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电影心得体会(范本9篇)

2023-05-03 08:09:22 电影心得体会

电影心得体会 篇1

  周末电影课我选择了曹保平导演的影片《狗十三》。这部电影被禁演5年,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我看后非常震撼,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电影,但影片的一些逼真的细节,让我颇感不安。我一直犹豫着能否在教室里放映这部影片。

  在放映之前,我特意找来一些学生试看了部分情节,并告诉了他们我的担忧,结果这些孩子非常明确地表示能够接受这部电影。

  晚上7点10分电影《狗十三》准时在两个班的教室里播映。学生们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陪着他们。自始至终,孩子们都很安静,随着剧情的缓缓展开,故事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一些学生开始低声地哭泣。

  一

  影片一开始是主人翁李玩的特写镜头:十三岁的李玩(张雪迎饰演)带着牙套冲着镜头微笑;她额头上有淡淡的青春痘,眼睛亮闪闪的,伸出舌头做着怪表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趴在桌子上自言自语:“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那件绿毛衣,从交了钱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也好看啊,但是买了红的,我肯定也会后悔,对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记了夏天有多热。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所以呢,如果选了物理小组,也会想回去改的,还有物理老头也不喜欢我……”镜头是平视,色调是温暖的。

  接着镜头转换到了李玩的学校,镜头是仰视,色调很冷。李玩的父亲在学校要求她改兴趣小组。李玩喜欢物理,不想参加英语兴趣小组。老师和她父亲反复劝说,李玩一直沉默不语。

  李玩的父亲突然生气地拍打女儿几下,拿起笔大声地说:“改了,改了!”

  镜头快速推进,李玩的父亲帮她改了兴趣组。老师和父亲显得很高大,李玩在镜头里却很弱小可怜,一直面无表情的李玩哭了。

  出了老师的办公室,校园里人潮涌动。李玩的父亲为了安慰她拿出几百块钱,追上女儿讨好地递给她说:“给你点钱,想买点啥买去!”

  李玩一把推开了父亲的钱,哭着跑开了。她不理解父亲所说的“等你大了你才知道是为谁好。”镜头中父亲与李玩的距离很远,代表父女俩人关系的僵冷。

  李玩父母离异,她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她父亲成立了新家庭,后妈为她生了一个弟弟昭昭。家里的人却瞒着李玩。

  为了安慰李玩,她父亲给她买了一只狗。她看到小狗躺在纸箱子里满脸惊喜,但一听说是父亲送来的,马上变了脸色说:“我不喜欢狗,让我爸拿走吧!”她拒绝同父亲和解。

  晚上李玩偷吃方便面,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拿着筷子挑着方便面边吹边吃,镜头在窗子外缓慢推进,音乐干净,色调很暖,李玩的形象极其纯净。门外是小狗祈求进门的呜咽声。李玩心生恻隐,开门将小狗装进纸箱带到了卧室门口,接着放到了床边。

  小狗在纸箱里小声地呜咽着,孤独而可怜。李玩最后将小狗抱上了床,她抚摸着小狗睡着了。她接纳了小狗,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

  小狗爱因斯坦每天迎接她回家,陪伴着她。李玩给爱因斯坦买猪肝掺米饭当狗粮,吃饭时小狗一碗,她也吃一碗。她当爱因斯坦是自己的家人。小狗走进了她的内心,帮她隐藏着一些小秘密。

  二

  一天,爷爷带爱因斯坦去买菜,一不小心小狗走丢了。一家人一开始没敢告诉李玩小狗爱因斯坦丢了。李玩的后妈给她买了一双直排轮的轮滑。

  李玩滑着轮滑,在家里寻找小狗爱因斯坦,没找到。

  李玩的爷爷想告诉她真相,可李玩的父亲阻止了他。他故作镇定说:“为了你的学习呢,我想把狗送走。你爷爷还替你说话,说狗走了娃会伤心。”李玩却不断地着急发问:“我的爱因斯坦呢?”

  “狗丢了,你们找了没有!”李玩问,“你们根本没有找过,对不对?”大人眼中爱因斯坦只是一只狗,李玩眼中却是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伙伴!她不可能漠视它。

  李玩脱下轮滑鞋,穿上自己的运动鞋,跑出家门。此时,镜头改为俯视,暗淡的色调中瘦小的李玩一个人不停地呼喊:“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她跌跌撞撞地跑着,拼命四处寻找她心爱的小狗爱因斯坦。

  李玩带着哭腔的呼喊飘荡着小巷子里,低沉的音乐撩拨着光影,凄楚无助的李玩令人落泪。天色已晚,李玩仍在哭着寻找爱因斯坦。爷爷和堂姐李堂的关心与劝告她也不领情,她还将试图拉她回家的爷爷推倒在地。

  李玩找狗的镜头整整用了5分钟,导演通过镜头的俯视、色调的暗淡,音乐的低沉来烘托李玩的内心的绝望与无助。这一段情节非常出彩,李玩孤独无助的形象一下子抓住了观众了心。

  李玩在寻找爱因斯坦时,其实就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刻。她突然意识到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那么不重要那么渺小。她所有的情感寄托,因为小狗爱因斯坦的丢失而坍塌。狗丢了,没有一个人去找,正像她说的那样:“爱因斯坦感冒了怎么办?”谁会顾忌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中国老人为大,小孩子的事情,包括情感、独立、自由,爱好等等,统统不算什么。

