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课件

2023-05-21 17:11:12 等差数列课件

等差数列课件(篇1)

  等差数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普通高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的学习生活,已经慢慢习惯的高中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从教法、学法两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通过引入实例来启发学生,挺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更加形象、愉快的去学习这堂课。下面是我教学设计: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在南北朝时期《张邱建算经》中,有一道题“今有十等人,每等一人,宫赐金以等次差降之,上三人先入,得金 四斤,持出,下四人后入得金三斤,持出,中间三人未到者,亦依等次更 给,问各得金几何,及未到三人复应得金几何“。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 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 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两个数列: 0,5,10,15,20, ① 18,15.5,13,10.5,8,5.5 ②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倾听和观察分析,发表各自的意见。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那么对于以上两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

  提问: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看来,

等差数列课件(篇2)

  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

  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 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准备.如果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

  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

  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 可看作项数 的一次型( )函数,这与其图像的形状相对应.

  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数列第 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 ,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 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

  ⑥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通项公式 反映了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 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 , 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1)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 中, , 求 .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 和 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 和 , 和 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 和 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由条件可得 即 ,可知 ,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 ; ; ;….

  (4)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考察 随项数 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 的情况. 此时 是 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 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 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1. 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等差数列的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

  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 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准备.如果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

  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

  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 可看作项数 的一次型( )函数,这与其图像的形状相对应.

  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数列第 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 ,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 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

  ⑥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 反映了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 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 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 中,公差 , 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 , 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 中, , 求 .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 和 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 和 , 和 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 和 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 …

  由条件可得 即 ,可知 ,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 ; ; ;….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考察 随项数 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 的情况. 此时 是 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 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 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 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等差数列课件(篇4)

  本节课将探究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是在生活中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第2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的公式,并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使学生学会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方法进行试探,提出猜想,最后采用证明方法(或举反例)来检验所提出的猜想.其中例1是巩固定义,例2到例5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作了铺垫.教材采取将代数、几何打通的混编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数列正是在将各知识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好素材.

  1.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抽象出等差数列模型,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类数列是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数列模型.同时经历由发现几个具体数列的等差关系,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由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归纳或迭加或迭代的方式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类比,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图象特征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 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中项及性质,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并会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思路1.(直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可有意识地在黑板上(或课件中)出示几个数列,如:数列1,2,3,…,数列0,0,0,…,数列0,2,4,6,…等,然后直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了新课.

  思路2.(类比导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使学生明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一列数.由此我们联想: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实数,研究了它的一些运算与性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像研究实数一样,来研究它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运算和性质呢?由此导入新课.

  1回忆数列的概念,数列都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阅读教科书本节内容中的①②③3个背景实例,熟悉生活中常见现象,写出由3个实例所得到的数列.

  3观察数列①②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根据数列①②③的特征,每人能再举出2个与其特征相同的数列吗?

  5什么是等差数列?怎样理解等差数列?其中的关键字词是什么?

  6数列①②③存在通项公式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7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数列及其简单表示法——列表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模型,指导学生写出这3个模型的数列:

  ①22,22.5,23,23.5,24,24.5,…;

  ②2,9,16,23,30;

  ③89,83,77,71,65,59,53,47.

  这是由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得到的数列.观察这3个数列发现,每个数列中相邻的后项减前项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当然这里我们是拿后项减前项,其实前项减后项也是一个常数,为了后面内容的学习方便,这个 顺序不能颠倒.

  至此学生会认识到,具备这个特征的数列模型在生活中有很多,如上节提到的堆放钢管的数列为100,99,98,97,…,某体育场一角的看台的座位排列:第一排15个座位,向后依次为17,19,21,23,…,等等.

  以上这些数列的共同特征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师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然后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定义:这里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若前项减后项则为-d,这就是为什么前面3个模型的分析中总是说后项减前项而不说前项减后项的原因.显然3个模型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公差依次为0.5,7,-6.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这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这里“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是等差数列定义中的核心部分.用递推公式可以这样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对于数列{an},若an-an-1=d(d是与n无关的常数或字母),n≥2,n∈N_,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这是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点拨学生注意这里的“n≥2”,若n包括1,则数列是从第1项向前减,显然无从减起.若n从3开始,则会漏掉a2-a1的差,这也不符合定义,如数列1,3 ,4,5,6,显然不是等差数列,因此要从意义上深刻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数列①②③的通项公式,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列通项公式的定义,观察每一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会很快写出:①an=21.5+0.5n,②an=7n-5,③an=-6n+95.

