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课件【篇1】
【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 欣赏孙犁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分角色诵读和想象能力。
2、感受孙犁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三)、德育渗透点
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重、难点】
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侃侃文化的个性、社会的个性和作家创作的个性。导入到孙犁的介绍。
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孙犁的小说笔调明丽流畅,风格秀雅隽永。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丰富的劳动者形象,他的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作品集结为《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荷花淀》故事情节分析。
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歼敌
本文描写的是战争题材,那文中的“战争”是不是显得很悲壮呢? 正好相反,本文用诗意的笔法写战争,表现出作者的创作个性。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诗意表现在:诗意的景物描写。细腻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二、景物描写分析
学生找出本文中重点景物描写片段。
1、齐读“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段。
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三、本文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语言描写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
找出最能表现水生嫂人物性格的语言,分析水生嫂的心理.
预设: :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例如:“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五、总结 “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六、作业布置
《世纪金榜》、预习《装在套子里的人》。
荷花课件【篇2】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和学习根据地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大局、识 大体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领会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对描写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同2。
三、教学关键
通过练习、导析、议论、评点等手段,主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揣摩、反复钻研课文的习惯。
荷花淀
孙犁
第一课时
一、速读课文,用拟小标题的形式完成对文章描写重点的了解。完成课后的第一题。
与夫话别 寻夫遇险 助夫杀敌
以这些妇女为主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尾声
二、划出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兴 :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荷花淀》,孙犁的这篇小说取材于冀中的白洋淀,描写了抗日战中时期,冀中人民如火如荼的生活与斗争。数十年过去了,我们重读这篇小说,仍能感受到小说中散发的淡淡的清香。这清香虽然淡却醇,慢慢读来如饮一杯菊花茶,沁人心脾。
由《东史郎日记》引入更好
请同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描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逐步成长为抗日战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给文章三部分加小标题:
月夜话别 寻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二、启发思考:
抗日战争历时八年,期间不乏尸山血海的大战,如台儿庄战役,也不乏惊天动地的壮举,如狼牙山五壮士,本文却放弃了这些素材,只写了冀中白洋淀中的一场小小的伏击战,却为何能从众多的描写抗战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呢?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个人自读的体会感受。
语言 环境 细节
明确:我们说,这篇小说之所以如一坛陈年佳酿一样,时间越长越香,是在于它不是生硬地告诉你,我们的战士是多么勇敢,我们的人民是多么伟大,相反,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刻画出了特定的历时时期,典型人物的内心深处的细微复杂而又真实的感受。小说正因为真实而更具美感,更有感染力。
三、讨论景物描写
学生齐读:“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启发思考:作者在小说的开端就用优美的笔触文学的笔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月夜编席图,风光绮丽的荷花淀如在眼前。我们能否根据小说的景物描写,身临其境地展开想象,把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口述出来?
请学生回答。
明确:这是一个清爽的初夏之夜,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月色浓浓,千里苇塘,水天一色,大淀上浮着一层如轻纱般薄薄透明的云雾。晚风徐徐吹来,荷叶便轻轻拂动,飘来阵阵淡淡的荷香。一位纯朴的少妇,正熟练的编着席子。她有时望着淀里,淀里一片洁白,仿佛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坐在编好的席子上,她宛如坐着一片银白色的雪地,又如坐着一片洁白的云彩。(这是一幅多么恬静的美景。作者抓住了明月、清风、薄雾、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这流动的构图,这优美的雕塑,像一幅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又像一幅淡雅明丽的水彩画。)
启发思考:作者为何要创造这一美丽的意境?
小组讨论,指明回答。
明确:透过这诗情画意的描述,感受到人物的心灵是多么美好,(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这美丽的荷花淀里,有着冀中人美好的生活。这幅画面渗透着作者对冀中人民勤劳、善良、醇朴性情的赞美。
启发思考:这幅画面特征除了美丽之外,还有另外特征,即宁静,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一宁静的境界呢?
