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例3、例4,第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7枝铅笔和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题(引导学生读题)每个人拿出7根小棒代表7枝铅笔,按照题意平均分给3个同学,也就是要平均分成3份,自己分分看,每份有几根?
教师巡视,只看学生分,暂不表态.学生分过以后,教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做示范.
教师:我这里有7枝铅笔,请你把它们平均分给这3个同学(把7枝铅笔交给4个学生中的1人,让他分给其他3人)注意分的时候应该怎样分,分的结果是什么?(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谁会列算式?(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73二)怎样用竖式计算?横式等号后面应该怎样写?(特别要使学生弄清如何写单位名称.)
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根据我们刚才分铅笔的结果,想一想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那么2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那么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枝).)
教师:这道题做到这里做完了没有?(没有,还要写答话.)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解答这道应用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它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课间活动.
3.教学例4.
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读题〕我这里有几个信封,表示口袋.现在请一位同学用43根小棒代表43个乒乓球,每个口袋里装5个,实际装一装,看能装几袋.(指名学生按照题意装小棒.)每袋装5个,应该怎样装?(学生拿5根小棒装1袋,再拿5根装l袋;装过8袋后,还剩3根.)还够不够装1袋呢?为什么?(因为要求每袋装5个,剩下的不够再装1袋了.)那么装的结果是什么?(装了8袋还剩下3个。)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应用题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着重看学生写的单位名称对不对。
让学生打开书,把例4中没有解答完的地方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l.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结果的单位是什么。
2.做第6页做一做的第3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谁会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指名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根据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算式是说把9个苹果按照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3.练习二的第1、2题。
四、本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每一道应用题之前,都要认真审题,弄清每一道题属于哪一种分法。在计算以后,要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最后写出答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568324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
一、复习引入
1.激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学生操作)
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
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动手实践,分圆.
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会分吗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
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
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巩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
(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
(3)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
问:每盘是几个?(填空)
问: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
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归纳: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出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3.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认识除号.
加法里的运算符号叫加号,减法的运算符号叫减号,乘法的运算符号叫乘号。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做除号(板书:)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2)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①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这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总数是几个?把8写在除号前面(板书:8);把8平均分成几份?(4份)平均分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2),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②教师指着84=2说明:这就是除法算式,读做8除以4等于2,(生跟读)
(3)8表示--,4表示--,2表示--,
整个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学生互相说说63=2这个算式的意义.
三、尝试练习
看黑板上的图列算式,说意义。最后一题独立列出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卡片出示除法算式63=2186=3102=5123=4读算式,说意义。
同桌或4人小组互说。
2、P76第三题看图写出算式,做在书本上。
3、根据题意,判断小猴和小猪谁做得对,谁做错了,为什么?
(1)把12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小猴123=4
(2)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小猴123=4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六、机动题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目,要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动动小脑筋,好好想一想。
(1)妈妈买来6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到几个?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教学设计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把8个圆分成2份,从学生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再把8个圆分成同样多的4份,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及时引出新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印象,进人角色.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第二层次是结合例2教学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除法算式的含义.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下面的操作练习做了示范.
组织练习时,采用操作和说理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4
用除法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堂实录
课堂背景:20xx年4月14日,嘉兴科技馆,嘉兴市第七届南湖之春新课程研讨活动
课前谈话:观察老师昨天和今天有什么变化?
一、谈话引入:
师: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会了做小纸人,老师这里有小朋友的作品,咱们来欣赏一下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1、(出示剪好的小纸人)
师:你看见了什么?
生:有4个小纸人。
2、师:还有一个小朋友剪得更多,剪了4个的2倍。猜猜有几个?
生:8个。
师:都猜8个,你是怎样想的?
生1:4的2倍是2个4,就是8。
生2:因为4乘2等于8。
生3:8里面有2个4,4+4=8。
3、师:究竟猜对了没有?大家来看看。(出示两副剪好的小纸人图)4的2倍就是8。
师:谁能把我们的发现说一遍?
生:8里面有2个4。
师:大家一齐说一遍。(同时板书:8里面有2个4)4的2倍是8,也可以说8是4的2倍。
4、师:你能不能把两个发现连起来说?先自己轻轻说一遍。
生: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二)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方法。
1、师: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小纸人(再出示6副剪好的小纸人图)这里面有几个小纸人?谁能很快说出来?
生1:有28个。
生2;有24个。
师:现在黑板上有3条信息,谁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同桌轻轻说,再指名说。
生3:第三行是第二行的3倍。
师;你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吗?
生4:她这样想:24里面有3个8,所以24是8的3倍。
师:是不是真有3个8?我们把两副图看成1个8。
生5:因为三八二十四。
生6:因为24除以3等于8。
师:谁还有发现?
生7: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师:谁和谁比?
生7;8和4比。
师:没比过的还有吗?
生8:第三行是第一行的6倍。24和4比。
师:24和4比,可以怎么想?
生9:24里面有4个6。
师:一起数一数。应该怎么说?
生10:24里面有6个4。
2、师:像24里面有6个4,除了看出来,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11:用除法表示,24除以6等于4。
师:你看懂了吗?什么意思?
生12:24里面有4个6。
生13:24里面有6个4。
生14:我还有补充,4乘6等于24。
师;把4个小人看成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4的几倍。
三、尝试运用,提出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蜜蜂15只蝴蝶)
师:你看出了什么?