  以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教师点拨学生探求,对任意等差数列a1,a2,a3,…,an,…,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都有:

  a2-a1=d,

  a3-a2=d,

  a4-a3=d,

  ……

  所以a2=a1+d,

  a3=a2+d=(a1+d)+d=a1+2d,

  a4=a3+d=(a1+2d)+d=a1+3d.

  学生很容易猜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n-1)d后,教师适时点明:我们归纳出的公式只是一个猜想,严格的证明需要用到后面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就此进一步点拨学生:数学猜想在数学领域中是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后面还要专门探究它.数学中有很多著名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常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它的证明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但要注意,数学猜想仅是一种数学想象,在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前不能当作正确的结论来用.这里我们归纳猜想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是经过严格证明了的,只是现在我们知识受限,无法证明,所以说我们先承认它.鼓励学生只要创新探究,独立思考,也会有自己的新奇发现.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也可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其他推导方法.例如:

  ∴an-an-1=d,

  an-1-an-2=d,

  an-2-an-3=d,

  ……

  a2-a1=d.

  两边分别相加得an-a1=(n-1)d,

  所以an=a1+(n-1)d,

  ……

  =a1+(n-1)d.

  所以an=a1+(n-1)d.

  (5)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其中关键词为“从第2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

  (6)三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它们分别是:an=21.5+0.5n,an=7n-5,an=-6n+95.

  (7)可用叠加法和迭代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活动: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实就是一个关于an、a1、d、n(独立的量有3个)的方程,以便于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通项公式相结合,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本例中的(2)是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某等差数列的项.这个问题可以看作(1)的逆问题.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求出的项数为正整数,所给数就是已知数列中的项,否则,就不是已知数列中的项.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也可做板演之用,教师只是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点拨.

  (1)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2)-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12,-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1)由题意,知a1=2,d=9-2=7.因而通项公式为an=2+(n-1)×7=7n-5.

  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

  (2)由题意可知a1=0,d=-312,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72n+72.

  令-72n+72=-20,解得n=477.因为-72n+72=-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

  例2一个等差数列首项为125,公差d>0,从第10项起每一项都比1大,求公差d的范围.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意,思考条件“从第10项起每一项都比1大”的含义,应转化为什么数学条件?是否仅是a10>1呢?d>0的条件又说明什么?教师可让学生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讨论,不要怕学生出错.

  即a10>1a9≤1?125+10-1d>1,125+9-1d≤1,

  点评:本例学生很容易解得不完整,解完此题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对公差的深刻理解.

  在数列{an}中,已知a1=1,1an+1=1an+13(n∈N_),求a50.

  解:已知条件可化为1an+1-1an=13(n∈N_),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知{1an}是首项为1a1=1,公差为d=13的等差数列,

  ∴1a50=1+(50-1)×13=523.

  ∴a50=352.

  例3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活动: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根据an-an-1(n>1)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这实际上给出了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一个方法: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的一次型函数,那么这个数列必定是等差数列.因而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联系了起来.本例设置的“旁注”,目的是为了揭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对于通项公式形如an=pn+q的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一次项系数p就是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首项是p+q.因此可以深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把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点明这点.

  解: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q)-=pn+q-(pn-p+q)=p为常数,

  所以{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

  点评:(1)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2)若p≠0,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3)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an=6n-1.问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若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解:∵an+1-an=-(6n-1)=6(常数),

  ∴{an}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a1=6×1-1=5,公差为6.

  点评:该训练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例3的内容.需要向学生强调,若用an-an-1=d,则必须强调n≥2这一前提条件,若用an+1-an=d,则可不对n进行限制.

  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答案:

  1.解:(1)由a1=8,d=5-8=-3,n=20,得a20=8+(20-1)×(-3)=-49.