明确:同样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宁静,白洋淀人生活的宁静。水生回来之前,水生嫂的内心是平静的,劳动是心无旁念,有条不紊。光写其静,也衬托出丈夫带回的消息给自己心灵的震动。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景物描写,回答文后问题。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启发思考:我们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对荷叶荷花也有一番描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番描述极尽柔美,这是作者抒情的必要,朱先生内心深处的淡淡哀愁与喜悦只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致来渲染。那么,这篇小说中老作家孙犁把荷叶比喻成了铜墙铁壁,把荷花比喻成哨兵,又渲染了小说中人物的什么情感呢?
明确:人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比喻情景相生,暗示出了这些妇女们的内心感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这些女性逐渐摆脱了恐惧,面前的荷花淀赋予了她们巨大的力量!来吧,鬼子!我们就像那荷花一样严阵以待!那铜墙铁壁似的荷花淀就是埋葬侵略者的战场!清新的语言风格陡然雄壮,无边无际的荷花怒放,隐隐有火药味。这段景物描写使人联想到白洋淀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钢铁意志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讨论人物的对话
启发思考: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这篇小说许多对话写的极为生动,最突出的是日夜话别中水生嫂说的三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这些话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她什么性格?
Ⅰ“总是”微含责备;“很积极”又是赞扬,语调中流露着对丈夫的了解、支持、赞扬而又难分难舍的感情。因分别虽有微微责备,但更多的是喜悦,是自豪,是对丈夫爱国热情的理解。
ⅡⅢ也是从心里掏出来的,带着体温,有血有肉。她懂得丈夫投身于抗杀敌的战场是光荣的,自己不能因为个人的感情与生活的困难阻拦他,“你走,我不拦你”,民族的大义战胜了个人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呀!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生活的担子太重了。“家里怎么办?”是真话,也是真困难,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的真思想。主人公并不是由特殊材料造成的钢铁硬汉,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女性!说这话,是反悔了吗?听了丈夫的话,她深情地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不是阻挠,而是让丈夫理解;不是反悔,而是自豪!拿今天的话说:“杀敌去吧,记住,军功章里由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至此,民族的利益与家庭完全统一,没国哪有家呀!爱国的感情与爱丈夫的感情完全融合,支持自己心爱的人用他满腔的热血去催放祖国的自由之花!再重的担子,自己也挑了,再苦的生活,自己也认了。这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她对祖国对民族的特殊的朴素的理解。
水生嫂说的都是极普通的话,但就从这些“儿女情,家务事”中,我们感受到他们朴实无华,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升华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升华为中华儿女与祖国命运生死与共!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水生嫂内心的柔情,也同样感受到了她灵魂深处的刚毅!
课堂练习:分角色阅读下面一段人物的对话,回答问题:
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的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这段话反映了水生嫂的什么感情?
明确:离别的语言既不慷慨,也不缠绵悱恻,平淡的话从朴素的人们口中吐出,自有一番感人的力量。尤其是最后一句,读时要有较大的停顿,这些话是轻易吐不出来的。水生更关心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临别的嘱托,更像一场生离死别,正是自这生与死的考验中,写出了这对夫妻的性格,也写出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古训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面对丈夫的嘱咐,水生嫂呢,什么也没有做,轻吐了两个“嗯”字。两个简单的字,隐藏着丰富的内容。不是随意的敷衍,而是庄重的承诺,对丈夫的深深地依恋不也蕴含在这充满柔情的轻轻的“嗯”字里了吗?作家写出了中国女性的含蓄美!
五、讨论细节的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写出了水生嫂怎样的心理与内心的感受?
