语文有意思,对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很有帮助C.语文老师教学认真,讲解清楚,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
不喜欢语文的原因77%的学生选择了B.语文学习内容没有多大作用,提不起兴趣 C.老师上课不吸引我,语文课太枯燥 D. 缺少生活体验,无法真正理解,觉得语文有点假。
目前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哪一方面?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 D.联系生活理解语文,将语文应用于生活
你在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66%的学生选择了A.以听老师讲为主。有41%的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讲解不能完全理解。
有76%的学生认为有了相关的生活经历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或者很大的帮助。
60%的学生承认自己的习作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没有联系。
56%的学生觉得体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课外生活” 方面:
86%的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安排上随意性较大,80%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量只有三千字左右,且看的内容多为报刊杂志和消遣性文艺作品。85%的学生不会主动写日记。
只有32%的学生能将语文与生活事例联系起来,有56%的学生认为语文在生活的各方面有作用,而44%的认为没有什么作用。
能和家人经常去体验生活的只有8%,有时会的12%,偶尔会的16%,从不会的64%。
希望老师多开展哪些课外活动79%学生均是全选。
76%的学生愿意在生活经历中去学习语文。
六、调查反思
通过分析在“课堂教学”可以看出
1、很欣慰喜欢学习语文的学生还是占了绝大多数的
2、不喜欢的原因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严重脱离加之教师缺乏有目的的联系和引导从而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语文的真善美,反而产生了一种觉得语文有点假的感觉,这个很危险。
3、学生对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是非常向往的,并认为这会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的。
4、学生缺少生活,在习作上体现尤为明显。
在“课外生活”方面可明显看出
1、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严重的不足和十分的狭隘,阅读时间安排很随意。
2、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从不主动写日记,从中看出学生不善感悟,不善观察,最主要的是没有生活。缺少教师、家长的指导教育。
3、家长未能给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或者说出来没有重视过,这样一方面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一方面对家人感情不利同时对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不利,而学校教师在这方面也没有起到调和补充的主要,这点从调查表中的“希望老师多开展哪些课外活动”学生对此选项的选择积极程度可见一斑。
4、多数学生愿望去经历生活的,从主观能动性来讲这是一个好的苗头,是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利的。
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工作。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
2、教师首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入生活事例,让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体会课文。
3、学习语文的同时教师要制定好生活实践的活动方案,依据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4、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5、建议家长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多同孩子交流,多听孩子的倾述,多同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社会生活体验活动。
6、养成善发现、善观察、善记录,勤写日记、多记感受、多做积累的习惯。
7、培养学生能生活中去理解语文、感悟语文。从语文上去表达生活、阐述生活的能力。
总之,需要我们学校、教师、家长都重视起来,找到问题,共同设法来改变这一现状。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10】
汉,即可以用来沟通,也可以用来欣赏,在我们的生活中,汉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无论是用耳朵听,还是用眼睛看。正是因为这样,一些人在使用汉时,由于各种原因,把原来要写的,写成了另外一个,所以,才出现了错别。为此,我们小组对我们班同学作业本的错别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们作了统计和归类,我们发现了造成错别大概有以下四种原因:
一、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
比如说“进”写成了“近”,“珍惜”写成了“珍稀”等等,我们班同学中出现错别概率最高的一组是“即”与“既”,把“即使”写成了“既使”,把“既……也”写成了“即……也”等。出现最多的一种现象是“的”、“地”、“得”用法的混淆,老师每碰到这种情况,都强调名词前面一般用“的“,动词前面一般用“地”,动词和形容词中间用“得”,可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用心地去思考,去分辨。其实,同音造成的错别不是不可以预防的,只要在写同音时,先想一想要写的这个这个词的意思,再确定,就不会出现错别,至少不会太多错别。
二、形近引起的错别
“席”写成了“度”,“期望”写成了“欺望”,“虚心”写成了“虑心”等。这种形近,一般都是形声,老师说了,形声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我们在写句子时要先先想这个词的意思,再来确定这个的偏旁部首,就不会出现错误。如果还是弄不清,就翻翻典,问问同学。千万别乱写,否定错别会更多。
三、由于粗心造成的
比如说,“试”本来没有撇的,又多了一撇;“武”也这样,一不小心就画蛇添足了。有些同学写了前半个部件,后一半落了写了。有些同学前半个是写对的,后半个就会写成别的了,比如“撕”,写好提手旁和“其”,右边就会写成了“月”部,因为他还以为是写星期的“期”了。这样由粗心造成的错别,还有很多,比如多点少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写的时候,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不是因为这个你不会写,而是你没有静心去写。
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祖先留给我闪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汉,正确书写,合理运用汉,让汉发挥其更大的魅力!
小学调查报告范文【篇11】
摘要: “择校”是当今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基础教育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此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现状、产生原因以及相应地解决措施。
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中小学
一、引言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随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相关政策的缺失或者执行不力,中小学择校现象严重,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
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现状分析
有人说择校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窘迫的困境,而且开启了多渠道筹资办教育的先河,使全社会都能为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当承认,择校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其次,学生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外,有利于校际间的竞争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然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择校问题的持续存在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牺牲一般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尤其是择校现象出现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突出。结果是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供不应求,甚至人满为患,而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则越办越艰难,生源不足,甚至人去楼空,从而导致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教育不公平。
不可否认,择校收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广大工薪阶层家长的负担。就目前择校收费的实际情况来看,已超出了大多数城镇居民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势必造成由经济收入的不均衡而导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择校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增加了不少收入,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各重点中小学普遍存在严重“超载运行”的现象。有的学校盲目招收择校生,师资严重短缺,教师负担显著加重,校舍异常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
(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学校班额严重超载,不少教室人满为患,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择校,许多学生跨学区上学,路途遥远,每天必须旱出晚归,结果造成学生睡眠和体息严重不足。同时,择校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实中金钱、权力、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五)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不少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而挖空心思,有权有势有钱的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搞幕后交易择校。一些学校对巨额择校费的暗箱操作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初中收费高达两三万元之巨,有的小学择校费也近万元。收费的名目繁多,有的称“教育成本费”,有的称“建校费”、“赞助费”等等。
三、中小学生存在“择校”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
(三)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是择校出现的主观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家长不仅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理想的延缓和实现。很多家长甚至很早就为孩子设定了十分具体、理想的成长模式:名幼儿园+重点小学+省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二白领阶层,这也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加教育投入,规范择校行为
政府应当保证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人力,增加教育投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规范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求学校依法办学。对择校问题要有堵有疏,管理部门应对择校问题作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和有约束力的规定,以使择校的混乱状态进入可控制的有序的规范状态。
(二)加大调控力度,实行综合治理
政府要加大调控力度,制定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取代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引导学校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与此同时,要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停止名校办民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
(三)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
薄弱学校的存在是产生择校问题的直接根源。政府应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适当优惠,以使这些学校尽快摆脱落后的局面。薄弱学校自身也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可以走名校兼并薄弱校或改造薄弱校之路,努力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四)发展特色教育,扩展成才机会
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并不可能完全解决择校问题,从长远考虑,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特色学校,实行分流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人教育出口,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体教育体制。政府应全力办好公办学校,并促使办学形式走向多样化,积极发展民办学校,适当发展改制学校,推动特色学校的发展。
(五)改革中考制度也是遏制“择校”问题的有效方法。
把重点高中的名额大部分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学生在任何一个普通的初中上学都有可能上重点高中。
参考文献:
(1)陈鸿,严燕飞.《试论择校与教育公平》[ 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2)钟琳.《对“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年第2期
(3)《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合理性的思考》[ J].孟令熙,教育探索,20xx年第9期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