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2500字系列

2023-05-19 12:22:09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1)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 高中数学.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地域形态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变的规律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布置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区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维持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环境条件是为人的活动提供可能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同时,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所追求的人--地协调既要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还包括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为类活动之间的协调。当然广义地说,环境条件是只既包括人类生存的外部条件,也包括作为人类社会局部群体甚至是人个活动的他人或他群活动的条件,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就是一个了解人类社会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活动的某些具体过程或内容,才会明白人类活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受到什么条件的影响。比如,不知道农业生产是什么,怎么会明白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呢?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各种人类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的基本共性进而建立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式。例如: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就考虑四个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气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们要明白,人类活动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而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人对客观环境的认知程度。而这个又与人口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有关系。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来自于高素质的人口对客观规律的高层次的认识和相对完善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科发展和解决问题就是向着最高层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当前人类的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全面而准确,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去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我要提醒两点:思考人文地理的时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二要知道这个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和等级差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结论。例如餐馆不能设在垃圾场附近;巴西迁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层针对国家均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气候凉爽才迁都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对。世界存在地域差异就是要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看待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而等级差异则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级、媒体的等级、行政管理的等级、社会群体的等级。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2)

  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的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核心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区域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面、北面、西面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并与华北地区相连接。

  特点 影响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300~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①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②可满足一年一熟;③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地形、土壤

  条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东北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②该地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

  条件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②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③使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水平;有利于绿色农业、大农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 东北地区、东北经济区域、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区别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本章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是我国“九五”规划中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其范围除了包括习惯上东北地区的范围之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自然地区之一,其范围较前两者都小,西界相当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南界约为3 200℃积温等值线。

  核心终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

  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业?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和东部山区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热、水以及土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因此,这一地区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水稻产区。但是,在东北的其他地区,随着纬度的升高,积温逐渐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

  进种植技术等措施,使水稻种植向北扩展到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类型1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答案 C

  解析 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一部分地区;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别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国第一大林区,也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上;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在分析一个区域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所处的位置,可从绝对位置来看一下它位于纬度多少到多少、经度多少至多少;也可从相对位置看一下它位于哪个半球,海陆状况如何,周围有哪些国家、地区、海洋等。然后可从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要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该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一个区域的人文特征可从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主要方面、有代表性的方面,也要注意这些特征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变式练习1 读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 ;B地适合发展 。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 ,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是 ,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 。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冻土广布 B.河流都有两个汛期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答案 (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解析 首先确定甲、乙两区域分别为辽东丘陵、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差异,可判断辽东丘陵适宜发展林业,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类型2 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是平原区农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不是发展方向。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立体开发”是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变式练习2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2)有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答案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小,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

  解析 第(1)题,气候的大陆性体现在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上,大陆性强的气候,气温的年较差会更大,降水量更少。通过图表中数据甲地的气温年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的要少。

  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过读图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纬度高,仅仅从纬度分析乙地的太阳辐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风区,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尽管甲地纬度高,但与乙城市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

  第(3)题,判定C山脉为大兴安岭,主要依据是:①大兴安岭的东侧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兴安岭的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东侧为东北平原,海拔较低。

  第(4)题,A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适合牧草的生长,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B地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区,适合发展林业。

  搞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多,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好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 B.冬小麦、玉米 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答案 A

  解析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由南向北热量在递减,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农作物品种有所不同。春小麦、大豆是位于东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冬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辽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 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土壤类型。图中A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因为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玉米已较少种植。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

  A.地形多种多样

  B.气候条件的制约

  C.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5.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答案 D

  解析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生长季较短,是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松辽平原是玉米集中分布区。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但此处还不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3)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 >课件:(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Article/Index.html>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ticle/Index.html>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矿产资源的种类和铁、煤、石油的分布

  【教学难点】铁、煤、石油的分布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手段】计算机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所学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读"一个小国是怎样致富的",了解矿产资源的作用。

  (讨论)同学们在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利用过哪些矿产资源或其制成品?

  (归纳)(展示图片)矿产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看图思考)展示 >课件:四个时期的工具图片,学生思考: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展示:不同社会阶段人类利用矿产情况的对比表格

  (小结)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矿产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如果人类不利用矿产资源,虽然也有可能生存下来,但将退回到茹毛饮血,"手"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承转)在众多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特别重要。

  (看图思考)看"世界铁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找出铁矿最丰富的7个国家及其位置: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美国。

  (看图思考)"世界煤矿的主要分布地区"地图:

  ①世界主要煤矿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②煤矿主要分布在哪两个大陆?