  内心失望透顶的李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用疯狂的音乐隐藏起她的悲伤。窗户玻璃上写满了小狗的名字:爱因斯坦。窗关着,李玩在哭泣。镜头内外切换,但特写却是李玩小手抚摸着玻璃上小狗爱因斯坦的名字。

  第二天,李玩将寻狗爱因斯坦的启示贴满了整个小巷。

  没有爱因斯坦的家,李玩忽然觉得很孤独。她蜷缩在阳台上,拉着窗帘,没有人会发现她。她像简·爱一样躲藏在窗帘后面。镜头将李玩瘦弱的身影无限突出,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所受的巨大创伤。这一细节的刻画无疑非常成功,充分显示出导演兼编剧曹保平扎实的写实风格。

  三

  狗丢失后,李玩拒绝和家人沟通。她用沉默反抗大人的冷漠。

  李玩的后妈为了安抚家人出了一个主意:她又买来一只和爱因斯坦一样的小狗欺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兴冲冲地跑回家。一眼看出这只狗很像爱因斯坦,但真的不是爱因斯坦。

  全家人一致说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的后妈特别强调这只狗就是爱因斯坦。

  当所有人都欺骗李玩时,李玩彻底愤怒了:“你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来狗就没事了?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吗?我告诉你们,我不要这只狗,我现在就把它扔出去。”

  李玩执意要把狗赶出家门,李玩的爷爷瘸着腿出现在客厅中,他大声地制止孙女:“狗都找到了,你还想咋啊”此时镜头由俯视向爷爷,切换到李玩满脸委屈的泪水。

  李玩流着泪看了看爷爷,选择了沉默与屈从。

  从此李玩开始反抗。她将奶奶递给她的饭碗摔碎在那只新买的小狗跟前。然后和家人大吵一顿,逃离了家。

  她晚上偷跑出来和堂姐的男朋友高放学会了喝酒。奶奶担心李玩,外出寻找孙女迷了路。

  李玩父亲赶回来,正好看到了拎着酒瓶的李玩。

  李玩故意当着父亲的面喝酒。她父亲一把摔碎酒瓶,拉着她去找迷路的奶奶。

  镜头快速推进,画面开始急速地转换,李玩的手腕被酒瓶扎伤,她一只手紧紧握着伤口。

  找到了奶奶后,李玩被父亲一把推倒在沙发上,他斥责道:“那么晚了你干啥去了?还喝酒,委屈大的很嘛!”

  李玩父亲用耳光和拳打脚踢教训着弱小的女儿。她哭泣着被父亲狠狠地责打。

  此时的镜头在狭小的客厅内急速转换,李玩在父亲的打骂声中显得格外凄楚。

  李玩被迫认错后,躲进了卫生间,镜头特写了李玩鲜血淋漓的手腕,接着又是一个特写镜头李玩在淋浴的水中哭泣。此时,镜头缓慢,音乐压抑,不断下落的水滴正像李玩内心无限的痛苦。淋浴时的水汽渐渐弥漫开来,镜头模糊,李玩也消失在水汽中。所有人都为李玩揪着心。

  然而李玩却决绝地成为了反抗者。她将后妈买来的狗丢到了小区的门柱上。

  四

  李玩的弟弟一岁了,要过生日。弟弟突然出现在了李玩的眼前,这个凭空而来弟弟让李玩猝不及防。这是狗丢了后一个更大的打击。她一下子呆住了。

  在弟弟昭昭的生日宴会上,一家人兴冲冲地众星捧月般围着弟弟昭昭。镜头从众人中渐渐切换向满脸落寞的李玩。

  弟弟的到来让家里热闹起来。弟弟顽皮,用棍子打伤了奶奶的头,没人责怪他。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不用道歉,不用挨训!

  终于肆无忌惮的弟弟用棍子敲打小狗,小狗最终咬伤了昭昭。

  李玩的父亲怒气冲冲地要将狗送到狗肉店去。

  李玩哭着跑来求情也无济于事。爸爸带着狗开着车走了。她彻底对大人们失望了,她选择独自去救那只无辜的狗。她哭着跑过一家家的狗肉店,再次孤独地寻找小狗。最后身心俱疲的她,找到了堂姐的男朋友高放。

  李玩在酒吧里用喝酒释放自己内心的伤心。

  面对赶来寻找她的父亲,李玩选择了反抗,她拒绝跟父亲回家。

  面对英俊的男孩高放,李玩反抗世俗,她拒绝高放的情感。

  李玩的抗争换来心灵的自由,她的心智得到了成长。最终,她在全省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保送上重点高中。一家人异常高兴。

  李玩的父亲也告诉她,那只狗没有被送到狗肉店而是被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她赶到那里,那只狗却已经绝食而亡。

  影片的最后是李玩的父亲边开着车边内疚地哭泣,他捂住了女儿的眼睛,他不愿让女儿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父亲的流泪,让李玩的反抗得到了释怀。她原谅了父亲。

