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0篇

2023-05-23 13:16:28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你在使用参考范文方面有多少经验?范文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写作时可以将很多范文引入文章中,栏目小编就搜索到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希望你能够学习和参考,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1

  近日,在韩家房村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对比读了《求是》刊发的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有感触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真懂农民、真懂农村!每句话,都把准了脉、指准了方向,我想结合这一段时间农村工作和生活,聊一聊我的部分感受。

  贫困户的苦

  来的前两周,走访了村里所有贫困户。扶贫到现在了,剩下的这20来户基本是难啃的骨头。贫困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共性问题是家家都有长期患病者,有的甚至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叠加到一起,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习近平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是个别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以为然。患脑梗的孤独老人杜玉堂200元/月低保钱用来吃饭、吃药,生活异常艰难,穷点不怕,怕有病走访中,发现多名村民患有干燥综合征,我联系了北大三院风湿免疫科的专家进行了远程视频义诊,跟村干部着手在村里开辟医学知识和医疗报销流程等方面的科普专栏。深切感受到贫困户的苦是心苦,是面对重大疾病、丧失劳动力的无力感和绝望感,虽然有大病医疗救助,但是获得救助的比例相对比较小。

  镇村干部的累

  我第一次到镇上报到,看到镇党委副书记在整理档案,我错以为组织干事;镇党委李书记累病,还未痊愈就返回岗位;韩家房村书记兼任三职,既是乡里的公务员又是两个村的书记;村主任一边养着100多头猪,一边为村里的事务跑前跑后;村妇女主任从来都是任劳任怨主动入户做工作,方便那些家里忙或者腿脚不灵便的村民们。大部分镇村干部积极、诚恳地默默付出、尽职尽责,维系着最直接的干群关系,维护着我们最基层政权的运行和村级自治组织的运转。镇村干部的累,正是踏实作风和谋求发展的行动写照。习近平说谁的娃谁抱,只有把村当成自己的家、把村民当成自己亲人,跟镇村干部一起艰苦奋斗,才能真正融入、学习和锤炼。

  村集体的难

  走访村民、与村干部谈心过程中得知,村集体除了上级转移支付,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村干部的工资和村民劳务补贴已经欠了很多年。没有集体收入,村两委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导致外出打工村民增加,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更无法兜底一些没有自理能力的深度贫困户。多方联系河北、义乌、广东等地的制造业项目,均因本地缺少产业基础导致成本太高,无疾而终。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就业和发展,是摆在面前真真切切的现实问题,第一次,我领会了攻坚二字的深刻内涵。

  我们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如何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8月31日,山西省中央单位驻晋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召开,各单位介绍了经验做法。每个中央单位的扶贫因负责领域和资源不同而带着鲜明的特点。比如:证监会扶贫侧重于资本市场运作,科协扶贫侧重于专家引智,国企扶贫侧重于资金投入和内购内销等等,我们共青团扶贫,有什么呢?

  我们有情怀!在村里,村民都对我们历届扶贫干部交口称赞:我家门前这条路是某某修的;某某常来我们家看望;我家老头的病是某某帮忙联系北京的医院;我们家大棚是某某找来技术人员给指导的;某某带领我们村发展经济作物我能感觉到村民对团中央扶贫干部的认可,更感觉到对团中央的感情。习近平说: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这种情怀就是我们扶贫的内生动力,让历届扶贫干部能沉下去、扎到底。

  我们有青年!每每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青年,多次跟灵丘团县委书记和创业青年们商议和研究,总能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他们既了解本土又充满创新活力。我们经常说,要让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我却体会到了想起青年、找到青年、依靠青年的甜头。

  我们有制度!全团实行4+18+41+100制度,在我任职以来的短暂时间里,给予我莫大助力。在了解农产品电商方面,我求助的是去年大调研期间联系的创业青年1+100微信群;今年我的4+1基层报到点是小米集团,已经就扶贫工作对接多次,愿意开展多方面的公益项目,对我村农产品进行内购改革后一系列制度落地开花,共青团和青年联系愈发紧密和通畅,成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抓手。

  我们有团团!上周,光华基金会给予我村冬季扶贫物资已经到位。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2

  书中叙述,在陕北梁家河要过五个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过关的过程,是自己挑战和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自己升华的过程。这种过程中,必是有一种精神再一直支撑的。在老三届知青当中,习近平“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眼看着一起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一点也没有彷徨。读后感·这样淡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他已经把心留在了延安,决心无论自己的境遇怎样,都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我工作在基层社区,服务最基层的群众,直接面对的是社区里的居民、百姓们,和当时身处梁家河的习近平相比,我深知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更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不忘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读完这本书,对我干好工作,有了很大启发。

