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件(分享12篇)

2023-04-22 09:30:25 名师课件

名师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湖,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我们眼前,就有美丽的太湖;在我们耳边,就有《太湖美》的歌曲。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所谓“神的一滴”,就是湖;是个比喻的说法,是说湖像神的一滴。的确,湖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上帝的神来之笔。作者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他独立高洁,热爱自然,著有《郊游》《瓦尔登湖》《缅因森林》等。

  二、新授内容

  (一)导读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第一节写了什么?“最美”表现在哪里?最有表情又表现在哪里?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最美和最有表情的?

  (1)湖的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2)最美表现在湖如眼睛,树如睫毛,山如眉毛。

  (3)有眼睛,有睫毛,又有眉毛,当然最有表情了。

  (4)通过比喻和拟人来写的。

  3、这一节有没有表达得不好的句子?请找一找。如果有,请加以修改。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湖是姿容”搭配不当。可以删去“姿容”,也可将“是”改为“具有”,还可以将“姿容”移到“是”前,变成“湖的姿容”。但根据语境,比较一下,宜于删去“姿容”。因为删去“姿容”,可以强调“最美、最有表情”,还可以与后面的“它”(湖)相照应。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单独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前一句,就觉得有问题。因为前一句的主语是“它”,而这一句主语是“望着它的人”,前后主语不一致,衔接不紧密。宜于删去“望着它的人”,将自己改为“观者”。

  (3)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应该说,用“森林蓊郁”修饰“群山”没有问题。但用它修饰“山崖”就有问题了。因为“山崖”是“山的陡立的侧面”。它不可能有森林,更不可能“蓊郁”,可以删去“森林蓊郁”,也可以将“山崖”移到“四周”之后,还可以在“山崖”前加上“笔陡笔陡”。但第一种改法干净利索,宜于取第一种改法。

  (二)导读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

  2、第二节写了哪三件事?从作者的感觉来看,分别突出了什么?三件事共同表现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首次划船、湖上漂浮和林木被砍伐。

  (2)第一件事,突出惬意;第二件事,突出诱人;第三件事,突出痛心。

  (3)共同表现湖的风景。

  (4)对比,用湖岸美景与林木被伐进行对比。

  4、体会一下,这一节有哪几句表达得不好?为什么?

  (1)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游弋的时候。

  “划船”与“游弋”在语意上重复。因为“游弋”泛指在水中游动,而“划船”当然也是在水中游动。可以删去“划船”,也可以删去“游弋”。但相比较之下,觉得删去“游弋”更好。因为留下“划船”,语意更明确。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前面,主要是“虚掷”句与“我是富有的”之间缺乏联系,衔接不紧。如果在它们中间加上“即使这样”,在“我”后加上“也”,那就连贯多了,紧密多了。后面,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日”与“阳光”重复,二是一直讲“在上午”,何来的“月”?再说,最宝贵的光阴,恐怕也不包括“月”。三是“我可以挥霍时辰”,但似乎不可以挥霍日月。所以,宜于将原句改为“我拥有耀眼的阳光和宝贵的时辰”。

  (3)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缪斯女神放在句首,表示两个分句主语相同,第二个主语可以省略。可是第二句用了主语“她”,并没有省略,用得不规范。所以,应当将“她”改为“也”。如果将“缪斯女神”移到“如果”之后,可以将“她”改为“那她也”。再说,破折号的用法也不正确,因为破折号似乎没有表因果的用法。所以,宜于将破折号改为“因为”,并在“情有可原的”后面加上分号。

  (三)导读第三节。

  1、南面两组齐读第三节。

  2、第三节继续写湖的生态被破坏,它主要写了什么?对此,作者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1)湖水被乱用。

  (2)是非常愤怒的态度。

  (3)因为作者认为湖水是圣洁的,不应成为自来水,不应成为工业用水,应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热爱自然者的灵魂深处。

  3、能否将第三节与第二节末尾三句合并?为什么?

  不仅能,而且必须。因为第二节末尾三句话,是讲林木被砍伐,与第三节讲湖水被乱用,同属于生态被破坏。合并之后,第二节更独立,讲湖的风景。第三节更完整,讲湖的生态。

  4、找一找,第三节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句子?