  一天,风和日丽。李玩和姐姐李堂一起在街上行走,竟然遇到了她原来丢失的小狗爱因斯坦。李玩却不愿意再要回爱因斯坦。

  经历了这一切,喜欢物理的她似乎知道存在平行宇宙,眼前的爱因斯坦犹如平行宇宙中的她,爱因斯坦见证了她青春里的反抗与妥协,痛苦与欢喜。

  李玩宁愿躲在角落里,用泪水纪念曾经的抗争与伤痛,也不愿再次经历那些伤痕累累的不堪往事。

  五

  影片结束后,学生依然没有从影片中走出来。

  当我在思考影片的意义时,我忽然到了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著作《反抗者》。

  加缪书中说:“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然而,他虽然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行动就说‘是’的人。”

  其实李玩就是一个孤独的反抗者。一开始她是一个选择说“是”的人,但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成为一个说“不”的人。中国式的服从教育,让李玩用反抗,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她心中,加缪所说的“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就是真理。

  虽然选择成为一个说不的人,很痛苦,也很艰难。但是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走向内心强大不可或缺。

  曹保平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与隐喻,让这部片子显得寓意丰富。比如两只狗命运的对比,一只因自由被人收养,一只因抛弃后绝食而亡;李玩和姐姐李堂对待早恋的对比,一个理智而果断地拒绝,一个疯狂而迷茫地追求;家人对李玩和弟弟的教育更形成鲜明对比:对女儿是严厉责骂;对小儿子是步步退让,溺爱呵护。

  同时,两只狗的结局也隐喻着影片对一个孩子反抗的尊重,以及对青春期孩子选择自由的最大限度的理解。

  《狗十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家长的丑陋与无奈,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期间所受的伤害,幸好李玩的反抗因为内心的善良与坚定,而走向了理智与强大。否则,我们无法面对像李玩那样孤独而可怜的反抗者。

  六

  学生看完《狗十三》的影评令我惊叹,这些同李玩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有着更加与众不同的理解。

  李想在题目《在灰暗中走出精彩》一文中这样评论道:“看了电影《狗十三》,我很同情李玩。父母离异,从小被忽视,连名字都起的很随意。她像夹缝中的小草,生活艰难,无助。李玩喜欢物理,可爸爸却硬逼她学英语,她没有权利和自由,更没有选择的余地。

  大人们总是站在所谓正义一方演讲,他们说怎样就是怎样。李玩的父亲承诺一定要带她去看天文展览。可他食言了,并在饭局上强迫未成年的女儿喝酒。时间悄悄流走。终于,在李玩独自到达天文馆时,天文馆的灯也灭了。我想,那一刻她心里的灯一定也灭了吧。

  大人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世界。他们长大了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他们把所有压力,不满施加在孩子们身上。要求孩子们做到很优秀,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他们不给孩子们反驳的余地,他们观点一定是正确的。他们总是嘴上说着,我是为了你好。可是他们所说的所做的,无不在孩子们心里留下阴影。孩子们或许会在晚上重复着白天家长的说的不堪入耳的话,孩子们无能为力。

  我欣赏李玩。她在灰暗的环境中走出了自己的精彩。她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坚强勇敢地生活着。成长的路上,有磨难和委屈。人生多歧路,歧路多风景。心之所向,素履前往。”

  杨云舒说:“《狗十三》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个13岁少女的成长历程,如现实一般开心,快乐,单纯,但却被事实打破,带上了虚伪的面具,也许这才是人生吧。

  经过社会的打磨,孩子的天性正消失殆尽,某些你认为意义非凡的珍宝也会变得平淡无奇,而你所珍视的外貌与成绩,融入你的身体,成为保护你的铠甲,陪伴你度过漫长而又苦短的一生。

  人也正如蝴蝶破茧。只有经历过成长的苦痛,才能够成为你想成为的模样。你还记得那个正在榕树下朝花笑的自己吗。愿你不负青春,亦不负朝阳。青春如蝴蝶,虽美,但终飞不过沧海。你我都是一头倔强的小野兽,却在社会的压迫下低了头。不怕不怕,还有鲜花和野草,不过丢了那只陪我入睡的布娃娃。郭敬明说过一句话,没有泪水的青春,不完美。只有让你留有遗憾,你才会重返这个世界。愿在来世的某一天,你我就在下个路口见。”

  王雨欣说:“电影《狗十三》包含了多层深意,它唤起了多个我心灵深处的声音。

  看到李玩些许任性和不被大人多理解,我有点感同身受,时常觉得那些庸俗又无聊的大人都无法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我是很不善于表达爱的,记忆里幼时又很少有父母的陪伴,所以我和父母之间似乎总有层隐形薄膜,直到现在也没有戳破。

  我以前为什么总是没有自信,不爱讲话?因为他们是大人啊,是做什么都对的‘大人’啊。但就像李玩说的那样:‘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成长中怎么会少的了不尽人意的事呢?这都将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向前看,做一个开心的人呢?

  能和过去说和解,就是成长。”

  陈冰在文章《谁能读懂我》一文中质问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像你,像我,也像她的带有青春叛逆色彩的重情义女孩儿。

  电影开头李玩父亲强逼李玩报英语兴趣班,事后又以金钱敷衍,接着李玩的泪滴在了每个人心上,紧紧的揪住了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孩子又岂是你们随意支配的玩具?仅凭养育之恩至上吗?你们又何曾考虑过我们的内心?谎言般的伪善,谎言般的为我们将来好,谎言般的我们将来会后悔。谁能读我们似囚笼困兽般渴望自由?

