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写进艺术里12篇

2023-04-28 10:59:47 生活艺术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欣赏导入法。先用大量的优秀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理解艺术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我又加入了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直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举再现性的例子: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对比真虾引导学生讨论,艺术作品典型性集中性的特点。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当时照片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得知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虾》体现的是传神的美,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开国大典》用壮阔的场景和浓丽的色彩烘托出了庄严历史时刻带给人的内心感受。而凡高的《夜咖啡馆》则体现了色彩的美。

  表现性的题材以吴冠中的《松魂》等为例。画面用夸张变形的处理表达作者主观精神。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理解本课内容,讲到此处请学生举出所知道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例子,除了绘画作品还可以举出文学作品,影视剧,音乐等例子。

  欣赏评述课,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开拓眼界的机会,然而这种理论型的课他们上起来总是会感到枯燥,这需要老师多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多给学生发言机会,运用鼓励,激将,评选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设疑时抓住问题所在,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思路安排上采用相声小品中抖包袱的手法,调起学生胃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中央十台“探秘追踪节目”给我很多启示,教师的语速,课件中适时的插入一些声音,对于欣赏课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后要在这方面作一个尝试。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2

  我喜欢任何与艺术有关的事物,例如音乐艺术、语言艺术等,因为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我最喜欢的艺术是绘画。从四五岁开始就在楼下岗亭画画,画火柴人和一些简单的场景、事物;小学开始,我在家里用一沓沓的白纸,画人物、动植物,组合在一起后上色,用各种蜡笔和水彩笔乱涂。当时画画,全当是消磨时间,而现在,更多是为了放松心情。课间画只勾线的人像、生物或物品。午托班睡觉之前,有充足的时间上色。而周六周日或假期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画一些彩色的插画或是某些系列的作品。画画不仅供我消遣,也锻炼了我的画技。

  其实,艺术不只关乎个人,有时也关联到一个国家。举个例子,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原词翻译只有“复兴”的意思,但由于当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画家,“文艺”便显得突出许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雕塑以及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以意大利为中心点,辐射性地传扬,闻名世界,使意大利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而意大利诸多城市街道更是特别。从五颜六色的建筑,到精雕细琢的雕花装饰;从街边花坛旁精致的小矮人石像到挺立的造型优雅的路灯,只要走在意大利的街道上,你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与置身缤纷盛世的欢欣。

  艺术,可以让闲余时间充实起来,可以让心情轻松下来,可以让生活环境亮丽、富有感染力起来。艺术不仅让我生活得快乐、轻松,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有关联。艺术,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3

  生活就是大艺术,每天都是新开始!

  记得那是在作文课上我带的蔬菜是胡萝卜,它是我和妈妈在菜市场买的,卖胡萝卜的摊主是个男的,在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看来他很喜欢这份职业。

  胡萝卜长得细长,呈圆锥形,橘红色,看起来非常新鲜。它含有很多维生素,营养丰富,吃起来又甜又脆,它是我的最爱蔬菜之一。虽然它表面有些凹凸不平,但它们就像走向成功的坎坷,唯有经历过坎坷的人才能懂得安稳有多奢侈。

  胡萝卜细长得像竹竿,竹竿可以让被风吹弯的树枝重新撑起腰来。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这样一根支撑的竹竿,这样才能更安全地走向成功。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竹竿,他们会在你受到委屈和挫折时,在一旁为你加油、打气、鼓励你。

  生活中的大艺术,就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只要有颗热爱生活的心,就会发掘出很多美妙景象:抬头看云、低头看石都是艺术。

  头上的云在被夕阳映成金黄色的时候,会变幻无穷:它们有时像奔腾后正在休息的野马,慢悠悠地散步;有的像正在守卫城门的士兵一动不动;有时就像海中波浪,一浪接着一浪。

  石头也有各自的美,它们虽然有的外表平凡,甚至很丑,但如果是一颗价值连城的丑石呢,所以它们的外表并不代表它们的内心。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4

