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学习(篇1)
学习部是学生会重要的活动部门,承担着建设校园文化、引领校园学术风尚的重要责任。在新的一学期里,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学期的工作,履行部门职能,特制定以下的工作规划。由于本学期工管系专业分班和本学期的文明班级评选活动,所以本部门在今年的工作重心是关于纪律和学风的建设。
1、整顿学风
1)召开部内工作例会(每两周一次,紧急情况除外),分配近期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位部员;
2)召开学习委员会议(每月一次),交流讨论班级的学习和上课状况,对班级的近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计划。
2、营造良好校园学习环境,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困难。围绕校风、学风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及时提供考级考证考研等相关的信息。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以“学习无处不在”为理念,继续开展各种科学竞赛、展览、专业知识讲座、报告会、公益辅导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为了凸显学习部的部门特色及其不可替代性,我们将充分调动部门内成员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开发出更加符合部门特色的创新项目。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尽可能地将这些付诸实践,
努力开创能够得以延续的活动。
4、合作交流,做好本职,树立形象
1)继承上学期的良好基础,本学期学习部要一如既往地积极与学生会内其他部处合作,加强集体意识。树立学生会的整体形象,把学生会的工作做好。
2)做好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向同学们传递教学信息,也将同学们的意见和情况反映给教学部门。
3)归档整理保存各项文件和活动资料。将活动策划书、总结书、活动记录等各项资料整理归档,以供日后借鉴经验改进工作。
以上是本学期学习部的计划,在活动的开展中还将会有具体的创新和改进。争取做到让所有人满意。我相信在我们的团队里定能取得很大程度的进步,得到校与系师生的认可。当然也希望主席团能为我部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与帮助。
美好的时光往往短暂,即使再不舍,时间的脚步依旧稳步向前。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我们学习部会在本学期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术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参与活动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真正做到活动服务同学,同时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凸显学习部的部门特色,体现部门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展望20xx年的工作,我们满怀着激情,充满着希冀!相信自己,我们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
计划学习(篇2)
尊敬的教授: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份申请中向您介绍我的学习计划。我非常认真地考虑了这个学期的所有课程,并设定了合理而严谨的学习计划,以便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增强自身能力。
我的每天计划包括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到图书馆学习,中午吃午饭,下午一点开始自习,晚上七点到九点参加课外活动和跑步健身。我将每个星期的周六留给自己,用于阅读、休息和社交活动,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我还有一些特殊的学习计划,例如参加线上学习课程、加入志愿者团队、阅读相关书籍和参加全球青年峰会。我相信这些活动不仅会促进我的学习,而且会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感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我认为我的学习计划是完整、有序、严谨的,我很期待在未来的季度中,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计划达到更高的成就。
此致
礼敬!
XXX
计划学习(篇3)
一.活动目的
为使大一同学以良好的姿态开始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跨越迷惘的鸿沟,为之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和经验,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明白之处,并给予有效的建议,以在学年伊始便拥有良好的学习风貌和氛围,使外院的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特开展此活动。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xx年9月29日晚7:00
地点:各班教室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活动形式:讲座与讨论相结合
活动内容:
1.由大一各班自行请老师或大二、大三学习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各班作经验介绍;之后大一同学提出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问题,老师或高年级同学作答;
2.活动期间穿插文艺节目(至少两个);
3.每班在学习经验交流会后交心得体会。
四.活动流程
1.主持人介绍此次活动目的,介绍到场的嘉宾;
2.老师或大二、大三同学进行个人学习经验介绍;
3.大一同学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
4.文艺节目表演;
5.主持人致结束词,感谢嘉宾的到来和经验介绍,对交流会的效果进行总结。
五.活动测评
以每个班的交流会综合效果为依据,给各班评出分数
人员安排:由学习部干事到各个班级监督并评分
评分标准:共50分,由五个部分组成,打分保留一位小数。
1.出勤情况(10分) 缺勤1人扣0.5分,若由特殊情况请假者必须有假条;
2.会场气氛(10分) 板报及装饰是否有特色,气氛是否活跃,同学们是否认真听取讲演并作记录,提问环节的互动是否活跃;