  李玩仅仅因一条小狗儿跟家人闹别扭,死命去寻,可她的弟弟昭昭淘气的把奶奶打伤。前者是无意的,冲动之举。后者是有意的,玩心之举。可为什么前者被毒打,后者仅仅被说了一句狠话,之后又好言相劝?为什么待遇不公?仅凭年龄?仅凭男女尊卑?仅凭偏爱就可以随意打骂指责某个无辜的生灵吗?谁能谁能读懂李玩的绝望?谁能读懂她对昭昭被过分溺爱而不成器的冷笑?谁能读懂她为什么借酒消愁?谁能读懂她讨厌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家庭?

  愿天下父母放下身段,将孩子平等对待。”

  赵怡欣说:“在这个社会孕育出了太多如李玩这样的孩子,身上的率真和随性,在被一个叫社会的圈子打磨的干干净净,这打磨的过程,叫做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打磨的好,打磨的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的踏入这个圈子,每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孩子并无二样一样的被规则化一样的,被世俗化。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够被世人仰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新生活的时候,如第一只狗一样,顺从成人法则,过着无虑的生活。

  李玩长大了,她通向了成人世界,与她的率真,随性彻底再见。试想如果有一天,李玩是否会厌倦这个成人世界,又是否会怀念从前?”

  高瑞晨在文章《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写道:“整部剧看完,真正在乎李玩的人也只有她自己。有时候你觉得真实的东西未必就是真实的。映照到故事中的李玩,当然有寓意,成长不就是这么一个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吗?成长不就是不断付出代价的过程吗?长大中那些不快乐的过程,真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经历啊!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刚听说时不懂,现在,仿佛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真实写照。”

  冯瑞欣在文章《所谓成长,就是一边失去,一边收获》中写道:“李玩的勇敢,让懦弱的我震撼;她的隐忍退让,亦引得我的共鸣;她从未失去童真善良,只是藏于疤下,她戴上了面具,我们不也在世人面前戴着面具?这不是虚伪,而是自我保护的伪装。

  家人的偏心让我忍不住发问,难道年纪小做什么错事都能被原谅吗?家长真的懂得孩子的真实想法吗?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泯灭他们的天真无畏?为什么不诚信,让孩子一次次寒心?为什么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

  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弟弟一次次摔倒,一次次自己学着站起,疼了伤了,哭着喊着,也不能有老师帮忙,只能一次次自己独立站起。我想,这是成长最好的定义。”

  七

  学生们的影评正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照着整座山林,我们大人们所有的形象就在其中真实存在。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们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课题。我想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尊重与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电影给我们的最好的启发。

  著名作家毛尖在她的影评著作《夜短梦长》中这样写道:“电影,似乎也只有电影,让我完整地走过了《恋人絮语》描述的所有阶段,包括沉醉、屈从、相思、执着、焦灼、等待、灾难、挫折、慵倦以及轻生、温和、节制等,面对电影,就像罗兰·巴特说的,我控制不住被它席卷而去。”

  愿更多的好电影走进我们的视野,让光影的美丽伴随孩子成长,我也愿意被电影席卷而去。

电影心得体会 篇2

  这天,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好处的中国人都就应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好处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此刻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以前先辈们以前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十分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

  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能够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我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代替君主专制。

  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好处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

  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下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期望之光。我们身为中华的儿女,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电影心得体会 篇3

  月17日22:17《中国女排》官微正式发布更名为《夺冠》,消息一发出,瞬间刷爆微博、朋友圈(注定今夜无眠),凌晨守候,只为抢购1张《夺冠》的鼠年入场券。

  回首中国女排的成功道路,既有荣誉,也有坎坷艰辛。她们的努力和精神,值得被记录被传扬被继承,就这样一部关于抒写中国女排的电影由此诞生!

  场上披荆斩棘,场下真情流露,荆棘与荣耀!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女排,就如《夺冠》的片尾曲《生命之河》唱道:

  在《夺冠》中收获泪水与欢笑,“不害怕折磨,因为爱才值得,曾经彷徨疑惑,也曾莫名执着。即使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梦想也依旧拼命向前。最后,我们都会找到我们的天空海阔”,重燃记忆致敬女排。

  就如易烊千玺演唱的推广曲《不分昼夜》写道:

  “在我身后有,一片大好河山”唱出了中国女排对祖国的热爱。

  国家,是她们“年少,不顾一切地想要”为祖国而战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撑。

  “全世界都欢呼也好,冷落也好,来吧,一直爱就好”,热爱,所以不分昼夜。

  他们用歌声演绎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它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也成为年轻人的时代偶像。

  电影由陈可辛执导,许月珍、张一白监制,著名演员巩俐将扮演郎平,黄渤扮演“红衣主教”陈忠和。记录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再现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历史瞬间,诠释中国力量。

  讲述了208月22日,里约热内卢。时隔,中国女排再度杀入奥运决赛。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让全场屏住呼吸。一个高速旋转的排球,勾连起几代排球女将的热血与青春。