  谈艺术源于生活论文

  广场舞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健身方式,可以说进程发展的迅速和队伍与日俱增的壮大,正是和谐社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生活的写照。每当散步于公园里广场上,看到跳舞蹈的人们,会感受到老百姓需求强烈的业余生活的要求,对于平常百姓热爱舞蹈的热情。虽然跳舞的场地有些是室外有些是室内或者就是一片空地,但从不会影响到跳舞们的心情,而且会挤满很多的人,在跳广场舞,感觉特别热闹。说实话,在纯粹的艺术范围里,广场舞是不具备专业性的,不像芭蕾舞,大河之舞等等。广场舞开始就是以锻炼身体为前提的方式发展的,广场舞它所具备的属性既有体育的属性也有文化的属性,体育属性广泛易懂,文化属性就要包含艺术范畴了,不明思议广场舞的艺术性,其中名字就包含一个“舞”字,舞蹈是艺术,但艺术本身又是生活中元素的放大或缩小,所以说广场舞要具备艺术属性更能提高观赏价值和实用性,在人们修炼健康身体的同时愉悦了审美,何乐而不为呢。把广场舞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健身的练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就要把广场舞的深层意义价值发挥到更大的范畴。

  讲到这里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希冀,其实在整个广场舞跳动过程中,舞蹈动作的创编也是很重要的,不仅需要考虑跳舞者的接受能力,还要考虑舞蹈动作的融合美感,任重而道远。需要把最纯粹的艺术,阳春白雪般的艺术,让更多老百姓接触到,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跳起来健康、舞起来漂亮的广场舞,才是对于创编广场舞来说对的、好的艺术萌发,这就是在广场舞创编过程中编导老师思考的要点问题。

  一、创编广场舞蹈艺术作品激活潜能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认为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广场舞作为一种为达到健康的美好意识形态,是艺术形式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说的通俗一些,广场舞发展可以带动很多老年朋友在晚年的生活中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促动年轻的朋友从萌芽中喜欢跳舞,双向带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功德无量的事业。

  在初步了解广场舞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位学过跳舞的阿姨,她给我讲述了她的经历。最开始接触广场舞是因为身体不好,想要锻炼增强体质,家人推荐就来到了广场上跳广场舞,无意间听到音乐的旋律,跟着老师的动作,就动起来了。起初的灵感就被激发出来,渐渐的自己创编广场舞,在当地还获得了奖,而后兴趣慢慢培养起来,开始自己在网上学习广场舞的动作,自己也学习各种舞蹈动作怎么融合在广场舞中来,基本的步伐、手位、站姿等等而后坚持了20多年的广场舞事业。听着她讲述从开始接触广场舞,而后热爱上了广场舞,再然后自己创编广场舞这一段经历,看到她说到动情处时的开心兴奋表情,不由从心底产生了敬畏,想不到广场舞可以给人们带来身体健康,同时能成为一种精神食粮,这种执着的精神、对舞蹈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值得学习啊。

  其实,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性的艺术舞蹈是很难用舞蹈艺术来衡量其艺术价值,因为广场舞这种形式这体现的是健康运动,而与舞蹈艺术关系不那么紧密,广场舞现在的形式只是反映出对生活健康的理解。然而,单纯的广场舞已经满足不了广大百姓的需求,舞蹈艺术的再创造融合进广场舞中来,展现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一样,对广场舞蹈来说才是硬道理。广场舞既可以“健康”也可以“欣赏”目的就是使跳舞成为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欣赏舞蹈艺术奠定基础。注重潜能的开发,挖掘热爱广场舞的初心,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二、广场舞艺术源于生活,创编广场舞蹈艺术又高于生活

  广场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舞蹈艺术,单纯的健身强体不以艺术欣赏为前提。可某种形式的艺术诞生一定是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渴求的、有未知性的,从而引起人们对艺术欣赏的共鸣。广场舞的发展要有通俗部分也应包含高雅部分,也就是创编过程中对艺术的追寻。

  广场舞蹈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火辣追风的、柔情似水的、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等等,随着不同的时下最流行的音乐旋律,广场舞蹈就跳出了不同的热潮。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7岁的小朋友,年龄跨度如此之大,却能吸引众多眼球,令人惊叹,也说明舞蹈的艺术形式是多元化的、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的艺术形态。广场舞本身的创作其实可以化分为随着时下流行音乐编舞和把专业舞蹈动作、形式、道具融合加入编舞的两类。

  其实在创编广场舞的过程中灵感就源于生活。拿蒙古族舞蹈为例,蒙古族舞蹈是在茶余饭后大家乐呵起来闻歌起舞,就比方吃饭的桌子上随手拿起一个东西就可以来一段舞蹈,难道说这是艺术么,是的艺术就是这样诞生的。比如鄂尔多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酒盅、筷子的舞蹈,就是把两个酒盅摞在一起用手指夹住、敲击来进行舞蹈,这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开心情绪的释放与升华。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中,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及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广场舞的发展从通俗到高雅,广场舞的创编从高雅到易懂,就会带动更多喜欢热爱跳舞的人们加入到广场舞的艺术中来,即跳出健康又跳出美丽。

