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心得通用

2023-04-07 10:26:00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

  感言包括优秀团员获奖感言、科技先进集体获奖感言等,当我们面临人生比较重要的一些时刻。就可以借由感言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感言让每一次挥手都更加持久。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你推荐的“《京华烟云》读后心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1】

  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齐,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理解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我的情敌,无畏地去应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她将完美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梦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终我想说: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2】

  读罢《京华烟云》这本书,虽然书中有太多美丽的女性细腻的情感吸引着我,但唯独让我恋恋不忘的是书中姚木兰内心里面那种大家闺秀式的爱情观,把家庭和爱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贴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失去了自己最想得到的爱,但她却也获得了幸福,并且成全了别人,换得了一个大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书中细腻地刻画出了姚木兰的三种爱,而这三种爱强烈地展现出了姚木兰这一鲜活的角色,让人感觉到了中国没落封建时期大家女性的独在与可爱之处。

  一、对父之爱

  姚木兰在书中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个坦荡的人,是与他父亲的教导不无关系的,在那么一个复杂的年代里,可以说她父亲的开明,让她获得了太多别人不可拥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所以说姚木兰对她的父亲既崇敬又尊敬。在清朝末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为姚家的产业,姚木兰的童年除了那段被拐卖的历史,她比别人幸福多了。因为父亲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在思想上比较开明,所以姚木兰自小不曾裹脚,也接受了比较多的新思想,摆脱了中国女性本该有的矜持,喜欢与人论辩,这让人读之就能从她身上感觉到一种女性青春的活力。对父亲的爱,她表现在一种女儿的顺从和对父亲思想行为的体谅上。当她的父亲打算10年离家云游四方时,她比其他的家人表现得更加从容,因为她知道父亲内心的追求,尽管不舍得但只是把那种深深地不舍之爱藏于心底。十年后再一次见到父亲,我想她是比其他家人更加激动,在她的心里,无论何时,父亲都永远是她心灵的靠山,她始终保留着那份对她父亲的信任感,所以后来当她面临着家庭危机时,她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聪慧,而是在她父亲为她铺平了一切的道路之后她才用自己的大度、美丽和善良摆平了一切。归结为一点,她对父亲的爱是“用放大镜看人生”。

  二、生命之爱

  在姚木兰的生命中,除了她的父亲外还有两个男人对她很重要,一个是她的恋人,一个是她的丈夫。对这两个人的爱占据了她一生。孔立夫是一个家庭落败但却极富才华的年轻人,他的论辩非常的高雅且极具深意,可以说他是用才华赢得了姚家两位小姐的芳心,也获得了姚老先生的认可,所以他进姚家的门就显得是必然了,但这也意味着姚家两位小姐必定有一位会失去至爱。后来姚家把木兰许配给了曾孙亚,木兰也就漠然的淡出了这场爱情之争,没有给姐妹间的感情带来半点风波。曾孙亚爱她,这她心里非常地清楚,可她对曾孙亚更多的是好感而非那种抛出一切的疯狂的爱。所以后来与孔立夫的一次泰山行,让她一辈子铭记在心,而且永远能够感觉到甜蜜,这种女性内心里面深深地爱更可怕地让她愿意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深爱的人去付出一切,这就表现在后来孔立夫被关进监狱中。#p#副标题#e#当孔立夫深锁牢狱时,她表现得比妹妹还要急切,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去贿赂典狱长,只是希望心里的恋人能够在狱中呆得畅快点。当得知恋人可能会枪毙时,她冒着被玷污的危险不顾一切地去请求司令官的帮助,最终靠着她的智慧赢得了胜利,但在妹妹与家人面前,她表现得很坦然却掩饰不住内心里面的喜悦,这或许就是纯真的爱吧!对自己的丈夫,她也能够让他感觉到幸福,虽然在感情上有分心,但她从没让自己感觉到对丈夫感情的愧疚,她用对家庭的爱和丈夫的体贴换得了丈夫的依赖和谅解,用大度和温柔、善良赢得了丈夫的良心,这是何等的伟大!把感情处理得这么自然,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静、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她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之爱”的含义。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3】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4】

