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您带来的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当经历了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事情之后。都会有感而发地去发表一些感言,感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这些难忘的想法,究竟该怎么写一篇优秀的感言呢?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1】
最近看了女儿学校发的'一本名为《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的书,蔡礼旭老师关于“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演讲词让我们全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作为家长,我们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龙成凤,平时过于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有时也会从媒体等渠道认识到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但是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明事理、独立自主、善于学习的人呢?从书中我们深刻感悟到身教重于言行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改掉现有的缺点,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这样才能真正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充满温馨、健康的环境里快乐成长。
“不学礼,无以立”让我认识到无论你的孩子学历有多高,工作有多好,但孩子本身就傲慢无礼,就是每天去祈祷也无用,因此,要做事,先做人,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长辈,孩子都应该礼貌上前问好,当要离开时,也应该礼貌地和长辈道别。这是基本礼貌,但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礼貌对于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礼貌,从懂礼中学会有爱心,爱长辈,爱朋友,爱小家,爱大家,更要爱我们的国家。
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艰难的任务,它又是一个需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由于每个孩子的天性不一,这让每位家长都会感到困难和压力。《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会让更多的家长从迷途中走出来,我相信此书对我们以及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2】
寒假读完了《做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贯穿本书的灵魂所在就是爱的教育。在《做最好的老师》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在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一个教师应该做到: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师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須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现在我们学校正提倡幸福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处处都能感觉到幸福。幸福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比较难的,我们正在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幸福的幸福老师!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3】
《最好的我们》讲述了耿耿、余淮同桌三年的故事,在这些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有最好的班主任张平老师,有一群玩得很好的朋友,还有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他们。虽然最后作者没有点明他们在一起了,但是我相信他们就是最好的。
八月长安将回忆写到了极致,将成长的点点滴滴以文字的方式展现给了我们,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高中时代的我,书里的一字一句都能引起我的共鸣、都能将我带回那年盛夏。那年,有写不完的理综试卷、有背不尽的古文、有神出鬼没的班主任、有我暗恋的男孩、有……那年,青春正好!
我很少看网剧,却一本正经的追起了《最好的我们》,只因这部剧能让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活。一个时代的流逝,在夏天的风中留下空荡荡的遗响。《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能火,也行就是有许多像我这这样对过去念念不忘的人。