  (1)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喧嚣声已经传遍了全乡镇了。

  “喧嚣声”可以传遍“全乡镇”,但“铁马”不能传遍“全乡镇”。也就是说,“铁马”与“全乡镇”不搭配。或者说,照应不周。可以改为铁马已经奔向全乡,喧嚣声已经传遍全镇。

  (2)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树木”属于“风景”中的植物,“风景”包括“树木”,二者属于属种关系,不能并列。可以将“树木”删去。如果要突出“树木”,可以改为“特别是树木”,放在“吞噬”的后面。如此说来,原句可改为“把瓦尔登湖岸上的风景吞噬了,特别是树木”。再者,两个“它”,都应该代“人”;因为用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的是“人”,吞噬“风景”,特别是吞噬“树木”的也是“人”。所以,宜于将两个“它”分别改为“他们”。

  (四)导读第四节。

  1、北面两组齐读第四节。

  2、第四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湖的活力的?面对顽强生存,作者感叹什么?面对蓬勃生长,作者有什么喜悦?

  (1)湖顽强生存,树蓬勃生长。

  (2)作者感叹湖没有永久不变的皱纹,感叹它永远年轻,感叹它充满活力和神秘。

  (3)水漉漉的喜悦,内在的喜悦和创造者的喜悦。

  3、对“水漉漉的喜悦,内在的喜悦和创造者的喜悦”如何理解。

  林子拔地而起,蓬勃生长,带有灵性,所以说“水漉漉的”;林子自我修复,富有生命力,所以说是“内在的”;善于发现美的人看湖,一定会常看常新,所以说是“创造者的”。

  4、下列句子有没有不妥之处?

  (1)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根据上下文,第一个“它”代“湖”,第二个“它”代“湖水”。前后指代不一。第一个“它”与“湖水”也不一致。所以,宜将“湖水”改为“湖”,将第二个“它”改为“湖水”,将破折号改为句号。

  (2)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

  “厮守”中已经含有“在一起”之意,所以,宜将“在一起”删去。

  (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

  “华丽”是“美丽而光彩”,用它修饰林子生长,不是很妥当,宜删去。另外,前边讲“去年冬天”,后边似乎应该将“而”改为“而现在”;这样,前后的意思才衔接更紧密。

  (五)导读第五、六两节。

  1、齐读第五、六两节。

  2、第五、六两节是赞美瓦尔登湖的,或者说是湖的赞歌。第五节重点赞美湖的什么?第六节着重赞颂湖的什么?

  毫无虚伪//洗净污秽

  3、所引诗歌说的是什么意思?

  湖的神圣、圣洁,是真实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在瓦尔登湖容易接近上帝和天堂,也就是更容易接近神圣和圣洁。湖与观赏者之间是平等的,已经相互交融。湖深邃隐秘的深刻与纯洁的品格,已经融入我的思想之中。

  4、第五、六两节能否对调?诗歌能否放到最后?

  (1)不能对调。因为第五节是紧接第四节写林中湖泊,赞美湖的;而第六节已经到了湖岸,离湖远了。

  (2)不能放到最后。因为诗歌是紧接第五节的内容,是直接观湖的感受。

  5、这两节有没有不妥当的句子?

  (1)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毫无”就是“丝毫没有”,而“丝毫”与“一丝一毫”在意思上有重复。所以,宜于将“毫无”改为“没有”。或者改为“毫无虚伪”,但从与前句协调来看,似乎前者更好。

  (2)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可以”表示“事情可能或能够”。显然,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要么删去“已经”,要么删去“可以”。根据语境,宜于删去“已经”。

  三、总结课文。

  1、就层次而言,二、三两节是写湖的过去,四、五、六三节是湖的现状。

  2、“神的一滴”“神”在哪里?

  “神”在美丽,“神”在圣洁,“神”在活力。而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是人工湖,那么,“神”在人工巧妙,“神”在人工智慧,“神”在人工伟大。所以,作为人,应当像湖那样,充溢圣洁,充满活力,创造美丽。

  四、布置作业:

  1、第二节中,“有些山凹中”前的逗号能否改为分号?为什么?

  2、第二节第四行中的“水上”,能否改为“上面”?为什么?

  3、第三节第二行“都没有了”后能否改用句号?为什么?

  4、第四节中第三行“然而”前,能否改用分号?为什么?

