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课件

2023-05-23 17:15:30 地形图课件

  我们一起来了解“地形图课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分享给你的朋友。针对课本中的核心教学内容,老师们需要独立设计并完善教案课件。教案的编写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力保证。

地形图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地形图课件 篇2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接着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

地形图课件 篇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高峰叫什么?。。(根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4页,找出两个概念:1.海拔;2.相对高度 [板书]1.4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教师讲述]在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不是到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一样的呢?当然不是。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米是以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板书]1.海拔 2.相对高度

  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教师讲述]从上面的示范再套入到真正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释)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能用其他单位。(引用错误示范提醒学生)

  [教师讲述]让我们再回到刚才所讲的故事,看看这两个空分别填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刚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讨论山体的地形。[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书本24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板书]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讲述]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概念。。回答得非常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面的线全部都是将相同高度的各个点连接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相同高度的点。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就是一圈套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用道具演示山体投影(山顶的高度并不是跟该等高线统一高度)[转承]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如150米,2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师讲述]我们先来看怎么样识别坡度?展示PPT,我们可以知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越疏坡度越缓,(黑板画稀疏密集程度不一样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选择最佳爬山路线)

  [转承]我们现在看的是比较正规的一些椭圆和圆形,那么是不是就只有这些地形了呢?很明显不是的,还有其他等高线形状各不一样的地形图,像我们之前看到的里面就有,那些又是什么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些地形部位。(展示PPT解释各地形部位)通过上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地形部位都有这样的特点,请看大屏幕(注意山峰和盆地的比较,山脊和山谷的比较)A.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B.向低凸出是山脊; C.向高凸出为山谷; D.两峰之间有鞍部; E.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教师讲述]了解了等高线之后,我们今天还有最后一个概念要认识,高山是一直往上发展的,那么有没有向下发展的呢?就像我们的房子一样,我们来上课要上楼梯,有些人还有地下室。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个往下发展的地理事物,叫等深线,刚才已经学习了等高线,那么等深线又是怎么样的?大家看到书本26页,给大家三十秒的时间,待会告诉我答案。[板书]3.等深线

  [教师讲述]根据已有等高线概念解释等深线。

  下面有个活动,大家课后可以回家完成,下节课我们将分层设色地形图,请同学们回去好好预习,我们下个星期再来讨论,下课!

地形图课件 篇4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1)计算:tan ª=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演示动画 动画演示等高线(高度相同的所有点的连线)地形图的形成(2)游戏:以手为山地,在手上画等高线。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图并展示。运用地形图进行对比,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如何来表示各种地形

  如图:

  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 盆地: 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是两个山顶之间的最低处,两个山谷之间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陡崖:等高线重叠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①选“点”:气象观侧站、疗养院。

  ②选“线”: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

  ③选“面”: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开辟梯田,工业区和居民区。(1)水库、坝址的选择: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①库区: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在“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

  理由:库容大;集水区域的面积大 ②坝址:峡谷地段。

  理由:工程量少,投资少。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 m B.55 m C.60 m D.65 m(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 m B.40 m C.65 m D.90 m

  (2)港口码头的位置: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阔深的避风港湾

  右为某海湾附近等高线、等深线图,该区域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读图判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最适宜建港口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引水线路:

  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五、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1)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题目要求,在要作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作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剖面线。上图中上半部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AB横线是要切开地表的剖面线。

  (2)确定比例尺。一般来说,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垂直比例尺应视图中地形的起伏状况而定,一般来说,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适当放大,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几倍,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势起伏状况。

  (3)建立剖面图坐标系。

  ①确定剖面图的水平基线。因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一般保持与原图一致,因而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②确定坐标纵轴的高程。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但图上高程的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标出各高程的数值,并通过各高程点作平行于剖面图基线的高程线。

  ③找出等高线地形图中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量出各点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转绘到剖面图基线的相应位置上。

  ④通过转绘到剖面图基线上的各点作垂线,标出各垂线与相应高程线的交点。

  ⑤把各交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并在曲线内画上阴影部分,以更加清楚地显示剖面的起伏状况。

  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擦去垂线的痕迹,一幅完美的剖面图就完成了。

  通视问题

  (1)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形坡(坡向下凹),反之则为凸形坡(坡向上拱);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凸形坡视线常被阻挡,通视状况较差。

  (2)利用地形剖面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实际地点的通视情况。

  如下图,从A点观察,C点到D点的山坡以及B山北坡 通视情况良好,而阴影区表示不可通视的地区。

  八、【板书设计】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

  读某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和剖面图及其河流水量变化图(1)图中的水库大坝选择的地

  形条件 这样选

  择的理由是。

  (2)大坝的设计与建设需考虑 的自然条件是(3)按照图中的大坝设计(若

  图距为0.8㎝),坝长和

  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大约是、(4)在图中绘出水库淹没的最大范围

  (5)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火车车辆的是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图中的铁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地所在的