最好的我们必须自爱,只有自爱,你的心灵才会有一片晴空;最好的我们,就是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一直奔跑的我们;最好的我们,就是当下的我们,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我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最好”,殊不知也许最好的他或她就在我们身边。被爱的人是幸运而感动的,而爱人却是一次又一次猝不及防的心跳加速。
有人曾说:“光阴如梭,一切都生锈了”。我又何曾不希望自己能回到2012年,回到那个天气正好、微风不燥的夏天、回到那个目光清澈湿润的年少。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4】
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中国要靠我们建设,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如何教育我们这些独身子女,使我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爸爸妈妈们经常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爸爸妈妈看了《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我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不是一直问我要成绩。要求我养成一个习惯:见到老人要问好。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应该更加孝顺长辈,长辈们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他们。
我的爷爷奶奶家住的很远,在迈皋桥。当我在力小上学,接送成问题时,爷爷主动站了出来。当时爷爷的腿骨折才好,身体很虚弱,小时候我和爷爷没有经常在一起,关系也很生疏。
亲戚们都奉劝他不要接我,免得身体又出毛病,而爷爷坚决要接我,怕我一个人在路上遇到麻烦。每天爷爷在家帮奶奶把午饭烧好,吃好午饭后就到我们家,再帮妈妈烧好晚上的菜饭,看看报纸,快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来接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再回到迈皋桥的家。
爸爸知道爷爷很不容易,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是人生莫大的帮助。"对爷爷一定要有礼貌、要孝顺。要求我有好吃的首先要想到爷爷,有好的开心的事情也要和爷爷分享。爸爸自己也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每周都要抽空去看望爷爷奶奶,捎上一些好吃的东西,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
爷爷因为现在常运动,要赶车子,身体倍儿棒,可以追着汽车跑。要知道当初来接我的第一天,走路都走不稳,上下楼梯都要我扶。现在我和爷爷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爷爷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了。
读了这本《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我懂得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自主的习惯。
蔡礼旭老师说的好:"接触地《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的爸爸妈妈现在也在研读《弟子规》,希望能从中能取得一些教育我的经验。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5】
电影正在上映,端午节的晚上,抛开了所有的杂事,和一个趣味相投的闺蜜约了一起来看这部校园片。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开,来不及有太多的交流,甚至忘记了要合一张影。所有的心照不宣都留在了影院里笑出的声和哭出的泪中。
好吧,我承认,我们的笑点很低泪点也很低。在我看来,电影拍得并不好,凌乱,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拍成了一部成年人的爱情片,以至于回家后立刻有了重温小说的冲动。之所以会哭会笑,得益于音乐和氛围的渲染,也许更是因为我们心中对校园始终保留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比之下,电视剧要拍得好很多。首先演员选得就很好,每一个人物都极贴近小说的描述。“小眼睛,小虎牙,干干净净,笑起来眯着眼挺可爱”,刘昊然简直就是我心目中那个有时别扭有时张狂大部分时候很青涩的小爷的模样。而电视剧的好处就是足够长,容得了絮絮叨叨的娓娓道来,这一点恰恰和小说里碎碎念般的平淡记录找到了契合。要知道,最能打动人的感动,并不在那些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里,而就在这些平凡得几乎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的点点滴滴里。