  5、阅读拙作《关于〈神的一滴〉的修改》。

  【板书设计】:

  神的一滴:湖——美丽、圣洁、活力

  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风景:首次划船湖上漂浮

  生态:树被滥伐水被乱用

  活力:顽强生存蓬勃生长

  赞歌:毫无虚伪洗净污秽

名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二、欣赏《森林的歌声》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乐曲在重复演奏每个主题时,有一些小的变化,大家想想是什么样的变化?这三段主旋律分别用了哪几样乐器来演奏?同学们能分辨它们的音色特点来吗?这三样乐器的合理搭配给同学们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4、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前面提出的问题最后在欣赏这首乐曲,并想想学习了《森林的歌声》对大自然有一种怎么样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名师课件【篇3】

  设计意图: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喜欢唱歌、愿意唱歌,是每一位老师在歌唱活动中一直追求的目标,而游戏是最受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主要采用游戏教学法渗透到本节歌唱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学唱歌曲。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2.能够基本掌握歌曲中的节奏与旋律。

  3.感受歌曲的优美意境,并愿意大胆的演唱。

  活动准备:

  图谱、课件、音乐伴奏、小雪人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一个胖娃白生生,坐在雪地不吱声,不怕冻来不怕冷,只怕红红太阳升。(打一物)

  谜底:雪人。

  2、师:雪人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呢?(冬天)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冬天的歌,名字叫《冬天的花》,听一听歌曲中唱到了冬天的什么花?

  二、学唱歌曲

  1.幼儿带着问题倾听歌曲《冬天的花》。

  2.引导幼儿说出歌词中有什么冬天的花?(梅花、冰花、雪花),并说出他们分别在哪里?(梅花开在树上、冰花贴在窗上、雪花天上落下)教师鸩匠鍪鞠嘤Φ母璐释计纬赏计住

  3.幼儿根据图谱,和老师一起跟着伴奏试着唱一遍歌曲。

  4.鼓励幼儿自己跟着图谱试着再唱一遍歌曲《冬天的.花》。

  5.图谱捉迷藏,图谱逐步退出。

  (1)梅花藏起来了,让幼儿试着演唱;

  (2)冰花藏起来了,再让幼儿试着演唱;

  (3)雪花也藏起来了,鼓励幼儿再次进行演唱。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歌曲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游戏结束活动——击鼓传花

  1.小雪人要和小朋友一起学唱《冬天的花》,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2.出示数字1-12,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有一张花(冬天开的花)的图片。

  3.游戏规则:请一位小朋友带着小雪人,当音乐响起,带着小雪人的小朋友一边唱歌一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唱完一句就把小雪人递到下一位小朋友的手里,以此类推,当音乐停止,小雪人在谁的手里,谁就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看一看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什么冬天开的花?

  4.游戏结束后,引导幼儿发现在双数后面的花就是歌词中的梅花、冰花和雪花,在单数后面的就是冬天里开的其他的花。

  四、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冬天的花》,回家后和我们身边的人一起分享这首歌,一起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吧!

  《冬天的花》微课反思在本节活动中,我采用了“游戏中学唱”的设计思路,运用了猜谜语、图谱捉迷藏、击鼓传花等游戏与歌唱活动有机渗透、有效结合,让孩子一边游戏一边用无意注意感知和学唱整首歌曲,并根据图谱理解歌词内容,在倾听、试唱、演唱中熟悉和掌握歌曲旋律,不仅使幼儿心情愉悦,更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愿地去歌唱,大胆的表现自己,感受歌曲的韵味,恰到好处的把握游戏在歌唱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在活动中我根据《纲要》的精神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游戏学唱的艺术活动中渗透了科学领域,例如:认识在冬天开的各种花、巩固数学中的单双数等,真正让孩子享受由游戏中歌唱、歌唱中学习的快乐,玩中学、学中玩,让孩子们“动”起来,让歌唱活动“活”起来,从而在游戏歌唱中得到充分的、综合的、全面的学习与发展。

名师课件【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法国缪塞

  (2)如有来世,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天下,撑一只船,烟雨任平生。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

  (1)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2)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1)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2)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死别离,悲歌。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学生再读课文)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初步体会)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板书: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以乐景写哀情)

  【前半句巨大的愁烦劈空而来,所以句声要渐强,“何时”要放慢语速。后半句沉浸到往事之中,声音要渐弱,“知多少”要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月”意象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实(现实)————虚(过去)

  【诵读这两句要以平淡的语调出之,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词句,强调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中那个字好?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雕栏玉砌“在”————朱颜“改”(没变)————(人变)

  板书

  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是人非。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解字义2、绘画面3、答手法4、抒感情)

  【诵读时要把物是人非的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①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②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教师小结——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衬哀情、对比、设问、比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1)回顾愁思的其他名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让我们联想到了李煜的哪两句词?

