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师要制定教案课件,这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案课件內容必须由老师本人去加以完善。对于教育界努力向前迈进的人来讲,教案是非常关键的工具。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都包含哪些要素呢?经过笔者连番的精心挑选和修改,我们终于推出了最新的“引导课件”,热烈欢迎您分享本页内容并与朋友们分享。
引导课件 篇1
读书是理解和运用的基础,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遵循小语大纲对阅读的要求,即教师千方百计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体会道理,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进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可见,阅读是感知内容的过程,是感悟思想情感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课以说明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至伟。可见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读。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多读多想是课标对学生阅读的明确要求,是各届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工作总结,是阅读中不容置疑的一大法宝。因此,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是阅读的重点。
课标虽然明确提出了多读多想的要求,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多读多想的训练项目,如第五册第二组课文后就有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写例话。对学生多读多想的要求是明确的,但教师如何引导多读多想呢?依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分析与综合、逐步到整体的原则,我将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按以下步骤进行引导。
第一步,多读。读是感知的基础,是理解的前提。只有读准了字音,读熟了课文,才有可能理解内容。小学生不认识的字较多,为防止囫囵吞枣,这一步要求不要太多,主要是借助工具书和生字注音读准字音,学会生字,在此基础上读熟课文。一般安排在课外预习,课前检查巩固。这一步实际上是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
第二步,多想。只有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才有可能把课文读通。怎样才知道学生是否多想呢?我的方法是:读一句想一句,读完一句说出你想到了什么;读完一段简述这段写了什么;想不懂的作上记号,置疑。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时。检查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释疑。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对差生能复述一些简单的句子多加鼓励,提高每个学生的想象积极性。这一步实际上是精读课文的过程,是置疑的过程,是感悟情感的过程。
第三步,边读边想,读通课文。这是多读、多想的综合和提高,也是读通课文的根本体现,更是训练阅读的最终目的。具体要求是:在读中想,想中读,把想到的有感情的读出来。检查时抽学生展示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看是否读出了感情,读出的感情是否与课文的情感吻合。可采取先小组展示交流,后全班展示交流的方法。如读《爬天都峰》中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要读出惊叹害怕的语气。这一步实践是进一步整体感悟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的过程。
以上三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相关的,多读才能多想,多读多想才能实现边读边想。它们是依赖的关系,是层层提高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边读边想,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
当然,由于阅读引导的长期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经过长期的常规训练后,学生才能养成多读多想的习惯,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才能达到边读边想的阅读境界,则功至伟。
听课,听者必首先熟悉教学内容;说课,听者应结合课堂教学,这样听者方能深入了解说课者是否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引导课件 篇2
小语第十一册10课《凡卡》,主要写9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带自己回去的事,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白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白俄时代穷苦人民是没有生路的。通过和自身生活对比,激发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引导课件 篇3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出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场面的基础上。
师: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生:自读自悟,同座(或小组)交流。
师:哪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典礼开始时,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时,全国人民欢呼的场面。我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是万分激动、无比高兴,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意味中国人民再也不受压迫、剥削了,他们当家作主了。
师:是啊!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翻身得解放,叫人怎能不激动万分呢?所以,(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象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刘胡兰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子啦!
师:是呀,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让我们将写这一场面的二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人民欢跃的情感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读。
生:朗读。
(读后互评,评后再读,最后全班齐读。)
引导课件 篇4
师:初入大兴安岭,作者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亲切舒服。我想经过千年万年的时间,树叶落在地上,腐烂变成肥沃的泥土,人踩在上面,就像踩在海绵上一样。所以,作者感到亲切舒服。
师:太棒了,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谁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生:我想,走进原始森林,看到一棵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闻着松脂的芳香,抱着粗壮的树木,是何等的舒服。
师:你的理解很精彩。
生:我们踏在肥沃的泥土上,极目远眺,到处都是林木,看着飞舞的蝴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一种回归自然、拥抱自然的感觉。
师:你们真了不起,既能联系生活、又能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请大家把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吧?(随后,学生感情充沛、自由自在的读起书来。)
师:岭又有什么特点,你又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你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相当强。谁能具体地说一说?