  相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3

  一是心真爱党,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去下乡插队,创造了当年知青三最,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是所有知青中在农村待的长的极少数人之一。而且当时他的父亲在洛阳下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到了农村,丝毫不减对党的忠诚,几次打报告申请入党,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申请书中的承诺。如一位朋友说的: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是这样一种现实,他的思想和情绪,处于稳定而且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

  二是意真为国,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陕北插队,对于青年的习近平而言,在大队工作就是为国工作,从一个16岁的少年到村里的支部书记,应该说不论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已经明显成熟和自信,对于当年的习近平而言,如何带领大家改变梁家河村的面貌才是他真正发自内心想发干的,于是乎,给中国农科所研究院写信搞科技种植,到县制种站学习良种知识,带领村民打井、组织办沼气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当年的梁家河村,更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一大批人,正是因为当年最基层的社会实践。打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为国扎根基层的厚重之基。

  三是情真为民。当年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可以知道,更可以看出,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应该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应有之义,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艰苦岁月中,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做了那么多的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思考和观察,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也正因为他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当过县委书记,他关心三农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对农村情况很清楚,所以精准扶贫这个国策现在做到了,尤其是强调干部责任到位,真是抓到了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发展道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认识,就是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个实录中,对于我个人增强四个意识发挥了正能量,并且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4

  习近平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劳动,当时的政治身份是不好的,但老区人民没有因此而嫌弃他,而是关心帮助爱护,可能是出于对毛主席的敬仰和爱戴,也处于他们淳朴的人生境界,爱人,爱世界,世界才会爱你,朴实的梁家河人不会预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七年的习近平。村里人都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是个“好后生”,现在听来可能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想想当时的情形,墙倒众人推,而这些朴实的农民用淳朴的心接纳了习近平总书记,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被误解被压抑的孩子的心灵来说是多么可贵。1973年那里的农民积极拥护支持这个连共产党都不是的年轻干部领导的整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这是习近平第一次从事政治工作,再后来担任梁家河村书记,老百姓也是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这样的知遇之恩也坚定了习近平以后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里体现的淋漓精致。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5

  最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备受青年喜爱,我作为其中一名读者也认真的学习与拜读,该书即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书中以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带读者穿越回陕北下乡的七年时光,与年轻时期的总书记一起过“五关”,一起成长转变、坚定理想、保持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受“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书中尊重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面叙述不满16岁的总书记从少年的犹豫彷徨时期,一点一滴成长成熟,有了人生目标,转变为一个充满信心,愿意全身心投入到群众奉献工作中的有为青年。身边的朋友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青年立志的标尺、人生航行的方向,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使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插队生涯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他。可以说这段插队的经历是永生难忘的,在他现在的一些治国方针中可以看出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上山下乡了,但是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当前的事情,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扎实干事创业,做一个有思想,能吃苦;有理想,敢拼搏;有担当,肯奉献的有志青年。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6

  主席的青春指引我奋斗的方向——《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感想1500字:

  这本书是我还在部队服役时阅读的,至今还对我产生着深远影响。记得当时在部队生活节奏之快,训练强度之大,环境之严肃让我难以适应,差点出现思想问题。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恶劣艰苦环境下,依旧坚定的思想信念,刻苦磨炼、敢为人先的大气概。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给我勇气,让我直面困难;给我动力,激励了我成长;给我信心,哪怕人生再多风浪。

  《七年知青岁月》主要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这本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立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更是我们公安队伍提高本领、强化担当、表率作为的行动标榜。

  读这本书,对当时别人哭着,而习近平总书记是笑着踏上陕北的火车、考大学受阻但却从来不骄不躁、即使入党不顺利,依旧坚持反复申请、以坚定意志过“五关”……等等太多的细节触动不已。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7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生动的故事详实的细节记录了总书记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蕴含着信仰、真理和人格的力量。这使我深受启发。

  有追求。做为党建工作人员,如果对基层党建知识学不深、学不透,是无法开展工作的,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在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弊端,如果有学习的尽头,有工作的方法。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如果不学习,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

  爱学习。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自学,集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办实事。要时刻铭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时时刻刻会把我们记在心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棘手的问题,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建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只要是村民需要的,我们都要去想去办。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乡镇干部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