  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被缓缓拉开。

  中国女排曾在80年代拿下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和1986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

  五连冠也让彼时的中国女排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女排队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得到五连冠的队伍。

  到了90年代,中国女排进入低谷期,郎平和梁艳等名将的相继退役让女排队员进入青黄不接的窘况。

  整个90年代,中国女排都没有在世界级赛事上拿到过冠军。

  与此同时,古巴女排迅速的崛起,以一波八连冠创造了一个女排王朝。

  此后,中国女排几经沉浮,从高处跌落,又能浴火重生。走过荆棘,勇攀高峰,这就是永远不变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的精神已经代代相传,无论是面对何种对手,他们从不放弃,中国女排都能以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来面对。荣耀或伤口,她们永远奋斗!她们所代表的体育精神,也感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些题材既有故事性、又有画面感,还有受众基础,是绝佳的电影拍摄题材,但国内相关的影片却屈指可数。

  ,中国女排故事将被搬上大银幕的消息就曾被报道。

  当时,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还联合宣布,将以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跆拳道队等中国体育优秀运动队和一批中国体育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代表如姚明等,以及全民健身、群众体育运动、冰雪运动、冬奥会等为重点题材,联合创作一批文学和影视作品。

  2年过去了,一部关于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

电影心得体会 篇4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3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1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的是感激。

  回首这10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没有党就没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祖国,作为战斗在城市管理一线的执法人员,我们向党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就是行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这也是献给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具体来讲,我们的行动就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秩序,将我们的首都北京建设成为一个优美的、人文的城市。

  行动是干出来的!在当今的执法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深感肩上责任的艰巨,这是需要党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务。当前,可以用“难”、“事”、“干”这三个字概括了当今的城管工作。首先,是“事难干”。公安管的是坏人,工商管的是富人,而城管管的是穷人。相对人的弱势地位使我们的执法工作不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不容易被社会舆论支持,造成了“事难干”的执法环境。其次,是“干事难”。城管部门处罚权众多,小到简单的门前三包,大到大型户外广告,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与之不协调的是执法中依据的各种法律法规级别较低,部分法规偏于滞后。同时,由于一些处罚权与其它部门的职权出现交叉,在执法过程中经常需要协调,加大了执法成本,造成了执法难,“干事难”的情况。最后,“干难事”。这是我们城管干部们战斗精神的体现。尽管当今的执法环境还很恶劣,尽管我们的执法依据还不够完善,我们的队员依然无怨无悔的战斗在这条战线上,用汗水和智慧开辟着通往胜利的道路,圆满完成了一个个执法任务。

  公安有任长霞,法院有钟蔚莉,教育有张丽莉,公交有吴斌,而城管部门也有自己的先锋。在前不久的市城管先进事迹工作报告会上,我们惊喜的发现了他们的身影。当石景山老山分队的队长龙笑江讲述自己以爱赢得群众理解的故事时,当丰台右安门分队的队长高祥全介绍如何将一只落后的队伍带成先进时,当海淀大队的同志回忆自己在禽流感期间不顾自己安危处理放养鸽子的群众举报时,当听到朝阳大队的高梦生同志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引导一名无照商贩走上正途时。同志们的感慨声,赞叹的掌声,以及欣慰的笑声混杂在一起。正是这些敢干难事,爱干难事的先锋推动着城市管理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人民的尊敬,他们的故事也许成不了名著,但是却像通俗易懂而哲理深刻的寓言一样,激励着城管战线上的每一名队员,给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像党走过的道路一样,城管事业的发展道路也必将是曲折而光明的,我们坚信,只要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当先锋,干难事,干实事,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和支持,我们的城市也将变得更加美丽!

电影心得体会 篇5

  最新电影《中国合伙人》正在热映中,《中国合伙人》电影的背景是在大时代即20世纪80年代的时间,《中国合伙人》电影讲述的人物是三个为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中国合伙人》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三个年轻人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青春励志故事。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的作品,而出演三个年轻的人的分别为邓超、黄晓明、佟大为。一个香港导演与三个内地实力演员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通过电影《中国合伙人》,大家可以找到答案。而三个实力演员又因一个女人而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女人就是大家熟悉的后宫大戏《甄嬛传》中熹贵妃的扮演者孙俪。有人曾这样总结过,她虽然没有现身影片任何画面,却是《中国合伙人》背后的女人。黄晓明+孙俪=新上海滩,佟大为+孙俪=玉观音, 邓超+孙俪=幸福像花儿一样。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霸气的女人。而这个不仅霸气而又成功的女人后的男人们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将更上一层楼。

  电影《中国合伙人》也在人物塑造上选择了典型的人物:土鳖、海龟、愤青。这样三个人物身上有着他们特有的人物性格与特质,而即使是不一样的人物,但大家都会拥有自己的梦想,都会有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也会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而我们拥有为梦想而执着而奋斗而坚持的勇气和动力都一样。

  小编也特别为大家整理了最新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的观后感,看一下大家在追寻梦想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否也可以找到与自己共鸣的地方,是否也会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还没有观后电影《中国合伙人》,那你可以通过大家对《中国合伙人》的观后感,先感受一个电影《中国合伙人》带给大家的触动与思考。

