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反思10篇

2023-04-18 09:32:55 教学设计反思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会遇见处理文档的工作,范文的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了。参考优秀的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怎么样才是一篇有文采的范文?现在,有请阅读栏目小编推荐的《教学设计反思》,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标题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那样深沉。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结婚蜡烛,悼念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勇敢。

  七、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反思【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是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出示朱自清照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认读生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3、理解词语:

  伶伶俐俐、徘徊、头涔涔泪潸潸。

  4、放录音朗读全文,整体再感知:

  听后说一说: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⑴把你找出来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⑵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的重点品读做好铺垫。

  四、作业

  品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词句,重点感悟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导读题: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现象来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2、集中品读:

  ⑴列举了如下现象来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伸手遮挽时、躺在床上时、和太阳见面时、掩面叹息时。

  ⑵感情朗读,体味时间无时不在匆匆逝去。

  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聊天、玩耍、看电视等。)

  3、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4、“我掩面叹息”是因为什么?

  5、讨论:描写时间的飞逝,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样手法有什么好处?

  (拟人,把时间的飞逝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6、喜欢这部分吗?背一背。

  二、联系实际,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二、四自然段,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一想,能感受到什么?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点拨: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感受到什么?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你又想到了什么?

  2、朗读体味时间在匆匆而过,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日日夜夜。

  3、说说你所知道的劝人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

  4、喜欢这部分课文吗?读一读,背一背。

  三、再读

  找出文中的排比、比喻、疑问、反问、设问句式以及照应句和大量的叠词,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轻巧、婉转。

  1、学生找句子,感情朗读句子。

  2、小结:

  诗人把珍惜时间的道理溶化在自己切身感受中,道理就生动了,文章也委婉感人。

  四、指导积累

  朱自清不愧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的散文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常给人以启迪,多读他的文学作品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课后请同学们背诵《匆匆》,课外还可以读读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五、总结

  的确,日子总是匆匆而过,一去不复返,但只要我们能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我们就不会后悔。

  六、作业

  1、背诵《匆匆》。

  2、读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教学设计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

  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神话故事。(配乐)

  2、质疑:

  这是真的吗?你了解太阳吗?你想了解太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神奇的大火球。学习课文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明确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把不会的多读几遍。

  2、边读边认字。

  3、边读边想课文讲的什么内容?

  三、认读生字和词语

  1、请小老师教读生字(正音)

  2、指名扩词。

  3、开火车读词卡。

  4、你能不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指名)

  5、同位相互测字。

  四、再次读课文

  1、带着这些新朋友再读一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2、指名汇报读课文。

  (指名读、互评,男、女生读)

  3、汇报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五、指导写字

  1、示范易写错,难写的字;如:

  抵、蔬、繁等。

  2、指出多音字:

  差,注音、组词。

  3、生练写,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指名回答)

  2、考考你认识它们吗?

  (指名读词卡)

  3、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一课,一同去看看每天都陪在我们身边的太阳公公。

  4、板题、读题。

  二、学习课文

  1、“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课文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指名说读课文的要求)

  2、读完课文你一回味无穷。那就在让我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划,课文中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呢?

  3、找到你的答案后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先在小组中合作读一读课文,再交流你的学习成果。

  4、生汇报:

  板:太阳远、大、热和与我们的关系。

  (两部分内容)

  5、“课文介绍了太阳这么多的知识,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好好的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写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6、生汇报,并相应的指导朗读课文。

  7、你一定对它还有其他的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指名汇报搜集的资料)

  8、同位相互交流资料。

  三、朗读、拓展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太阳。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指名读,互评。师引读。

  3、“你能试着将自己喜欢的部分,以讲故事的方式或者以解说的方式来介绍给大家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4、同位相互讲,指名讲,全班参加评价。

  四、谈感受、背课文

  1、“太阳如此美丽、如此重要,想一想如果我们将要失去它我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联系生活、环境谈谈你的看法。

  2、“是呀!你们说的真好。”总之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引入最后一段)

  3、起读最后一段。

  (配乐)

  4、自己试着背一背,指名背。

  (配乐)

  5、小结。

教学设计反思【篇4】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首歌,春天在哪里,你们会唱吗,请听歌曲。

  我们去朱自清这位诗人,散文名作家的《春》中去寻找春吧?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展现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用最贴近的心去感知作者的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

  找出分幅描绘春天的语段。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⑴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⑵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那你能接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名说说春在哪里吗?请用春在因为的句式描述。

  二、研读与赏析

  1、潜心精读:

  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请用春在因为的句式描述。

  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你还能说说春雷吗,还能说说春鸟吗?

