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报告【篇1】
《夏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仇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夏天的凉意,感受夏天的.美。
一、目标明确,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节课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难句“啊……”教者通过多次的读,学生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五个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句子。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言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者上课的激情很高,非常的投入,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反复的读中感受夏天的美,从而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等这些内容都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二、精读精问,训练面广。
教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教材的特点,设计的问题不仅精练而且训练的面很广,整节课只设计了两个问:一是“地上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的阅读面就扩大了。还有一个是让学生在难点中质疑,然后在读中解疑。教这设计得非常的巧妙。
三、从读着手,以读为本。
教者营造了一个人人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人人有读,读的面很广,形式也多。着重读好五个句子,而指导读五个句子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详有略。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掌握,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分层设计,适合不同的学生。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教者最后设计的作业是分层次的。有背诵一句的,一段的,整篇的。这样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有利于面向全体。
五、我的一点小建议:
有些时候教师的点评不够到位,有点走过场。
听课报告【篇2】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吧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让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先将我们的掌声献给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借用别人的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今天我没事先准备好的评课稿,就是打算现场观察,然后临场发挥。希望待会儿如我这比米粒还要小很多很多的小小“苔花”的家常评课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在座的也别忘了给我掌声表示鼓励。
余老师这堂课应该没试教过,所以更原滋原味,而给我们参考和反思更多。
余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跟学生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虽然因为紧张有些教学环节发生错乱,但因着他及时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一直很高涨。而这也正是我们芳芳老师所欠缺的地方。听课的老师大概都注意到了,听芳芳老师的课,总觉得她跟学生之间存在了隔膜,原因就是她的课堂评价语太过贫乏。其实在开课之前,芳芳老师也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可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多看书,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发挥独到的效果。
两个老师的共同之处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感受英子的变化。余老师讲英子故事会前、后的变化都板书在了黑板上,可以说学生能明白英子前后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是我觉得芳芳老师在这里要做的更到位一些。芳芳老师不仅将描写英子前后变化的句子分句品读,还进行了对比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明确树立起英子前后不同的形象。再让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有学生自己提出:“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样,疑由生生,疑由生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余老师的这个疑问好像就是有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英子的故事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点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学生跟英子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呢?两位老师都鼓励学生转化角色。余老师在学习英子犹豫的句子时,就处理的很好,告诉学生自己是英子的知心人,让学生处于英子的位子,问学生:“英子,你为什么犹豫?”“英子比为什么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是学生能真正进入到英子的心灵。还有当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让学生说说:“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刚才余老师在谈自己的反思时,说英子向“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个环节落掉也没关系。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本课的思想教育还有一部分是“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英子向同学们鞠躬,就是对同学们掌声的感谢,掌声的珍惜。这无声的背后掩藏着的就是英子对同学们感谢的话语。所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像芳芳老师这里的处理就更细致些。她让学舌根化身为英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流泪?以及通过“鞠躬”再次引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使学生明白英子的鞠躬实际上是无声的动作,更有力的心声!
余老师在课末组织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朗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朗读课文之后,余老师让学生们说说:“你们喜欢英子吗?为什么?”我觉得这跟课文的思想教育是没联系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身边也有英子这样的同学,你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关心他,尊重他呢?”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张纸条等等。芳芳老师在这里进行的是写话训练,让学生写写:“自己在什么时候得到过掌声,你在掌声中享受到了什么。或者你想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丰富了掌声的内涵,拓宽了掌声的外延。文本只是我们教学的依托。我们还要跳出文本,使学生学到的更多。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自己也要学地更多,使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得更多。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呀!
听课报告【篇3】
7日早上第一节课,提起凳子就往八(1)班教室跑去,xxx老师的公开课即将开始。xx老师虽然刚到我校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听初中部的'同事们说,她的课上得非常好。听完今天的课,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她的课朴实中见真知,简单中显智慧。
一、教学思路清晰。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作家杨绛的一篇名篇――《老王》,xx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围绕文章主线“善良”精心设计,从“感知人物――走进人物――善待人物――怀念人物“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教学层次清楚,层层推进,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应该状态”,即教学的目的层面,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现实状态”,即学习起点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用心体察学生,准确的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本节课,xx老师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起点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照顾到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所收获,有所习得。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多媒体的引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本节课中,xx老师利用多媒体,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有机融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纵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xx老师教学上的用心、用情,扎实的语文课堂令人赞叹不已。
听课报告【篇4】
今天听了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绍兴县实验小学的金明东老师。金老师上得是《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金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金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金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二、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金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金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
1、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2、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听课报告【篇5】
复习课是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但复习课往往使老师感到难讲,学生感到乏味。学生认为是自己学过的知识,学得没劲,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腻。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上好复习课,对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至关重要。在小学三年级与六年级两节英语复习课上,两位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学过的知识,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复习整理自主化。 复习课要把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一过程,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两位教师对复习中的知识点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击破,学生兴趣盎然,深入思考,老师感到轻松而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两位老师都做到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其次,练习设计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起人的创造力,复习旧知必须讲练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学生往往对练习题兴味索然,因此,老师不仅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且要使题目趣味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思考、自主练习。两位老师采用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兴趣中练习,在趣味中巩固。
为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个性得以发展,复习课同样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预设情境,大胆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复习课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听课报告【篇6】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