最富有魅力的,无疑还是文字,这也是几乎所有的小说党们都会对改编的各类影视作品永远有吐不完的槽的原因吧。一百个人的心中,便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面对着文字,你可以肆意的把任意一个形象与记忆里的某个人重叠在一起,把任意一个情节与过往的某个场景重叠在一起,然后任由着思绪在这些重叠中泛滥,名正言顺的跟着小说一起哭一起笑。我想,更多时候,是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到的吧?
我和闺蜜周围的一大帮子同学,全是一群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各自的理想和责任在拼搏在奋斗,每天讨论关心的也是时事热点或商业模式又或是某个合作共赢的机会。只有我们俩会对这样一部校园题材的小说,从书到电视剧到电影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温一遍书这样的一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我们这个年纪,有点儿另类,也许还会被认为有点儿无聊。而每当想起这点,只有振振有词地给自己来上一句:我们和他们有代沟。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在我看来,每一个时候的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谁说青春就一定要伸出手道别,它会在某一本小说里,某一首歌曲里,某一个镜头里,某一段故事里,排山倒海般的扑面而来,瞬间沉溺于湿漉漉的记忆中。
感谢八月长安细腻的文字,带给了我很多任性的小情绪。所以,三部曲,《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最好的我们》,全看了。永远揣着一颗少女心,挺好。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6】
7017/8/20.15:48,我带着喜悦读完了《最好的我们》,此时有感而发,耿耿,余淮,林杨,余周周,简单,β,盛淮南,落枳,朱瑶,贝霖……有时候,挺羡慕他们的,拥有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就好像毕业时哗啦啦的鸽子,能够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龄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能够在自己最疯狂的时候表现的最疯狂,超出别人的是,他们从来没有被现实打垮,在振华紧张的学习中,没有人为此消沉下去,再怎么都咬牙坚持,这种精气神值得学习。其中,耿耿余淮当然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了,谁还没有初恋,耿耿的选择是对的,如果当初和余淮表白,或许,余淮会更难为情。就这样,还发生的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也发生了,最后的辛福生活还是属于他们俩,谁都夺不走,不是吗?《最好的我们》里面,我最喜欢的不是大家嘻嘻大打闹的句子,无意间,作者描写的那些特别有哲学道理的句子,被我整理出来了,神奇一般……谢谢作者,非常有幸读到你的书。每当我消沉,全身匮乏时,翻开你的作品,哇咔咔,直到我疲惫不堪是才舍得放下!可见我是多么爱你的书,有幸……再遇……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7】
三天的时间,我把《最好的我们》看完。一开始就撞到一起的女主舰耿和男主角余淮终于如愿在一起了。经过耿耿高中三年和后来的七年的心理斗争和反复试探,她终于跟自己的初恋携手。
比起《你好,旧时光》里的女主角余周周,《最好的我们》的女主舰耿给我感觉更贴近人间。余周周好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女神,难以靠近;而耿耿则是有着少女的小心思、理科学得特别吃力的普通高中生,她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自己。
高中时,我也跟耿耿一样,理科学不会,也没兴趣去学去做题,我总是用学文科的方法学习理科,效果自然打折扣,这是我后来才总结出来的。所不同的是,耿耿遇到了一个能够恰到好处地帮助她而她又喜欢被帮助的同桌余淮。在余淮的帮助下,她渐渐学得好一些,再加上她的“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她如愿考上北京的一所高校。并在毕业后经过尝试,发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非常勇敢地辞去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北京市行政人员的职位,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摄影大业中,成为一个人见人羡慕的年轻有为的“眼里有光芒”的创业者。
还好,耿耿“长得特别想得开”,所以当她误打误撞进入全省乃至全国最有实力的高中学府振华中学时,当她看到身边的同学早已把她所不擅长总是搞得她晕头转向的数学在假期先学了一遍,她开始慌了。当她第N次下定决心“重新做人”好好学理科时,却发现现实是那么残酷。纵使她花费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她做的题仍是“错很多”。下发月考试卷时她得身手敏捷地把刚刚飘到书桌上的试卷遮盖好,以免被身边的大神看到自己那惨不忍睹的分数;课上,她“穿着拖鞋追赶老师的马车”,跌跌撞撞,跟得气喘吁吁,可眼看就要追上,马车又继续往前赶了。换做自尊心强又敏感内向的女孩,想必早就受不了了。而耿耿,虽然看似“胸无大志”,但她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她想得开,能够接受现实,就踏踏实实地继续“穿着拖鞋”走下去。