  《京华烟云》优秀读书笔记

  我原本计划是每个月读一本书的。结果,计划中的第一本书果真耗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得以读完。其实,制定此计划的原因,不过是想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简简单单的做一个知性女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我不需要一定得读懂它的意思,也不需要寻找颜如玉,只是希望通过读书,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够带领自己走向一条文学道路。

  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此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文学巨著,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我仅读过这一本,对于他本人的了解,也仅从此书开始。将现代文学与古代神话相比较,我自然是万分喜欢古代神话的,因为,我总觉得现代文学太过直白,也比较复杂,读起来远不如古代神话所带来的新奇、有趣;特别是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我犹为喜欢。之前在长安上班的时候,图书室里有《中华上下五千年》读本,有《世界上下五千年》读本,有各个皇帝、妃子、诗人传记,都被我每周一本,如饥似渴般的吸收到脑海里。

  我读《京华烟云》的起因,说起来很可笑:那天在当当网淘了一本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被身边的同事看到了,就顺便要我帮她也订一本《京华烟云》,于是便一起下单。等收到书的时候,我便被这两本书的封皮所吸引,感觉是特别的舒服。便央求她,我们相互换着看书。但是后来,我便搬来了深圳上班,而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在阿珍离厂的时候,被带来的深圳,至于《京华烟云》我更是没有机会去借来看了。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便越觉得美好。对《京华烟云》的思念,便从长安带到了深圳。终于有一天在网上找到了电子档,赶紧下载到本地电脑上转换为txt格式,放在手机里慢慢的欣赏。从20xx年1月份到2月5号才终于将此小说看完,看书的时间也是很短,每天晚上睡觉前,拿着手机看上半个小时,坚持每天都看,才得以知道最后的结局。虽然结局不像结局,留给我无限遐想:木兰最后到了四川吗?暗香他们一家可曾平安?还有博雅这个姚家的独子后代是否安然无事?当了兵的肖夫和表哥在战线是不是平安胜利?

  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就像是在介绍三大家族的成员和他们的得势,从战争开始打,到木兰丢失;从曼娘结友,到木兰与立夫相识;从木兰与家人团聚,到姚家与曾家结亲;再从曼娘嫁与曾家,到木兰暗恋立夫;从牛家得势,到与曾家联姻;直到最后三个大家族,分散避难,家破人亡。这是一部长篇巨史,一部介绍家族由盛到败的纵向史记。以木兰为中心,展开各个家族的述诉,与之关联的一切故事,包括悲欢离合。

  总止,这像极了一部《红楼梦》的翻版,特别是关于黛玉、宝芬、阿非与银屏这几个人的爱情故事。看完之后,略作感想,特此书写,不成文,仅共娱乐一番。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5】

  云淡风轻——《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林语堂先生最初欲翻译《红楼梦》,后因种种原因未果才决定写该部小说。《京华烟云》充溢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家文化,从容豁达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淳朴与寂静的基调,与当时的国破家亡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和哲学思想,展示了战乱年代下中国社会的文化底蕴。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读者也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不同的风景。本期推文从感情线入手,勾勒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木兰与立夫之间具有浓郁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感情。

  逃难中不幸与父母走散,恰巧被相识的曾家搭救,知书达理,眉清目秀,曾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她,老祖母一看见她就说:“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

  三公子是喜欢她的,可是她似乎在感情方面并没开窍,面对在曾家最好的玩伴——大公子的未婚妻的时候,她说:“我只愿一直跟你生活在一块儿,曾家的儿子谁我也不愿意嫁……总而言之,我不喜欢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

  不喜欢男孩子,谁都不愿意嫁,确实是她当时的真心话。可是能够如此坦率地说这句话,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而已。

  来,就只是一个字、一瞬间的事情了。

  她遇到了他。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竟让她不由自主的脸红了,心怦怦跳了呢?