电影心得体会 篇6

  世上有多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淋漓鲜血染红它

  伴随着一首熟悉的旋律-《绒花》,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

  12月15日,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如约而至。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轻松破亿,更是霸占各大影院、新闻头条。作为冯导的无名粉丝,我趁着休假马不停蹄的追了这部电影。虽然不能从一个专业影评人的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但观影之后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感触颇多。

  我一直认为,冯导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接地气,反映社会民生。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芳华》是一部以舞蹈为元素题材的影片,讲述1970到1980年代某军区文工团的故事。一批芳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在那个年代经历万般劫难,在血色与浪漫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影片以萧穗子的独白为线索贯穿始终,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工团女兵曼妙轻盈的舞姿和清澈爽朗的笑容,让人觉得青春真好,前奏的基调如此欢快,也恰恰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电影男一号刘峰,一个被大家标签为“活雷锋”的好人。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食堂煮破没人吃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就连猪跑了,别人也第一时间是叫他来帮忙。对待这些事不关己的琐事,他总是乐意而为,用真诚善良对待每一个人。大家都喜欢他,但是没有人爱他,愿意和他交心。当自己的利益和他发生冲突时,林丁丁为了保全自己,撒谎诬陷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抛弃,从此人生发生了巨变。在那个年代,他的善良显得如此单薄无力。

  女主小萍,一个从乡下来的姑娘,从小父母离异,她以为进了军营就没人敢欺负她,可以摆脱心中的阴影。谁知造化弄人,从拍军装照到室友们的欺凌刁难,甚至没有人愿意当他的舞伴,嫌弃她身上有馊味……怀疑、嘲讽每一个表情就像刀子一样扎进她的心口。当我看到她受了委屈给素未谋面,还在进行劳改的父亲写信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不听使唤的一直流。相信很多人都有和她相似的经历,当所有人带有色眼镜看她时,只有刘峰向她伸出援手。正如穗子所说:只有从不被善待的人,才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也就是这样,看似两个不合群的人,在时代的大洪流里互相搀扶,命运交织在一起。

  虽然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从未妥协,他们用力地生活,认真的爱这个世界。在那个浪漫和血色相交的时代里,他们用善良谱写了青春时代最伟大的赞歌,保持灵魂的纯粹,芳华从未零落。

  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芳华》落幕。当灯光亮起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好多叔叔阿姨都已经红了眼眶。这是属于他们年代,有激情、有欢笑、也有泪水。大家都觉得这是属于父母辈的青春时代,是的,我们应该像那些年的“活雷锋”致敬。但我看到更多的却是讽刺,想到男女主人公悲惨的结局,让我不禁反问:“难道好人就没有好报吗?”

  看别人的生活,想自己的人生。“人之初,性本善”,明明知道后果,却依然选择了善良。这是一种信仰,是深入骨髓、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坚定的眼神似乎在告诉世人:对于坚守者,芳华无畏凋零。是的,只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芳华才不会凋零!

电影心得体会 篇7

  昨晚,一个很少去影院观赏电影的人,和一部2006年上映的台湾电影《云水谣》在央视电影频道不期而遇。此前听说过这部影片,但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情节。首次观看,便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影片中跨时代、跨海峡的旷世之恋,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以至于离开荧屏、夜深人静后后却久久不能入睡。

  感动《云水谣》,是因为一个似曾相闻的爱情故事,40年代台湾的纯情少女(徐若瑄饰),用青春的年华等候远去大陆的恋人归来。许多年后得知男青年和别的女人成家并遭遇雪灾双双离去,已到中年的痴情女孩还是单独一人,直到两鬓斑白终身未嫁。而大陆年轻的部队女护士(李冰冰饰),为了爱情改名换姓,放弃内地生活,自行奔赴西藏高原,与心爱的人相依为命,生死与共。坚贞不渝、天荒地老的爱情故事,且又以海峡两岸为背景,让观看者扼腕叹息,泪如泉涌。

  爱看《云水谣》,还因为剧中的男女主角陈坤、李冰冰、徐若瑄,在所认识的同事中,似乎可以找到明星们的身影。他(她)们扮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仿佛就在你的身边,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不期而至。

  喜欢《云水谣》,也因为电影画面为我们带来的美景。台湾乡间的小溪风车,大陆西藏的高原雪山。虽然没有去过台湾,但在湖北宜昌的车溪,领略过乡间水车转动,山沟小溪流水的自然美景;记忆中的西藏雪山和民族风情,在台湾电影里的再现,无不勾起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眷恋。

电影心得体会 篇8

  这部电影,从名字到内容简介,再到演员阵容和海报,没有任何吸引我的地方。但看完以后,我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挺喜欢的。但是翻了十几篇影评,不论是褒是贬,没有一篇说到我的感觉上,所以干脆自己来写一篇。

  这肯定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画面和台词基本都很平庸,做作,很多地方透着国产电视剧甚至网大的气质,其实我现在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制作能达到二十亿票房的级别。

  但它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很多人喜欢它是有理由的,这个影片触及他们的生活和关心的问题,星战之类在宇宙里打打杀杀的爱恨情仇显然无法触及。这也就是所谓接地气。