  要把丰富人生经历与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决定了他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一是感情最深。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这种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每个层级都历经几年,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他心中清清楚楚。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和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的天地中,与学习“无字天书”同步进行的。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8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告,大会的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期党对全体党员的要求,也是党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梁家河的“三个最”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牢记使命,克服农村生活的“四大关”,努力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充分发挥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为成为“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是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他人生最艰苦的时期,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为群众、为基层做些实事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牢记于心的使命,即使放弃难能可贵的高考机会,也始志不渝。这一段虽苦尤甘,忧戚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

  二是对国情有着清楚的了解和判断。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最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陕北地区锻炼,亲眼目堵了“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亲身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苦,“老百姓只能吃糠窝窝”,住人畜混杂的窑洞……,在七年的峥嵘岁月中,扎根农村,深入基层,使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群众有了最直观、最深入的了解,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进一步坚定了他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

  三是思想和阅历积淀了最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善读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劳动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9

  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如果村民觉得他有错,请村民指出来,他一定会改;如果他说的没错,那么就要求村民不打折扣的执行。从建沼气池到挖水井再到打坝地等,都体现出他敢做敢当的作风。在梁家河大队的时候许多工作在当时都是创新型的,如建沼气池,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及代销店,是就业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没有代销店前,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需要一天时间来回,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率。代销店营业后村里先统一去采购,村民再各取所需,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更方便村民。这些创新都是他通过读书,然后知行合一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日常生活中,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外,要勤于读书。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90后站在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风流人物”。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国有企业员工应有的贡献。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10

  通篇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一个人不说“近平从不放弃学习,从不放弃读书和思考,喜欢写东西,讲的实在”。“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

  ”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总书记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学习方法要辩证高效融会贯通。

  更体现在他在梁家河、文安驿公社的实践工作中,讲道理人信服;做思想会鼓动;开展农村工作学以致用,有方法,而且能科学高效,那是农村的“现代企业管理”,为总书记三轮摩托换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而拍案叫绝,那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读书使人进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员,常常倡导“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常常工作忙为借口,碎片化的时间不会利用,喜欢简介快餐文化,工作浅尝辄止,绝对是“梁家河的老农民”,保守僵化不变通。

  可以说总书记给我们树立了在逆境中学习的楷模,用行动教会了我们读书的方法。让我理解了怎样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唤醒我少时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

  通篇感慨最多的就是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作为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身负“黑帮子弟”的屈辱,面对300人口龙入浅滩的穷山沟,艰难困苦的“过四关,”八份入团十份入党申请书的忠诚,不搞形式主义的为民办事,高效办事,执着办事!真正做到“只有窑洞里的一盏煤油灯闪着亮光”!理解《战争论》中的“慧眼”所指,总书记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扎根农村,做黄土地的儿子,走父辈的革命道路,实践历史的宏伟背景,做到了《孟子》中天降大任的要求,实现了《礼记.大学》中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推己及人,之所以喜欢这本朴实无华的书,之所以对总书记人格魅力的喜欢,是因为常常自诩我们这一代是“吃过农村生活的苦,享过改革开放的福,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悟透历史发展的潮流”,两相对照,我们的认识还远远在路上。

  从小长在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供销社,挑担、打井、磨面挣工分,集体修水利,沼气池,派饭派宿,煤油灯、工余常常读书的青年,拉嗓子的粗粮。读书时朝圣过延安,喜欢书中亲切的陕西口音,交往过延安朋友。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更有地主成分靠学习和写作改变命运的表哥做身边榜样。改革开放成就就了万千家庭的幸福,高考、知识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我们就是党领导的创新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最大受益者。所有这些,离不开总书记在比我们更加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接地气、解国情、近人民,知甘苦”,见微知著,心系天下,有了报告中真情实意的“振兴乡村战略”。再回到自己身上,大局意识不够,很长时间“思想关”没过,外部环境、社会风气左右自己的观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看作现实中得“梁家河”。总书记的精神境界,总书记的农村实践,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党的宗旨的最好写照。

分享

热门关注

作业没完成好检讨书9篇

作业检讨书

违反宿舍规定检讨书精选

违反宿舍规定检讨书

创新评语10篇

创新评语

自相矛盾课件

自相矛盾课件

中班幼儿育儿心得(精选15篇)

中班幼儿育儿心得

七年级差评语10篇

七年级差评语

[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10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操行评语9篇

七年级操行评语

看《史记》有感10篇

史记有感

看《传承》有感10篇

传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