明确:细节是无声的语言,这一细节足以使我们透视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去参军,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在明天就走的突发现实面前,还是感到了震动,那毕竟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丈夫这一走,说不准就是生离死别。震动由手指做出,实是心灵的震动的折射!下意识的她吮了一下手指,使自己的情绪镇定下来,使自己急剧跳动的心平静下来,她不能让丈夫看到自己的内心活动,那是“拖尾巴”,对丈夫产生消极的影响。在突变的事情前,这位妇女选择了坚强。
六、名作求疵
启发思考:文章第二段是否可有可无?若有,理由;若无,理由。
答案不固定,任学生发挥。
有。生活如此美好,岂容敌寇践踏。
无。1、没有提供人物生活的联系。
2、破坏了段落间的衔接。
3、破坏了文章的宁静的美。
结课:读完《荷花淀》,掩卷、闭目、深思。白洋淀里的人物鲜活的如在眼前,作家用他灵巧的笔,描摹环境,巧设对话,抓住细节,为我们塑造了心灵美的文学形象。这白洋淀的荷花永远的在我们心中摇曳。突然想到了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一句话:“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她们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七、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五人寻夫之前对话显示的人物性格。
板书:
荷花淀
孙犁
月夜话别 环境 宁静
寻夫遇险 语言 纯实 心灵美
助夫杀敌 细节 感人
荷花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花吗?能不能说一下”“小朋友见过荷花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以学生们喜欢,能提高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第二环节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饱含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了荷花各种不同的姿态,从而对于第二段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三环节领悟课文的神韵,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激起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小组内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2.荷花
荷叶 :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荷花: 含苞荷花 半开 全开
这样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荷花得美。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荷花课件【篇4】
一、说教材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说教学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
“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
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荷花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知识点梳理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谜语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体会情感。)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从色彩和姿态体会大自然的了不起。
(2)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2、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生词: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慰情
1、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五、书写生字。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荷花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一曲优美的《出水莲》,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又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清风徐徐,微波粼粼,满池荷花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轻轻摇曳,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思!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点评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欲望,就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1、自由读文,勾画美句。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2、互读课文,交流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3、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重点锤炼四个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生:我也觉得这一句写得最美!(生读)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吃莲蓬,所以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嫩黄色”这种颜色,说不清楚,反正我喜欢!
师: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这一句是写荷花含苞欲放,所以我喜欢!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体会得真好,很美!还有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好象荷花……荷花……
师:你说不清楚了,是吗?不要紧,说不清楚是很正常的,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
生:能!(读)
师:你还觉得怎样的长叫“冒”?
生:快速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快速的感觉吗?
生读。
生:老师,我觉得××同学读得还不够快速!
师:好样的,那你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快速是怎样的感觉!
生读。
师:果然快!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我可以用“跳”!
师:(竖大拇指)把“跳”字带到原句中读一遍!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跳出来!
生:我可以用“探”!
师:带到句子中读!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生:我想用“蹦”!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
生:我用“伸”!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生:老师,我用的是“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4、细品“冒”字,指导想象。
师:(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想去进行春天的时装表演!
〖点评对重点语句进行重锤猛击,注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
5、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我们三年级×班的全体同学一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孩子们,快像荷花一样地生机勃勃、精神抖搂地冒出来吧!快冒,快冒!(师双手作向上冒的手势,让全班学生起立)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喜欢的姿势,齐读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第二自然段字幕。)
6、体会第三自然段。
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
生:(恍然大悟)大自然!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点评抓住荷花的姿态美、颜色美、形状美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氛围。
三、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1、配乐范读。
(在学生结束第二自然段的读书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出水莲》,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3、即兴表演。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
生:(自己站起来)我做第一朵荷花!
师:你真勇敢!我为你配上音乐吧!你美美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你可以和她一起学蜻蜓、蝴蝶、蜜蜂舞蹈、飞翔,学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学荷花仙子翩翩起舞,好吗?
生读,学生跟随着进行即兴表演,有的学蜻蜓飞,有的学小鱼游,有的翩翩起舞!
师:第二朵、第三朵在哪里?