  当然,不是所有国产爱情片都接地气,这部电影接地气的地方,我觉得不是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下面若隐若现的社会结构和潜规则。表面来看,一对恋人因为误会和负气而分手,阴差阳错中越走越远,虽然仍深爱对方但最后无法在一起,很多人的确因为这个感动。但故事怎么编下去才合理,为什么就不能回头在一起呢?不能总说都是巧合吧?要有令人信服、可以代入的逻辑也不容易。

  根本问题,在我看来,是阶层的分化,让分手不可挽回。电影不是社会批判片,刻意淡化了这一点,但还是有很多明显的线索,耐人寻味。

  从梳理基本事实开始,大概五年前,男女主来到某市同居,同时男主创业,女主全力支持男主,当好贤内助,男主事业一步步走上轨道,到故事正式开始的时候,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和至少百万以上的年收入,而且还在不断地做大,可以说前途无量。

  反观女主,虽然影片没有正面讲她的工作和收入情况,从一些侧面看应该很一般,属于普通白领阶层,最多是因为长期和男友同居,储蓄上稍微宽裕点。

  表面看来,双方都是俊男靓女,三十岁左右,兴趣品味也没什么大的差别。但实际上,男主经过多年打拼,混到了中产的顶层,甚至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富豪阶层,女主顶多勉强算是中产,工作一般,没有自己的事业,差别已经比较明显了。

  为什么要分手,女主有一段自白,大致是因为男主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她,她感到不安心,要求更多的陪伴和更多的关爱,男主觉得我打拼事业已经很累了,你还要求这些干嘛,所以矛盾日益积累,最后不可收拾。

  这个是表层的说法,爱情片的毛病就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真正想要的不说,为了修饰和美化,营造一种自怜自伤的意境,其实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其实问题的症结很清楚,同居五年了,男友事业有成,为什么还不安心?不肯结婚啊!

  从各个角度看,现在,甚至早一两年都是结婚的时候了,男主就是不提,这是一种男人的微妙心理,有钱男人尤其明显。当然不是说已经有了骑驴找马的想法,打算抛弃女主了,但觉得不想那么快定下来,等等无妨,也是很常见的心态。但对女主来说,不结婚,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女主说自己要的是“现在”,而不是“未来”,说白了,就是需要婚姻。

  这时候女主要是有点策略,或者干脆直率一点要求,给男主一点压力,可能也就结了,再生个孩子,啥事都没有了。但女主也是文艺过头的人,不肯面对实质问题,心里不痛快就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越吵架,感情越坏,越没有安全感,最后导致了分手。从电影的对话看,开头的吵架,之前已经有很多次了,可以说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分手是必然的。

  根本问题,形式上是结婚或者陪伴什么的,实质上是你有今天的成就,有那么多的财富,有阶层的提升,有没有我一份?因为法律上,女主是一无所有的,从搬出房子就可以看出来,房子肯定是在男主名下,给不给女主,一方面看男主的人品,另一方面是看女主会不会争取,男主不是圣人,女主又不屑去拉下脸来争取,这个分手,从感情上来说是双方受伤,从经济利益来说,男主是赚大了。

  分手后一段时间,是一个准分手状态,因为在一起太久的惯性,双方都觉得肯定会复合,看谁先服软罢了。但分手以后,女主在那伤心喝闷酒,男主第一时间和哥们跑去夜店happy,有一种好不容易得到解放的感觉。有影评说是去滥交什么,这个电影里没有正面表现,不能当成事实。但显然男主过得比女主好多了。那么女主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就去恢复这样的单身生活呢?还是因为双方基本的生活要求不一样,男主要自由,快活,女主要稳定,安全感,这种需求去泡夜店当然不能提供。

  这个时候,如果女主是比较理性的,那么最佳策略就是立刻回到还没有完全失控的男主身边,消泯危机,哪怕像女二那样以吵架的形式恢复联系也行。但是从情感上来说,男主的表现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和不信任,反而把双方越推越远。

  有更深远意义的,是渡过这一段暧昧不明的时期后,双方身边都出现了新的追求者。这个地方,阶层的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女主身边是默默暗恋自己的老同学,备胎男,颜值、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显然低于男主一大截。男主身边出现的是大公司老板的外甥女,白富美,年龄至少要小一轮,年轻,漂亮,生活优裕,无忧无虑(不过演员选得不是很符合这个人设)。

  这是我觉得电影最贴近现实的一点,如果让女主的追求者也是霸道总裁、富二代之类的人设,故事立刻会演变成另外一种风格。那就是男主怎么从比自己条件更好的竞争者手里把前女友抢回来的故事了。但是这是不太符合现实逻辑的,女主因为颜值比较高,还是能接触到一些上流阶层的公子哥儿,玩玩是没问题的(影片也有情节展现),但是年龄和家庭背景等摆在那里,以婚姻为前提来交往的话,就比较困难了,如果不出现奇迹,能满足她的还是同阶层的备胎男。