  ③找出产煤量居世界前位的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

  (看图思考)看"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地图:

  ①找出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②找出西亚海上石油输出的主要路线

  ③找出除中东地区外,世界出产和输出石油较多的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

  (/Article/Index.html>总结)展示"世界各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世界矿产分布极不平衡。但从资源总量来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储量最为丰富。

  (展示)展示矿产资源的利用图片

  (展示)展示"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等图片,目前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中,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使得矿产资源面临着危机。

  (展示资料并讨论)"地球矿物资源开采前景"资料,讨论"自己能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调查家庭使用的物品涉及到的矿产资源:厨房、电器、首饰等等

  2、参观钢铁厂或采矿场,写一篇观后感

  3、调查首钢的变化,谈谈你的想法。

  4、谈谈你对废品回收的看法。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5)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6)

  【教材结构】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7)

  一、教材分析

  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电子地图的概念与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盘电子地图和网络电子地图,所以本节课最好在微机室上,要保证每一个同学都有实践的机会,并熟悉电脑的相关操作。本节课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什么是电子地图及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光盘、网络电子地图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科技的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

  (2)、了解光盘电子地图的操作方法;并学会使用网络电子地图。

  2、教学难点

  熟练操作电脑,学会使用光盘电子地图、网络电子地图。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文科平行班,与文科小班相比有相当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地图知识较为缺乏,所以对于电子地图知识应充分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示学生。

  五、教学方法

  1.采用电脑演示教学,通过看图了解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

  2.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尤其是网络电子地图的运用。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将预习学案完成,并复习地图的有关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微机教室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对于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每个小组的疑惑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教学。(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现代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呢。当然传统的纸质地图也可以帮助我们,但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就要学会使用新的东西。把地图搬到计算机上,它能给我们更多的地理信息,更方便的操作,更智能化的服务。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学用电子地图。

  首先,用教师电脑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然后宣布第一个探究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由于本节课的的实践性较强,讲授新课时,首先完成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熟悉微机操作,熟悉电子地图与网络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在微机上完成独立探究任务。)

  师生共同探究一:什么是电子地图

  设问:什么是电子地图呢?

  讲解:电子地图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呈现出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电子地图除地图和地理信息以外,一般还包含有关的照片、图表等信息。

  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先通过遥感系统(RS)获取地表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入电脑,最后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处理的编程,进行二次开发,制成大家都能看懂的电子地图。我们这里需要大家掌握的只是会用电子地图就可以了。比如我们要去北京

  1、打开电子地图

  师生共同探究二:电子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

  1、选择交通线路

  2、确定后打开交通图

  3、到北京后,选择旅游景点,比如颐和园

  4、确定后可获得颐和园的相关信息

  在查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方向键来改变视野的范围,也可以通过左右键来放大和缩小对某些地区,还可以看到相应的简介。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本上介绍的上海豫园

  设问:另外,在电子地图上还可以查到我国的地形图、政区图、降水图、气温分布图……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地图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展示方式灵活多样,而且可以附加多种智能化服务功能。

  (承转)除了这种光盘电子地图外,还有一种网络电子地图,那么网络电子地图又是怎样利用的呢?我们以图行天下网络地图为例,来学习一下网络地图的使用。

  师生共同探究三:网络电子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进入网站首页

  我们选择华东地区的南京为例,点击打开南京市区图

  通过放大和缩小按钮,可以选择你想要范围,还可以通过测距按钮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如图中的蓝色线段为鼔楼到新街口的距离为1797Km,如果想去某个地方而又不知道路线的话,可以直接点最上面一排的行车路线超链接。如下图

  只要在上面的文本框内输入起止点(如草场门到新街口),那么在图上就会自动显示路线

  (见图中两红点间的蓝线),另外右边还有公交车站的站点,所以运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同样在网络电子地图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我国的任何地方,比如下图的仪征市,甚至连镇的位置也能找到:

  (承转)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地图的功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电子地图能够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呢?