  (2)“西城杨柳弄春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是“弄”。“弄”有故作撩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写出了杨柳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之态,引发下文诗人暮春伤别的无限惆怅。

  (3)一个“愁”字贯穿全词,那么词人因何而愁?

  春愁(美好春光殆尽);离愁(情人离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

名师课件【篇5】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认识“皎、凋”两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和浏览课文。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广玉兰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理解“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无法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以及句子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语文的角度教语文

  有学者专家对语文教学提出质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上了那么多语文课,学生还是不会阅读,不会写作?”我们自己也扪心自问:“我们每天勤勤恳恳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考起试来学生还是不会阅读、不会写作?”那是因为,我们备的课、上的课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脱节了。也就是说,我们上课教给学生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们阅读、写作时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而他们需要的,我们可能没有教。

  王荣生先生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备一节课,确定教学内容应当是首位的,这也是由语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通常都是通过教材直接呈现给师生,而语文教材呈现的只是一篇篇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则隐藏在这一篇篇课文中,需要语文老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基于此,本课教学力图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推进教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进行了第四、五单元的测试,今天继续接下来学习第六单元。还记得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吗?(咏物抒情)

  迅速翻翻课本,看看这个单元里都咏了哪些物?(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墨梅)

  [从编者的角度,从单元设计的视角切入新的教学,有利于师生共同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有些老师反映苏教版的教材缺乏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我以为是老师在备课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致。如果能够从整套教材、整册书、整个单元来备课,就会发现编者煞费苦心留下的线索。]

  这节课咱们先走进作家陈荒煤写的这一篇(板书:18广玉兰),看到广玉兰,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校园里的白玉兰。看看(图片介绍)它与我们校园里的白玉兰有什么不同?(大致了解)

  [我们这儿很少种植广玉兰,但是校园里教学楼前却有五株白玉兰一直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基于学情,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与新事物建立勾连,既有利于激发阅读期待,也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二、认识作者

  先来认识一下作者:陈荒煤(出示图文介绍),今天大家对他可能有些陌生,不过学完了这篇课文,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他,因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前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其中之一。

  学生读后,简单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读完有什么想说的吗?

  能读懂吗?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陈荒煤简介,让学生以默读的方式自主阅读。这不仅仅是向今天的学生推介作家,丰富学生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训练阅读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读懂约500字的陌生的阅读材料,迅速提取相关信息。因为获取信息也是阅读的需要之一。]

  三、检查预习

  这篇课文,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我相信大家都去做了。但是谁预习得更认真呢?我得检查一下。

  1.出示易错的生字新词:

  花蕊圆茎柔嫩

  衬托皎洁凋谢

  绿油油 林阴道

  提醒:凋谢的凋字文中还组了另外一个词:凋落

  林阴道的“阴”不加草头

  2.翻开书95页,检查一下生字都描红了吗?在描红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提醒;“漾”字下面“永”字的点不要与上面部分的最后一横粘连在一起,“涵”字右边两点应为“撇”“点”,不要写成同一方向的两点。小学生应写规范汉字。如果有写错或被书上误导的,改一改,再写一个。(师范写)

  [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虽然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逐渐增强,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任不管,变“自主”为“自流”。以检查方式了解学生预习(自主学习)情况,既可以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又可以相机指导易错字音、字形,为下面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另外,本课课后描红范字中出现的行楷“漾”“涵”,出现笔画粘连和笔画异体现象,容易误导学生写不规范汉字,这与国家目前提倡写中小学生写规范汉字的精神不相符,因此及时指出并纠正很有必要。]

  四、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刚才我们谈到这个单元都是咏物抒情,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借咏什么物抒什么情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提取相关信息,准备交流。

  指名交流: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你们的慧眼发现了文章的文眼。文章的眼睛有时在题目中直接出现,有时也会藏在课文当中,尤其是开头、结尾里常常有所提示,所以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眼善于发现它,并借助它来读懂课文。

  齐读这个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

  提示:读出了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你来猜猜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些什么?