生: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不同。大兴安岭的岭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秦岭的岭是云横秦岭。这样对比。可以反衬出大兴安岭的岭的温柔。
师:你联系上下文,抓住对比的方法理解了岭的温柔。谁还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生:我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中的点可以看出岭的变化微小,从而体会到岭的多而温柔。
师:你真了不起,抓住一个点,体会得如此深刻。
生:我从疾驰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体会到:如果岭不多而温柔,怎么会几个钟头都看不完也看不厌呢?
生:这一段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岭多而温柔。
师: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温柔和盛气凌人是形容人的,作者为什么用来描写岭呢?
师:刚才这位同学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真正的用心读书了,对此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师:太对了。读书贵在有疑,在这一点上,老师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真正动了脑子,就一定有更新的发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敢于抓住教学资源进行引导,在引导中探究,在探究后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
引导课件 篇5
教学案例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休会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了啦!
(其他学生发言略)
案例解读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迎来了新生,此时此刻,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但是,学生仅仅从作者提供的句子,还是难以深切感受的。但从上述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人们无比激动、无比高兴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小学生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丰满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凭借联想,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客的直观感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是《开国大典》中的重点句子,它集中表现了获得了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隐含的、潜藏的,如果不引导透过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创造形象,那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和深切的感。
正因为如此,教者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这样,在学生眼前,语言文字就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农村中,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个个激动万分;学校里、人们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刘胡兰的爸爸妈妈泪流满面。激动万分这些形象,包合看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内涵的体悟。这样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显现,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动。
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语言的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起,是学生在语言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新成果。它带学生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丰富内涵的同时,开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可见,对一些蕴涵丰富形象的词句,可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而的画卷了。
引导课件 篇6
教学设计理念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始终是数学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有效合理的组织学习活动,使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过程。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分析
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后教学的,学生已经会编乘法口诀,会利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关题目,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感到困难,教师应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阐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做到学中练,练中学,牢固掌握知识。
教学媒体
序号
内容
使用位置
达到的目标
课件一
一条金鱼
学习新课
帮助学生看图列出6的乘法算式
课件二
表格
学习新课
根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列出乘法算式
课件三
6的乘法口诀
学习新课
整理口诀,帮助学生熟记
课件四
练习题
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61页例7,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第1、
2题。
教学目标:
1、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编制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
我们学校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了,这些同学参加跳绳(教师点名)想一想:参加跳绳的有几人?(6人)是几个6?(1个6)
(1)这几个同学参加跑步(教师点名)想一想参加跑步的有几人?(6人)现在一共有几个6?(2个6)
(2)说一说:参加运动会的一共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参加运动会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6的乘法口诀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1、课件出示例7:用△摆成的一条金鱼图形。
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它是用几个△组成的?
(1)想一想:1个6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根据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2)摆一摆:在桌上用△摆2条金鱼。
(3)说一说:2条金鱼是用几个△组成的?3条、4条、5条、6条呢?
(4)填一填:
鱼(条)
1
2
3
4
5
6
△(个)
6
12
(5)议一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尝试列出6的乘法算式。
3、合作交流,编出6的乘法口诀。
(1)猜一猜:6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6的乘法口诀里一定有哪个数?
(2)试着编6的乘法口诀。
(3)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编口诀的?
(4)指名反馈,整理口诀。(课件出示6的乘法口诀)
(5)议一议:这6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利用这个规律怎样帮助记口诀?
设计意图: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发学生编口诀的欲望,使学生充分感知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沟通乘法算式与口诀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独立编6的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使学生探究、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由具体感知上升到抽象概括。
三、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设计意图:熟记口诀是学生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背诵口诀,使学生始终在浓厚的兴趣中熟悉口诀,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四、练习拓展
1、61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1题。
63+664+665+6
646566
(1)学生独立做题。
(2)观察、比较:每一栏上下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
(3)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十三第2题。
将算式贴到苹果树上。
(1)让学生看算式说口诀。
(2)看算式抢答得数,算对了摘下苹果作为奖励。
4、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六()二六()五六()
四四()一六()三三()
六六()五五()四六()
5、列式计算。
(1)两个因素都是6,积是多少?
