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P68-P70《重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认识什么是重力和重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分小组进行“抛球”比赛。(拍成视频用来上课用)
比赛要求: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抛球(不可以使用任何工具),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只要你的球不落地就为赢。
比赛地点:篮球场(抛球时必须要注意安全,离人群足够远才可以抛。)
(二)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玩了一个“抛球”游戏(视频回放过程)。
师:好玩吗?(生:好玩。)
师:有没有人赢呀?(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人赢呢?是不是球有问题?
生1:不是。可是……
生2:我知道原因,因为这篮球有重量的嘛。我们把球抛出去之后,没有东西托着篮球,所以它最终会掉到地上。
师:掌声表扬这个同学,这个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非常认真观察,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确,篮球有重量,那到底谁使到它有重量了呢?有没有力作用在它身上了呢?
①(课件演示)思考: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师:我们继续观看视屏:黄果树瀑布(课件播放)
师:黄果树的瀑布非常漂亮,气势磅礴。但是在欣赏这瀑布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的呢?
(学生纷纷私底下在讨论)
②(课件演示)思考:“水往低处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任务——重力。(揭题)
(三)小球受力情况研究
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球受力情况研究”的实验。
实验用具:铁架台、细绳、小铁球、剪刀、垫布;
实验要求:
①用绳子绑着小铁球,并把它挂在支架上;
②等小铁球静止后将绳子剪断;
③在小铁球下方垫上垫布。
研究问题:如果将绳子剪断,小铁球将怎样运动?这时小铁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在没有做这个实验之前你们猜测一下:如果把绳子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球会掉下来。
师:的确,我们可以预想到铁球会掉到地面上。那请同学们等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注意观察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这时小铁球是会什么力的作用呢?
(1)学生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生1:绳子剪断后,小铁球就掉到地上了。
生2:我们的也是的。
……
师:小铁球掉下来的路径是怎样的?
生1:直着向下。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它有重量。
师:是谁使到它有重量的呢?你们知道吗?
(这时候举手的学生比较少)
生3:我在书上看过,那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所以铁球就会掉到地上了。
师:说得真好,掌声表扬这个同学。的确,铁球会掉到地面上去是因为地球对铁球有引力,那地球对其它物体有没有引力?
生:有。
师:对,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就譬如我们站在地上,无论我们怎么跳,我们最终还是会掉到地上的。这都是因为收到了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边说边课件演示)
师:那你们知道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向下。
师: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但向下,而且是竖直向下的。它的单位是牛顿。(课件演示)
(3)解决课前问题:
①为什么不管我们把球抛得多高、多远,结果球还是落回到地面?
②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呢?
生:这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无论篮球怎么抛,最终还是掉到地上。水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水总是向下流的。
(4)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哪些应用?
生1:人们在建房子时用重锤来检测屋子的墙是不是竖直的。
生2:杠杆秤在称东西的时候那个秤砣。
生3:……
(四)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站在不同的地方,地球对我们的引力,也就是重力,方向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点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师:同学们,细心观察我们刚才指出这些地方的重力方向,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指向地球里面的。
师:指向地球里面那里?
生2:圆心。
师:对了。不过,地球并不完全是一个球体,更准确的说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
小结: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都受到地球引力(重力)的作用,所以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而且都把正对头顶上方的天空叫做“上方”,把朝向地球中心(地心)的方向叫做“下方”。重力的方向就是竖直指向地心的。
(五)牛顿与地球引力
师:原来不管我们站在什么地方,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那你们知道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的是谁吗?