生1:有5只蜜蜂。
生2:蝴蝶是蜜蜂的3倍。
师;你能不能提个问题?
生3:蜜蜂是蝴蝶的几倍?
生4:蝴蝶是蜜蜂的几倍?
生5;蝴蝶是蜜蜂的3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5:15除以5等于3。
2、(课件出示:3朵黄花,12朵红花)
师: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个倍的问题吗?
生6: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生7:红花是黄花的4倍,12除以3等于4。
师:为什么列这个算式?12除以3等于4什么意思?
3、(课件出示:840)
师:能不能找到倍数关系?
生8:40是8的5倍。40除以8等于5。
4、(课件出示:春光图18只燕子9只鸭子3只青蛙)
师:你能不能找到谁是谁的几倍?用算式表示出来,写在本子上。
学生独立写,有困难可请小棒帮忙。
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的意思。
5、(课件出示:蝌蚪图)
师:有多少只蝌蚪?
生:36只。
师:蝌蚪慢慢长大会变成青蛙,看,有4只蝌蚪变成了青蛙。(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
师:现在有几只蝌蚪?蝌蚪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生:8倍。
师:再过几天,有6只青蛙了。(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现在蝌蚪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生:30除以6等于5。
师:小青蛙越来越多,现在有18只青蛙了。(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能不能用刚才学的知识说说?
生1:蝌蚪的只数是青蛙的1倍。
生2:青蛙的只数是蝌蚪的1倍。
师:谁说得对?
生:都对。
师:再过几天,又有什么变化呢?(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蝌蚪9只,青蛙27只)你了解到什么?现在谁是谁的几倍?
生:青蛙的只数是蝌蚪的3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昨天我已经知道小朋友9岁了,老师27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你们的几倍吗?
生:老师是小朋友的3倍。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5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教学建议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11)》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尤其是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确定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比如,在教学前,我们曾通过如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过前测。题目如下:有15枝花,一个花瓶插5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4)建议用8课时教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二)学习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三、巩固练习、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实物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的第二种分法.
2.能够看一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握第二种分东西的方法一份一份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认真观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第二种分法的的含义.
教学难点
看一幅图列相应的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拍手4下,问:老师拍了几下?
2.请学生以老师拍的次数为一份,拍出2个4、5个4.
3.教师再次拍5个2后,问:谁听出来了,老师一共拍了多少下?一份是几下?拍了相同的几份?
二、探究新知
1.讲解例6
(1)直接出示例6的图
(2)问:通过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生:一共有8个苹果;每2个苹果为一份;这道题是要我们求出:一共有8个苹果,每2个苹果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3)要求:按照每2个苹果一份,在书上画一画,再把书上的空格填完.
(4)指名汇报例6
(5)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想不回答.
2.讲解例7
(1)出示例7实物图,问:通过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自己按要求在书上画一画,并把书上的空格填完.
(3)指名汇报
(4)教师重点讲解: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这时,我们就说:12里面有4个3.
(5)谁能仿照这个例子说一说,例6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在例6中,因为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分成了4份.所以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
3.归纳对比
我们今天学习这两道题与上节课学习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分东西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在一份一份的分;
(2)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都表示总数里包含着几个一份的数.
不同点:
(1)这节课学习的题目比上节课要难了;
(2)上节课时,一份数、份数和总数题目中都是直接给出的,这节课要通过看图先知道一份是几,然后再画一画,才能求出总数里包含着几个一份的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练习作业、教师作业、学生一份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数字6也来到了我们班。
课件演示:动画数字6,话外音:我是小小数字6,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数学游戏了,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师:数学游戏啊,你们敢吗?
课件演示:数字6走进了加号屋,6+2=
数字6走进了减号屋,6-2=
数字6走进了乘号屋,62=
用竖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分组计算6+2,6-2,62。请3位小朋友在座位上板演。
展示学生板演,全班评价。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游戏,再平均分成2组。(音乐:娃哈哈)
出示儿歌:6个好朋友,开心做游戏,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62=3
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呢?
2呢?表示?3呢?表示?
3.师: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师:(指板书62)62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课件演示:62=3
3
2)6
6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会有2个6?
②0是从哪里来的?
③在竖式里,除号怎么没有了?
④竖式中的2横表示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等你们学完除法竖式后就会明白了。除法的竖式比较难写,想不想学啊?
2.教师讲解并板书。
①6除以2按读除法算式的顺序,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6,第一行要留着写其它数呢。
6除以,再写除数2。指着再读一遍2)6等于几呢?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再写一遍:空一行写被除数6,2)6等于,为了美观,这条横线要用直尺画,不能画的太长哦!
师生边说边书空。
生在作业本上练写,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指板书)都是这样写的吧?会了吗?
再来一道82=,象刚才那样写一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
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板书2)8。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8,)8再写除数2,8除以2等于。
②这一步写好,我们就该求商了。6个好朋友,平均分成2组,6除以2等于几?商是3,就在第一行对齐被除数6写上商3。第一行就是留着写商的,商要和谁对齐写呢?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2: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
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9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情景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个风车,5个同学,平均每人做几个?
列式计算:305=6(个)
(2)题: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3)题:出示画片图
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183=6(人)186=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