生:(很多学生一起站起来)在这里!
师:哇!这么多荷花!好吧,你们就都做荷花吧!
站着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读书!坐着的同学也跟着表演!
4、听音乐,想象,谈感受。
师:还有更多的荷花吗?
(几乎全班站起来)
师: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荷花的世界吧!
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教室里显得很安静!直到音乐结束!
师: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听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
生:我看到了我们就是荷花,在荷花池里跳舞!
生:我看到了荷花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非常好看!
生:我看到蜻蜓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生:我看到小鱼从我的脚下游过!
生:我看到了黎老师在荷花池边给我们上课!
师:你真会想!听到什么呢?
生:我听到有人在荷花池边弹古筝!
生:我听到蜻蜓在对我说,早上空气真好,飞来飞去真快乐!
生:我听到小鱼在对我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美梦,你想知道我做的什么梦吗?
生:我好象还听到青蛙在叫!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叫我佩服!这么美的画卷,这么美的文字我们真应该把它记下来!你们觉得呢?
生:我已经会背了!
师:再练习一下,等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背得好!
生练习背诵!
师:谁先背?
生争着都站起来!
师:你们都想背呀?那就满足你们,一起背吧!
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背得这么好!表扬表扬自己。(双手举成V字型,起立高呼“吔!”)
〖点评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美的表象,并逐渐升华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使“三维”目标得以合理而有效的达成。
四、搜集信息,拓展学习
孩子们,黎老师昨天让你们回去搜集有关荷花的图片或其他文字资料都带来了吗?把你们搜集到的东西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抽四名画得较好的荷花图,张贴到黑板上。
生上前介绍自己的画,师赞美。师:这么美的荷花图,一个人独享太可惜了,黎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好吗?(张贴)
四幅画贴完后,师:看吧,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美丽的荷花,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你们用五彩的笔,绘出了对大自然的一种向往,你们说,他们画得美不美呀?
生:美!
师随即板书:美
2、抽生读搜集片断、诗文(1-2人)。
3、欣赏美文《荷塘月色》片断。
师:是的,这就是美丽的荷花,它以其婀娜、以其高洁、以其含蕴深远的韵致,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一种无以伦比的涤荡。试听多少文人墨客或歌赋的千古绝唱,留给我们多少思索。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那份空灵,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那份宛转,刘长卿“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萍”的那份缠绵,以及白居易“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那份孤苦,都让我们为荷而歌,为荷而泪。黎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片断,想读给你们听听,行吗?
师配乐朗诵。
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谢谢你们。掌声响起来,我心里更明白,这掌声既是对老师的一种鼓励,也是对荷花一种最高的奖赏,正是这美丽的荷花,才让老师读得如此有感情。
4、欣赏荷花图。
师:那么,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结束语:
师:孩子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师:这节就上到这里,谢谢孩子们的精彩合作!这真是一段美丽的时光!下课!