生:牛顿。
师:对了,就是牛顿。其实牛顿是一个英国物理学家的名字,因为牛顿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的单位就以牛顿的名字命名了。现在我们就来听听“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课件播放“牛顿与万有引力”的视频)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生1:觉得牛顿很伟大,发现了万有引力。
生2:牛顿很细心,苹果掉下来不是吃掉,而是拿来研究。
生3:原来我们是斗不过地球的,地球对我们有引力,所以我们抛的球全部掉到地上了。
……
(六)奇思妙想
如果没有了重力的存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重力教学设计(篇2)
1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无影响。为了落实物理课标要求,教材编写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两处“想想议议”一处“想想做做‘一个探究实验,八幅插图,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力,我把这节课分为2课时来进行设计,重力的产生和大小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有学生实验,亲自体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所以考虑在时间分配上,将这部分定为第一课时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根据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为: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讨论法、讲解法、直观演示法、探究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
5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投影仪、教学课件
6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讲授法 讨论交流法
7教学过程
7.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导入
[演示]
(1)将一根粉笔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根粉笔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根粉笔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粉笔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三幅图的现象
[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讨论]不论粉笔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在地球上的物体好像被什么吸引着。
[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粉笔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活动2【讲授】新知学习
1.重力的产生
出示课件并板书: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生]粉笔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大讨论]还有哪些例子证明重力的存在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评价
[师]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自由讨论)
[生]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
[生]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
[生]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活动3【活动】实验前的准备
2.重力的大小
[师]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
[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幅图并猜想,教师给予评价
大胆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生]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活动4【活动】实验中的互助
验证猜想: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师]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活动5【活动】实验结论的得出
[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师]向学生说明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活动6【练习】应用练习
例1、一个木块的质量是0.6Kg,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g=10 N/kg)
已知:m=0.6 kg g=10 N/kg
求:G
解:由重力计算公式得 G = mg
=0.6kg×10 N/kg
=6N
答:它受到的重力是6 N。
例2、粗略的估算一下你自己的重力是多少? (g=10 N/kg)
活动7【测试】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
活动8【作业】课后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写课后本上
活动9【活动】板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4.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八年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学生自主复习,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
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
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重力教学设计(篇4)
教学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一:要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想想议议栏目,挖掘教学资源,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如重力的方向的利用:重锤线。
设计理念二: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重点是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及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书中的插图,想想议议栏目都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及一些简单的物理研究方法。而本节课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重点难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即兴导课
播放视频,师生交流: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向空中抛出的物体,最终也会落向地面,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这个力就是重力。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
重力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有句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物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搬起的石头有了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了能,这种能我们称为重力势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时,必然牵扯到重力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mgcosθ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 表达式
练习1:下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与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单位: 焦耳 符号是 J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即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由低处运送到高处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练习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相对性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相对性。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平面 。在参考平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在参考平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正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大;在参考平面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负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小。
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平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
例1 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4.重力势能是相对的 ,正负表示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61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板书设计:
7.4重力势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1.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与物体的路径无关。 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2.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二、重力势能
四、例题讲解
重力教学设计(篇6)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
重心与稳定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通过让学生摆放物件进行探究。
课堂练习:课本P62:1、2
三、小结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作业P62:3、5
五、板书设计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
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六、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重力教学设计(篇7)
我教学的题目是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五节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也是今后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证。本节内容“重力势能”的学习也将为今后“电势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教材提供了较多情景及几个问题来展开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很明确:
⑴从重力势能的定量描述、单位、量性及它的相对性中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⑵理解重力势能得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⑶了解弹性势能。
能力目标:
⑴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⑵在小实验设计研究中,初步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⑶在讨论分析中激发质疑探究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情感目标:生活实验中激发物理研究兴趣。