  [抓中心句,并借助中心句读懂课文,这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我希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强化,直至学生习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幽香

  我爱广玉兰 纯洁

  旺盛的生命力

  师:果真如此吗?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写的,是怎么写的?哪里写得详,哪里写得略?

  指名交流,理清条理。

  提示:详写“旺盛的生命力”,略写“幽香与纯洁”,正印证了中心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读感悟

  师:放声朗读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

  生读完,师询问:广玉兰哪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交流。

  预设一:学生对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感兴趣,则先教学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下节课继续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预设二:学生对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印象较深,则先教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下节课再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设计方案灵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

  生:我最喜欢的是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

  [原以为作者详写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更深。没想到学生选择了前面的部分,幸亏做了两种预设,于是教学就顺着预设一的思路展开。]

  师:课文什么地方写到了它的幽香?

  生:第一自然段: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

  师;根据这个句子能不能猜测一下,什么样的香是幽香?

  生:是一种淡淡的香味

  师:你怎么猜到的?

  生:因为文中说“一股淡淡的幽香”,可见幽香的香味很淡。(相机板书:淡淡)

  师:对。有时候联系上下文就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并不一定都要通过查字典才行。

  [“有时候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并不一定都要通过查字典才行。”这也是我要教给孩子们的阅读方法之一,我认为这是比查字典更实用的解词方法。]

  师:作者喜欢这淡淡的幽香吗?从哪里看出来?

  生: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师:这里的观赏什么意思?

  生:就是去欣赏。

  生:就是去看的意思。

  师:把它改成“看”,好不好?

  比较句子:

  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看一下。

  生:“看”只是随便地看一下,而“观赏”是以欣赏的眼光细细地品味。所以用“观赏”更能表现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师:可见作者用词精当、准确,看似闲笔,实则用心,遣词用句都为表现中心服务。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片断,感受作者“因香识花”的美妙。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换词比较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落实了《课标》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

  师:正因为作者每次散步都去观赏广玉兰,所以对广玉兰就有了更深的了解。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广玉兰的纯洁的?

  生默读,交流。

  生:先写“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丝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再写广玉兰的色彩和质感,最后写“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师: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广玉兰的纯洁?

  生:色彩,质感。(相机板书:色彩质感)

  师:那是怎样的色彩?(出示广玉兰图)

  生:白中带青

  师:你比作家高明,简简单单四个字就把广玉兰的色彩说出来了,而作者却不能。他说——

  生: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

  师:为什么我们班同学都可以用“白中带青”四个字形容广玉兰的色彩,而作者却不能呢?

  生:他是故意这样写的。

  生: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手法,用作者语言的贫乏来衬托广玉兰色彩的美丽。

  生:这样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广玉兰的色彩。

  生:我觉得用“白中带青”太生硬了,像作者这样写“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就让人觉得花朵主要是洁白的,但又有一点点朦朦胧胧的青绿色若隐若现地渗透出来,给人的感觉更淡雅,也更美。

  [这个环节比我预设的要精彩。原以为当问到“那是怎样的色彩”时,学生会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然后引出“所以作者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没想到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白中带青”这个词,我临时调整策略,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说法,他们居然会有这么多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啊。同样的写法,这一段里还有,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种写法。

  生读“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一句。

  师:什么是质感?

  大多数学生感到茫然,一生举手说出“质感”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物体特有性质的真实感。”

  师:谢谢你非常认真地预习,通过查词典弄清词语的意思,这点要表扬。不过同学们听完解释可能还不太明白,让我们伸出手来感受一下。

  师:摸摸身上衣服的料子,绒布的衣服柔柔的,棉布软软的,牛仔裤的面料硬硬的,再想一想:钻石亮闪闪的,水晶亮晶晶的,珍珠圆润,玻璃透明,这些都是物品的质地给人的感觉。那么,广玉兰的质地又给你怎样的感觉呢?(出示广玉兰图)

  生:柔韧,有弹性。

  [预设再一次遭遇生成。原本以为学生会按书上描写的顺序,先说“玉琢冰雕”,这样我就先引导学生体会玉琢冰雕之美,再来感受“柔韧和有弹性”。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柔韧而有弹性”,我只好再次临时调整教学思路。两次预设的不足,缘于我忽略了广玉兰图片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强于书面文字给他们的印象。所以,无论说色彩还是说质感,他们总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不囿于课文的描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师: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广玉兰的质感是柔韧而有弹性的呢?