  他经老师推荐与她父亲相见的时候,她就想起三个月前就已经见过他了,只是为什么她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大大咧咧地说出来,只是等到妹妹说:“他就是那天打中铜钱的人,你记得吗”的时候,仅仅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也是”呢?

  他在她心里那股模糊的影子,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已有了。

  她再也说不出“我不喜欢男孩子”的话了。

  感情上的触动与动心,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这样的一瞬间,谁都无力抗拒。感情的到来如此,婚姻的安排亦是如此。

  曾家来提亲了。

  她是喜欢他的,她的父亲尊重她自己的意见,那么她自己是否想过拒绝呢?谁知道呢?

  她嫁给了三公子。

  她的父亲很赏识他,她的妹妹也很喜欢他,于是妹妹嫁给他了。

  妹妹嫁给他的时候,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婚前她对妹妹意味深长的“你以后会比我幸福的”这句话妹妹多年以后才开始懂得。

  他是她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

  她爽快,具有新潮思想,但并不任性随意,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知道自己应该恪守的伦理准则,所以她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是毕竟是他让她懂得什么叫做喜欢,是他让她会刻意地去思念一些事情,去关心一些事情,所以她还是会偶尔地想起,想起他们一起登泰山的那个傍晚,读后感.他和她一起看到的西方的云彩,想起他们面对着泰山上秦始皇的无字碑,他沉默许久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和她自己谜一般的回答“石头无情”,想起第二天早上一起看日出时,他站在她身旁,那轻而均匀的呼吸声,想起他还记得他和她之间还有一个要一起去游一次圆明园遗址的约定。

  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是幸福的,他们一起看泰山的日落日出,他缄默无言地站在秦始皇无字碑前的背影,她欲言又止的略带禅意的答语,这些记忆中的得之不易的刹那和天造地设的机会,她都好好的珍惜着。

  可能,这就是一种喜欢的感觉吧!

  这种喜欢的感觉,会有多深?如果不是因为他锒铛入狱,也许她自己永远也不知道。

  为了救他出狱,她凑齐十二粒珍珠,她为了救他,不顾自己名誉和性命的双重危险,背着所有人,偷偷地要去将军府。

  去将军府前,在监狱里,她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我知道我不应当到这儿来,可是万一你若死……我……”

  她告诉他:“你要知道,我为了救你的性命,付出再多再多,我都愿意。我并没有做什么措施,难道我做错了吗?……你出去之后,带着家眷,也离开北京吧,以后再埋头研究学问。比知道你的安全对我妹妹是多么重要—还有对我…”

  她微微遮住的眼睛在牢狱暗淡的灯光下闪动着,她脸上的表情温柔而又勇敢,而她,却不会告诉他下一步她要去做什么。

  他何尝不懂她的心意,可是……

  虽然最终在她的机智下一切化险为夷,可是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她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而当后来他知道了她去做什么的时候,他无语吟噎,什么也没有问,唯有斟沏一杯酒,对视着她的双眼,缓缓饮尽。

  他和她之间,终究只是一场相识啊!这份心照不宣的相识,从最初的陌生人走向最终的亲人,走进彼此的心扉,刻在彼此的心中。

  亦庆幸这样的一场相识啊!其情融融,其景绵绵,不曾跨越任何伦理上的界限,却又始终把你牵挂在心中,把这份最纯洁的感情呵,纪念在最美好的时光。

  她是姚木兰,他是孔立夫。

  三石三路三世缘,怎惜半生不弃,相思相望亦相亲,天为尔明。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6】

  读《京华烟云》的情绪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能够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够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理解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理解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再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7】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草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80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日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老子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8】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这也许是我们读这本小说应该得到的启示吧。

《京华烟云》读后心得【篇9】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后看的林语堂的小说,此剧对小说改动很大,由于先看的剧,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视剧拍得很好,每个演员都让我感觉那就是人物,处处都是戏。这部剧从初中看完,偶尔心境不好,或者想起来了,都会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犹如看《红楼梦》。