本节课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即重力势能及其对称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关于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这个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是要结合一些实例,解开学生的困惑。而难点是学生对重力势能相对性的理解。教学中用与温度的相对性类比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学生对重力势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举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课引入要唤醒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记忆,为定量认识重力势能打好铺垫。学生在前一节课“动能”学习中已体验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这也为本课的研究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估计学生对“Ep=mgh”会进行公式化处理,出现只认公式不认理的现象,故引导学生对“Ep=mgh”中的“h”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高一学生的研究探索、质疑提问能力很薄弱,通过本课在培养策略要取得一点突破。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在本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索得到结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下为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情景引入
展出三峡水库大坝的模拟照片,让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问,并启发到水坝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势能并引入课题,再提出问题“建成后的三峡水库可蕴含多少水的重力势能?” 激发学生对重力势能学习的迫切欲望。
通过图片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并从三峡大坝的气势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学生交流中回忆初中所学重力势能概念。
2、实验探究
在初中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用身边的小物件设计实验验证重力势能与哪些量有关(书落手上、笔穿纸巾),研究探索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体现重力势能是由物体质量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并让学生猜想Ep与m、h的定量关系。
3、建立概念
重力势能的大小是否与重力做功有关系?给学生三个简单的运动过程,例从某高度做自由落体,从光滑斜面由静止滑下,沿曲面从与前两者相同的初平面运动至同一末平面,让学生运算三种情况下重力的功《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类比于从动能定理《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得到动能的定量表达式,也从中得到重力势能的定量关系:Ep=mgh。接着得到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关系:《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从自由下落过程中的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具体变化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 的含义。提供情景,物体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吗?展开对=g中“h”的大讨论,总结重力势能是对于某个参考面来说的。再讨论中“h”含义。从中在学生互促学习中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有真正地理解。
4、提出问题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E p=mgh中,“△h”与“h”的区别?引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明确指出“△h”是绝对量,“h”是相对量,所以重力势能是具有相对性的,要确定物体在某一状态所具有的重力势能,就必须首先选择一零势能面作参考。而后类比温度来讲明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启发学生思考其正负的含义。
5、弹性势能
小结重力势能概念形成过程,结合情景图片,让学生发现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的共同点,都是由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并且都是客观存在的能。
6、概括总结,作业布置
必做题:P/45:1、3、5
本课较多采用的是情景讨论法,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问题让学生解决,而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强烈内驱作用下进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过程,使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上尽可能有实验可操作、有问题可讨论、有平台可交流。在该教法中,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问题、讨论点的评价要及时,并能产生激励效应。
重力教学设计(篇8)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本节课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重力。这一节是初中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重力在力学学习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日后的受力分析的学习相当重要;从思想方法上讲,重力与人类生活结合相当紧密。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意义。在此课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能叙述重力的意义,确认重力的方向、明确重力的三要素的具体表示方式、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使用、认识并使用重力引力常数g、使用公式G=mg,并计算重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法自行进行总结实验现象的相关规律知识迁移法、转换法的应用、实验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重力的了解,了解到地球是我们所生存的地方,强化学生保护地球的概念。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
难点:了解重力的来源、区别竖直与垂直的概念
教法:采用讲解法、实验法、理论分析法,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课件
板书、多媒体、重垂线、铁架台、小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情境引入:【活动】T: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跳一跳。下面有那位同学想要来尝试一下。老师看这两位同学举手最快,那就请这两位同学上台尝试一下。 T:听老师指令:向上跳一下,用力的向上跳一下,很好停下询问学生的发现。
T:大家认为刚才这两个同学表现得好不好啊。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刚才老师让两位同学跳了一下,你们能从这个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呢?同学相互交流最后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他们的想法。
总结:看到了同学一直往下掉,同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一开始向上运动,最后向下了。运动状态的改变可以告诉我们存在着力T:老师今天带领大家走进力的世界,这个力的名字叫重力,常用大写的G表达。那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什么是重力要学习什么是重力,我们首先要来明确什么是力学生进行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那么重力也是一种力,它是什么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呢?现在请全体同学起立,环顾四周告诉老师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个星球。回想同学刚刚落地的情况,再对比ppt上的图片,大家来找茬。学生指出地球与重力有关。
T: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推拉?还是吸引排斥呢?使用磁铁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归纳。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并且通过活动让同学感受力的存在,并引出存在着力,继而引出重力的概念通过全班共同活动让学生分步了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再通过两个例子进行强化。
(二)理解概念,辨析概念共同与学生一起定义:重力的方向概括为: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T:大家一起来说说老师的重力,它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都是什么那自己的重力呢?其实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可以总结出来是不是重力的施力物体一直是地球,而受力物体是我们研究的物体。
(三)认识重力,了解其方向大家请看上面的4张图片,有谁可以来说说看,有什么发现吗?球最后向下掉、晾衣服的水珠向下滴跳水向下进入水池,水往下流发现没有,有一个字出现了好多次?那就是下、向下明确:垂直:线与线、线与面或90°竖直:垂直于地面区分两个的概念“大家牢记垂直与竖直的区别哦”我们今天通过实验来认识重力的方向先请大家对这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复一遍:受到向上的拉力与
1、水平面上时,竖直方向
2、有坡度时,还是竖直方向
3、老师继续改变坡度依旧竖直,观察线的方向从而归纳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继续通过两个物体对其对其进行巩固。预设一位同学是回答正确的'、另一位同学是回答错误的采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自己寻找到研究的内容为方向。通过实验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结归纳法。通过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让同学,鼓励学生进行发言
(四)收获感悟,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先对重力了解就到这里了。重力在我们周围处处都在,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也影响留心观察生活,去探索去发现。现在请大家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清楚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通过全体总结回答,今天所学的知识,并在老师的预告下对重力的作用有所了解,清楚的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重力。
(七)布置作业,课后拓展通过设置基础题于提升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应当在课下进一步推进理论推导的学习,开展一次理论探讨活动,让学生从理论方向了解在地球的各个方向上是沿竖直方向的而不是仅仅通过实验来证明只有在地球上的时候是沿着竖直方向的。
3。3重力(力的概念)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教学设计(篇9)
【设计说明】
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节课我通过初步的备课,结合我班学生以往在实验时热情不高,积极性难调动等实际情况,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 ,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15分钟)。
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