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系列6篇)

2023-04-21 12:12:42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鸿门宴》课文复习。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

  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设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音乐引入:《十面埋伏》

  (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

  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

  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

  (幻灯片:司马迁像)

  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

  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

  (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

  三、表演过程

  [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

  (一)科代:

  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

  (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

  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

  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设计目的:提倡自主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有

  所长的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表演开始:顺序

  1.古装版:

  2.现代版

  (背景音乐)

  (设计目的:“古装版”是以表演形式背诵原文,有旁白、人物对话和动作;“现代版”是以表演的形式考查现代汉语翻译,有人物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学生对背诵和翻译掌握的程度。)

  (三)老师总结:背诵、翻译和人物性格表现

  背诵检测:

  1.课后练习二(投影:课本,讨论答案)

  2.小测题(幻灯片:默写测验,讨论答案)

  (设计目的:考查背诵)

  四、语言知识归纳

  1.归纳要求:(幻灯片:语言知识归纳要点)

  2.小组讨论,推举小组最好的一本笔记。

  (设计目的:课外自行整理,提高文言语言知识归纳能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督促,老师表扬、肯定。)

  3.以学生笔记为例讨论归纳要求

  (设计目的:指出同学归纳中的优缺点,提供范例)

  4.明确归纳内容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修改归纳,提高日后归纳文言语言知识水平。)

  5.检测:

  (1)小测

  (2)互改

  (3)表扬(幻灯片:语言知识小测验)

  (设计目的:考查语言知识点,表扬鼓励)

  五、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修改归纳笔记

  (设计目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图

  音乐引入

  教学目的

  复习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 检查预习:

  (一)让学生把整理后的有关《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发言,并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最终点拨总结。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点:

  1、正音:

  ①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②鲰 (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我曰

  ③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

  ④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⑤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⑥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⑦彘(彘,zhì,猪) 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②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⑤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 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军霸上(驻扎)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不义也(合于义)

  ②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道)

  ③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

  拔剑撞而破之(击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无被动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皆为所虏矣

  ④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⑤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6、文中出现的成(熟)语:

  ①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或另有阴谋的宴会。

  ②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三)[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

  A、 (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 (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 (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1)约为婚姻(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 (2)(5)不同,其余相同 B、 (3)(6)(7)不同,其余相同

  C、 (4)相同,其余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3)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A、(1)项羽 (2)刘备 (3)杨玉环 B、(1)岳飞 (2)刘备 (3)王昭君

  C、(1)项羽 (2)曹操 (3)王昭君 D、(1)岳飞(2)曹操 (3)杨玉环

  (三)学生复述原文,把准备好的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总结,思路梳理等作业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点拨。

  《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即: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标题

  幕

  后

  活

  动

  宴会前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明

  争

  暗

  斗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项王款哙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宴会后 沛公脱险

  脱

  身

  锄

  奸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二、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上,还是在文章结构,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三、作业布置:

  ①再次熟读课文。

  ②预习文本中的有关刘邦、项羽的语言、动作描写

  ③尝试评价文中的项羽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三、【时代背景】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xx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放录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鲰(zōu)卮(zhī)卻(x)戟(jǐ)

  彘(zh)眦(z)跽(j)芷(zhǐ)

  欲王关中(wng)道芷阳间行(jin)樊哙刀俎

  五、【梳理情节结构】

  1、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

  宴前1-2段(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

  ②刘邦拉拢项伯

  ③项羽轻信说项

  宴中3-4段(杀还是不杀)

  ①刘邦诡表心迹

  ②范增举示玉玦

  ③项庄舞剑

  ④樊哙闯帐

  ⑤项羽赐座

  宴后5-7段(追还是不追)

  ①刘邦趁机离席

  ②项王接受赠璧

  ③范增砸碎玉斗

  2、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鸿项伯夜访

  发展刘项约婚

  刘邦谢罪

  门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宴刘邦逃席

  结局张良留谢

  曹无伤被诛

  六、【合作探究】

  1、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提问、讨论、分析)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的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确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踞,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意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的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2、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总结、归纳)

  项羽自矜共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共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3、阅读下面几个评价项羽的作品,请说说五人分别从哪个角度评价项羽的。