  广场舞虽然本身源于健身强体,但长足的发展还是需要更多专业艺术元素融合进广场舞中去,这就需要更多热爱想去创造广场舞的艺术家和爱好者投身进来,走出一条艺术的广场舞之路。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5

  《生活的艺术》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在1937年出版的一部英文作品,曾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我看的是中文译本)。这本书也是我和一位书友交换得来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月左右。

  《生活的艺术》无疑是一本好书,官方介绍这样说: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效仿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这本书的前面大部分内容我是没看进去的。中国字都认识,但读过去之后却没有进入大脑;或者读懂了,但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我硬着头皮往下啃,一边反思自己为什么读不进去,吸收不了。直到看了“读书的艺术”这个小节才搞明白。之前认为,这本书写于1937年前,那个时候作家的用语习惯,语境与现在不一致;或者作家的思维方式跟理工科的汉子有差异,导致看不懂。读了这一小节之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心境上。这本书本身传达的是贴近自然的生活观念,需要舒缓的心境才能读得下去。在学校,自己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想的是用尽量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却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读,方能读懂。

  读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未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其味甚劣。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身水平不够的时候,他的鉴赏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面对一个作品时,不能妄加评论和下结论,很多时候要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人的心境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味。不同时候读同一本书,滋味也是不同的。就像读这本书一样,回到家以后心境慢慢地闲适起来,也更加能够欣赏这本书了。读这本书时,也发现了书中好多处的观点都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作者从哲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受限于个人水平,我对这本书的分析是不够彻底的。当你的心境不急躁,当你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是可以读下这本书的。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6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

  一、齐白石及作品。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开国大典》和《夜咖啡屋》对照。

  《开国大典》无疑是真实地再现生活,属于再现性艺术。那么我们所熟悉的一些画家却喜欢将表现对象进行抽象变形,例如,凡高。欣赏凡高的《夜咖啡屋》,画家将咖啡屋进行了主观处理,使之看起来歪歪斜斜。那么这种表现性艺术是否也是来源于生活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说明主题。

  我教学的特点是随机成分大。教学设计是一个大体的环节,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师生的配合情况,在各班涉及到问题就有可能不同,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就不同。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随时调节课堂状态。

  本节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效果还是很好的,同学们积极配合,有什么提出什么,课上起来很轻松,很愉悦。

  没想到初一的课堂感觉却不尽如人意,唯一的感觉就是少了平时那种和谐,很多问题没有引出来,一小部分同学还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投入到思考之中。也许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些紧张,想表现得好一引起却崩紧了神经,没做到放松。这在无形中影响了我的情绪,我需要的是随意畅然。

  除却这点不如意,我想全体同学应该对本课主题,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都有所知也有所悟了。这也算是达到了本课的既定教学目标,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7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那些白色的琴键代表着和谐与美好,而那些黑色琴键则代表着生活中的磨难,只有当黑白键交加方可弹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生活。

  从古至今音乐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伯牙鼓琴犹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子期闻之则成画于脑海之间,于是便有了一段知音的佳话。

  英俊潇洒的梁山伯与美丽动人的祝英台曾为世人留下了艺术的象征,他们的生活便是艺术,而艺术也不曾离他们远去。尘世给了他们凄惨与伤痛,他们却用化蝶双飞给世人见证了真情,也因此便有了遍布世界的千古绝唱《梁祝》。

  回到过去,我看到了十二月充满忧伤的克莱得曼,用他音乐的灵魂弹奏出了那凄美的《梦中的婚礼》,用他的心灵为自己的祖国鸣奏了《c小调练习曲》,用艺术的方式给敌人留下了美丽的背影,这便是生活演绎出的艺术境界。

  生活中的技术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是放羊的牧民,还是田地里的农民,他们嘴里哼着的便是生活赋予他们的艺术。艺术,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因此才体现出了它自身的价值。艺术的价值是自身散发的,无论演奏者身上穿的有多么朴素,他演奏的艺术才是代表他是否美丽的凭证,欣赏他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欣赏,才是欣赏真正的艺术,这才称得上是知音。