  而对男主来说,虽然白富美也一度因为他放不下女主而分手,但后来又回来了,哪怕不回来,事业做大了以后,类似阶层的女孩子对他来说,可以选择的还有很多。

  所以很有趣的一点是,白富美一旦知道了之前的事,可以毫无忌惮地来找女主示威,女主在她面前只有自惭形秽,并决定彻底退出,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客观条件不如白富美;但女主一边的备胎男从头到尾和男主都没发生正面冲突,当然更不敢来找男主摊牌,让他退出,因为条件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真要来找,那是找死。他能用的策略只能是春风化雨般无微不至的关心,告诉女主,自己能够给她安全和稳定。

  这也是我觉得男主内心比较虚伪,有点自欺欺人的地方,你明明知道那备胎男比你差一大截,女主能是被他迷倒了吗?除非你床上功夫太差,但从迅速推倒白富美的角度看也不至于……扯远了,总之,男主不采取任何实质行动,甚至躲着和女主见面,本质上就是把女主往备胎的怀里推。

  所以,男主内心至少有一部分是真的想要分手。不是没有怀念和不舍,但阶层不一样了,显然迎娶白富美的前景对他的发展是更有利的。电影里有句对男主说的台词,我记不清了,大意是说,你们就这么拖着,就是等着对方说彻底分手,放在男主身上很合适。对女主来讲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当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还是有种种犹豫、不舍、怀恋、试探,也构成了电影大部分的内容冲突。最后男主按照当初约定的玩笑话,打扮成至尊宝,跑街上大叫“我爱你”,被保安按倒在地上,出尽洋相。我觉得是太夸张了,这种行为不符合人的社会性。

  但是请注意,这个表面看起来很情圣的姿态也不是要挽回女主,而是一种确认分手的形式。如果要挽回,那么直接冲到女主面前去说,成功率95%。你在陌生人面前大叫都无所谓了,还怕直接跟前女友说?

  影片镜头跳转到一年后,女主和备胎去了另一个城市,结婚,很快有了孩子,男主继续快乐的钻石王老五生活,继续和白富美暧昧。如果不考虑到彼此对之前长达五年情感的怀念,可以说都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只不过已经是在不同的阶层中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回到男主创业的第一天,女主送还一文不名的男主去上班。这个是很明显暗示出了主题,因为如果从纯爱情片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回到两人认识的第一天更催泪,沧海桑田的震撼力也更强。但从阶层分化的角度来看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电影心得体会 篇9

  芳华已逝,岁月未寒。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生活终将继续,且自珍自重。生活主题明确。全片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俱较强的时代感和军旅生活气息。音乐大多采用当时的军旅歌曲,旧而不腻,稳妥恋旧。玉不掩瑕,不足有五。

  一主题挖掘不够。芳华已逝,这些文艺兵不仅逝出了貌美年华,重要的是逝去了青春理想和爱的憧’ l ' s 。全片前者渲染过多,后者挖掘过少。仅仅只是岁月苍桑,红颜衰老,观众难惋难惜。后人叹 《 葬花词 》 ,不是叹黛玉红颜己逝,而是叹她失爱葬魂。

  二景与戏不配。一些场景山苍苍,雪茫茫,雄浑辽阔,气势恢宏,象上演军旅史诗一般。但观其戏,调皮笑闹,几句口号而已。崇高壮美的形式里匹配着内容的平淡,导演与编剧之间几多尴尬。

  三评与事不符。文艺女兵,活泼单纯。偷衣照像,胸罩海棉,应是生活琐趣,把之上升为人性评判,继而解剖出善恶,加到女兵身上,太牵强附会。伤痕文学的主题确已过迟,但-对人性的扭曲是社会事实。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轻描淡写,既想绕开这一沉重话题,又想对人性作出善恶评判,看来难得两全其美。

  四庸俗弗洛伊德精神分裂理论。女兵参与战争,救治战友,再正常不过。由于恐怖导致精神分裂只是可能个例,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弗氏理论提出了人类某些被压抑的潜意识在适当的环境中被唤醒的精神理论,但从没听说过国内医院有此种疗法。这个情节既庸俗与曲解了弗洛伊德的哲学精神,又不能诊释战争的残酷性。为过往的文艺作品所媚所俗所拖所累。

  五结尾主题升华不够。现实生活总是勇往直前,不会相信眼泪。我辈都经历过改革的困苦仿徨与内心挣扎。军人也一样,转业到地方重新创业,总会遇到困难,总能战胜困难,生命将会再次芳华。但剧情急于安排他(她)们的各自的归缩,很少表现他们新的希望和追求,主题没有进一步升华。用城管刁难退伍残废军人来针眨时弊,问社会良知,现实批判性远远不够,表现手法也显得小气。完全可以用对比场景和音乐表现这种发展中的困惑,繁华中的苍凉,追求中的失落。如一首 《 从头再来 》 歌曲,就把改革中的失落与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

  芳华已逝,我辈何悔?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范文 | 心得体会怎么写 | 心得体会格式

分享

热门关注

[收藏]特岗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11篇

特岗教师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

小学教育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模板

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开会后的心得体会简短通用7篇

开会心得体会

大学毕业生心得体会1500字通用

大学毕业生心得体会

招商心得体会9篇

招商心得体会

廉政心得体会9篇

廉政心得体会

美术心得体会9篇

美术心得体会

表演心得体会9篇

表演心得体会

2023抗击新冠疫情心得体会范文9篇

抗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