(2)一个因素是5,另一个因素是6,积是多少?
(3)4个6比3个6多多少?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新知及掌握技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精心安排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和深化新知识,进一步得到体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六、课堂小结
1、同桌互相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教师板书)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提出来。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动手操作活动应与数学思维紧密结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小鱼,观察用了多少个△,继而能够快速填写表格,列出相应的算式,编出6的乘法口诀。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发展了自主探索的能力。
3、创设练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必须以练习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练习题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体验成功。
引导课件 篇7
设计思路:
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我们教室前有许多风景树,有芙蓉树、法国梧桐等,被秋风一吹,树叶便像一只只蝴蝶似的飘落下来。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追逐飘舞的树叶,并把拣到的落叶握在手中左看右看,舍不得扔掉,有的孩子拣到又大又肥的落叶,高兴的又当扇子,又当雨伞,看到孩子们对落叶如此感兴趣,我决定以落叶为主题和幼儿一起来研究落叶的妙趣。
本次活动的设计注重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胆想象、初步创新的意识。
从内容上看:
第一部分观察落叶。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树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树叶的多种用途,教师提供了各种树叶,让幼儿探索树叶的妙趣。
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看:
生活中设置情景,提供材料,充分体现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即可,是引导者、支持者;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幼儿的发展看: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方式,发展幼儿的能力为重点。第一环节中的观察和欣赏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落叶的特点。第二环节树叶的利用,发挥幼儿的想象。让幼儿操作,不仅可以激励孩子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十分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孩子自主探索的情况,能够充分关注每个孩子的活动过程,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第三环节通过亲情活动,培养了幼儿的亲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情感和关注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利用落叶展开想象,锻炼幼儿的创造性及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的亲情感及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多种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树叶若干。
2、画纸、剪刀、水彩笔。
3、音乐
4、落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落叶
带领幼儿观察深秋的自然景色,从气温、农作物、树叶变化,感受秋天快要过去了。重点组织幼儿观看小树叶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并让幼儿来拣落叶,追落叶。把拣到的落叶分开来拿,干落叶在右手,未干落叶在左手。(幼儿在拣落叶过程中,来分辨干落叶和未干落叶,锻炼幼儿在不限落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来分类。)
(二)欣赏落叶
欣赏手重落叶形状、颜色,区别干落叶与未干落叶的特征。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干落叶的形状卷曲、不平坦,颜色呈黄褐色,叶脉干瘪,把它放在手中一握,成了碎片。而未干落叶的形状平坦、美丽,颜色呈黄色、黄绿色、红色等,叶脉柔软、有水分,把它放在手中一握,伸展开,还和原来一样。)
(三)展开幼儿想象
1、引导幼儿讨论,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落叶,说一说它们的形状、颜色等,它们为什么落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观看图片,教师准备一些落叶树的落叶情景及落叶原因,进行讲解。
(通过想象与观察欣赏,幼儿了解到,秋天来了,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飘落下来,这样的树叫落叶树,也叫阔叶树。)
(四)落叶的利用
1、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落叶的用途。(落叶可以做什么?)
