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蝉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抓住字眼 谈话揭题。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导入 新课。在爱的前面板书:妈妈的 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遮雨的伞 滴落的泪 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3)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 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附板书: 12
妈 清凉的风 爱
妈 遮雨的伞 妈
的 滴落的泪 妈
爱 甜甜的吻
蝉的课件 篇3
【设计意图】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整篇课文教学我从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变化”为突破口,以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进行言语与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子在后来的日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课文中写了几次掌声,把带有“掌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⑵圈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紧扣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⑴一位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干什么?她知道英子的情况吗?轮到英子了,她怎么样?(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齐读这句。你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什么?
⑵可是英子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热烈而持久。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读句子。
②你从“注视”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③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骤然”。如果你是英子,当时面对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会怎样?英子又怎样?
④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⑶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句子。这第二次的掌声里又包含了什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谈英子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学习和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领悟同学们的掌声的作用,从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与关爱使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和生活、命运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讨论、畅谈、提升
1、两次掌声后,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2、从两次掌声后,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这两段,来感受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3、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给别人掌声?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这些掌声就是人和人之间送出的“爱”。(出示:爱是什么?爱是碰到老师同学时的一声问候;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爱是……)播放《爱的奉献》,学生畅谈。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畅谈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将课文教育主题上升。适当的静,让学生回味,促其思考。
四、延展性综合实践活动
1、交流搜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
2、关心媒体报道,小组合作确立关爱、帮助的对象。制定出帮扶计划,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帮扶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29、掌声
第一次:鼓励、信任……
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鼓励、赞扬……
蝉的课件 篇4
第一课 新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接受)
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钹”,学习演奏方法。(掌握、初步学会)
3、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
(掌握)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东北民歌风格及女声的音色特点。(接受)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2、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3、民族打击乐器——钹的持法与演奏方法
4、复习巩固已学音符,休止符的名称与时值。(想想划划)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难点:
1、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
2、前三局开头两小节的演唱要准确,不混淆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巩固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及连音线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1、小小牵牛花
2、夏
3、党是太阳我是花
4、鼓上的小米粒
5、井底的小青蛙
6、朗朗朗朗马来了
7、张大也把工人当 ……
三、发声练习
2/4 54 32 ┃1─‖
m
(哼鸣练习:要求放松,用上气息,连贯自然的演唱)
四、想想划划
1、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2、做几个鱼的头饰分别在鱼上写上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请几位同学戴上小猫的头饰按老师的指示钓到相应的鱼
3、做做
请学生独立完成P5(1)题
4、把时值相符的音符(休止符)用线连起来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五、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1、学唱1—3句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的节奏
(1)说说里面有几个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分别是几拍
(2)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拍拍念念,指出他们的好坏
(3)齐拍
(4)要求按2/4拍的强弱规律来
(5)初听全曲想想这样的节奏在歌曲共出现几次
2、逐一分句听琴模唱
6 3 3 │5 3 3 │2 3 2 1 │6 ― ‖
6 2 2 │1 2 2 │5 3 2 1 │2 ― ‖
1 3 3 │5 3 3 │2 3 2 1 │3 ― ‖
3、 学唱第4句
X X X│X X X │
2 2 3│ 5 6 5│
①按节奏跟读
②让生初步认识切分节奏
③填词按节奏读
④填曲唱
4、比比
6 .5 32 │ 1 . 2│
6 .5 32 │ 1 ―│
①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认认附点
4、跟琴试着视唱全曲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X ― 二分音符 二拍
X 四分音符 一拍
X 八分音符 半拍
0 四分休止符 停一拍
O 八分休止符 停半拍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生练习
1 2 3 4 ┃5─┃ 54 32 ┃1─‖
公鸡 怎样 叫 O
(按上节课的要求准确、有气息、自然地歌唱)
三、认识钹及它的演奏姿势
1、 出示实物介绍外部特征:钹,铜制,圆形,中间凸起成碗状,中间有一孔,穿上一块红绸布便于抓拿,两片成一副。
2、 钹的音色及使用场合
钹,音色明亮,常用于合奏及表现喜庆热闹的场面。
3、 学习演奏方法
①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抓住绸子,两片相击发音。力不能过猛,两片稍叉开。
②师示范演奏
③请个别学生上来示范
4、 拍拍敲敲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步骤:1、师逐一将节奏拍出,生默背
2、请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试拍,其他学生听辩对错
3、齐拍
4、出示节奏,让学生分析三条节奏分别有什么组成
5、分组,分声部练习
6、试着用上钹和碰铃让学生分声部演奏
7、放录音《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为学生的演奏伴奏
四、继续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1、复听全曲,感受气氛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习曲谱
①试者跟琴轻唱
②分组分句唱
③能正确自信地视唱
3、 唱歌曲
①试着跟琴轻唱
②逐句对歌曲情绪进行分析
此歌要带着欢快、活泼的歌声来演唱,演唱是速度稍快、音量中等,最后一句可处理成稍强
③有感情的齐唱
④试着用已学过的前三条节奏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钹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第三课时
内容:复习巩固歌曲
欣赏《新东北风》
继续拍拍敲敲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新东北风》
(一)理解歌词
① 出示挂图
问题:说说从服装上、舞蹈上看出是哪个地方?表达一种怎样的气氛?