  生沉默。也许茫然,也许在思考。

  引导启发:“如果我说:“柔韧而有弹性”准确地形容了花瓣的质感。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这样写广玉兰不够美,而且也不能表现它的洁净、高雅。

  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

  生:玉琢冰雕

  师:玉琢冰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精致,高贵

  生:洁白,纯净

  生:纯洁、美丽

  师:那么,我说:玉琢冰雕这个词准确地形容了花瓣的质感。你同意吗?

  生: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广玉兰有玉琢冰雕的纯洁、精致、美丽,但又不像玉和冰那么冰冷坚硬。

  师:用手摸一摸,能感觉到它——

  生:柔韧而有弹性

  师:所以作者说——

  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师:总之——

  生: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师:连陈荒煤那样的大作家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知道什么是内涵吗?

  生:内在品质。

  生: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生:就是它的特点。

  师:是呀,内涵对一个人来说,是他的素养,他的知识和能力等,对一个物来说,就包括它的品质和特性。课文学到这里,你能用几个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广玉兰的内涵吗?

  生:幽香。

  生:洁净、高雅。

  生:纯白。

  生:玉琢冰雕。

  生:柔韧、有弹性

  师:了不起,短短一节课,同学们对广玉兰的内涵已经有了如此丰富的认识。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广玉兰的内涵一定会有更多的了解。

  [这个片断成功之处在于对“质感”和“内涵”这两个词的教学,因为这是两个十分抽象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就形成了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盲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将“质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内涵”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就化抽象的词语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加深了印象,促进了理解,阅读质量得以提升。]

  六、布置作业:

  1.练写习字册。

  2.背诵第2自然段。

  3.朗读课文2—3遍。

  一、复习检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广玉兰》,请用你积累到的文中的词语说说广玉兰给你留下的印象。如:( )的广玉兰

  生:生生不息的广玉兰

  生:洁净、高雅的广玉兰

  生:散发幽香的广玉兰

  生:柔韧而有弹性的广玉兰

  生:玉琢冰雕的广玉兰

  生:皎洁、清丽的广玉兰

  生:生命力旺盛的广玉兰

  生:含羞待发的广玉兰

  生:刚刚绽放的广玉兰

  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词语都放在一首诗,一起来看。

  2.出示诗歌,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诵读起来:

  她幽香清丽、洁净高雅

  她玉琢冰雕、生生不息

  她的美 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含羞待放是她的甜柔

  挺立枝头是她的刚劲

  终年不败是她的豪放

  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向世人展示着

  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复习巩固环节,既检查了学生前一天熟读课文的情况,又巩固了学生对本课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而由本课词语串连的诗句,则将停留在学生脑海中零散的广玉兰形象加以整合、提升,在不约而同的诵读中,激发了学生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二、精读感悟(3—5自然段)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幽香、纯洁的广玉兰,但比起它的幽香与纯洁,作者更爱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广玉兰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吧。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交流:花,叶(相机板书:花叶)

  1.师:哪个部分最能表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生:写叶子的部分。

  师:广玉兰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4、5自然段。

  师:哪些词句最能表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生:富有光泽,密集油亮,终年不败,透着生气,透着活泼(相机板书:富有光泽 终年不败)

  生:还有: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师:这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衬托。用许多树的叶子凋落来衬托广玉兰和松柏一样不畏严寒、四季常青。

  2.师:老师这里就有一片广玉兰的叶子,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向大家介绍它?指名上台演示叶子并介绍。

  3.出示或远或近的广玉兰树图片,展示广玉兰叶子的生命力。

  4.齐读第4、5自然段,在朗读中感受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这部分内容语言浅显,加之叶子实物的展示对照,学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课文。因此,教者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较为简略的处理。教学中应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突出教学重难点,不应该也没必要平均使用力气。]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广玉兰的花。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广玉兰的花有什么特点?

