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须知:解析日本教育
一、本科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
50年代中期,日本及时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制定了以重、化学工业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而此时的日本高等教育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重文法、轻理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1957年,理工科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美国为29.5%;英国44.5%;西德为41.6%;法国为44.3%;而日本仅为21.9%。基于日本高等教育不合理的专业结构,1956年11月,日本经济界、垄断资本组成的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发表了《关于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大声疾呼:“如果不在现在制定出适应经济划时代的增长发展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培养计划,以谋求确保产业技术的提高,那么,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世界水平,势必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范例者而遗恨于后世”。为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57年年底提出了《关于振兴科学教育的方案》的报告,强调纠正大学偏重法律和人文学科的倾向。提高大学的科学技术学部毕业生的质量,增加数量,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196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把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编入经济计划,确定增加大学和短期大学理工科学生,扩充科学技术教育规模,以确保科学技术人员的需要并提高质量。日本大学根据政府的政策和企业提出的要求,1960年制定了大学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计划。该计划规定,从1961年开始,每年增招16000名理工科学生,到1964年又提高为每年增招20000人。日本大学十几年来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计划,至70年代中期,理工类专科、本科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已超过40%,基本上扭转了日本大学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为日本的大中小型企业输送了各类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带动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
70年代,日本重、化学工业受到世界性石油危机的打击,为了使本国经济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性,80年代开始,日本的产业结构由重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等不断向新兴的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这些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又都集中在电子、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医药保健品制造等领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必须具有和始终保持高、新、尖技术。要达到这一条件,高技术产业对招聘的人才的要求不再限于具有高深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而对视野广阔、综合判断能力强、有创造性,具有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为此,日本大学针对产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在加强理工类专科、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大学生院研究生人才的教育、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型的人才的需要。根据日本文部省1998年版《文部统计要览》,日本现有586所本科大学的70%招收研究生,在98所国立大学中有72所设有硕士和博士课程,或只设有博士课程,在其他26所中开设硕士课程。攻读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97年达到17万人以上。
(一)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结构
表11997年硕士研究生各专业人数的比例(%)
理科10.1
工科42.9
人文科学9.0
社会科学12.9
医药、保健科学4.1
农业科学7.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