2、幼儿进行操作:请幼儿利用落叶大胆想象,进行自由操作,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1)、利用手中的未干落叶,编手工制品,如:小碗、小勺子、匙子、小船等,并让幼儿自由编制,展开想象编自己喜欢的作品,创编新的作品。(通过编制,锻炼幼儿小手的灵巧,幼儿兴致很高,并展开想象、开发思维、大胆创编落叶作品。)
(2)利用落叶来粘贴作品,教师不限制幼儿粘贴内容,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意来粘贴自己喜欢的作品,要求幼儿保持画面整洁。(让幼儿不受落叶的形状、大小、颜色限制,来动手粘贴作品,展开幼儿想象、开发幼儿思维、大胆创作,粘贴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幼儿兴致很高,很快进入操作过程。)
(3)制作树叶面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树叶上做出眼睛、嘴巴、鼻子,做出一个漂亮的树叶面具。
(五)作品欣赏、评价
欣赏
欣赏幼儿作品,要求幼儿说出自己的作品创意,说出用的是什么树的落叶。(将作品放在展览区,让幼儿与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流作品内容,并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
幼儿和教师共同来评价幼儿作品,并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评价,幼儿从中得到启发,应该怎样做会更好,为下次努力打好基础。)
(六)亲情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我们只以有这样好的作品,应该感谢树妈妈。让幼儿自由发言,说一说应该怎样感谢树妈妈?有的幼儿说:“我给树妈妈送礼物”有的幼儿说“我给树妈妈浇水”还有的说:“我是树妈妈的小卫士,我来保护它”等。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进行幼儿给树妈妈送礼物活动,并对树妈妈说一句悄悄话。(通过活动幼儿兴趣很高,表达了对树妈妈的亲情感,知道了落叶是树妈妈的孩子,幼儿将自己的编制品送给树妈妈,让树妈妈在冬季里不在寂寞,并对树妈妈说一句话,表达内心感情。)
(七)歌曲:《小树叶》幼儿围绕大树手拉手来唱《小树叶》的歌曲,加深对大树妈妈的亲情感。
(八)游戏:树叶
玩法:
1、幼儿两手握住手中树叶的叶柄两端,与对方的叶柄相互交叉。
2、两人要同时用力。
3、两人要同时用力勒树叶。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有哪一些树落叶,有哪一些树不落叶,为什么?
加深幼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与求知欲望。
引导课件 篇8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例谈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体现
新课程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然而,对于引导者这一角色的把握,我们总难免有失偏颇。好不容易摆脱因袭的主宰者的定势影响后,面对开放生成的课堂,我们顿感茫然,甚至手足无措。
现结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教学,例谈引导者这一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体现。
一、引导筛选。
(揭示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应该才对)
师:同学们,就看这一课题,你有哪些不同的读法呢?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将应该读重音)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将自豪读重音)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将才对读重音)
师:同学们,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哪一种读法是最合适的呢?
(生自读自悟)
生:我认为强调自豪是最合适的。因为被小红马嘲笑后,小骆驼曾经感到很自卑。沙漠旅行后他才找到了自豪的感觉。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读书就该仔细琢磨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正确到位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把课文读好。
简评:乍一看,三种读法似乎都可以。但是,教师并未就此满足,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筛选出一种最合适的读法,意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多元解读理论告诉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情况下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在更多情况下,答案是唯一的,或者说,最优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不能将多元解读视为学生回答可以信马由缰的理由,而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甄别,筛选。
二、引导整合。
师:沙漠旅行让小骆驼找到了自豪的感觉。能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吗?
生:沙漠十分广阔,到处都是沙子。
生:沙漠里经常刮大风,有时能移走一座沙丘!
生:沙漠非常干旱,很少看到有植物,只有仙人掌才能生存下来。
师:那课文又是怎样来描写沙漠的呢?自读课文3、4自然段,圈画出有关词句。
(生读读画画)
生: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
生:松散的沙子。
生: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师:读读这些词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沙漠给你的印象?
生:沙漠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师:是啊!这样的环境,植物难以生存,动物也难以适应。只有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才能在里面较长时间地生活。
简评:学生先交流了印象中的沙漠,然后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有关沙漠的信息量很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环境恶劣,生存困难。这样,便于学生从侧面感受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巨大作用。
面对大量信息,学生往往只关注其中一鳞半爪。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进行整合,提炼出高浓度的信息,以便提纲挈领,抓住关键。
三、引导关注。
师:沙漠旅行中,小骆驼是怎样找到自豪的感觉的呢?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议议。
(学生读读有关语句,议议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作用)
师:在这些话语中,还有些十分关键的词,突出了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巨大作用。默读,把它们圈画出来,再好好读读。
生:足够,说明了驼峰里贮存的养料十分充足,小骆驼根本不必为饥饿而担心。
(学生将足够一词重读,俨然是妈妈安慰小骆驼的口吻)
生:多亏,说明这又大又厚的脚掌的作用很大,没它可不行!