这部分让我想起一句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假如我盛耿的父母,或许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趁着非典时期试题简单去填报正常情况下孩子够不着的学校“赌一把”,我会让她去考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学校,然后在那所学校里做最好的自己,如果ta足够上进,即使ta在自己学校里名列前茅,必定会把眼光投向全市全省,跟其他同龄人相比。在我看来,自信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有自信有底气,那么再怎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而如果自信丧失或不足,那么再简单的事情都会变得百般棘手。
当然,我并不是谴责耿耿的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疼爱,无可厚非。只不过,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能够到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快乐学习,卸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快快乐乐过完高中三年,或许更让孩子们雀跃。
这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就是那么一个自尊心强又敏感内向的女孩。当高一我处于所谓的尖子班,看着身边的同学冷漠地往前赶路,我却力不从心只能一点点挪动时,内心的抑郁与压力,不是文字所能表达出来。高二分班后,我进入所谓的普通班,班里的氛围一下子轻松很多,同学之间也不再仅仅盯着自己的成绩,防备着被超越,那种环境和同学间的感情让我渐渐放松下来,最终在高考中考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所以,我更推崇"合适“而不是”最好“。
窗外的小雨滴滴答答,回南天给门窗的玻璃蒙上一层层水汽。而我,在家里一边喝茶一边看八月长安的作品,实在是一种享受。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8】
跟朋友谈到感情问题,她说她明白了,现在不会再有非谁不可的事情,和他在一起,只因为刚好是他那份喜欢于她是妥帖的,如果换成另一个人,也未尝不可。我点头称是。
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经意识到,其实我们早已失去因为瞬间爱人的权利,抑或是能力。让我们恋爱的原因不再是少年娟秀的字体、干净清香的校服外套、成绩单上趾高气扬的分数、在你难堪时伸出的手,甚至好看的面庞。
读《最好的我们》前,对剧情一无所知时,我就已经预见到我会哭,明明三五年没看过青春小说,但仅仅想到那个刚过不久的年纪时,就觉得内心非常酸涩。
我也有过像耿耿一样的感情的,和对方的座位离得也很近,甚至他也是个学霸,虽然我当时并没有那么渣。我也观察他,揣测他的心情思想,甚至自己脑补出他的人格,会费尽心机和他分享一个耳机哪怕最后仅仅是不到一首歌的时间,没有机会在上课以外的时间接触在暗中记住他放学后的动向,值日时小组都走完了只剩下和他也会很开心,会用笔尖戳他,会吵架,会冷战,会传纸条,会仔细思考他今天说过的话里有没有一点点暗示的含义,会在别人跑过来告诉我,我觉得谁谁喜欢你时表面正经地说她们乱讲然后内心心花怒放……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样的事情大概也只会出现在那个除了学习只需要考虑爱情的时期。然而就是那样一个一切都有人替你操心的奢侈年代,父母老师还苛刻地要求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上,所以最好的爱人的时期,很多时候只能生生被浪费,或者以悲剧收尾。
更何况,很多时候,那些他并不像余淮,至少他不像。他不会送我回家,他不用手机,他不会跟我讲心里话,他不会承诺要一直坐我的前桌,他对我是尖子生对待普通学生的普通方式,他会隐藏野心,他会一边抱怨没复习一边考全班第一的成绩……他不是余淮,其实我也根本不是耿耿,我没有她勇敢坦荡,我的心思一直幽暗曲折,但我还是耿耿于怀了很久。
不过好在我没有挂住他很多年,我甚至没有为了他争口气考上好的高中。于是我也没有机会用文理分科,这个在高中生看来很了不起的抉择,表现为了他选择和他同一科的决心。是啊,当时我们所能给的多么微小又多么可笑,那不是像名牌香水、包包、领带那样有迹可循的奉献,是把自己虚无的前途捧上前去,哪怕对方根本不在意你的前途,哪怕这样的抉择在整场人生中其实也无足轻重但在你看来这就是全部啊,这是你所能给的全部,也是你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情,第一次愿意做出伟大牺牲。后来你不会再有这么傻的决定了,当简单放弃韩叙,当耿耿从北京离开,他们以后的人生里,就注定不会再有这样类似的决定了。今天看完这部书,我突然很遗憾,自己没有这样一次自我牺牲的机会,即使我和他的'选择在初中时就已经一致的明确,我们都是要念文科的。
当然还有一些很大的不同,比如我并没有严重到为了他不再恋爱,他也没有把我放在心上,那些曲折蜿蜒的心思在高中三年慢慢淡化,时过境迁演变为后来与人拖手睇戏,操心柴米油盐,假期回家独自混吃等死,为体重秤上波动的数字焦虑不安,微博上关注一堆美食时尚类博主,彻底抛弃了深度和前途的我。在看小说的间隙抬头望窗外,感觉仿佛回到中学的暑假,甚至想再摸一次那些习题,尝试一下改变人生的轨迹,却又随即意识到,一个二十岁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全无规划、全不努力,还过分念旧追忆青春,是多么可耻。