  (2)由a1=-5,d=-9-(-5)=-4,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5-4(n-1)=-4n-1.

  由题意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4n-1成立.解这个关于n的方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

  即an=4n-1(n≥1,n∈N_).

  ∴a4=4×4-1=15,a10=4×10-1=39.

  1.先由学生自己总结回顾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要注意的是什么?都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在这节课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教师进一步集中强调,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是“等差”.这是我们研究有关等差数列的主要出发点,是判断、证明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和解决其他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要注意这里的“等差”是对任意相邻两项来说的.

  本教案设计突出了重点概念的教学,突出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地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因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

  本教案设计突出了教法学法与新课程理念的接轨,引导综合运用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等方法研究数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问题探索求解中,常常是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方法进行试探,提出猜想,最后采用证明方法(或举反例)来检验所提出的猜想.

  本教案设计突出了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比较优劣,换个角度观察问题,这是数学发散思维的基本素质.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迁移、组合、融合,激发好奇心,体验多样性,学懂学透,融会贯通,创新思维才能与日俱增.

  思路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数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等差数列的定义,让学生回忆这个定义,并举出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所举等差数列例子中项与项之间有什么新的发现?比如,在同一个等差数列中,与某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的和会是什么呢?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直接导入)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以及等差数列的通项,之后直接提出等差中项的概念让学生探究,由此而展开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等差数列的定义,如何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它与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3什么是等差中项?怎样求等差中项?4根据等差中项的概念,你能探究出哪些重要结论呢?

  活动:借助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先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an-an-1=d(n≥2,n∈N_),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再一起回顾通项公式,等差数列{an}有两种通项公式:an=am+(n-m)d或an=pn+q(p、q是常数).

  由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计算公差d的方法:①d=an-an-1;②d=an-a1n-1;③d=an-amn-m.

  对于通项公式的探究,我们用归纳、猜想得出了通项公式,后又用叠加法及迭代法推导了通项公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等差中项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如果我们在数a与数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三个数a,A,b成等差数列,那么数A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由定义可得A-a=b-A,即A=a+b2.

  反之,若A=a+b2,则A-a=b-A,

  由此可以得A=a+b2?a,A,b成等差数列.

  由此我们得出等差中项的概念:如果三个数x,A,y组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x和y的等差中项.如果A是x和y的等差中项,则A=x+y2.

  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与7的等差中项,也是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也是5和13的等差中项.

  等差中项及其应用问题的解法关键在于抓住a,A,b成等差数列?2A=a+b,以促成将等差数列转化为目标量间的等量关系或直接由a,A,b间的关系证得a,A,b成等差数列.

  根据等差中项的概念我们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如上面的数列1,3,5,7,9,11,13,…中,我们知道2a5=a3+a7=a1+a9=a2+a8,那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再验证一下,结果有a2+a10=a3+a9=a4+a8=a5+a7=2a6. 由此我们猜想这个规律可推广到一般,即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N_且m+n=p+q,那么am+an=ap+aq,这个猜想与上节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猜想方法是一样的,是我们归纳出来的,没有严格证明,不能说它就一定是正确的.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证明它的正确性呢?只要运用通项公式加以转化即可.设首项为a1,则am+an=a1+(m-1)d+a1+(n-1)d=2a1+(m+n-2)d,

  ap+aq=a1+(p-1)d+a1+(q-1)d=2a1+(p+q-2)d.

  因为我们有m+ n=p+q,所以上面两式的右边相等,所以am+an=ap+aq.

  由此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得到了证明:在等差数列{an}的各项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另外,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上面两式的右边相等,所以am+an=ap+aq.同样地,我们还有:若m+n=2p,则am+an=2ap.这也是等差中项的内容.

  我们自然会想到由am+an=ap+aq能不能推出m+n=p+q呢?举个反例,这里举个常数列就可以说明结论不成立.

  这说明在等差数列中,am+an=ap+aq是m+n=p+q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由此我们还进一步推出an+1-an=d=an+2-an+1,即2an+1=an+an+2,这也是证明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同时我们通过这个探究过程明白:若要说明一个猜想正确,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若要说明一个猜想不正确,仅举一个反例即可.