  2、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了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这篇就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展示写法:情景交融:情由景而生,景为情所注,使用这种手法的文章,常常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三、体验与反思

  1、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2、能运用二十四节气中的常识来诠释春的美妙吗?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引导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延伸: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五、作业

  1、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2、练习:一、三。

  3、语文作业本。

  4、背诵。

  六、教学反思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的气息,在让学生用歌曲来唱的时候,学生还不是很大胆地唱出来,可以用一些春的诗句来弥补这些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反思【篇5】

  教学目的

  1、读顺古诗文字,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训练。

  2、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置疑解疑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画意入题,激发兴趣

  1、谈话: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回忆一下自己在春天里都有哪些活动?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能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2、学生交谈。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请大家按一定顺序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并说说看了画面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出示插图)

  4、学生交流。

  5、谈话:

  清朝诗人高鼎在有一年的春天亲眼目睹了这一画面,并且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村居》。

  (板书课题)

  6、齐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文字

  1、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边听边想,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检查生字和古诗朗读。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检查古诗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尝试释疑,读懂内容

  1、这首古诗的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回答。

  3、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看看弄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并把小组同学学习中共同的难点找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4、学生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学习结果:

  ⑴拂:做动作帮助理解。

  醉:联系生活经验(喝醉酒的样子)帮助理解。

  ⑵结合插图及生活经验理解句意。

  6、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谈听后感受。

  (鼓励学生结合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

  1、朗读前两句。

  抓住“醉”字,对照图画,联系往年见过的春日美景体会那种陶醉的感觉,然后将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

  3、朗读后两句:

  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和当时的的心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读这两句诗。

  自由练读。

  指名读。

  4、反复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生、师生比赛读。

  五、合理想象,还原意境

  1、播放音乐,教师根据诗意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展开想象。

  2、说说刚才你在自己的脑海中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何感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创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面对着这迷人的景色,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

  4、那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面对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来吟诗一首吧。

  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面对画面吟诵古诗。

  六、课外延伸,深化拓展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学完这首古诗后,你最想干什么?

  (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想象)

  2、古人特别喜欢赞美春天,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春天的优美诗歌。请同学们课下每人搜集两首,练习朗读,准备举行“春天,我爱你”古诗朗诵会。

教学设计反思【篇6】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

  (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

教学设计反思【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e)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北方的黄金”。格但斯克是世界最大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最大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教学反思:

  《琥珀》是人教版六下总复习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先描述了松脂球的形成;再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和它的价值。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并不算难,如何在这样一篇科学小品课堂中积累语言有效交流、培养想象和创新,提高写作能力、激发探索兴趣是我教学设计中思考的问题。

  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课文,体会稀奇;读懂想象,叙述形成;欣赏琥珀,推测想象;阅读链接,布置作业这样四个方面。一二环节的着眼点在文本,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三四环节是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在理解科学文章中想象的合理科学后,推想琥珀形成的过程,这既是对文本的学习检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得较为妥当的方面有三,一是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检测,三是基于文本地读写练笔的真实有效。同时觉得可以改进的是课堂评价语言的节奏和效度。

  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山外者指点迷津。

教学设计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

  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

  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1、学习一、二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②指名说,老师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③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④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⑤全班读第二句。

  ⑥看课件师配音说:

  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⑦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⑧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⑨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⑩全班齐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句:

  ①指名读。

  ②老师解释:

  “纸鸢”就是指风筝。

  ③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

  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④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⑤男女比赛读。

  ⑥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

  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教学设计反思【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题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跨过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写的是什么?

  2、板书:桥,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⑴黎明……像泼,像倒。

  ⑵山洪咆哮着,像……

  ⑶近一米高的洪水……跳舞了。

  ⑷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⑸水渐渐窜上来,放肆……

  ①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4、想象体验: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三、比较中体会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群众和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怎样做的。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品味。

  3、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板书:

群众老汉

  惊慌不说话、盯、像一座山

  疯了似的沙哑、喊

  跌跌撞撞冷冷

  乱哄哄

  排队、依次过桥

  4、从中你体会到老汉一个是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无私无畏……)

  5、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⑴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⑵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揪、骂、凶)(师相机板书:老汉小伙子)(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⑵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⑵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⑶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⑷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四、归纳全文的表达特点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上很有特点,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构思:设置悬念(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语言:洗练简短(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表达:运用拟人、比喻(增强表现力)

教学设计反思【篇10】

  一、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⑴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⑶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⑷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⑸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⑹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⑴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⑵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⑶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二、扩展活动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分享

热门关注

【热】车间优秀管理方案精选(6篇)

车间优秀管理方案

开学季新闻稿通用10篇

开学季新闻稿

英语成绩检讨书(汇总7篇)

英语检讨书

发朋友圈瑜伽正能量句子(精选44条)

瑜伽正能量句子

大学第一学期计划(11篇)

大学第一学期计划

我设计的船教学反思(集锦10篇)

设计教学反思

学会反思教学设计1000字(系列10篇)

学会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模板11篇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篇

秋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毫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毫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