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带来的是“苏教版必修一教案”,建议您把它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准备教案,不要草草了事。具有详尽内容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讲授课程内容。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_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O2==Na2O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课后小结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b.2Na+O2Na2O2

  c.2Na+Cl22NaCl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2】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04-20 08:51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上课时间:203月25日(星期四)上午第4节1015--1055

  要求:高一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要求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程序:

  1、肖邦故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1:我读下来,感觉到这个地方很美。这是我读之后的感觉。

  生2:因为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意义。是肖邦居住过的地方。

  师:你的感觉与第一位同学的不同,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感觉?

  2)如果你是导游,你会给肖邦故园写一句什么样的广告词?

  生2:不可以。关键是在于它的意义。而不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2、这个地方给肖邦带来了什么?

  学生一起读课文12段。

  3、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感写肖邦故园、肖邦、肖邦的音乐。

  师:正因为作者怀着如此崇敬的心情、投入情感写才会使这篇文章如此动情、美丽。

  4、假如你是一个游客,你会给肖邦故园、肖邦、肖邦的音乐留下什么赠言?

  师:老师前几天看一个节目,讲一个曾经航海900多天的中国航海家翟墨,他特意到哥伦布登陆的地方,留下这样一句话:我今天就是特意来告诉你的,东方的狮子醒了。

  生14:你的音乐使我陶醉,音乐中的爱国情怀使我激动。

  5、一个普通的地方,一幢普通的房子因为肖邦而出名。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的灵魂,肖邦以及肖邦音乐又是波浪民族精神的体现。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希望若干年后,有人来到温州中学,会很敬仰地说,这是某某同学种下的树,这是某某同学生活过的地方,这幢楼,这个教室,这张桌子将因为你们而精彩。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3】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里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掌握《氓》与《采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奏和这两首诗的比兴运用的特点。

  4.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A:xì    隰:xī  泮:pàn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孔: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的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恋爱、生活前后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六句劝说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由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1.情景交融的写法。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2.重章复唱的形式。

  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3.多用叠字,音韵和谐。

  《诗经》中大量运用叠音字(重叠字),这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如《采薇》中,“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业业”“翼翼”形容战马雄健,行列整齐;“依依”形容柳枝的柔软婀娜;“霏霏”形容雪花稠密纷扬;“迟迟”形容步履艰难缓慢。这些叠音字,或抒发忧愤的感情,或摹写事物的状态,或描述自然景色的特点,都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诗句声韵铿锵,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A.涉淇(qí)      桑葚(shèn)     于嗟(xū)          淇水汤汤(tān溃

  B.愆期(yǎn)     婀娜(ē nuó)    渐车帷裳(jiān)    A其笑矣(zhì)

  C.皎洁(jiǎo)    咎言(jiù)      溘死(kè)          氓之蚩蚩(mén溃

  D.有泮(pàn)     YY(kuí)      踯躅(chú)         将子无怒(qiāng)

  A.隰则有泮                                 B.于嗟鸠兮

  C.不思其反                                 D.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三岁食贫(三年)                      B.士也罔极(标准)

  C.躬自悼矣(伤心)                      D.总角之宴(指少年时代)

  A.叶的枯黄、纷纷掉落,使读者产生联想,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B.叶的枯黄、纷纷掉落,隐喻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富有艺术魅力。

  C.用叶的枯黄、纷纷掉落这种自然现象起兴,表达情感生活内容,增强了诗的意蕴。

  D.铺陈叶的枯黄、纷纷掉落,细腻地展现被弃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怨恨。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不痛快的,士人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14.从所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澧帷K蒌Т又,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澹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b(zhǐ):水中高地。

  15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16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17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用的都是词序倒置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突出了“莫”字。

  C.“逝将去女”应理解为“将去女而逝”,“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乞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永号”中的“号”读“háo”,“逝将去女”的“去”,是“去掉”的意思。

  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

  A.和前面的“乐土”“乐国”一样,是指当时实有之地,被当时人称为世外桃源。

  B.并非真有此处,这只是神话中流传的一个美好快乐的处所。

  C.前面所指“乐土”“乐国”实有其地,而“乐郊”是奴隶们当时所设想的没有剥削的地方。

  D.非真有此地,这只是当时受剥削者想象中的那种美好安宁的地方。

  22.你如何看待《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高考链接

  23.(江苏宿迁高考模拟,21)下面是某作家写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阐述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作家批评有些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10全国卷Ⅰ,19)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4】

  1.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阅读乃至生命价值的坐标。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作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另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初读思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

  明确: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找出对作者的表述持有疑义的语句,或对作者的某些观点质疑。共同探讨学生找到的有疑义的语句或提出的问题。