  无论是对彼此知心的条件的伯牙和子期,还是相亲相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不是因人而美,而是因为它们为彼此所付出的真心的美丽,这才是艺术所追求的至高点,才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知,他们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之上才建造出了艺术,给自己寻找一个感情的载体,所以生活离不开艺术,而人永远在艺术之后,所以演奏也并不是突出演奏者的美,而是艺术的美,艺术是源于生活,但却比生活高雅。

  有时候我们也在为感情找载体,不管载体的对与错,能表达自己的心声那便是艺术。

  艺术源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8

  生活的艺术关于生活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际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全书虽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作评价极高。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然。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实际上,林语堂写《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的时候,不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更多的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说话。这从前面的《编创花絮》部分介绍的成书背景就可推测到这一点。林语堂创作的读者意识很强,他在《自序》中说:“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们完全可以说,《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然而,我们很难有充足的理由说,它们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或许,我们真应该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9

  看魏小安的《与中国旅游同行》时,他极力推荐这本书,说是这本书会让我们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于是从图书馆借来看了。作者是林语堂。这本书是他在美国写的,当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林语堂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迫不及待得开始读这本书。因为感觉现在的自己及身边的人都是压力重重极不快乐的。那么,林老先生会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艺术呢?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兮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呵呵,如果真这么会享受,我们定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这本书聊到关于人生的话题。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这样的:“人是一切事物和活动的中心,人生的目的与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而活着就要快乐,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也就是觉得生活的享受在于一种态度。林老先生说:“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以为调剂。”“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即使这个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是的,我们要努力去获得精神的和谐,对于这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一种感情,一种依恋之感。“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人类生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

  林老先生要我们坚持一种快乐的享受的哲学。也是,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既然生命如此脆弱,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烦恼于生活中那些琐事,为一些小事情耿耿于怀?另外,从他的文字中也深刻感受到要顺应自然,循着四季,顺应内心自在地生活。他还坚持要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的确,那些物质财富的多少确实不能说明我们的幸福感。你敢说我们只要越有钱越有名利、地位就越幸福吗?所以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那些身外之物。当然,对于我们年轻人想要达到这种境界还很困难,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做保证。但是至少,我们要坚持内心的宁静,淡泊一点,淡然一点,去追求自己兴趣和梦想才是最重要的!总之,遵循内心,追求快乐!

  书中还坚持“博爱”。不要太去挑别人的刺,多包容那些那认为的错的事和恶的人,同时也接纳自己的一些缺点。存在即是合理。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少去批评怀疑他人,而是有一颗关怀心,包容心,这样你自己也会变得大度一些,快乐一些。

  做一个真性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活出真我。懂得享受生活,以一种悠闲的达观的态度活着。而不只是忙忙碌碌,不只是辛苦地学习和工作。确实,学习是为了生活,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如果你每天只是在为这些奔忙,而忘记享受生活,那么你是忘记了生活本真的样子,得不偿失了!所以如林先生所言,“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另外阐述了悠闲的重要。有一句话感触很深,“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想想也是,有多少人不是在任劳任怨工作,为了生存奔波烦恼到白发苍苍?书中说,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智慧的。所以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得学会忙里偷闲。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一种很好的境界,这是懂得休闲,懂得享受生活的表现。那么,只要是你想做的什么事情,比如学个什么乐器,去一个一直都想去的地方旅行,抓紧时间去做吧!不要等到有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时间才去做,因为这样你一直都不会去做它。而享受生活并不需要你要多有钱,只要有心足矣。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珍惜当下,每一个今天,每个此刻都是特别的。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记住,悠闲的生活,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观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我们在浮华的城市打拼,别忘记要给自己放个假去亲近大自然,去观赏神奇美丽的风景,多出去放飞我们的心灵。记住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而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使生活变成,“为了生活而生活”。

  李白就曾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记住享受活着的美好!善意对待周边的人和事,将烦恼的事情化成简单,出去旅行,去喝喝茶,聊聊天,赏赏花,读读书,作作画。简单、快乐地活在这个尘世间。因为,生活,是一门艺术!生活,是一种修行!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10

  诗人张潮写下“卷中有山水”,又有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直言不讳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源自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的,源于对生活、对现实的追问、探索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荷花衬月色、月色融荷花之景;荷叶清圆、荷花亭亭、远近高低、错落有序之景源于朱自清先生的亲身体验,无矫揉造作之感,清新雅致。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也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终而赏读到“庭院如积水空明”之壮美、澄澈空明的一幕。若没有他的追问,或许就没有这一传世之作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文学作品应反映真实。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可是《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不公正的遭遇不是反映了司法制度的不合理吗?米里哀主教的仁慈、善良宽厚不是代表了社会上这样的一群人、一群闪耀人性光辉的人吗?珂赛特与革命青年马吕斯最终结合不也是所有读者的心愿吗?