(学生朗读,强调多亏,欣慰之意自然流露)
生:一点,一点沙子都没进,这都是两层眼毛的功劳!
(学生练读,强调一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师:从这些重要的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作用;从关键的词语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简评: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句,了解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作用;再引导学生关注、品评关键词语,进一步感悟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关注并品析。否则,学生阅读走马观花,浮于表面,他们很难触及文本的内涵,语言文字也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有所积淀。抓词扣句应是阅读教学得以站稳的脚跟。
四、引导修正。
生读: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语调上扬,似疑问句)
师:同学们,如果小骆驼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还能拔出来吗?
生:拔不出,肯定拔不出!
师:那这句话是有疑而问吗?
(生都表示否定)
师:究竟该怎么读?请大家各自练练。
(生自己练习,自己揣摩)
生读:语调不再上扬,但肯定的语气还不够强烈。
师读:语调不上扬,且将怎么加以强调。
(学生模仿教师范读进行练习)
师:同学们,这样的语句跟一般的疑问句不同,它表示非常肯定的意思,我们不应该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
简评:将反问句读成疑问语气,这显然淡化了反问句所要强调的意思,削弱了反问句的表达作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反问语气的读法,在学生有所发现但读得并不十分到位时给予适当的示范,从而让学生一贯以来错误的读法得以修正。
尊重学生,并不等同于一味地迁就。错误时不给予指出,迷茫时不给予指点,这恰恰是害了学生。
五、引导联系。
(引读末段:原来我们的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里还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结合前面学的内容,你把这句话分解开来说说吗?试用上虽然但是所以
生:虽然我的脚掌又大又厚,但是它可以保证我在沙漠里行走而不陷进沙子里。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虽然两层眼毛挺难看,但是它可以为我的眼睛遮挡风沙。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虽然背上那两个肉疙瘩很难看,但是它可以贮存足够的养料。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在这样的基础上,你能用一句话进行高度概括吗?
生:虽然我的脚掌、眼毛、驼峰都长得很难看,但是在沙漠中都很有用。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简评:在学习末段时,引导学生回顾前文,使文章的中心句与前文内容(沙漠旅行)紧密联系起来;在回顾沙漠旅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又使文章的开头部分(遭小红马嘲笑)与中间部分(沙漠旅行)以及结尾部分(点明中心)再次发生关联。这样,环环相扣,使整篇课文的学习浑然一体。最主要的是,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这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功。如何训练,这是阅读教学永远值得探究的课题。
六、引导提升。
师:曾经让小骆驼十分自卑的长相,也让他找到了自豪的感觉。在生活中,学习上,你一定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能跟大家说说吗?
(师在原有课题前画线,课题后补上!,以表示让学生以此句型说话)
生:刚才我和同桌把续编的故事演得很成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的练笔写得好,老师夸我像小作家,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这学期,我写的字比以前漂亮多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生:我以前觉得自己长得胖,很难看,学了课文后我也想了想胖的好处。我的身体很健康,力气也很大,去年参加拔河比赛还为班级立下了功劳呢!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生都为他独到而真切的感受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在这堂课上,你们学得那么投入,表现那么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曾经很自卑的同学也找到了自豪的感觉。我应该为你们感到高兴、自豪才对!(掌声再次响起,师生都很激动)
简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用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谈谈从小骆驼身上得到的启示。这样,学生在客观看待自身缺点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在回首、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
阅读教学,不应只囿于文本。教师应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进行适当点拨,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升,人格日臻完善。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一次次理解并积淀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一次次精神装备的过程。
当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作用绝不仅止体现于以上这些,还将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当我们面对开放生成的课堂调控自如时,当我们出色地实践着引导者这一角色时,我们也会发自肺腑地说一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引导课件 篇9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编的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引起了不少男同学的兴趣,他们很想显摆一下自己的知识,所以课堂上引发了不少小插曲,由于时间关系只好适当控制,不过答应他们在教练习3时开一人上三国读书研讨会,其实也是希望还没看过书的借这几天机会好好去读一读三国。
本课内容改编得较为简单浅显,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之一。课堂上在讲到刘备恭恭敬敬地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时,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师:恭恭敬敬一般指谁对谁?