  初中看时,一看到木兰上了曾家的花轿,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没有了结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鲠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对这样好的人,简直天作之合,为什么命运要将他们分开我看不下去了,木兰和曾荪亚结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个堂哥到家里玩,他不爱看这电视剧,于是换了台。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我抢台也抢可是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过了几个晚上,堂哥最终回去了。太兴奋了,不管怎样样,我还是看了下去。

  对于木兰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终不能释怀,总为俩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见木兰,便一见如故。如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阴差阳错,木兰要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对立夫的感情,嫁给了不爱她的曾荪亚。嫁过去,可想而知,受了诸多委屈。我真为木兰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担后果,太气人了!

  可是年岁渐长,再看此剧,已经不再仅仅纠缠于木兰的这个痛苦的选择了。木兰这么重情重义的人,要她不去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许仅有立夫和她的父亲最懂吧。

  木兰的父亲曾对她母亲说过,有些人,虽然不能结合,可是他们是精神的伴侣,比如木兰和立夫。这一句话,也让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兰和立夫,虽未结合,但他们在精神上,到达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狱,木兰费尽千方百计去见立夫。俩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木兰给立夫带来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立夫一愣,木兰问:“你不是最爱甲骨文吗”立夫随即点头。看到那里,我不知哪儿来的眼泪,模糊了画面。木兰哪,你大概不明白,其实立夫是因为爱慕你,才喜欢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让木兰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为自我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听听。听完后,他说:“今生今世,有你这样的红颜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说,此情只应书(剧)中有也。俩人之情深矣,也许已经超越了感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兰的原因在。莫愁与木兰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拦立夫写文章针砭时局。此情可理解,但与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兰呢,会问立夫:“你最近写什么文章了吗”立夫用笔名写的文章,木兰读了,不明白是谁写的,可总是会心一笑,深表同感,木兰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遥相呼应啊。

  这让我想到了宝黛钗三人,宝钗总是想为了宝玉好,劝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则不会,甚至与宝玉共读俗人眼中的“秽书”――《西厢记》(想想画面太美)。名义上的为人好,其实还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难得。当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对妻子,尽管他心中还是有木兰的一席之地。

  除了感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木兰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了。木兰自嫁了荪亚后,总受委屈。父亲也很无奈,然而父亲总是开导她。父亲让她明白,人怎样活,全靠自我。父亲信道,崇尚庄子,常用道语开导木兰。木兰又是极聪慧的人,一点即开。

  当初曾家逼婚时,父亲未曾逼过木兰半分,他让木兰自我拿主意,因为他明白,木兰有自我的想法。这样一个父亲,在鬼子来临之时,他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让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让女儿先走,木兰很舍不得,木兰哽咽道:“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呢”看到那里,这些生离死别,我像经历过一遍似的,潸然泪下。父亲,女儿,生离死别,人世间多么痛苦的时刻。

  父亲也许见不到女儿了,牵挂,思念涌上心头。女儿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不舍、悲痛和担心总在心上。而父亲,为了大家,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放火烧了前来抢东西的鬼子,连同甲骨文和他自我。这悲壮的一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华烟云》,不止感情,亲情,爱国之情让人动容,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不明白下次看,还有什么体会呢。

分享

热门关注

五一文案短句温柔汇总35条

五一温柔文案

五一自拍文案集合

五一自拍文案

五一快乐的文案温柔精选32句

五一快乐温柔文案

五一周边游文案收藏

五一周边游文案

五一文案短句温柔(精选44条)

五一温柔文案

哈姆雷特读后心得通用

哈姆雷特读后心得

彼得潘读后心得通用

彼得潘读后心得

青铜葵花读后心得通用

青铜葵花读后心得

[荐]《繁星春水》读后心得通用

繁星春水读后心得

《教师》读后心得(通用7篇)

教师读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