  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认为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3)、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4)、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5)、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七、【课堂小结】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首尾呼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构思上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引用导入】

  南宋词人刘辰翁是这样评价本文写宴会*的内容的: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本文,除学习文言知识外,重点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三)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2、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能力提升】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那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项羽的轻敌自大、优柔寡断,更是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明确:

  首先,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语言动作并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击破沛公军,充分体现了其纠纠武夫的直率性格。可是当他听到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又立即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并且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以至后来樊哙闯帐,礼遇有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其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在虚伪的仁义幌子下轻易妥协的软弱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视若无睹。到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生彘肩,赐坐。这又充分展现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其次,出色的细节描写。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古人言:骄兵必败。果然,鸿门宴上刘邦的一席谎言,竟使得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杀刘邦的时机。

  此外,鲜明的对比描写。一方面表现在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用传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波澜起伏的鸿门宴,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西楚霸王。

  四、【分析鉴赏】

  1、具体对比分析张良和范增、项伯和项庄的性格特点。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

  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2、具体分析樊哙的性格特点。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五、【拓展探究】

  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又将如何演绎?

  六、【课堂小结】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我们应认真学习。

  七、【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精析精练》2、掌握课*解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篇4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课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2、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以情节带语言”

  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3、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文中人物多元化评价。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提纲:(三遍阅读法)

  1、查资料,了解《史记》、司马迁及刘邦.并做相关的笔记整理 .

  2、一读: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二读:查注释,凭借现有的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4、三读: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节)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设置:《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垓下歌》;表现项羽兵败之后的痛苦和无奈

  《大风歌》:表现他得天下、归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二、分析人物

  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刘邦、项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刘邦却能衣锦还乡?《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过任务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问题设置:

  刘邦 阶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反映出的性格

  项伯夜访 曰:“为之奈何?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善纳建议

  能言善辩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沛公北向坐(这里要简单涉及座位尊卑长幼) 小心谨慎

  忍辱负重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聪明机智

  刘邦锄奸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果断决绝

  项羽 阶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反映出的性格

  亚父定计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大怒 匹夫之勇

  项王许诺 项王许诺 项王许诺 唯亲是用

  优柔寡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默然不应。

  自高自大

  胸无城府刚愎自用

  妇人之仁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曰:“坐。” 项王未有以应 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

  有勇无谋

  项王受璧 项王曰:“沛公安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里有与范增的对比) 缺乏远见胸无大志

  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总结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才决定了他们自己最终的命运。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参考: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素不相识的樊哙的态度更是寡谋轻信;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

  三、评价项羽:

  历史自然会有后人评说,请学生欣赏下面这几首诗

  (一)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包羞忍耻:可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两件史事。

  (二)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对项羽的评价是欣赏,有人对项羽是的评价是批评,但是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

  我们对项羽应作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老师总结。)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

  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3.[延伸阅读]

  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评这个人物的。

  4.积累阅读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

  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梳理知识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3)瞋()目视项王(4)目眦()尽裂(5)项王按剑而跽()曰(6)拔剑切而啖()之(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8)刑人如恐不胜()

  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2)头发上()指(3)哙拜谢()(4)臣死且()不避(5)刑()人如恐不胜()(6)而听细说()

  师:提问重点句子: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1)如今人方为刀俎()(2)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3)道芷阳间()行(4)度()我至军中(5)沛公不胜杯杓()

  师: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1)会()其怒(2)相去()四十里(3)道()芷阳间()行(4)度()我至军中(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师:提问重点句子。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项王曰:“沛公安在?”

  师:这三段讲述了哪几个情节故事?

  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刘邦诛曹

  小结:

  师: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找出能刻画人物的语言

  整理知识点在笔记上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英语比赛策划书精选

英语策划书

[荐]关于校园晚会策划书1500字合集

校园晚会策划书

行政人事的辞职申请书通用

人事辞职申请书

画毕业留言册23条

早餐广告词文案(合集58条)

早餐广告词文案

《鸿门宴》教案9篇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的感悟模板

鸿门宴感悟

《鸿门宴》读后心得合集9篇

鸿门宴读后心得

《鸿门宴》读后心得1000字集锦

鸿门宴读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