  (3)如果三个数x,A,y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x和y的等差中项,且A=x+y2.

  (4)得到两个重要结论:①在数列{an}中,若2an+1=an+an+2(n∈N_),则{an}是等差数列.

  ②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m、n、p、q∈N_),则am+an=ap+aq.

  例1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a6=9,a4=7,求a3,a9.

  活动:本例是一道基本量运算题,运用方程思想可由已知条件求出a1,d,进而求出通项公式an,则a3,a9不难求出.应要求学生掌握这种解题方法,理解数列与方程的关系.

  解:由已知,得a1+a1+5d=9,a1+3d=7,解得a1=-8,d=5.

  ∴通项公式为an=a1+(n-1)d=-8+5(n-1)=5n-13.

  ∴a3=2,a9=32.

  点评:本例解法是数列问题的基本运算,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教师可引导探究一些其他解法,如a1+a6=a4+a3=9.

  ∴a3=9-a4=9-7=2.

  ∴a9=a4+5d=32.

  点评:这种解法巧妙,技巧性大,需对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重要结论有深刻的理解.

  已知数列{an}对任意的p,q∈N_满足ap+q=ap+aq,且a2=-6,那么a10等于( )

  解析:依题意知,a2=a1+a1=2a1,a1=12a2=-3,an+1=an+a1=an-3,

  可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a10= a1+9d=-3-9×3=-30.

  活动:本例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正如边注所说,相当于已知直线过点(1,17),斜率为-0.6,求直线在x轴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可放手让学生完成本例.

  等差数列{an}的公差d

  C.an=-2n+12(n∈N_) D.an=-2n+10( n∈N_)

  解析:由题意知a2•a4=12a2+a4=8d

  所以由an=a1+(n-1)d,得an=8+(n-1)(-2)=-2n+10.

  例3 已知a、b、c成等差数列,那么a2(b+c),b2(c+a),c2(a+b)是否成等差数列?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a、b、c成等差数列可转化为什么形式的等式?本题的关键是考察在a+c=2b的条件下,是否有以下结果:a2(b+c)+c2(a+b)=2b2(a+c).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

  ∴a+c=2b.

  =(a2b-2ab2)+(bc2-2b2c)+(a2c+ac2)

  =0,

  ∴a2(b+c)+c2(a+b)=2b2(a+c).

  ∴a2(b+c),b2(c+a),c2(a+b)成等差数列.

  点评:如果a、b、c成等差数列,常转化为a+c=2b的形式,反之,如果求证a、b、c成等差数列,常改证a+c=2b.有时还需运用一些等价变形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例4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a、b、c,使这五个数成等差数列,求此数列.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虑:一是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一是利用等差中项加以处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一般不要给予提示,对个别探究有困难的学生可适时地给以点拨、提示.

  解:(方法一)设这些数组成的等差数列为{an},由已知,a1=-1,a5=7,

  ∴7=-1+(5-1)d,即d=2.

  ∴所求的数列为-1,1,3,5,7.

  (方法二)∵-1,a,b,c,7成等差数列,

  ∴b是-1,7的等差中项,a是-1,b的等差中项,c是b,7的等差中项,即b=-1+72=3,a=-1+b2=1,c=b+72=5.

  ∴所求数列为-1,1,3,5,7.

  点评:通过此题可以看出,应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观察,正像前面所提出的那样,尽量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开阔视野,培养自己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数列{an}中,a3=2,a7=1,且数列{1an+1}是等差数列,则a11等于( )

  解析:设bn=1an+1,则b3=13,b7=12,

  因为{1an+1}是等差数列,可求得公差d=124,

  所以b11=b7+(11-7)d=23,即a11=1b11-1=12.

  例5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千米(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前往14 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元的车费?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在这里也就是建立等差数列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找出首项和公差,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解: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 km时,每增加1 km,乘客需要支付1.2元.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n}来计算车费.

  令a1=11.2表示4 km处的车费,公差d=1.2,那么,当出租车行至14 km处时,n=11,此时需要支付车费a11=11.2+(11-1)×1.2=23.2(元).