② 揭题
③看图,师朗诵
④出示歌词生齐读`
(二)初听全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达了怎样一种场面?
了解:乐曲的风格奔放,有一种北方人独有的特点热情奔放粗犷,不同于南方人的细腻
(三)复听
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表达了人们一种怎样的心情?
歌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再复听
这是哪一种人声演唱的?
演唱的声音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女高音特点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五)再次复听
教师为歌曲编配几个动作(秧歌步及甩手绢)随着教师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巩固歌曲
1、有感情地齐唱
2、个别检查,并纠正错误
3、和伴奏演唱
4、用已学过的打击乐曲钹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①师示范
②师生共同演奏
③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演奏
④大面积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来感受音乐亲自动手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东北民歌
女高音: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蝉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把握信客的事迹和品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品味法。本篇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清词丽句随处可见,指导学生品味佳句,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3诵读品味法。。信客品质的核心是诚实、奉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如现代社会对健全信用体制的呼唤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先来给大家念一段话:“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xx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中国》20xx年度获奖者王顺友的颁奖词,他是一个邮递员,这段颁奖词称颂的就是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默默奉献的精神。邮递员——在过去被称为信使、信差、信客等,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带,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到农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投影)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创意讲谈:请用一段话讲尽可能多的作品串联起来,要有意义,通顺流畅。
示例:余秋雨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字词注音(投影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来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纠正)
嫉妒( jídù ) è(噩)耗 猝然( cù ) jì liǎng (伎俩)
昏厥( jué ) 颠 pèi (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 (髦) 唏嘘 ( xī xū ) 文绉绉( zhōu ) 连声nu nu (诺诺)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
①信客是干什么的?
②信客通常奔忙于什么地方之间?
(明确:①捎物带信的 ②城乡之间。)
原来信客是在城乡之间替人捎物带信的一种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什么样的人适合呢?我这里有张招聘表,请大家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投影表格)
信客招聘表
从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2)学生速读全文,依脉络提示,标示、批注你所认为的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文意。 提示:课文共五节,行文脉络是:信客是个沉重的职业——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五、合作讨论,点难拨疑:(投影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4)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5)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4)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5)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 纽带。”
附板书设计(投影)
城乡纽带
接受重托 任劳任怨 善良厚道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信客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第二课时
一、品味佳句
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简单地进行赏析。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例句,并指导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抓重点字词、可以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作者的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示例:(投影佳句及问题设计)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老信客为什么要“躲”?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③他为什么“失眠”? 他“失眠”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把老信客因一时犯错而糟蹋了名誉的后悔、内疚、无脸见人的心理以及对他所从事过的事业的不舍的心理都包含在其中。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十分畅达。
(2)“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设问:①“这些眼神”包括哪些眼神?②“打分”是什么意思?③“探询”是什么意思?反映了农村人怎样的心理?④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中国农村对外出谋生者的评价以及村民对城市充满好奇和想了解城市这种心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句式整齐而警辟。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设问:① “升沉荣辱”是两对反义词,它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②说农村神经系统是“长期迟钝的”,反映了农村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③为什么说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④这个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乡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真切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的慨叹,对信客沟通城乡,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4)“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设问:①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反映了妇女怎样的心理?③而信客是怎样做的?④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质?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死了丈夫的妇女对信客猜疑、不信任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也从侧面说明信客这一行难做。然而,面对猜疑,信客却只是“柔声地汇报”,把信客那种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的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
二、拓展延伸(投影问题)
1、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司机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老人不是他撞的,然后才救助老人。
讨论:(1)你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2)怎样避免发生这样怪事?
