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教学设计模板

2023-03-27 13:08:21 出师表教学设计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出师表的教学设计,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老师可以在很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兴趣,在规划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教学模式。教案是培训教师多年的工作和培训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2

  适用年级:九年纪(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A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B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B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学生试着自己背

  C抽优生背

  5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2自然段

  2预习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

  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A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何反复陈说这一条?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4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5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6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课文中以讲解过的可跳过),并进行批判的接收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3

  十七、出师表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学情分析: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2.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情感目标

  1.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2.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相关背景,搜集整理有关《出师表》的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多带有抒情色彩。)

  3.“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3.指名回答: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4.谁来简介一下诸葛亮?(明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5.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四、字词归纳

  1.重点词语。中道崩殂、作奸犯科、深入不毛、庶竭驽钝、咨诹善道、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义为“恶劣、不道德”)感激(感动、激动;今义“非常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等开始营业”)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还于旧都(到)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五、本课小结: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多带有抒情色彩。本文的题目可解释为:在出师之前就国家大事向后主提的建议。由于刘禅是皇帝,又是晚辈,因而诸葛亮写得语气直中不失委婉,情辞恳切动人。同学们要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一腔忠君报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5——8段。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

  七、板书设计出师表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古代臣下写给帝王的奏章,主要是上书言事。突出特点:陈述衷情。

  陆游赞《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二课时

  一、划分层次,分析课文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全文紧紧扣住“出师”二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

  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②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③开张圣听。“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⑤“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⑥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3.分析第二自然段。设置如下问题: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②如何具体执行?③提出怎样的劝诫?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讨论,然后明确:①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④“宫中”“府中”)

  4.分析第三、四自然段。问题设置:①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③亲贤的好处是什么?④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全班齐读3、4段,进行讨论,然后明确:①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②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分析第五自然段。设置如下问题: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②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③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④“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⑤“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5.翻译之后回答:①第一句。②(正面):亲贤臣,远小人。③(反面):亲小人,远贤臣。④第一句的内容。⑤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二、本课小结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三。2、请向父母或者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广开言路

  (纳谏)提建议严明赏罚荐贤臣

  (赏罚)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用人)

  第三课时

  一、积极讨论,研读课文

  1.分析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1.学生回答:③第二句。④第一句。⑤最后一句。)

  2.分析第七段。问题探究:①亮夙夜忧叹的原因?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2.学生讨论后明确: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分析第八段。问题探究: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④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4.学习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5.小结: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3.学生讨论后明确:①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斟酌损益,进尽忠言。③开张圣听。④第一句。)

  二、回读课文,理性升华

  1.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之外,还追述了个人以往的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明确了朝廷内外各方面的责任。)

  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3.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的开头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当时蜀国同魏、吴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派人跟吴国通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同时加强内政建设,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这样,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上表出师伐魏。)

  三、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1.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1.学生展开辩论。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四、本课总结: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五、作业布置:1.完成两本练习册上的作业。

  2.课外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关于诸葛亮的事迹,材料或传说,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1.开张圣听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晓之以理

  3.亲贤臣,远小人(核心)(议论,抒情结合)

  追述身世,表明忠贞

  以身许国,创业艰难

  夙夜忧叹,请命北伐动之以情,言辞恳切

  分述职责,反复叮咛(叙事,抒情结合)

  千古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 疏通字句。

  ⑵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 道路。“中道崩殂”。

  ⑵ 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 (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 是。“俱为一体”。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 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 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 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 实行。“然后施行”。

  ⑵ 行为。“性行淑均”。

  ⑶ (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 益处。“有所广益”。

  ⑵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 到。“还于旧都”。

  3、以:

  ⑴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4、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5、6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背诵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问题探究

  1、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据此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5、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7、8段。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分享

热门关注

[荐]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系列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精选医院自查自纠整改报告

医院自查自纠整改报告

亲子运动会园长致辞简短800字精选

亲子运动会园长致辞

对班级一年的总结(汇总9篇)

班级总结

幼儿园运动会开幕致辞汇总

运动会致辞

出师表教学反思模板2000字通用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出师表教学反思

关于出师表教案1500字(精选5篇)

出师表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模板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模板11篇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