3.文艺节目(10分) 要求至少两个文艺节目,节目是否有较高的质量,是否带动了全场的气氛;
4.最终效果(10分) 学习经验交流会的综合效果,即总体上是否达到目的,真正解决了同学们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5.心得体会(10分) 以每班所交上的学习心得体会数量及质量为标准。具体为1-5篇得5分;6-10篇6分;11-15篇7分;16-20篇8分;21-25篇9分;26-30篇10分。
六.奖项设置
1.根据各班级最终得分(现场得分+心得体会得分)评出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班级前三名;
2.针对优秀心得体会设置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获奖作品将在五教大厅展板公布五天,并上传至学习部博客。
七.注意事项
赛前准备
1.赛前宣传 通过各班学委在班上宣传;在五教大厅张贴海报。
2.9月26日下午6:30召开干事和学委例会安排经验交流会相关事宜(干事:安排各自在交流会当晚监督和评分所在的班级;学委:交代清楚交流会会场布置、嘉宾邀请、问题准备等相关事宜;学委于当晚交各班固定教室所在地点)。
3.与纪检部协商好,周二晚晚自习改为交流会。
赛时
1.交流会总负责人去各个班级察看各班开展情况和效果;
2.邀请宣传部合作,进行各班交流会的报道及照片拍摄;
3.在场的学习部干事、交流会主持人、班级学委要注意维持纪律。
赛后
1.赛后效果宣传:在五教大厅展板展示优秀交流会心得及精彩照片和相关报道;在校园网上发出关于外院学习经验交流会取得效果的相关报道。
2.活动的书面总结。
八、经费预算:饮用水25元,宣传资料五元,礼物50元。
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xx年9月20日
计划学习(篇4)
一、实习时间,地点 xx年7月6日------xx年7月13日;上海,建筑专业大学生城市规划参观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
参观上海市人民广场,上海市博物馆,上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市美术馆,南京路步行街,外滩,同济大学老校区,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徐家汇商业区,静安寺广场,静安寺公园,上海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上海科技馆。
三、实习目的
1、 了解城市设计,博览建筑特点,步行街景观设计;
2、 了解校园规划特点,教育建筑特点,体育建筑特点,分析其功能分区,平面组合特点,体型组合及结构方案;
3、 分析商业建筑特点;
4、 了解城市交通换乘系统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及共享空间;
5、 归纳分析超高层建筑特点,城市大型商业广场布局及平面组成特点。
四、实习意义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体系在现有体制下规划和管理开发区达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我们对城市和区域规划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城市现状,对城市总体布局和总体规划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了解到不同类型建筑在发展战略和实际开发所考虑因素的众多不同,了解了不同的规划特点,建筑特点。更深刻的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平面组合,体型组合等因素对建筑的功能,美感和使用的重要性。
五、实习结果与分析
上海市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在上海的宏观规划和其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实习报告《建筑专业大学生城市规划参观实习报告》。了解上海自身建筑的特点,规划方案以及与周边环境城市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1、 校园规划特点及教育建筑特点
通过对同济大学的各建筑教学楼的参观与分析,总结出,对于教育建筑的功能分区主要在于其佛那个能使用的要求,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同时还对主与此。内与外,闹与静等方面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部分居于主要部分,置于主要地位也是有利地位,办公室次之,辅助部分再次之,三者在功能区分,有明确的划分,以防止干扰。但这三部分之间,还保持一定联系,而这种关系,在按功能区分明确的基础上加以考虑。在建筑体型组合上多为立方体与长方体等简单几何体的组合,内部空间在一定的次序中灵活多变。体型简洁,外形质朴而内部布局自由又不失严整。建筑功能和交通流线明确。平面采用分隔性的空间组合形式。
2、 体育建筑特点
在上海参观的主要体育类建筑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从这两幢建筑的外观上对体育类建筑的造型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是以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平面为基本形体向外扩张,给人壮观、严肃、朝气、活力、蓬勃向上的积极感受。体育馆的席位,常沿着比赛四周布置,有利于群周沿观众厅周围疏散。而规模较大的体育肩周,常常设有分区入场、分区疏散、集中或分区设置出入口的方式、在体育建筑这种需要重视人流疏散问题的建筑,常采用平面或立面两种方式的体系组织疏散。体育建筑,有的平面采用综合大厅组合形式,摆脱建筑空间的封闭性和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具有环境开敞通透,使用机动灵活,空间利用紧凑,流动方形自然等特色。有才蚕蛹观演性的空间组合方式,以大型空间为主,穿插组合辅助空间。
3、 商业建筑特点
商业建筑在造型上活泼多变,富有创造性和娱乐性,色彩鲜明,造型优美,在空间的组合上复杂多变,内部空间紧凑合理,注重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穿插和隔离;功能分区上主次关系明确、合理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商业建筑的空间里更能体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与分割的对立统一的观念。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从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势、比例、色彩等都有所体现,比较强调人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