  点评:本例中令a1=11.2,这点要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一来,前往14 km处的目的地就相当于n=11,这点极容易弄错.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a3+a5+a7=4,则a2+a4+a6等于( )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2,a2+a3=13,则a4+a5+a6等于( )

  答案:

  1.解析:由a1+a3+a5+a7=4,知4a4=4,即a4=1.

  ∴2a1+3d=13.

  ∵a1=2,∴d=3.

  而a4+a5+a6=3a5=3(a1+4d)=42.

  1.先由学生自己总结回顾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要注意的是什么?都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是如何通过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的?你在这节课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教师进一步画龙点睛,本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两个很重要的结论,一个是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一个是等差数列的性质,要注意这些重要结论的灵活运用.

  本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设计的活动主要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特别是上节课通项公式的归纳、猜想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本节课只是继续对等差数列进行这方面的探究.

  本教案除了安排教材上的两个例题外,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启发性的几道例题及变式训练.为了学生的课外进一步探究,在备课资料中摘选了部分备用例题及备用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探究,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本教案的设计意图还在于,加强数列与函数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加深对数列的理解,运用函数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而且反过来可使学生对函数的认识深化一步,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探究是愉悦的,归纳猜想是令人振奋的,借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1】 梯子最高一级宽33 cm,最低一级宽为110 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解:设{an}表示梯子自上而下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a1=33,a12=110,n=12,所以a12=a1+(12-1)d,即得110=33+11d,解之,得d=7.

  因此a2=33+7=40,a3=40+7=47,a4=54,a5=61,a6=68,a7=75,a8=82,a9=89,a10=96,a11=10 3.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 cm,47 cm,54 cm,61 cm,68 cm,75 cm,82 cm,89 cm,96 cm,103 cm.

  【例2】 已知1a,1b,1c成等差数列,求证:b+ca,c+ab,a+bc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因为1a,1b,1c成等差数列,所以2b=1a+1c,化简得2ac=b(a+c),所以有

  b+ca+a+bc=bc+c2+a2+abac=ba+c+a2+c2ac=2ac+a2+c2ac=a+c2ac=a+c2ba+c2=2•a+cb.

  因而b+ca,c+ab,a+bc也成等差数列.

  【例3】 设数列{an}{bn}都是等差数列,且a1=35,b1=75,a2+b2=100,求数列{an+bn}的第37项的值.

  分析:由数列{an}{bn}都是等差数列,可得{an+bn}是等差数列,故可求出数列{an+bn}的公差和通项.

  解:设数列{an}{bn}的公差分别为d1,d2,则(an+1+bn+1)-(an+bn)=(an+1-an)+(bn+1-bn)=d1+d2为常数,所以可得{an+bn}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则公差d=(a2+b2)-(a1+b1)=100-(35+75)=-10.因而a37+b37=110-10×(37-1)=-250.

  所以数列{an+bn}的第37项的值为-250.

  点评:若一个数列未告诉我们是等差数列时,应先由定义法判定它是等差数列后,方可使用通项公式an=a1+(n-1)d.但对客观试题则可以直接运用某些重要结论,直接判定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7+a9=16,a4=1,则a12的值是( )

  2.在数列{an}中3an+1=3an+2(n∈N_),且a2+a4+a7+a9=20,则a10为( )

  3.在等差数列{an}中,a1+3a8+a15=120,则3a9-a11的值为( )

  4.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14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

  5.在等差数列{an}中,a5=3,a6=-2,则a4+a5+…+a10=__________.

  6.已知a、b、c成等差数列,且a、b、c三数之和为15,若a2,b2+9,c2也成等差数列,求a、b、c.

  7.设1a+b,1a+c,1b+c成等差数列,求证:a2,b2,c2也成等差数列.

  8.成等差数列的四个数之和为2 6,第二数与第三数之积为40,求这四个数.

  9.有一批影碟机(VCD)原销售价为每台800元,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商场用如下方法促销:买一台单价为780元,买两台单价为760元,以此类推,每多买一台则所买各台单价均减少20元,但每台最少不低于440元;乙商场一律都按原价的75%销售.某单位需购买一批此类影碟机,问去哪一家商场购买花费较少?

  ∴a7+a9=2a8.

  ∴a8=8.