  生: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师:那是多么生动有趣的画面啊,一起来欣赏——(依次出现各种形态的广玉兰,边赏图边读句)

  师:有的——

  生: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

  师: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含羞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害羞的小姑娘。

  师:这就写出了广玉兰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惹人怜爱。

  师:有的——

  生: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

  师:这个句子把小蜜蜂也当作人来写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迫不及待

  师:这个词写出了小蜜蜂——

  生:想钻进花苞里去的急切心情。

  生;还有“钻”字也写出小蜜蜂急切的心情。

  师:为什么小蜜蜂那样迫不及待地钻进花苞里去呢?猜猜看。

  生:也许因为花太香了。

  生:也许因为花太美了。

  师:这也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侧面衬托。

  师:再看,盛开着的广玉兰——

  生: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师:这个句子把盛开着的广玉兰比作——

  生:婴儿的笑脸

  师:因为他们都是那么——

  生: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师:那么,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

  生: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师:从凋谢了的广玉兰中你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吗?

  生:从“挺立枝头”感受到广玉兰虽然凋谢了,但是它的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很有生命力的样子。

  生:从“孕育着新生命”也可以感受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虽然谢了,但是它又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又会长出新的广玉兰树。这也是旺盛生命力的表现。

  最后,同时呈现各种形态的广玉兰。

  师:远远看上去——

  生: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师:如果说含羞待放的花苞是这个家族的小孩子,那么,刚刚绽放的花朵就像是这个家族的——

  生:青年

  生:就像大学生

  师:盛开着的花朵就像是这个家族的——?

  生: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

  师:对,他们就像盛开的花朵正在各行各业施展自己才华。

  师:而热热闹闹开过、已经凋谢的,则像是这个家族的——

  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师:这就叫数世同堂(相机板书:数世同堂)。有的花谢了,旁边一朵正盛开着呢;这一朵刚刚绽放,那一朵又含羞待放。就这样,不断地有花谢了,又不断地有花开着,这就叫——

  生:生生不息。(相机板书:生生不息)

  师:所以,用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来比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广玉兰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捧起书,一起读一读这个片段,在读中感受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出示片断,看看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生交流。

  生:这个片段先写“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再具体写花开的各种形态,最后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写广玉兰花开的样子。这是总分总结构。

  生:开头与结尾是首尾照应。

  生:中间几句写花开的具体形态是并列关系的句子。

  生:还有,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花开的样子。

  师:的确,本课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还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把广玉兰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活泼。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运用其中几种表达方法,看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与平时写的会有什么不同。

  出示小练笔要求:课后第4题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2.模仿本课有特色的句式。如“说它……吧,又……”

  3.至少选用本课两种表达方法。如总分分构段方式、首尾呼应、侧面衬托、对比衬托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讲评:重点围绕是否能灵活运用本课表达方式来评价。

  [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写作课上,我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但是最后我们却给予他们这样的评语:条理不清楚,内容不具体,语言不生动。在我们抱怨学生不会表达、语言干巴之前,不妨反思:我们何曾悉心教会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而这份设计最大的特色就是:阅读教学在为学生的写作运用服务。]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摘抄课文中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

  3、根据讲评,修改小练笔。

名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教师:(音乐声起。)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 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附资料)

  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生读“我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名师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

  【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认读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特点;进行练笔,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拓展阅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真啊,真啊,真啊。

  ②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④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

  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作业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山水的情感;二是综合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课后学习。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个角落,延伸向40分钟以后,使课堂学习时虽尽而课无穷)

  附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分赞美

  山:奇、秀、险

  总:画中游

  注:次设计为修改补充姚楠囡老师教学设计之作。

名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土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了解课文、感知“神圣”

  1、诵读演说词,奠定学习基调

  师: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上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位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出示西雅图)了解到他在把自己部落的土地转让给白人之前发表了一篇动人心弦的演说。(师诵读,配画面)

  2、导入新课

  师:在印第安人心里,土地是最神圣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这位伟大的印第安首领西雅图去感受他那颗热爱土地的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他那份对土地的深深的眷恋。因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题)

  二、跟随作者、感动“神圣”

  1、激情朗读,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带给你怎样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小节,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开篇点题。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课件出示: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2、思考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师:除了课文里讲到的,你还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可以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一想。

  师: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纯洁,没有污染,没有破坏,这里作者没有继续使用“神圣”这个词,而是换了一个“圣洁”,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西雅图说得多好啊,所有的一切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我们继续读第三小节的文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向我们诉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圣洁的。

  3.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师:植物如同印第安人的姐妹,动物如同他们的兄弟,树汁是他们身体里的血液,他们还认为,山峦是他们的父亲,河流是他们的母亲……这种关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以说是骨肉情深。

  师:这种密不可分的情感我们体会到了。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吧!