他则还像初中时那么厉害,念小语种,即将出国交换,在我看来未来一片明朗,是康庄大道。
没有谁还会像小说里一样找谁,在现实面前也不存在偶遇这回事,联系方式也只是通过我的刻意为之才得以重新加到,而我唯一有些煽情的表现,大概是生日那晚生病痛到接近失去意识,看到他发来简简单单快乐两个字还回了句谢谢,其实我好想告诉他,我病了,我躺在医院。但没必要,毕竟从前,也没有讲过。
小说里耿耿和余淮曾经一起巧合地学英语,我也和他一起学过英语,只是是在我们被分到同班之前,那时老师念英语名字让我们自己挑选一个,轮到我时老师每念一个他都在摇头,而我终于还是选择了一个令他摇头不止的名字给自己,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曾选了一个你喜欢的名字,那你是否就有可能喜欢我了呢。
都过去了,没有人会停在原地等,我们总会有新的生活。其实挺好,我一切还好,希望你还好,也是真的。
大概因为不是小说的缘故,所以我没办法像耿耿一样那么笃定那时的我们就是最好的我们,毕竟我们这个词也从未真正成立过,我只知道那是最好的我,那大概是我一生中最灿烂温柔的时期,好时光都该被宝贝,因为不再来。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9】
人就是这样喜欢回忆、喜好后悔、钟爱缅怀、妄想重来,因为在那个本该热烈、肆意、珍惜、飞扬的岁月里选择了安逸、安静、平淡和胆怯,所以等到了一定忧郁的年纪时连梦里都在祈求时光倒退,好让自己去拯救当初那个懵懂、懦弱、无知、卑微、狭隘的自己。而看过《最好的我们》这部励志的青春剧之后,我更是对耿耿和余淮那段高中岁月充满了向往、迷恋和期待,因为那一段青涩、激昂、错过、失意、悲欢的日子是如此真实,真切到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剧中还是在戏外,我只知道自己心里苦苦的、胸腔闷闷的、鼻子酸酸的,情绪郁郁的。
耿耿多么可爱、活泼、乐观和开朗啊,一出场的时候她就被卡在了铁门里,那一副呆萌、逗趣、好笑、好玩的样子不仅让余淮心头软软的,也让我觉得手心发痒、心尖发颤、我甚至恨不得穿透电视屏幕去摸摸她那蓬松柔顺的头发,然后和善开朗的和她正式打个招呼。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打击,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考验,耿耿总是可以一直勇敢的微笑着,然后努力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也告诉伙伴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这样勇敢无畏、自强自信的模样简直可心到了极点,这也难怪大家会喜欢上她甜甜的酒窝。
耿耿又是多么善良、温柔和纯真啊,对待自己的同学和闺蜜,她一直都那么真诚、真心和用心,所以大家有什么心事都会向她倾诉,她有什么不开心大家也会想方设法逗她笑,她们这样相知相惜、互帮互助的同学情真是让人心生羡慕。耿耿也是一个极其仗义的女孩,当烤无花果被发现之后,她就大义凛然、毅然决然的扛下了一切,丝毫没有牵扯到别人一下,也没有抱怨其他人一句,她这样敢作敢为、挺身而出的豪情尽显侠女风范。
耿耿也是一个有兴趣爱好的姑娘,她钟爱摄影,所以可以至始至终把这个技能坚持下来,然后发展为自己的梦想。耿耿更是一个专一、可靠、执着、深情、守诺的好女孩,所以她才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等了余淮十年,试问一个女孩能有几个十年可耗费呢?总之耿耿就是一个有梦想、有志气、有骨气、有傲气、有胸襟、有主见的高贵女孩,她的青春让人悸动,她的故事让人感动,她的成长让人心动,但愿她可以启发和感染更多人。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10】
耿耿、余淮或许八月长安小姐在给这两位主人公命名时,已经注定着他们需要走过一段和普通的高中生相似而又大不同的青春。也并不是谁在最开始的地方埋下种子,让彼此在往后的日子里狠狠地栓在一起,再用些简单易碎的诺言做个金刚护体,完好无损心安理得地安放在心里最隐蔽的角落,小心翼翼地呵护,不惹一丝尘埃。不是这样的。那些说过的“我们要一起做同桌”的誓言虽然简单地撑起了整个故事格局,让所有小情节的走向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而漫出水面的不起人意的情绪往往隐含着更深层次的缘故,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如此相似的两个子。
耿耿、余淮他们一样的简单,单纯,真诚。他们也像前不久的我们一样,尽管顶着高考的压力,学习的紧张,依然在每日看似雷同而天天鲜活的日子里,坚持努力,去度过不管怎么样,还是会浪费掉的青春。故事是围绕着耿耿而展开的,这个平日糊涂,脑筋不怎么好使的女孩,在关键时刻却从不掉链子。在别人大跌眼镜的情况下,意料之外地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振华中学。并因为一些小打小闹的原因,认识了情商并不怎么高理科成绩却异常拔类的余淮,并鬼使神差的和其做了整整三年的同桌。以耿耿的角度角力,以三年的时光为丈量单位,旁观了每一位同窗的成长。高一高二的嘻哈打闹,在学校规定活动下参加的运动会、话剧、排球赛等等,展开了活色生香的校园剧,在五班这个小集体,在耿实忠厚一如世界万千班主张平的带领下,在大家青涩的眉眼中,一点点涂出属于他们的特定而又不可复制的青春模样。
