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怎么写13篇

2023-05-18 10:30:52

  本文向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教案怎么写”的优质文章,欢迎仔细阅读。对于每位老师来说,在上课前搞定自己的教案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们花费一定时间来准备。而教材则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教案怎么写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教案怎么写 篇2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ù) 不能(bù) 传道(chùan) 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2段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一写马的对联 :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字词解释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课后习题三

教案怎么写 篇3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案怎么写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教案怎么写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和树之间密切、和谐的关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

  2、认识刂、冫、人、灬四个偏旁。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4、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准备:

  1、字卡

  2、画有冬天和夏天小树的黑板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小树吗?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有可爱的小树的课文。

  板书课题:爷爷和小树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

  (利用亲切的对话,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寻答案吧。自己拼拼拼音,读读课文,拿也铅笔划一划不认识的字。

  (在自读时,要求应具体、到位,另外,引导自读时语言应尽量带有鼓励性。在学生读课文时,培养学生读读划划的习惯。)

  教师指导

  你有哪些字不认识?从字卡里找出来,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利用这种生字呈现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引导学生学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词辨义。

  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剩余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汇报,反馈。

  (识字的教学我采取先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习,再分组学习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先明确感受一定的识字方法,再交流。)

  认识偏旁刂、冫、人、灬

教案怎么写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教案怎么写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本篇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3诵读品味法。。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先来给大家念一段话:“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xx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中国》20xx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是一个邮递员,这段颁奖词称颂的就是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默默奉献的精神。邮递员——在过去被称为信使、信差、信客等,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带,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到农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投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创意讲谈:请用一段话讲尽可能多的作品串联起来,要有意义,通顺流畅。

  示例:余秋雨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字词注音(投影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来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纠正)

  嫉妒( jídù ) è(噩)耗 猝然( cù ) jì liǎng (伎俩)

  昏厥( jué ) 颠 pèi (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 (髦) 唏嘘 ( xī xū ) 文绉绉( zhōu ) 连声nu nu (诺诺)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

  ①信客是干什么的?

  ②信客通常奔忙于什么地方之间?

  (明确:①捎物带信的 ②城乡之间。)

  原来信客是在城乡之间替人捎物带信的一种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我这里有张招聘表,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投影表格)

  信客招聘表

  从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2)学生速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 提示:课文共五节,行文脉络是:信客是个沉重的职业——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五、合作讨论,点难拨疑:(投影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5)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4)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5)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 纽带。”

  附板书设计(投影)

  城乡纽带

  接受重托 任劳任怨 善良厚道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信客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

  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地进行赏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例句,并指导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抓重点字词、可以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作者的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示例:(投影佳句及问题设计)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老信客为什么要“躲”?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③他为什么“失眠”? 他“失眠”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把老信客因一时犯错而糟蹋了名誉的后悔、内疚、无脸见人的心理以及对他所从事过的事业的不舍的心理都包含在其中。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十分畅达。

  (2)“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设问:①“这些眼神”包括哪些眼神?②“打分”是什么意思?③“探询”是什么意思?反映了农村人怎样的心理?④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中国农村对外出谋生者的评价以及村民对城市充满好奇和想了解城市这种心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句式整齐而警辟。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设问:① “升沉荣辱”是两对反义词,它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②说农村神经系统是“长期迟钝的”,反映了农村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③为什么说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④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乡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真切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的慨叹,对信客沟通城乡,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4)“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反映了妇女怎样的心理?③而信客是怎样做的?④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质?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死了丈夫的妇女对信客猜疑、不信任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也从侧面说明信客这一行难做。然而,面对猜疑,信客却只是“柔声地汇报”,把信客那种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二、拓展延伸(投影问题)

  1、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司机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老人不是他撞的,然后才救助老人。

  讨论:(1)你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2)怎样避免发生这样怪事?

  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守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信。

  2、给信客的颁奖词(要求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格式评价信客)

  示例:一句委托,一生一世的努力,踏泥泞之路,穿梭于乡间小道。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尽忠职守,为人宽容。诚信是他的名片,耐心是他的代名词。一个信字,占据了他的一生。退而为师,桃李满天下。这就是他,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信客!

