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黄土高原教案精选

2023-02-24 19:57:17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3.河流: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知识框架把握重难点,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希望同学们预习。

黄土高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 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 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 的是哪一 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 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 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 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 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黄土高原教案(篇3)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

  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

  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课题2)

  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知识背景介绍)

  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

  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4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400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000亿元(每年平均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 。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而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从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获悉,虽经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依然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另:据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提供的资料,“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过渡)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黄土的特性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地质构造的不稳定

  4、植被稀疏(覆盖率低,不足5%)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樵采、滥用土地(挖窑洞、采矿等)(学生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小结过渡]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

  (第2课时)

  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的危害)

  1、侵蚀的危害

  2、淤积危害

  3、引发山区的泥石流

  4、造成生态恶化

  5、加剧洪涝灾情

  6、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a)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b)治理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c)可采取哪些有效的举措来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呢?(学生思考,提出建议)

  例如:

  ①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他们进行水土保持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去进行水土保持工作)

  ②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扩大林草的种植面积,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从而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

  ③水土保持工作应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光治理,不开发,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他们就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积极性,甚至为了增加收入,毁林、毁草开荒,反而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要边治理,边开发。

  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研究】

  湿地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湿地的价值(功能)

  2、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水土流失概况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主要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2、治理经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3、具体举措——植树造林和种草,修建梯田,淤地坝,引洪淤灌。

黄土高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黄土高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

  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黄土高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8篇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教案模板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教案

高中教资物理教案模板汇总

高中教物理教案

[精品]谁高兴大班教案及反思(精选8篇)

大班教案

看谁跳得高体育大班教案800字通用9篇

大班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精选

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精选

精选高一政治教案模板范文

高一政治教案模板

精选高二地理教案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英语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优秀教学设计高三英语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

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