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守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信。
2、给信客的颁奖词(要求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的格式评价信客)
示例:一句委托,一生一世的努力,踏泥泞之路,穿梭于乡间小道。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尽忠职守,为人宽容。诚信是他的名片,耐心是他的代名词。一个信字,占据了他的一生。退而为师,桃李满天下。这就是他,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信客!
蝉的课件 篇6
本课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文共有5个小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妈妈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学到许多知识。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更感亲切、有趣。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观察、探索的兴趣。
1、会认读12个生词,借助拼音读准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识字认读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式。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1、观看有关植物的影片,教师声情并茂地作介绍,把学生带到植物的世界中去。
2、谈话:
你看到了什么?孩子长大了,就要离丌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施行靠的啥办法?是呀,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出示课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的方法。
4、检查认读字词:
⑴ 个别读,师问:
你认识了哪些字?怎样记住?
⑵ 请小老师带读,师问:
你教同学学会了哪些字?
⑶ 师随意点击学生个别读词语。
⑷ 开火车读词语。
⑸ 去掉拼音读。
5、再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喜欢的段多读几遍。
6、分个人读全文,谁喜欢第一节?谁喜欢第二节……每人读一节。(评读)
7、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
⑴ 师范读(配音乐),学生边听边画出末。
⑵ 汇报学习情况。
1、自荐读第一节(评读):
⑴ 谁能用一个词来换掉“啥办法”中的“啥”字?
⑵ 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2、导学二、三、四节中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学哪一节。
⑴ 过渡:
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抽说时相机追问:
① “降落伞”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插图),这降落伞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妈妈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板书:风吹)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课件演示这一动作)怎样理解“纷纷”呢?
(再看课件,“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出发的情景。)
过渡:蒲公英的孩子多快乐呀!你们美美地把这一节读出来,有没有信心?
② 自由练读。
(入情入景,读中感悟。)
③ 指导朗读。
④ 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再看看画面,然后夸一夸她,再随意地加上动作、表情站起来读。
⑵ 合作学习其余两节:
① 分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3节,喜欢豌豆妈妈的就学习第4节。(出示学习方法)
方法:
A、读一读课文;
B、说一说办法;
C、演一演情景;
D、夸一夸妈妈。
在四种方法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②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质疑:
“铠甲”是什么?(课件出示铠甲,边解释),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把课前采集到的苍耳种子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体会苍耳布满刺的外壳。问: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样就容易挂住动物的皮毛。板书:动物皮毛带 。)(课件演示这一动作)。这个办法可有趣了!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A、自由练读;
B、抽读、择读;
C、分小组比赛读。
豌豆妈妈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豌豆宝宝离丌妈妈时心情怎么样?(课件演示豌豆宝宝离丌妈妈的动作)看后回答(板书:太阳晒。)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活泼和快乐吗?
A、抽读、评读;
B、即兴创作动作自由读;
C、全班加上动作、表情朗读夸夸豌豆妈妈。
⑶ 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妈妈靠风吹,苍耳妈妈靠动物的皮毛带,豌豆妈妈靠太阳晒传播种子。
1、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三种办法吗?你还知道多少?怎样才能知道?
⑴ 全班齐读第五小节;
⑵ 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应该怎样读好;
⑶ 诚读;
⑷ 抽读,评读。
2、植物妈妈还有哪些办法?让我们一起去野外观察吧!
(一边看一边唱,课件显示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等等。)
⑴ 你发现了什么?