附板书设计:
21荷花
美
〖总评:本节课从导入到多元解读,从构建学生审美体验到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从课内积淀到课外的延伸拓展,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学生自始至终都在一种美的享受中完成一种纯真的审美过程,教学的语言与教育的机制在课堂上得到了尽情的演绎,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同时也充满了一种内在的美。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的心灵打上了文化的亮色,这是诗化课堂的一种追求。
荷花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二.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 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四. 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 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 、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 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 探夫遇险 助夫杀敌
五. 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确: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 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确:“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思考与练习三”。
荷花课件【篇8】
一、教材内容说明: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荷花的美,了解“我”以为自己是荷花的原因是荷花太美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四、教学思路与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
教师:“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学生: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随后用呈现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读,组词,读生字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学生读,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教师:“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
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汇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相应点拨。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生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体会。)
教师: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可爱
教师: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
学生:三种。(半开、全开、含苞)
教师:这几种荷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美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注意读出荷花的美丽可爱。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教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地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呈现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板书:
叶 挨挨挤挤
荷花{ 半开
花 { 全开
含苞
荷花课件【篇9】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定向
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
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
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
4、组织学生演读
(一)夫妻话别
具体语言鉴赏点:
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 倒装句式 急切,关心
2、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 / 斜着眼说 ; 就你积极) 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 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矛盾心理,水生嫂察言观色、急于求知的心态,都体现在人物语言中。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吧,走了就别回来。/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既没有愤怒的表情,跟没有偏激的行为,只是一个普通妇女突然要承担家庭一切重担时本能的反应。从后面对话可见,她提出家里困难,是希望丈夫理解而已,绝非设障碍拖后腿,虽无豪言壮语,但她那识大体明大义甘愿牺牲的美好心灵同样熠熠生辉。水生嫂表现出的人之常情,使人物更贴近生活,与普通人距离更近,越发真实可爱。
4、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好。行。)嗯,发音沉重厚实,嗯出了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情操:因为挚爱丈夫,她心情极其沉重,说不出轻快的字眼;为了丈夫的安心抗日,在艰难的任务,他都会坚决完成,无需夸口,也不会信誓旦旦。
5、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珍视,不能收到侮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小结:从这段夫妻话别中,我们不难看出水生嫂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还可以看出夫妻情深,生离死别的凄美。
(二)商量探夫
学生诵读后,引导学生活动:
1、揣摩说话的意图,补充水生嫂的后半句话。(我们要去得小心啊。)实际上是巧妙地将要不去得划转到了如何去上了,比别人想得远,显得沉稳。
2、为每句话的人物加上神态描写。第1句托辞自然,精明乖巧;第2、4快人快语;第5句忸忸怩怩;水生女人沉稳。
如:一个新媳妇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忸怩地说:“……”
这些人物语言非常个性化,或乖巧或爽快或稳重或羞涩,跃然纸上。都表现出对丈夫想念牵挂,情愿冒着危险去看望丈夫。
(三)途中骂夫
学生诵读,女人们忘记不痛快,说笑起来后,为什么骂丈夫?骂了什么?
反观几个女人骂夫,全是夸夫,骂在嘴上,夸在心里,这种俏骂帮衬的高明夸法,体现了白洋淀妇女的幽默风趣。
(四)感受打算
学生诵读,讨论:
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讨论一下。
小结:
第六句首先可以排除;第一句是撅着嘴说的,有点撒娇的味道,气质不像;第四、五、七句充满了不服气,与水生嫂深明大义的特征不符合;第二、三句有可能,但这两句与她沉稳的个性也不能完全匹配。这里没有一句是水生嫂说的。其实,这时候,究竟谁是水生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亲身经历了战斗,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歼敌过程使这群妇女的内心起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她们的心理体现出更多的共性,那就是:既有对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无奈又有对丈夫勇敢抗敌的自豪;同时也激起了自身投入战斗的意愿和信心。
由被动旁观到主动投身战斗反映出这群勤劳能干、淳朴善良,平日里守着家、编着席对丈夫想念牵挂显得真挚多情的荷花淀妇女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显出了乐观勇敢、自尊自强的一面。对于这群没有名字,也淡化了肖像,却能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这恰如孙犁自己说的:“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品尝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也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齐读最后一段,下课。
荷花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 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也叫___________,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进行分析。)
这三句话是用什么词语连结起来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师讲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
(4)这一小节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第二小节。