  师生共同探究四:电子地图应用领域

  1、 公众信息服务

  可以查到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信息。

  可以充当 “导游”,显示出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并介绍有关内容。

  装有语音识别系统的电子地图,可以为盲人指路。

  在GPS技术辅助下,还实施对老人、小孩等移动目标的跟踪和保护。

  2、 智能交通管理

  电子地图一方面存储了有关道路的基本信息,例如道路状况、危险警告,收费地点、停车场所等;另一方面又实时接收相关的最新信息,例如交通事故发生地点、道路拥堵路段等。据此,人们可以准确选择最佳路径,节省交通时间。

  比如将电子地图和GPS结合起来还可以实现对汽车的导航

  3、政府管理与决策

  政府部门利用电子地图,可掌握所辖区域的各种信息,又助于实现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与管理 小区规划方案

  政府环保部门可利用电子地图,动态监控工矿企业的排污状况,对突发性污染事件作出快速反应。

  如对污水排水路线和燃气供给路线

  污水排水路线

  燃气供给路线。

  师生共同探究活动完成后,学生完成探究学案中的独立探究任务,主要让学生实践网络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光盘电子地图和网络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大家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掌握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其强大的功能,了解目前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

  教师在电脑中显示检测试题。主要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随着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学习也随之结束。在预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时,重点应放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上,并整体了解人类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九、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生是在微机上操作,无板书。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因此需要老师完全讲解的知识并不多,关键是演示操作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操作独立完成探究学案上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节课一定要在微机教室里上,不然教学效果会较差。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会从内心领会电子地图的优越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电脑操作等许多问题,教师应在今后多从此方面提高自己。

  十一、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学用电子地图(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初步了解什么是电子地图及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

  二.预习内容

  1. 电子地图是一种 化的地图,它展示了某一地区能够用地图表示的多种信息。

  2. 电子地图的应用领域

  ⑴ :人们可以从中查到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信息。

  ⑵ :据此,人们可以准确选择最佳路径,节省交通时间。

  ⑶政府管理与决策:有助于政府部门实现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3.电子地图的特点具有: 、 、 、 。

  4. 在使用光盘电子地图时,先打开主界面,根据所要查询的内容找出查询哪一类地图,如查询省区图,要找 图,查询气温图,找 图等。最后从中找出要查询的内容。

  5. 网络电子地图的使用首先认识 :网络电子地图,在浏览器中的显示界面划分为地图显示、操作工具、操作功能、操作结果等区域。然后查询界面:主要包括确定查询 、选择 、确定操作方法、显示查询结果等步骤。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子地图及其应用,拓展拓展学生的视野

  2、能够掌握光盘、网络电子地图的操作方法

  学习重点:网络电子地图的操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学生独立探究

  以查找北京西站至故宫的公交路线为例,利用网络地图的查找过程。

  活动提示

  本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网络电子地图查询某一具体的公交路线,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熟练使用网络电子地图的技巧。第一步:搜索进入北京电子地图的界面。

  第二步:分别在起始点和终点输入北京西站和故宫。

  [来源:Z|ks5u第三步:确定最佳行走路线。

  三、反思总结

  通过此项活动,你体会到电子地图与传统的纸质地图相比,优越性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电子地图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地图,它展示了某一地区能够用地图表示的多种信息。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电子地图及其应用领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电子地图不能通过声音与读图者交流

  B.电子地图能显示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并介绍有关内容

  C.电子地图能及时接收道路拥堵段的最新信息,为人们节省交通时间

  D.利用电子地图,政府部门可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2.有关电子地图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盘电子地图与网络电子地图的操作步骤一致

  B.光盘电子地图的操作中,点击主界面的专题图区,即可显示专题内容图

  C.光盘电子地图不能实现图形的上、下、左、右移动

  D.网络电子地图的显示界面右部显示出功能键区和专题图区

  3.下列关于光盘电子地图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点击主界面上索引图中的上海市,即可显示上海市地图。

  B.点击主界面上的功能键区,可得到气温专题地图。

  C.点击主界面上的专题图区,可得到城市街区图。

  D.中国电子地图主界面右部的显示主要是功能区。

  4.下列不属于网络电子地图查询方法的是( )

  A.确定查询对象 B.选择操作功能

  C.确定操作方法 D.点击索引目录中的图录

  5.有关中国电子地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界面图右部,显示出索引图和专题图区两部分。

  B.索引图包括中国全图、省区图和城市街区图三级。

  C.点击索引目录,即可显示行政区划、气温、航线等专题图。

  D.在某地区的地图上,点击鼠标左键和右键,可实现图形上、下、左、右移动。

  6.网络电子地图查询使用的正确步骤是( )

  A.确定查询对象、选择操作功能、确定操作方法、显示操作结果

  B.确定查询对象、确定操作方法、选择操作功能、显示操作结果

  C.选择操作功能、确定查询对象、确定操作方法、显示操作结果

  D.确定查询对象、选择操作功能、显示操作结果、确定操作方法

  电子地图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展示方式灵活多样,而且可附加多种智能化服务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据此回答7~8题。