⑵ 像课文那样夸一夸这些植物妈妈。
⑶ 为自己最喜欢的植物编儿歌。
过渡:
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它们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再用背诵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
1、学生反复朗读。
2、比赛背诵。
查看课外资料,把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写在采集本上。
蒲公英(图) 风吹
苍耳(图)──靠 动物的皮毛带
豌豆(图) 太阳晒
1、王老师根掘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设计教例,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王老师针对课文结构特点,在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二自然段之后,给学生学习后面的三、四自然段留下较大的空间和自由度,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增强自主意识,加强语文实践。
2、利用多媒体把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体现了低年级教学的趣味。王老师富有激励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充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朗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植物的可爱,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注意语文课掌的拓展、延伸和积累语言,丌阔视野,拓展思维。
蝉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掌握不同的折纸方法及染纸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所有的同学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导入
小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
(魔术过程:教师展示宣纸,折叠——浸染——展示染纸作品。)
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画笔第三课美丽的染纸。
三、学习新知
1、了解纸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这是普通白纸,滴上水,怎么样?
师:再来看看在宣纸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师:看来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所以我们要使用它来进行染纸。
师:还有哪些纸也可以用来染纸?
生:(餐巾纸、毛边纸等吸水较强的纸。)
2、展示范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师:看来,想染出美丽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研讨制作过程
师:先请回忆一下,刚才染纸时老师先做的什么?再做什么的?
生:……
师:先折后染。
教师板书——折、染
四、研讨折法:
(1)、介绍“米字折”
师:老师刚才是先对折,再斜折,展开就像“米”字,我们称之为“米字折”。
(2)、折纸竞赛:还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师:嘘!别说,下面我们要求来一个折纸比赛。
师:好,请坐好,听比赛规则:请用纸将你想到的折纸方法折出来。比一比,看谁折得又快!又好!(注意边要对齐)
师:不要打开。(为后面的染纸作准备。)
教师简单讲解,并同时出示板书: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辐射折等。
师: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决定了染纸的效果。
五、研讨染法
浸染法:刚才老师是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师:一点、一滴就行了吗?如何染透?
小结:染时笔里要蘸满色和水,可以将纸进行挤和捏,正反染,中间张开加染等。其实几种染法可以结合使用,瞧,刚才这张作品(太空)颜色太淡,我们还可以加染,这样就丰富,更美丽。
六、研讨色彩
师:我们再来看看色彩,这一张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一种颜色染成的!
师:我们称为单色染纸。单色染纸美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单色染纸:质朴明快,单色染纸朴素简洁,清新明快。
师:再看看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样?谁来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
彩色染纸:五彩斑斓、色色具全、五彩缤纷等等。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呀?
这么多的作品,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呀!
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染色位置、色块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浅。
七、染纸作品展
1、染纸作品真是太美了!那么今天我们自己也来举办一个染纸作品展,好不好?请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折法、染法多染几张,最后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最漂亮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览。
2、作品展示
3、作品评价
(1)、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
(2)、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
八、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么,这些美丽的染纸有什么用途呢?
瞧!(这衣服)这些书签、窗花也是用染纸做成的。
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学们的染纸太漂亮了,课后也用染纸设计几幅窗花吧!
蝉的课件 篇8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书“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8、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8、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11、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2、小结: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2课时
一、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翻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二、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ù) 不能(bù) 传道(chùan) 从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三、背诵第2段
四、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3课时
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3、背诵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⑴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又称连珠句式,上递下接,有如“连珠”。自然恰当运用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连锁关系,表现了物的发展规律,在句子的结构上,紧接递承,冲流而下,诵读起来,气势也是宏肆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一写马的对联 :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
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第4课时(练习课)
一、字词解释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动词,有两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二、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三、课后习题三
蝉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特点。
2.帮助学生会认“寿、秒、恍”等生字,会写“霞、紫、寿”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么描写火烧云形状、色彩变化的。
2、领悟事物动态变化的描写方式。
难点:1、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2、掌握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火烧云图片,学生欣赏。
2.火烧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红彤彤、多姿多彩.....)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积累关于颜色的词语.
