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理,我们为您带来有关“区域地理课件”的最新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写好教案课件,我们需要保持专注。学生表现的多样化可以反映出教学方法的优劣程度。我们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并期待能够为您带来帮助!
区域地理课件 篇1
本教学内容选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 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地区。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
学生活动1:提起中东,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同学们谈谈印象中的“中东”。请大家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过渡)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回答。
答案要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的差异)。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中东,共同来了解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教师讲述: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
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
问题引领: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
(答案: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多媒体展示:观看中东地区图,请学生读图。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着重介绍苏伊士运河及土耳其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教师讲解:同为两大洲分界线;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减,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学生活动2:“扬帆起航”,如果你位于阿拉伯海的一艘旅行船上,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以及运河、海峡)你是否可以航行到达“五海”?
教师解释:除了内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教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过渡)中东的热点具体体现在各个国家之中。下面我们在地图上指出中东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学生活动3:最佳拍档同桌合作找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人数最多。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师解释: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展示课件: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答案: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 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
(过渡)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活动4: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结束语:
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战争并没有结束,他们还因石油而战、水而战、因宗教文化的差异而战。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请 大家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中东》。
区域地理课件 篇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教学,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少缺点和不足。要适应新课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我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新课的导入,我以介绍24节气的“小满”作为开始。对于二十四节气,很多学生只是略懂一二,所以兴趣相当高学生想不到的,感到意外。讲授时间正好在五月二十一日附近,时令节气本来就是气候的因素在农业生产,生活上的反应,而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学习完不同的地理区域一目,对区域类型以及区域的划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我又设计了一个给本校划分区域的活动,很有实践性。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学习地理,来印证地理原理,不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吗。身边的例子更直观更生动更易于理解,不必舍近求远,非举千里之外的例子。活动结果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按院落划分的:有按学习区活动区划的;有按平房楼房划的。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深刻理解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标准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初步懂的具备地理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画中国轮廓图。画简笔画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画出这个图,再画出地理界线A、B、C。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一目了然。再讲解界线A、B、C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一个启发:我们学校与外界有没有界线?学生:有。又问:是什么?学生说:砖墙和大门。同理让学生看中国地形图,看界线A、B、C位置有什么典型的地理事物,学生马上找出有关的山脉河流。至此,学生在探究P5探究活动1、2、3会很轻松自然地完成。
不足之处: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不流畅,缺乏丰富的语言做润滑剂;对学生激励性评价单一缺乏多样性,就是“好”、“你很棒”、“非常正确”等语言贫乏;时间没有安排好造成教学内容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又不能及时调整思路应对,在适当的地方做结尾,缺乏教学机智。总之是教学素质不过硬。
反思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了从“学会地理”向“会学地理”的转变。不足之处是我没有将准备的所有知识都展示给学生,非常遗憾。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做这样调整:将让学生阅读P2---3正文与图5.1移到展示图5.1之前效果会更好。其次丰富课堂语言,尤其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链接语言多加推敲与锤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学习,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顺畅地结合。
《中国的区域差异》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衔接点,是在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其中《四大地理区域》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第二是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按照区域名称,区域位置范围,区域划分依据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是: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结合本人本节教学实例,教学反思如下:
一、反思教学过程:引入自然,承转过渡连贯,层层推进。创设的情境、问题都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如:
1、从复习上学期的章节目录开始,到打开新课本浏览目录,既使学生了解本学期所学内容,又启迪学生目录说明与上学期有何不同?让学生清晰认识:上学期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今个学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而本节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2、在“认识不同的区域”教学中,按照“感受区域的存在”, “尝试划分区域”、“认识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区域”顺序逐步推进,引导学生加深对区域的认识。如设计有以下
问题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区域的存在,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找一找。(如长途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邮政编码)
2)长途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邮政编码,让我们更多感受行政区域的划分,其实区域的划分有许多,想一想,有哪些?(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同学们会划分地理区域吗?