生1:是臣对君;(受到本课影响,回古代去了,呵)
生2:是身份低的人对身份高的人。
生3:是学生对老师;(可能想到了程门立雪吧!)
生4:是晚辈对长辈。
师:那刘备是晚辈吗?
生:不是,刘备比诸葛亮大19岁呢。
师:那二人身份如何?
生:刘备是皇叔,诸葛亮是一个普通百姓。
师:是呀,一个年长19岁的贵为皇叔的人,却对一个比自己小的一介布衣如此恭恭敬敬,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刘备真的很有诚心。
生:我感受到了刘备很尊重人才。
生:我觉得是敬重人才。
师:这也让诸葛亮深受感动,在他后来写的一篇文章《出师表》中这样写到
这次教学利用人物身份年龄的对比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之心。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这里还有一处对比,那就是一个睡近三小时(半晌加一个时辰)一个站近半小时,也可以看出刘备心之诚。这是我忽略的地方,看来文本还是读得不透。
另外要反思的是插图没有好好利用起来,猛张飞的表情也有得一说,让学生想象一下对话,也是一个侧面烘托。下次要好好读透教材喽!
引导课件 篇10
预设目标:
1、通过收集、交流、分享相关的资料,激发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欲望。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的了不起地方,产生敬佩的情感。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
活动准备:
1、围绕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人”,收集相关资料。
2、幼儿的画稿、老师的画稿、收集的物品、纸、笔等。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 游戏
我们上个星期去了消防队看看找找消防员了不起的地方,你们找到了吗?他们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只要你们说出消防员了不起的事,这里的星星就会变。
二、介绍身边了不起的人
1、消防员叔叔很了不起的,他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每天都在刻苦训练本领,而且哪里有困难有危险,他们就去哪里帮助。
2、我听张桢琦说他的妈妈也很了不起,他也很佩服自己的妈妈。还听其他小朋友也说了他们认识的谁谁谁也很了不起的,我可想听听他们的故事啦,你们想吗?
3、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想要介绍的身边的了不起的人物,并且有实物的介绍,让幼儿有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敬佩的感情。
4、原来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了不起的人,有些人不像有名的人那样大家都知道他们,但是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很努力的,我们都觉得他们是了不起的人啊。
5、今天我们这里就有许多的客人老师,说不定他们中也有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事,你们去问问他们好吗?
三、教师自制画册
我认为我自己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你们知道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吗?我把我自己了不起的事情画下来了,我会……,哦,还有,我做了十年老师了,这些啊都是我的学生们,有好多好多的,他们有的已经是中学生了啊。我还会烧好吃的东西呢,我们家的人都爱吃,夸我很能干的,今天我也带来了,想给你们尝尝呢。
四、延伸活动
你们有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地吗?你的好朋友中有了不起的吗?把自己的了不起画下来。
引导课件 篇11
生:(读句子)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
师:读懂这句话的同学站到前面老师这儿来。
生:(教室里约一半学生上)
师:老师这里就是天安门广场,你们应该站在什么地方?
生:(顿了顿,学生便有的站在黑板左侧,有的站在黑板右侧,有的站在学生中间,作四面八方状。)
师:现在老师读句子,看同学们表演得对不对。(师读句子:四面八方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来)
生:(纷纷上)
师:(问一个跑得特别快的小朋友)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啊?
生:因为我是潮水,是非常快的,非常猛的,所以跑得这么快。
师:不错,潮水是涌来的,是一浪――
生:是一浪跟着一浪的。
师:对了。老师再来读这个句子,看看下面的同学有没有理解了。(师又读这句话)
(下面学生也纷纷跑到老师身边去。)
师:好,都理解了,下面老师继续读,同学们继续表演。(师读:人们欢呼着,跳跃着)
(个别学生跳了起来。)
师:你们欢呼了吗?跳跃了吗?
(学生都跳了起来。)
一生:老师,我们欢呼什么?
师:你说呢?
生:我们赢了!
师:对呀。(又问另几个学生):你欢呼什么?