教案怎么写 篇8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教案怎么写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真正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读课题)

  2、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理解,甚至于别人的一个温暖的鼓励,心情就会很快乐,而“给予”就意味着付出、失去,那课题为什么还说给予是快乐的呢?给予是不是真的让人快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初探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这篇课文中谁给予了谁?他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在书上写一写划一划。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精读探究

  1、指名说说课文中谁给予谁?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以下部分

  ▲哥哥对保罗的给予(板书:哥哥——保罗)

  相机出示:“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学生自读,体会保罗的心情

  (2)保罗哥哥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引导体会哥哥给保罗快乐,所以他也快乐)

  (3)朗读体会体会保罗的快乐的心情。

  ▲小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板书:小男孩——弟弟)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出示:

  但是,那小男孩说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惊讶:“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1)先抓住“为什么保罗会惊讶”?带出第3节(出示),理解吃惊,为什么会吃惊(是吃惊保罗有这样一个好哥哥)读出吃惊的样子。体会保罗认为他希望什么?(相机出示第4节前半段话)

  (2)然后再来读第5节,现在保罗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

  (3)在读中想象出他说这句话时的美好心愿。小男孩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4)进一步体会保罗吃惊的原因:为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5)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感受一下小男孩子看到保罗哥哥送了保罗一辆汽车以后所产生的美好希望以及他说“我希望??”时的快乐的感觉)

  (过渡:小男孩不但立下了将来给予弟弟新轿车的希望,而且还要把这种希望亲自带给了他的弟弟,课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他的这种给予。)

  相机出示:

  不一会儿,他背着相机返回来了。他拿着那些好东西了!”

  (1)学生读 ,从他的话语中,你感觉到什么?(希望送给弟弟汽车,让他 快乐,美好的愿望)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2)从他的举动中你感觉到什么?(对弟弟的的关心和爱)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他快乐吗?现在你觉得他是为什么而快乐?(板书:给别人关爱)

  (不仅是许下一个愿望,送轿车,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给他残疾的弟弟送去关爱,送去温暖,是最快乐的)

  (4)读好这一段话。读出小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保罗对小男孩与弟弟的给予(板书:保罗——小男孩——小弟弟)

  过渡 :课文中还有谁给予谁?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保罗有没有给予谁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保罗下了车,??那位小男孩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1)你认为保罗这时快乐吗?为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讨论)

  (体会各人心中的快乐)

   四、总结深化

  1、齐读最后一节

  2、联系板书说说课文中的给予及快乐。

  3、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你就会感到快乐)

  4、教师小结:同学们,给予是快乐的,哪怕是给予有困难的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别人带来帮助,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

  再送给大家巴金爷爷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出示,读一读)

  5、这些话说得多好啊,与给予是快乐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能根据你对“给予是快乐的”的理解,也写写你们的格言吗,要注意从你们的语言中体现出给予是快乐的。(配乐,学生在情境中写,交流,实物投影出示,朗读)

  6、教师总结,深情地读“给予是快乐的”

   五、课外延伸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不需要用笔,但需要用心灵去完成的作业,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案怎么写 篇10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抓住字眼 谈话揭题。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导入 新课。在爱的前面板书:妈妈的 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遮雨的伞 滴落的泪 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3)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 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附板书: 12

  妈 清凉的风 爱

  妈 遮雨的伞 妈

  的 滴落的泪 妈

  爱 甜甜的吻

教案怎么写 篇11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教案怎么写 篇12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跳水

  逗拿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放肆追救↖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案怎么写 篇13

   学习目标:

  认识“男、女、开、关、正、反”六个生字,会写“女、开”两个生字,会说由单音节反义词组成的一些词语。会读“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地、树叶”等词语,并会用这些词语说话。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识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积累两句谚语。

   学习重点: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其中两个生字。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进入“识字加油站”

  1.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好吗?

  2.课件出示:大

  学生认读。

  师:谁知道“大”的反义词是什么?

  指名说出“大”的反义词“小”。

  课件出示“大小”,

  学生齐读。

  同样出示“上下、南北”,引导学习齐读。

  3.课件出示:男

  指名认读。教师领读。

  师:谁知道“男”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生汇报“女”。课件出示“女”,并领读“男女”。

  同样认识“开关、正反”。

  4课件出示六个词语,学生齐读。

  指导书写“女、开”

  6.师:这六个词语都是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进出,来回,里外……

   二. 字词句运用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会读?

  课件出示: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大地? 树叶? 青草? 莲花

  飞鸟? 小鱼? 青蛙? 雪人

  指名认读。齐读。

  师谁能用里面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老师举个例子: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话,师及时鼓励。

  三展示台

  师:其实我们不只可以在课堂上识字,生活中到处都能识字,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学校的哪儿有字,你认识吗?

  学生交流、展示

  师:我们走在大街上也可以识字,买东西也可以识字……我们要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好习惯。

   三. 日积月累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真棒!老师这有两句谚语,谁能读下来?

  课件出示: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学生如果读不下来,师领学生读。

  学生自由读、背。

   四. 布置作业

  从生活中认五个生字,并说说从哪认的。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分享

热门关注

委托收款协议精选7篇

委托收款协议

上班抽烟检讨书1000字模板9篇

上班抽烟检讨书

好歌歌词258句

好歌歌词

年度评优方案汇集

年度评优方案

办公家具合同范本1000字(集锦3篇)

办公家具合同范本

加油稿怎么写(热门13篇)

灶述职报告怎么写(合集13篇)

述职报告

教案怎么写精品7篇

春教案13篇

教案(实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