而高三生活的改变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在他们的认知里,已经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了。余淮物理联考竞赛失败了,就算在耿耿特定的强心剂下,最终也只是拿了个全国二等奖。倔强执着的他又非清华不可,所以经历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苦闷。迫不得已踏踏实实的应对高考,逼自己背一些在自己看来付出不对产量的文言文,在语文卷子上填上“如果我是清风,我一定要弄死心相印”的排比句笑话,并不怎么心安理得地过着理科拔尖,语文,英语相对落下差距的日子。耿耿进步了,尽管是一点一滴的,但也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最后经过她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
而那个做了三年同桌的余淮,那个一起亲手种下属于彼此一棵树的余淮,那个愤恨的说“不要命了敢砸老子的人”的余淮,那个在前天晚上还约好一起回校对答案的余淮,最终消失了,就那样不着痕迹的消失了。那些寄出了永远了无音讯的信,那些发出了永远石沉大海的短信,那些拨了好多好多遍而被掐断的电话,那些早已熟记内心的电话号码,就这样蒸发在这个世界里。如落入大海里的一小滴水珠,消失地无痕无迹。那种感同身受就真的犹如一颗蓬勃跳动的心脏被紧紧拽在手中,而突然被放开的在胃里翻滚的一整片虚无。虽然故事在最后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答案。但是你我都清楚的知道,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了。况且那些解释是作者给的,不是生活。
当然那些小伙伴们也一定记载着我们美好的样子,想到他们的我们也会情不自禁的牵动嘴角,扯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弧度。谁说每个人手里不是牵着别人一段或长或短的青春呢。其他的人也都有各自的人物特点,贝塔是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里面都会遇见的人,由于她的性格使然,所以她会有自己的结局,会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可能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好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想要的结局。
其实我们也一样,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要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人生,也希望《最好的我们》能带给你们不一样的感触,给你们以人生的启迪。
最好的我们读后心得【篇11】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题记
普通学生耿耿中考时意外考进振华高中,在偶然的机会下和“学霸”余淮相识。军训的时候,耿耿认识了闺蜜简单、蒋年年,之后又和余淮成为了同桌。进入振华后的生活就如耿耿预料的一样危机重重,摸底考试的沉重打击、上课听不懂等等,回到家里时,突然出现的新妈妈和新弟弟也让她一时无法接受。然而,因为同桌余淮、还有交到的一群好朋友的陪伴,这一切都变得不同,朋友们让耿耿的高中生活不再孤单。在高中三年同桌的时间内,耿耿和余淮从平凡的小事中共同成长,他们带着懵懂青涩的好感和青春告别。高考之后,耿耿心里最特别的那个男孩子竟然消失了。一别多年,重遇时,还惦记着当年约定的耿耿却受到刺激,需要在一直念念不忘的余淮和猛烈追求自己的路星河之间做出选择。
《最好的我们》似乎是在讲整个班级的故事。每一个配角都能以他(她)特有的性格吸引你。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他们也不再是一块人肉背景墙。
比如说这种到处爱问别人考了多少分、到处问别人学习经验的学习狂热攀比者。
比如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位可爱的胖子。
又或者这位替学生背黑锅而被撤班主任一职、从农村小镇走出来的作文/青年老师。
他们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打扮得普普朴素,骑着和我们一样破旧的自行车,但是却为学生尽心尽力,会因为一道题给我们讲一中午,会因为我们嘚瑟训到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会因为我们考到外地骄傲许久。
但是我最喜欢的是男主余淮,他是理科极强的尖子生,在班里考试从不跌出前三名;他待人热心肠,性格阳光、大大咧咧,在班里人缘很好,总是活跃在各个活动的中心。然而本是天之骄子,却被命运打败。跟耿耿遇到大事从来不掉链子不同,余淮可能属于那种一到重要考试就出问题的“倒霉孩子”。高考余淮没有考好,独自跑到了邻市的实验中学复读,拒绝和所有人的联系,包括耿耿,连号码也换了。复读一年后,余淮第二次高考考了全省第三,终于如愿以偿被清华录取。但与此同时,余淮妈妈患上了尿毒症。爸爸为了支付庞大的医疗费不得不继续在国外工作,余淮为了照顾妈妈,不得不放弃北京、放弃清华,就在本地读了大学。余淮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还是努力在三年内就修完了全部学分,拿到了去美国读书的全额奖学金。高中毕业后十年,余淮暑假回家看望母亲,才重新与耿耿相遇。
故事的最后,耿耿给余淮发短信“晚秋高地等你”,两个人也都明白了自己的心意,都决定让曾经的故事从那里结束,现在就要让故事在那里重新开始。
“耿耿余淮”也有了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