  三、潜心学习、感悟“神圣”

  1、自读学习,合作交流

  师:这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这一片满载希望的土地,这一片印第安人美好的家园,如果被转让出去,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恋恋不舍的语气来读这段。

  师:在接下来的演说中,西雅图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对白人的谆谆告诫,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想一想,西雅图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那些白人的?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一)、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我是西雅图,我这样深情演说。

  2、勾画:我是西雅图,我希望白人这样做。

  3、思考:我是西雅图,我有几句话含义深刻,谁懂我的心?

  (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三)、师生互动,检查自学情况

  1、善待河水

  小结: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的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印弟安人世世代代的努力。正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正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正因为如此,在即将转让之际,西雅图叮嘱白人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善待我们的河水。

  2、珍爱空气

  小结:西雅图不但希望白人善待河水,还希望白人能珍爱这里的空气,这样,我们才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因此,西雅图再次叮嘱白人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照顾好动物

  4、拓展延伸

  师:仅仅只善待这几样事物就可以了吗?

  (我们还要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四、实际行动、升华“神圣”

  1、默读课文,讨论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师:西雅图带着对土地的恋恋不舍和浓厚的深爱之情对白人的领袖说了这些话,但这还不够,他还有话要对白人的后代们说!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部分,再次用心灵和这些文字对话。

  重点指导“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将会降临在大地孩子的身上。”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师:现在,你认为课题中的“这片土地”仅仅指的是印第安人被白人收购的那片土地吗?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以及对广阔的大自然发出我们的呼唤。

  (齐读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师: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起来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的?(出示土地被污染、破坏的图片)

  2、梳理文章结构:总——分——总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终于明白: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已从难过无奈上升为对大地母亲的深厚感情。他们呼吁,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神圣”的不应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心存“神圣”的不应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我们常说,要保护这片土地的整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绝不浪费水资源,……但是我想说,只有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才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对吗?

  五、作业设计

  师:西雅图要白人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白人是否做到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日的西雅图吧!

  师:看来,白人领袖也是非常珍爱这片土地的,刚才同学们以西雅图的角色感受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那么,看着今天美丽的西雅图,请你以白人领袖的身份给西雅图写一封回信,表达出白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或者把你学完这篇课文后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理解以演说词的形式向兴隆林区的人民发表出来好吗?相信你们的演说一定更精彩。

名师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名师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名师课件【篇11】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有利于改变过去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内容与学情分析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这一设计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

  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

  2.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进一步体会新闻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自主学习了新闻的文体知识,形成阅读、采访、写作综合的新闻素养,已经呈现动态、综合、立体的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训练运用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活化的目的。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阅读,进一步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搜集、阅读、比较不同的新闻体裁及内容,培养学生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让每个小组成员去报纸或网络上搜集新闻报道,拓宽视野,训练新闻阅读。可以是纸质的报刊,也可以是某一新闻网站的新闻。要方便在课上进行展示。

  学习策略

  小组交流法关键信息阅读法比较法

  学习

  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播放数个剪辑好的新闻短片,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要接触到翻天覆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学生欣赏新闻短片,了解新闻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新闻广泛性。

名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4、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分享

热门关注

学生违反校规犯错检讨书通用

违反校规犯错检讨书

学生向老师认错检讨书6篇

学生向老师认错检讨书

给辅导员道歉的检讨书(精选6篇)

辅导员检讨书

最新生活美好的句子汇集

生活美好句子

领导晋升唯美祝福语分享48条

晋升祝福语

「必备」大班音乐教案课件精选12篇

大班音乐教案课件

2023周计划学习(分享12篇)

周计划学习

工资绩效考核方案分享12篇

工资绩效考核方案

雨中课件4篇

雨中课件

情侣睡前小故事甜甜的短篇分享(12篇)

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