a:正音:一模一样(mu)
b:结合图片理解颜色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等等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在你的阅读中火烧云都有什么特点?(生:色彩多形态变化丰富)
b:课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色彩和形态的什么?(生:变化)
3、 朗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3、 精读课文,品味变化
1、 学习活动一:找到最能体现火烧云色彩变化的词语填在气泡图内。引出“动态变化”描写方法
2、 学习活动二:先默读文章4-6自然段,找出体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词语,再填入气泡图
分析里面的关键词表达(起来、跑着跑着模糊等)
4、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延伸各种类型的“变化”
1、学习活动三:选择你喜欢的变化方式对雁荡山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
板书:
站起来、大起来、伸开、模糊、跑、跑着跑着、一转眼、找不着
形态
色彩
动态变化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蝉的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蝉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理解“摆弄”一词。
②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四自然段
①指导朗读句子
②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
蝉的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动物的特点。(出示图,板书:狼、鹿)说说你喜欢哪一种动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检查读书情况,个别学生分段读。
三、紧扣词句,研读课文
1、(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着这图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十分喜欢这座美丽的森林。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看到这枯黄的森林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5、生活在其中的可爱的鹿呢?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发现课文中有3个数字是描述生活在凯巴伯森林中的鹿数量的,你们找到了吗?(板书:四千 十万 八千)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分组学习,找到原因。
6、分组学习,交流反馈。
7、我们看看课文中分析的和大家的意见一不一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句子:(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边读边想:为什么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怎样读?
四、提升感受,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自然界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 平),必须保持平衡,才能使各种生命得到合理的发展。今天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19 狼 和 鹿 三千 十万 八千
功臣 祸首
吃
狼 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机勃勃 葱绿 枯黄
美丽 活泼 饥饿 疾病
贪婪 凶残
(1) 指名读、正音 齐读
(2) 学生思考: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试用这几个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森林和鹿群的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先默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从描写森林、鹿群、狼的词语入手,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导,可以很好地落实写字教学目标。同时,引领学生用相关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既是语言文字训练,又确立了研读方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引导学生先看看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变化。(指名读)
(1)多媒体映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凯巴伯森林前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2) 多媒体映示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景象的图,让学生说说感受。
(3)指导朗读:这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两句分别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
过渡:当读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有了一个什么疑问?(指名说 如:为什么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一说(可是,吃光了。)。
2、引导学生感受鹿群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看,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里的鹿群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1)出示板书:___________的鹿在林间____________。让学生说说,狼被捕杀后,森林里的鹿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数字上的变化,感受鹿群生活状况的变化。
(3)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这时你心中又有了什么疑问?(在狼被捕杀前后,为什么凯巴伯森林和鹿群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读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紧接着,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2)找出文中数据,体会鹿群和狼群的变化之大。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指名说:但鹿群的后面,的暗算。)
过渡: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
5、多媒体映示: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齐读这两句话。
(2)说一说:谁是功臣?为什么称狼为功臣?谁是祸首?为什么称鹿为祸首呢?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3)、理解引号的作用:狼真的是功臣吗?狼吃掉鹿只是出于它的本能,所以算不上鹿和森林的功臣。鹿想这样吗?是谁让鹿去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
6、说一说: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狼、鹿、森林、人类,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现在,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指名说)
【设 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围绕一个故事: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故事;紧扣三组对比:森林、鹿群、狼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抓住文 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再现的森林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 联系,从而领悟到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由,进而悟出文章蕴含的道理,可谓水到渠成。同时,_______的鹿在林间 ________。的填空,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是很好的说话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说写训练,揭示主题。
1、现在凯巴伯森林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想在森林入口处设置一个警示标语,你认为应该在上面写些什么?(学生写 写后指名说 师生评议)
2、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狼多了,鹿少了好不好?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设 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作文刚起步,阅读教学中应抓住契机适当进行一些写话训练。这里在学生学习前文的基础上,以设立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说写学习本课的收 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说写效果。另外,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由于不明白大自然有她自身的规律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人还有很多。多媒体映示:
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
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
人们喷洒化学药剂,连续xx年翻耕土地也不能将它除净。
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
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给当地造成了一次螃蟹灾。
(1)师讲述这三个故事,并引导学生补充有关事例。
(2)读了这些故事,现在你最想对人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当地政府也决定让凯巴伯森林重新恢复到一百多年前的美丽,你认为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实例,是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有关生态平衡或失衡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的标语。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