3)让学生完成第三页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地理区域的划分,体会划分地理区域的方法。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学生 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让学生 自己能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特点,达到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的教学目的。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 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 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本 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区域地理课件 篇3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区域地理课件 篇4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xx年)
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最高的国家是泰国,达6.2%;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最高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图1.6我国旅游外汇收入(197820xx年)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图1.7假日期间游人如潮
该图拍摄的是20xx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
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阅读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动
活动提示:
①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②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③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
④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图1.8北京的胡同游
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图1.9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
图1.9为我们展示了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
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云南省生活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
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影响区域环境
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图1.10古建修复
图1.10对比显示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
讨论:
1.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
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板书设计
2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三、影响区域环境
区域地理课件 篇5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
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臵、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六)、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法)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区域地理课件 篇6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较难记忆。实际上这就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没有建立起知识模型。区域地理学习应构建知识框架,,将初高中知识整合,理清思路,使学习有章可循。运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点,可构建如下图所示的学习模型。
可以利用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经线、30°W、60°W、90°W、120°W、150°W和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这12条等距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络,能使我们对地理事物有粗略的定位。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各不相同。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定位。如海陆轮廓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与分布及交通与城市的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地理的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好方法。下图展示了南亚地区各区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
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
在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进行学习,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例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理位置特征相似,可从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可以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方面进行比较。下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与拉丁美洲两个区域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比较,通过比较、对知识点的掌握会事半功倍。
区域地理课件 篇7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区域、区域和区域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身份”。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或不同的区域。
3.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带、带和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带、带、带。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和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一(河流)一线一致。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1月0℃等温线;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1.把下列地理区域与其对应的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C.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哈尔滨 D.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拉萨市
3.我国邮政编码中的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下图中西侧的山脉和东侧的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按要求完成4~6题。
C.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下列山脉中,既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A.人们在划分时只考虑了地理位置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
C.四大区域是从宏观上划分的,区域内部差异很大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太行山”
区域地理课件 篇8
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5、世界三大人种: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区域地理课件 篇9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后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区域地理课件 篇10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
比较的一般方法;
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影响。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观;
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 课的类型 授新课
四、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五、 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 ,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
(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列表比较:
三、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补充:分析区域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分析了区域的一般特征,并且还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了怎么样去分析区域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导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区的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来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什么呀? (生)略
(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课件 篇11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地区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课标):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
(5)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6)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7)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8)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9)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希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学生通过第六、七章的学习、训练,不但收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对资料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同学们不但学会通过身边的事例分析归纳地理知识,还学会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文环境各方面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1)通过阅读中东的图片、资料,学会描述中东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说出中东是资源特点,理解资源与地区发展的关系。(3)理解中东宗教民族差异对本地区稳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2)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3)对所用资料进行探索、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行组组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
(1)通过对中东资源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2)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和难点突破:
二、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课堂内容为“动荡的中东”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面,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归纳中东成为世界长期的热点问题的因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课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班上汇报方式展示出来。
三、教学媒体:
区域地理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 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
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堂案。
四、说教学设计和过程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最后经济
(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分组讨论:中亚地区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前面所学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等来解决问题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问题)中亚的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 (探究)中哈石油管道的意义,讨论,同学上讲台书写观点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
中亚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
区域地理课件 篇13
教学思想设计
根据此次教改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则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他们预习、自学的.能力。
2.课上“动”
a.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大家相互交流后达到和增强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b.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很好的达到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c.恰当地安排学生运用多媒体(如:投影仪、电脑),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具上还体现一个“新”: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主要内容融入电脑屏幕,令学生有新鲜感。
1.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以及主要国家。
3.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4.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
1.中东地区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以及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提前2~3个星期安排学生收看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并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3.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左右。
1.收集关于巴以冲突的新闻图片或文字资料。
2.了解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资料。
我想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今天老师就在这请你们看电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要仔细的看,看完后我有问题问大家。
课件展示:播放两则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战争冲突的时事新闻。
问题二:这两则新闻主要报道的是哪两个国家间的冲突?
学生活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随后请四至五位同学代表小组把资料向全班展示。内容要求有代表性,语言精炼,每位时间不得超过40秒。
教师提问:中东如此的状况令它从过去到现在都很受媒体的关注,所以,我们经常能从多种媒体看到或听到关于中东的报道。在这些报道当中有许多词语我们能时常听到,你能回想起这些词吗?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能否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所想到的词来谈谈对中东的印象呢?
教师承转:中东地区国家众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战火纷飞,在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活动:看教材p50图8.1,请两个同学以新闻播音员的形式向大家播报一下中东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战争。
区域地理课件 篇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能够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通过以某个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对于提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保持发现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
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入法,在PPT上展示北京四合院和傣家竹楼两幅图片,提问学生知道上面两幅图是哪个地方的建筑吗?从直观上来看,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区域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明确区域的概念:区域时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来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教师展示不同标准划分的区域地图,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区域的概念。
有明确边界的区域:如行政区图
具有过渡性质边界的区域:如干湿地区
教师讲解:区域即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行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即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展示图片)
过渡:由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接下来我们以两个区域为例,来探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差异、气候条件差异
读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图和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图,学生观察,说出两地地理位置的差异,思考后随机提问作答。
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都属于东部平原地区。
继续观察两幅图中等温线和降水量的分布状况,思考: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过渡:影响农业发展出了地形和气候外,还有土壤和水源,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这两个区域在土地条件上的差异。
2.土地条件
播放视频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地区。
提问:①两个区域的土壤的水源条件上有什么差异?
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探讨,五分钟后进行发言。
总结:长江三角洲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水稻土和黑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的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尤为明显。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早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
3.矿产资源条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南北方地区以东北与长三角为例,分析工农业的布局特点,并分析原因。
师生总结:长三角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当地的农业基础,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
环节三:巩固拓展
1.地理环境差异对当地民居的影响
PPT展示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课本P4页活动题)。
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探讨,8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热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
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②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本题体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各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山西太原附近地区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江西井冈山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闻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原因: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内蒙古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池(井冈山)的差异。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按照表格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课件 篇15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
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
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
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
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
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
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
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
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
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
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
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 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