(6)课堂练习。
抄写:莲蓬 饱胀 破裂 挨挨挤挤 姿势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检查复习
1.第一、二小节各说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体向我们介绍了的哪几种姿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设疑:这么多的白,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挂图,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势?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节连用了几个一朵?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一朵,突出朵数之多,每朵的姿势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3.指导朗读前两句。
4.指名读最后一句。
5.看图:图上的景物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图上只画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较句子。
(l)如果把这一池看作一幅图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看作一幅画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看作一大幅画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这样比较,可以看出第四句为最好。因为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与文末我是在看呢相呼应;②大指明了这一池的整体,与前文的描写相呼应;③活字最富表现力,表现出一池旺盛的生命力,与前文挨挨挤挤、碧绿、冒出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相呼应。)
7.画家这里指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8.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9.指名读二~五小节,比较这两小节,哪小节写得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10.用上课文第二小节描写各种姿态的优美句子或换用自己的话,扩写第三小节中的有关内容。
这么多的白,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录像,同时范读三~四小节,思考: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文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看着这么多又香又美的,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设问: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声字,羽字表形,字义一般和鸟有关,翩翩也就是像鸟儿飞一样轻盈,起舞就是跳起舞来,边说边作手势。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朵,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翩翩起舞、快乐、好梦等词语)
好梦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启发学生展开想像)
3.小结: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
五、学习第五小节
齐读最后一小节,提问:最后一小节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作者为什么能把写得如此之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七、质疑
八、朗读、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词句教学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学生体会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到这池蓬勃的生机。再辅之以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通过媒播放画面,教师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的美丽。
探究活动
脑筋动动动
怎样猜字谜
一条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组成。如正月初一(打《红楼梦》人物之一)。这里的正月初一就是谜面,(打《红楼梦》人物之一)是谜目、等待你猜的元春就是谜底。
怎样猜谜语呢?
1.会意法,通过谜面含义、情节、典故去寻找谜底。如鼓掌(打一字),从动作去想是两手向一起拍,合手二字组成拿字即是谜底。
2.离合法。把汉字拆开,再组成新字。如海峡两边今团聚(打一字)。取海峡两字的偏旁与今字团聚在一起,成为涔字,即是谜底。
3.增损法。把汉字的偏旁、部首或笔划增加或减少求得谜底。如上面正差一笔,下面少丢一笔(打一字)。谜底为步字。
4.象形法。把汉字的形状和部分比成物,或把文字形象化描绘,以此来猜。如两株幼苗(打一电影名称),谜底是丫丫,这个字的形状如同幼苗。
5.谐声法。这种谜的谜底是通过读音来揭示的。如叶公惊慌(打一生物名称)。谜底为恐龙。
你会猜谜语了吗?
谜语猜猜猜
格高风情压群芳, 添水可种,
红妆素裹飘清香。 添土能种庄稼;
愿伴松竹为好友, 添人非你非我,
不与百花争短长。 添马走遍天下。
(打一植物名) (打一字)
进门蓬头垢面. 一阴一阳,
出门神气活现, 一短一长,
卖了不少东西, 一昼一夜,
还要自己赔钱。 合为一双。
(打一生活杂事) (打一字)
无勾无横无竖, 脚踏千江水,
无土无金无木; 手扬满天沙;
算来不多不少, 惊起林中鸟。
恰好十一笔数。 折断园中花。
(打一字) (打一自然现象)
脚蹬两耳, 东西不大,
腰跨鼻梁; 脸上画画。
左右成双, 飘洋过海,
又圆又亮。 走遍天下。
(打一生活用品) (打一物)
好像一柄勺, 硬在外头,
挂在夜空中; 软在里头;
有它指方向, 甜在中间,
航行不用灯。 黑在心头。
(打一星体) (打一水果)
圆圆房屋, 两撇小胡子,
弯弯门楼; 尖嘴小牙齿;
姑娘出门, 贼头又贼脑,
扇子遮头。 专喜偷油吃。
(打一软体动物) (打一动物)
荷花课件【篇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1课《荷花》(点)。下面我从教材和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小结等六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点)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抒情、移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点)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点)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点)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点)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点)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 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荷花课件【篇12】
课文结构:
【文章条理】
这篇课文先写清晨,我到公园看荷花。再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它们十分美丽。然后写“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洁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最后写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想到是在看荷花。
【结构图示】
课文中心: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实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池荷花的美景,并通过想象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语言感悟:
本文作者以朴实清新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池荷花的美景,优美语句较多,应该把它积累下来。朗读时,语调要轻缓,以展示荷花的美丽,表达对大自然的赞叹。
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荷花,不仅打动了作者也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语言积累:
挨挨挤挤 清香 饱胀 仿佛 翩翩起舞 随风飘动 碧绿 嫩黄色 花骨朵儿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写作特点:
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动态美。并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界、对生活的热爱。
课后题解:
用彩笔画出来的是色彩明丽的画面,而一池荷花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因为荷花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那么看上去这一池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