  7.一中学生想利用暑假到青岛旅游,从电子地图上获得的信息有( )

  ①青岛的主要旅游景点 ②青岛主要景点的文字介绍

  ③各景点的乘车指南 ④某景点未来几天的旅客人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利用电子地图,可对老人、孩子实施跟踪、保护,需要( )

  A.GIS技术辅助 B.GPS技术辅助

  C.RS技术辅助 D.因特网技术辅助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熟悉网络电子地图的操作界面和功能。

  2、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和我们二中的位置,并加以标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8)

  教学设计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地理组:孙赛英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作人:孙赛英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课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和分析数据明确水资源的概念。

  2.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我国为例,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学生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2.应用相关案例,以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的形式,得出水资源及其利用等相关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挖掘学习潜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新课标要求。

  3.分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成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难点:能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教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教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用时1分钟】

  聆听和思考,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身边或者目睹的事实来开始本节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读图活动】(课件展示)

  显示“水资源卡和国家节水标志”

  【用时1分钟】

  学生说出各幅图片所代表的含义。

  图片含义依次为:

  1.水资源危机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产生活。

  2.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习目标】

  所以说,水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用时2分钟】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含义和水资源丰歉的衡量指标。

  2.能运用图表说明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3.理解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掌握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明确学习目标,为接下来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好准备。【读图分析】(课件展示)

  显示“广义的水资源和狭义的水资源”示意图,回答一下问题:

  1.概括广义和侠义水资源的含义?

  2.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呢?【用时2分钟】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回答:(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回答)

  1.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设疑】

  既然水资源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用时1分钟】

  学生思考。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展示图片】(课件展示)

  显示“世界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请学生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三者【用时2分钟】

  读图、分析数据,归纳作答。看图、感受、思考。

  1.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之间有何关系?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3.各大洲中,水资源最丰富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一个?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最丰富:亚洲;最少:大洋洲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图表展示】(课件展示)

  显示“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9)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重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学习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表来判断人口增长特点。

  【学习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①三率的计算方法: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为单位计算。

  ②三率之间的换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完成P3活动题

  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0年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人口增加多少人?

  ③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数量多少的因素:、

  ④读图1、2思考:

  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期?为什么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

  (两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增长的状况)。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2、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和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总趋势:)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数量数量持续增加数量

  人口增长情况增长增长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读图思考(图1、4)

  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柱状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读图名。

  (2)读图例,辨别柱子的颜色、长短表示的含义。

  (3)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

  2、读图思考

  (1)20xx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xx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比较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3、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4、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

  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

  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水平

  较高增长

  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增长

  讨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和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向,继而向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

  转变的因素:、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知识梳理】

  3、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

  史阶段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

  发达

  国家欧洲和

  北美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

  发展中

  国家亚非拉由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当堂检测】

  1、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B、非洲、欧洲C、非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3—5题。

  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1B、2C、3D、4

  4、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新加坡D、德国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鼓励生育B、60%计划生育

  C、15%采取移民政策D、30%鼓励人员出国

  【典题解悟】

  三角坐标图是近年高考的热门题型,它通过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表示三种不同或相同类的地理数据。判读三角坐标图的一般方法是:一定起始边。按需要读取某数据的坐标轴0值相交的另一条坐标轴即为起始边。二作平行线。要读取某点在该坐标轴上的数据,可以过这点作起始边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的交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我们所要读取的数据。

  7、下图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的是()

  A、aB、bC、cD、都不是

  8、读下表数据资料回答:

  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

  甲

  组人口数2005502501000

  死亡率0、5%0、6%2%0、92%

  乙

  组人口数350600501000

  死亡率0、8%0、7%2、2%0、81%

  (1)分年龄组死亡率甲组比乙组(高或低)。

  (2)总人口死亡率甲组比乙组(高或低)。

  (3)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

  (4)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发达国家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原因是

  参考答案

  7、B

  8、(1)低(2)高(3)甲组老年人口比重高(4)人口老龄化严重

  (疑问解答: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上表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10)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篇11)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xx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分享

热门关注

最新谈话心得范本

谈话心得

最新理赔申请书10篇

理赔申请书

小学教师简单个人述职8篇

小学教师述职

[荐]英语专业的求职简历8篇

英语专业求职简历

朋友圈晚安句子简短62条

晚安句子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4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关于教资教学设计模板2500字

教资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2500字通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2000字系列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