  同样,艺术是生活的谎言。艺术是生活的一面哈哈镜,照出无数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的实际生活呢?生活是艺术的母亲,生活自然也源自不断的追问、思考。这门学问需要交流。

  玄奘万里西行,鉴真东渡扶桑,一人在追寻真理,一人在传播真理。他们都是普通人,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中发挥着个人的力量。那么作为统治者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田野”已传颂几千年;唐太宗积极纳谏不也是在思考己之过,成全百姓之幸福吗?审问、善思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这是生活的两把金钥匙。

  朱子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从现实生活讨要装满知识的材料固然必不可少,同时学会树立创新思维是必要的。文学可以触及生活的真实,生活可以各不相同,但文学总也离不开“母题”,因为每个人的体验、经历总有相似之处。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思想各不相同,人也就迥异了。让思维更为活跃、开阔,去开创、去革新吧!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11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次听到这首歌,都能深深的触动我的心,唤起我心中的一股冲动,这种冲动源于我内心的想法,这种想法就是:永远留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它视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部分是我生活的艺术。

  我们感谢爷奶、爸妈给予我生命,用爱带我来到这个美丽世界,并在我伤心的时候给我安慰、在失败的时候给我鼓励、在我因一点点成就而感到沾沾自喜的时候告诫我不要骄傲自满、一直在我身后,默默给我帮助……我们感谢朋友们让我们明白珍惜一个人原来是一件美好的是,告诉我除血缘以外还有另一种亲情,是友情……我们感谢学习、工作和生活让我能学到很多关于各个方面的知识,来丰富我的生活给我们机会可以展现我们自己……我们感谢这美丽的中国提供这样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快乐的生活,提供一个舞台,让我们尽情的释放才艺,就像广告里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感谢给我们创造美丽环境的大自然,给我们生存的机会,感谢那么多可爱的小动物,陪伴我们;感谢阳光普照大地;感谢雨露滋润棵棵树苗;感谢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太多,可是又有谁会去想那些呢?感恩的心,让生活更加美好;感恩的心,让快乐永远伴随我们;感恩的心,让宽容永远包围我们。

  生活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生活充满艺术,那么生活将是美好的,我的艺术是永远留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它视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 篇12

  生活是门艺术,蓝天白云活的色彩;小鸟叽叽喳喳,泉水叮咚,这是生活的律。不要对此不以为然也不要对此漫不经心,这是自然赋予的生活美。

  生活是一门艺术,社会给他创造了表现的空间,当你处于不同的群体,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体吗?看到朋友,你是否会微笑着说声“你好”;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你是否会感激地说“谢谢”;如果有人妨碍了你,你是否会宽容地说声“没关系”。不要吝啬地把这些词语藏在心里也不要粗心的把他们抛在脑后,准确及时的使用他们,也是生活中的艺术。

  生活是一门艺术,面对成功或失败,顺利或失意,你能摆正心态,给自己重新定位吗?生活需要思考,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不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时时刻刻在生活中不断调整心态,纠正思想,迎接生活的挑战,这也是一门艺术。

  从自然到社会,从外界到内在,生活的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没有希望的人,看不到生活的明天;没有爱心的人,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没有热情的人,找不到生活的激情。只有主动的做生活的主人,才能做一个既懂得生活,又了解生活的艺术家。

  充满希望,饱含热情,带着爱心去生活吧!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生活中发现朴素,从朴素中挖掘美丽。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分享

热门关注

学校抽烟检讨书

学校抽烟检讨书

森林火灾的应急预案2500字

火灾应急预案

业务主管竞聘报告4篇

业务主管竞聘报告

[参考]监护人申请书模板

监护人申请书

客车事故应急预案6篇

应急预案

把友情写进生活里12篇

友情生活

把生活写进艺术里6篇

生活艺术

把童话写进生活里800字12篇

童话生活

把书写进生活里6篇

书写生活

把快乐写进生活里7篇

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