  预设:1.对作者把经典提升的高度质疑。2.对作者否定时髦读物的质疑。3.对作者鄙弃知识态度的质疑。

  1.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点评提示:这里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某种本领或获得某种利益。

  如不少同学来到学校读书,为的是提高考试能力,为将来谋得一个好的前程等。而真正的教养则与这些具体的东西无关。如我们来到学校学习,最终是为获得“自我的发现”和“自我的证明”,如直接借用作者的词语,就是实现“自我完善”。它与前面的那些具体目的相比,不带有功利色彩。这种表达特抽象,这种抽象性恰恰是教养的特征。对这种表述,我们可能

  以前从未听过,也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具体的目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会变得毫无教养。教养也常常蕴藏在具体的目的中。只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自觉体认罢了。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也许从此会增加我们对教养的有意识体认。(推荐书目:易中天《人的确证》,课后印发易中天的《罪案之谜-》供学生参读。)

  2.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点评提示:“更快、更高、更强”,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座右铭,也许道出了体育的真正内涵。每一次的运动,都是一次完成,都是一次实现,但同时又给人以纯粹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激励。说它纯粹是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利益的追求。正如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登山?运动员答:因为山在那儿。虽然随时、随处都可以停下来,但“更快、更高、更

  强”的精神追求,又让他们永不停歇,与“天行健”成为一脉,用中国的文化精义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如此,人就获得一种永恒。“永远都在半道上”成了一道伟大的哲学命题。

  3.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小结: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和人格作支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软塌塌的,读书同样也是这样。书中的智趣、理趣、情趣,要靠个性和人格来吸纳、融合。

  探究二: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人阅读,融会贯通,

  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

  探究三: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

  (一)事实呈现。

  据《扬子晚报》消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教师、央视《今日说法》主持人张绍刚在总结艺术考试时表示:“考题考查的不过是高中范围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新闻议论。不要求专业知识,不需要参加过什么培训,只是希望能挑选出会思考、能表达、心理阳光的孩子们。即使如此,还是在日复一日的见面过程中被惊倒。”“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会告诉我他们

  读过世界名著,这样的回答是投考官所好,一定是在头脑中已经设定好的。再追问,发现即使看过,也是看的所谓青少年简读本。”张绍刚举例说,一同学言之凿凿地强调自己看过原著,那本书的名字叫《鲁迅漂流记》。有人深情地说他最喜欢的诗句是“面朝大海,温暖花开”,“我如获至宝地希望他多背几句出来,结果他相当沉稳地告诉我:‘我就喜欢这一句,这就够了。”’。考生的回答暴露出功利性的一面。

  (二)问题与活动。

  1.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对艺考生阅读名著的目的作点评。可以批评,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不超过60字。可以用原文,也可以对原文适当改造。

  2.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给艺考生阅读名著提一点建议,让他们知道怎样读名著并理解为什么该如此阅读。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经典礼赞”为题,写一首赞美经典作品的诗。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5】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是谁?

  晏殊。

  介绍:中国北宋重臣,词人。字同叔。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传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本研习:

  1.听课文录音,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词,通过对昨夜到今朝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写了离别及别后的伤痛。

  2.这是一首婉约诗的代表作品,所谓婉约,指作者的情感不是直露而是通过富有情感的意象来表达的。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上阕哪些意象写出了诗人的这种离愁。

  ……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室内罗幕连清寒都不御,燕子已双双飞去。明月呀,你怎么不理解人的离愁别恨,却彻夜将清辉洒进朱门?

  (1)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2)燕子在这里也赋予了作者的愁绪。一是借燕子的飞去写出了女子敏感的心理;二是借燕子双飞反衬了女子的孤单寂寞。

  (3)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彻夜洒光,原很自然,但作者却埋怨它。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类。

  这样,诗人的离愁就借助了兰菊、燕子和明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再看下阕,诗人进一步通过意象抒写了这样的离情。我们再来找找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

  (1)“凋”碧树,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2)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却不料看到了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这个空旷寂寞的环境更加重了诗人的空虚怅惘。

  这句话意境开阔,借景抒情,被传为千古佳句。

  (3)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人公想要音书寄远,可惜难以抵达,这样就把愿望和悲现实的矛盾凸现在了人的面前,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三.小结。    背诵。

  [蝶恋花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_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11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_,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分享

热门关注

深夜归途的正能量的句子22句

深夜归途正能量句子

春运人多的幽默说说18条

春运人多幽默说说

最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0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最新产品责任险保险合同

产品责任险保险合同

支教社会实践报告范本精选

支教实践报告

语文必修四教案

语文必修教案

语文必修五教案

语文必修教案

三年级苏教版音乐教案

三年级苏教版音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汇总6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