荷花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的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3.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从图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教师讲述:在蔚蓝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片翠绿。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时地飞来飞去,偶尔,一条小鱼在水面顽皮地吹起泡泡。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远看,有青山、楼阁、小桥、游船。这是多么优美的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啊!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观察图画,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说具体。
(过渡)这样一幅优美的池塘荷花图,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开过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莲的果实叫________________。荷叶像_________。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一、二小节
1.学习第一小节。
(1)学生朗读。
(2)设问:作者为什么往荷花池边跑去?
(板书:闻到清香)“清香”一词是什么意思?闻到清香作者会想些什么?“赶紧”一词说明他的心情怎样?
这一段共有两句话,合起来说了什么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过渡)作者来到池边一定会看到什么?
(板书:看到荷花)
2.学习第二小节。
(l)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设问:“已经开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教师讲述:“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面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教师讲述:“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自学后交流。)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设问:第三句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冒”字,进行想像,可采用换字法,用“长”、“露”等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小节的后三句话,合起来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指名读这三句话,图文对照,理解这三句话。
(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进行分析。)
这三句话是用什么词语连结起来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师讲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
(4)这一小节说了一个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第二小节。
(6)课堂练习。
抄写:莲蓬 饱胀 破裂 挨挨挤挤 姿势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检查复习
1.第一、二小节各说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体向我们介绍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设疑:“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挂图,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势?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节连用了几个“一朵”?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一朵”,突出“朵数”之多,每朵的姿势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3.指导朗读前两句。
4.指名读最后一句。
5.看图:图上的景物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图上只画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较句子。
(l)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图……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画……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这样比较,可以看出第四句为最好。因为
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与文末“我是在看荷花呢”相呼应;
②“大”指明了这一池的整体,与前文的描写相呼应;
③“活”字最富表现力,表现出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与前文“挨挨挤挤”、“碧绿”、“冒出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相呼应。
7.“画家”这里指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8.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9.指名读二~五小节,比较这两小节,哪小节写得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
10.用上课文第二小节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优美句子或换用自己的话,扩写第三小节中的有关内容。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录像,同时范读三~四小节,思考: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文字,这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看着这么多又香又美的荷花,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设问:“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荷花?那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声字,羽字表形,字义一般和鸟有关,“翩翩”也就是像鸟儿飞一样轻盈,“起舞”就是“跳起舞来”,边说边作手势。谁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学生戴荷花头饰表演,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作者觉得自己忽然变成了一朵荷花,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翩翩起舞”、“快乐”、“好梦”等词语)
“好梦”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吗?(启发学生展开想像)
3.小结:这一小节主要写什么?
五、学习第五小节
齐读最后一小节,提问:最后一小节不写可以吗?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作者为什么能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的写作方法。
七、质疑
八、朗读、背诵课文
教案点评:
从词句教学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外在美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内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到这池荷花蓬勃的生机。再辅之以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容。通过媒播放画面,教师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字。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荷花的美丽。
荷花课件【篇14】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的好?换一个词行不行和“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的了不起。”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课文结束后,双配乐齐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引导搜索、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查找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像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什么呢?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四、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出现了荷花的配乐画面、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多次出现荷花的画面。在结尾学生在读体会全文时,又加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