  省区简称是A、鲁 B、浙 C、青D、吉

  (1)峡谷 建坝工程量小,同时上游又有较广的集水区域(2)流域内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状况;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坝址所在地的地质条件(3)72m 50--100m(5)G 因为G地到H点之间没有地形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9)B 某山区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边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过H处的车辆是___点。(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判断,并作简要说明。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十、【教学反馈】

地形图课件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一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

  【激疑导趣】(课堂时间:分钟)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板书: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四、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五、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

  。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形图课件 篇6

  1.读某地区年等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10分)

  (2)近日德国多家媒体披露了一项宏大的能源项目,德国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业将联手在图示地区建设一个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以向欧洲提供电能。试分析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6分)

  (3)该地区城市中人们通过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降水多于郊区,这对城市与郊区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影响说明原因。(4分)

  【答案】

  (1)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递增。

  原因:南部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少;自南向北,气候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晴朗天气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增多。

  (2)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能量多;靠近欧洲,市场需求量大。

  (3)城市的太阳辐射量要低于郊区。原因:城市的阴雨天比郊区多。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的等值线总结规律。读图可知,图中等值线自南向北数值越来越大,且基本与纬线平行。影响太阳能强弱因素有纬度、天气、昼夜长短等。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少,北部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多。

  (2)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能源、市场等。该区域太阳能能源丰富;从社会经济因素看,靠近欧洲,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城市太阳能辐射比周围弱的原因从城市热岛效应、空气尘埃等方面分析。由于城市温度较郊区高,且多尘埃(凝结核丰富),气流上升,多降水。

  考点:等值线分布规律及原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热岛效应

  读某值线图,图中数值a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位置

  B.沿岸暖流

  C.地形因素

  D.夏季风影响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等高距为l00米,则①坡的朝向为()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3.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C.②处为山脊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得好

  4.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

  B.②处易出现锋面

  C.③处降水较多

  D.该地区天气晴朗

  【答案】

  1、C

  2、D

  3、B

  4、B

  【解析】

  试题分析: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图中数值a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等高距为l00米,图中数值a

  13.若该图为等高线图,图中数值a

  4.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图中数值a

  【考点定位】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等高线图判读,坡向、阴坡、阳坡的特点。常见天气系统及特征。

  【名师点睛】同纬度地区,影响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沿海地区有洋流影响,夏季风影响,凸出方向与风向应一致。山谷地形谷地北侧是阳坡,谷地南侧是阴坡。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东南风影响,谷地北侧是迎风坡,降水多。低压槽处易形成锋面。

地形图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简略,可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本节课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底和坡度陡缓;了解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态。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遇到的地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三图;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植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识别山体部位。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估算海拔。

  5、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二、说教法选用

  1、“海拔和相对高度”。通过提问:为什么楼房河人说西岱顶的高度为800多米?而我们却说西岱顶的高度为1544米?从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高度?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2、等高线。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绘完等高线后重叠成山地模型。并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制作山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动手操作法)。

  3、判读坡度的陡缓与估算海拔。

  通过(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识别山体部位。

  多媒体演示以及山体模型(演示),经过(讲练结合法)完成目标。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动手根据等高线制作山体模型,对照山地模型和五种山地地形形态,比较和归纳“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的特征,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坡度的陡缓,问题探究,讲练结合等。这些都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难点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我们家乡著名景点西岱顶去旅游(播放西岱顶自认风光视频)。刚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西岱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状态呢?那么,我们又怎样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平面图上反应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出示想一想,七年级刘涛同学从老师那里知道西岱顶的主峰是1544米。可是刘涛暑假和同学到西岱顶去旅游,楼房河小学的袁宁却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西岱顶主峰只有800多米。这下刘涛就不明白了:同样是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高度?你能不能帮助刘涛解答这个问题?设置悬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1)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的不同(课件出示课本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

  (2)教师讲解概念。

  (3)回归解决生活地理问题:西岱顶的两个高度分别是什么高度?

   三、等高线地形图

  根据海拔承转到等高线地形图

  (1)演示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动画,由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以及什么是等高线。并由此引出等深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动手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山体模型。

  (3)问题探究:

  估算海拔,讲授估算海拔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

  通过选择容易上山的路线认识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山体模型上指认山体部位的基础上,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五种山地形态,比较和归纳出五种等高线形态的特征,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

   五、小结与作业小结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作业由学生自行设计(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

[荐]初中生早恋检讨书通用

初中生早恋检讨书

撰写报告(汇集9篇)

撰写报告

护士述职12篇

护士述职

一次历练一次成长句子鼓励孩子

一次历练成长鼓励孩子句子

劳动节聚餐说说通用41句

劳动节聚餐说说

最新动图课件(范例11篇)

动图课件

课件

书画课件

书画课件

信息课件

信息课件

天净沙课件

天净沙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