  又∵a4,a8,a12成等差数列,

  ∴公差d=a8-a4=7.

  ∴a12=a8+d=8+7=15.

  2.C 由已知得an+1-an=23,

  ∴{an}是首项为a1,公差d=23的等差数列.

  a2+a4+a7+a9=4a1+18d=20,解得a1=2,

  ∴a10=2+23(10-1)=8.

  3.D ∵a1+a15=2a8,

  ∴a1+3a8+a15=5a8=120.

  ∴a8=24.

  而3a9-a11=3(a1+8d)-(a1+10d)=2a1+14d=2(a1+7d)=2a8=48.

  4.C 设a1=14,a2=14+d,a3=14+2d,a4=14+3d,

  而方程x2-2x+m=0中的两根之和为2,方程x2-2x+n=0中的两根之和也是2,

  ∴a1+a2+a3+a4=1+6d=4.

  ∴d=12.

  ∴a1=14,a4=74是一个方程的两个根,a2=34,a3=54是另一个方程的两个根.

  ∴716,1516为m或n.

  6.解:由已知得2b=a+c,a+b+c=15,2b2+9=a2+c2,

  解之,得a=8,b=5,c=2,或a=2,b=5,c=8.

  7.证明:由已知得1a+b+1b+c=2•1a+c,化简得a2+c2=2b2,

  ∴a2,b2,c2成等差数列.

  8.解:设这四个数为a-3d,a-d,a+d,a+3d,

  则由题设得a-3d+a-d+a+d+a+3d=26,a-da+d=40,

  解得a=132,d=32,或a=132,d=-32.

  ∴所求四个数为2,5,8,11或11,8,5,2.

  9.解:设某单位需购买影碟机n台,在甲商场购买每台售价不低于440元时,售价依台数n成等差数列{an}.

  an=780+(n-1)(-20)=800-20n,解不等式an≥440,800-20n≥440,得n≤18.

  当购买台数小于18时,每台售价为800-2n元,在台数大于或等于18时,每台售价440元.

  到乙商场购买,每台售价为800×75%=600(元),作差(800-20n)n-600n=20n(10-n),

  当n=10时,600n=(800-20n)n;

  当n>18时,440n

等差数列课件(篇5)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2。 0。70,0。71,0。72,0。73,0。74……;√ d=0。01

  4。 1,2,3,2,3,4,……;×

  5。 1,0,1,0,1,……×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C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最低一级宽110c,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3、若数例{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an ,(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中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2张(内容见下面)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  等差数列定义: (n≥2) 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2) 推导公式: (ⅱ)讲授新课 师:先来看这样两个例题(放投影片1) 例1: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 , ,求首项 与公差 例2: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为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1.  解:由题意可知 解之得 即这个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是3。 或由题意可得: 即:31=10+7d 可求得d=3,再由 求得1=-2 2.  解设 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 a1=33,  a12=110,n=12 ∴ ,即时10=33+11 解之得: 因此,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47cm,54cm,61cm,68cm,75cm,82cm,89cm,96cm,103cm. 师:如果在 与 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 ,a, 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由定义得a- = -a 即: 反之,若 ,则a- = -a 师:由此可可得: 成等差数列,若 ,a, 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 与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否和风细雨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 生:结合例子,熟练掌握此性质 师:再来看例3。(放投影片2) 生:思考例题 例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 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 (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解:取数列 中的任意相邻两项 与 (n≥2), 则: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 是等差数列。在 中令n=1,得: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p=q,公差是p.看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 是常数。 (ⅲ)课堂练习生:(口答) (书面练习) 师:给出答案 生:自评练习(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概念:等差中项 另外,注意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 二、1.预习内容     2.预习提纲: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简单应用。 教学后记

分享

热门关注

七夕收到礼物怎么发朋友圈说说搞笑

七夕收到礼物搞笑说说

父亲节的贺卡(经典73句)

述职述廉(实用12篇)

述职述廉

幼儿园世界读书倡议书(精选8篇)

幼儿园世界读书倡议书

移风易俗方案14篇

移风易俗方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有哪些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什么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方法详解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精品]等差数列教案2500字精选

等差数列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

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