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课件(合集10篇)

2023-05-17 15:53:36 相思课件

  所有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课件,这是必要的。我相信每位老师都具备编写教案课件的经验。教案是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保障。如何编写出好的教案课件呢?我在网络上精心筛选出一篇优秀的“相思课件”,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参考!

相思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相思课件 篇2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这首词,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同桌读,小组交流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战马嘶鸣,战士嘶杀,风雪交加声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家乡。

  三、唱——长相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突发奇想“让长相思不仅能吟,还要能唱”,有朋友听说我在给长相思找首配曲,劝我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古诗词多么美好的东西,什么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这样认为,“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嘛。于是我决定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听了上百首的配乐,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无意中让我听到《游子吟》这首歌曲,本人视为天籁.于是就引用过来.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和学生配合朗诵的环节.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更加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教学上半部分,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这个环节过于草率,谈到了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体会。导致在学生还没真正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草草的进入下个部分.让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课后回想,如果在教学之初能够对课堂的这个环节多些重视,那这遗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显稚嫩,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课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自己经验的不足.课堂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得心应手.这还是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的交流比武,我觉得我自身成长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常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诉人们提高自己品德修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具有古代先贤这种胸襟.在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师学习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不失为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愿我们参赛的所有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增强自信,在反思中让我们课堂教学艺术独具的魅力。

相思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相思课件 篇4

  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相思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相思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相思课件 篇7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当然,比起王菘舟老师的用他诗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本人“功力”尚浅,不能相提并论,实在见笑。

相思课件 篇8

  一、以诗引题

  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啊,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明月。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是那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一、走近纳兰性德:收集并整理纳兰性德的资料。

  介绍词人(课件出示):纳兰性德

  生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二、初读,读准长相思。要求:读准《长相思》,有感情读词,想一想诵读时注意哪些读音,应在哪停顿,在哪重读?

  师:现在,孩子们一定对这首词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自读提示(出示课件),谁来读自读提示一?(

  1、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看明白了吗?请结合自读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由读长相思。

  (大概两三遍,一分钟左右)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读错没有。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学生朗读)

  师:真好,老师发现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一下,在夜深后面又停顿了一下,读得有板有眼。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请听老师朗诵《长相思》(点击课件,播放音乐)。

  师: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再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三、再读《长相思》。要求:读懂《长相思》。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师:孩子们,离家乡很遥远,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自己试着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长相思》)

  师:夜深千丈灯,千丈灯,不曾入眠的何止纳兰性德一人,还有那营帐里辗转反侧的士兵们,已是深夜,他们为何还未入眠啊?(生答)是啊,(师轻唱)“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夜深千丈灯”。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整个上阕部分?(两个学生读)

  师:这就是作者的身啊,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从哪里知道作者心系故园?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里没有什么声音?

  师:故园里不是没有风声、雪声,只是此时作者远离故园,那风声、雪声就格外激起了绵绵的思乡情。

  师:没有军营里嘈杂的声音。“嘈杂”就是词中的那个词?“聒”。你读得真仔细。

  师:故园是那么宁静和安详,哪怕在梦中回一次故园也好啊。可是“梦不成”,孩子们,从“梦不成”这三个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师:带着你的感受自己来试着读一读整个下阙

  师:谁愿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整个下阙?(两个学生读)

  四、品悟《长相思》。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1.“山一程,水一程”,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身向榆关那畔行”,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3.“风一更,雪一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师:在这里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身为康熙皇帝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多么不想离开家乡,可是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他是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长——相——思。(生跟着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祖国,爱故园,字字化作长相思。

  五、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出示课件)(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师: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六、总结:这就是为什么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纳兰性德的那个梦被破碎,那颗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但是,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千古传唱的《长相思》。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心一起吟诵《长相思》。

  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长相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相思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语言描绘,入情境

  1、师: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长相思》(生齐读课题)

  2、师:介绍体裁,复习词的相关知识。长相思,词牌名,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思念亲人。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

  3、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师补充。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师出示课件)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4、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6、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默读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纳兰性德的心又在哪儿呢?

  4、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呢?(板书:心系故园)你有什么体会?

  5、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6、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7、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8、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9、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10、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1

  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板书:碎)

  三、拓展激问,深感悟

  1、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纳兰?(出示人物像,学生提问)

  2、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4、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背景音乐)

  小结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略)

相思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孤独

  风、雪—— 失眠

  故 园—— 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背诵诗词

  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别时容易聚时难啊!你们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在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乡愁,当我们如他们那般远离故乡、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之时,在我们心中总会记得背诵这些诗。

分享

热门关注

公司生产安全承诺书范文7篇

公司生产安全承诺书

校园广播计划(精选11篇)

校园广播

安全合同协议书简单

安全合同协议书

秋季求职简历精选11篇

秋季求职简历

论语中的正能量句子165句

论语正能量句子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合集10篇

只有一个地球课件

新建课件10篇

新建课件

最新中暑课件10篇

中暑课件

夜莺课件(经典10篇)

夜莺课件

边城课件范例10篇

边城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