生:中国赢了!
生:我们胜利了!
生:我欢呼:耶!
师:好,现在我再读,你们表演。
(师读句子,生一边跳跃一边欢呼。)
此文为同学龚文娟老师在无锡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华士片上课的实录,听完后对老师在课堂上运用表演来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促进对诸如潮水一般涌来欢呼雀跃等词句的理解的方法感触还是较深的。语文课归根结底是姓语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统一,抛弃或忽视任何一方都是语文教学的缺憾。以前经常在听课或自己上课的时候,也经常用一些诸如表演等形式的非语文的活动。我认为应该正确的认识这种活动。达成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目标的途径是多通道的,像表演,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后包含的人文因素,这种表演是有效的表演,是促进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表演;这种表演当然是应该精心的设计的表演,有着非常清楚的语文课目标指向的表演,而在教学中与语文教学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的表演、对话等非语文活动应该少之又少,留给学生以真正语文活动的时间!【请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引导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夜晚星空闪烁、柔美的意境.启发幼儿用跳跃、连贯的唱法演唱歌曲。
2、用打击乐器敲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型。
教学准备:
1、打击乐器若干2、小动物头饰(猫、狗、鸭、羊)3、节奏卡 4、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1、老师带幼儿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愉快地进活动室。
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扮演各种小动物到森林动物园玩吧!”
音乐起:(放小动物操音乐)老师随幼儿一起翩翩起舞,并鼓励幼儿:“看,多漂亮的小鸡呀!聪明的小狗走得多好!可爱的小猫今天特别精神!哇!小鸭今天跳得可好啦!”
(当音乐停时)
师:“你们真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小动物,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动物园,看看我们小动物的家是怎样的?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学本领的?看看我们谁最能干,谁最认真,谁最聪明?
2、小动物学唱歌
师:“小动物们!看!谁来了?”(师转身把小鸡头饰戴上)
幼:“小鸡来了!”
(1) 幼儿拍出节奏:|叽叽 叽|叽叽 叽|
(2) 用以上方法和幼儿一起练习小猫、小狗、小鸭的叫声。| 喵 喵 |喵喵| ;
呷— | 呷—| ; 汪—| 汪汪 | 汪—| 汪汪 |
(3)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节奏练习。
(4)师:“树上的小鸟听见你们在唱歌,它也想唱一唱。”在老师的指挥下有感情地运用强弱对比的声音唱歌曲:
3、律动回座位
4、学习节奏乐
(1)出示挂图(1)
(活泼调皮的星星)
师:“天黑了,妈妈带着小朋友出来散步了,你们猜猜这时候什么东西在天空中最调皮,象一只只小眼睛一样看着我们?
老师引导幼儿说出要用轻快、跳跃的唱法来表现闪烁的星星。
(2)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节奏型来表现轻快、跳跃的小星星”(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出X X | X X|的节奏。
(3) 出示挂图(2)
(安静柔美的星星)
师:“小星星玩累了,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引导幼儿用舒缓、连贯的唱法表现累了的小星星。
师:“现在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节奏型来表现玩累的小星星?(引导幼儿拍出X—|X—的节奏型)
(4)引导幼儿听音乐进行节奏练习。
(5)幼儿分别用跳跃和连贯的唱法演唱歌曲。
5、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敲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型(提示幼儿不同情绪的乐曲可选用什么乐器呢?)
(1)先请一组小朋友拿乐器敲出笑星星的节奏型,另外一组小朋友可做点头动作。
(2)再请一组小朋友拿乐器敲出睡觉星星的节奏型,另外一组小朋友可做点头动作。
6、两组幼儿一起配上乐器,为歌曲
师:刚才小朋友演奏得又整齐又动听,今天我们在森林动物园里渡过了愉快的一天,现在我们听着音乐,玩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吧!
(1)师弹出代表各种小动物的乐曲,幼儿听音即兴做相应的动作,音乐结束时最后一个长音的唱名必须是C大调的135音高。
(2)当变换代表另一些小动物的乐曲时,游戏重新开始。
8、结束活动
师:“天黑了,小动物们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