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课件经典

2023-06-09 11:55:06 高三课件

  本文名为“高三课件”,出国留学网编辑整理并为您提供。教案课件是教师必备的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规划自己的教案课件,因为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的要点和难点。请收藏本文以便日后阅读。

高三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得以流传。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

  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

  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

  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

  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

  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文章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文章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

  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文章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之后,出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内容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好奇心也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

  2、解题

  结合课文注释,认识“表”这种文体。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古代散文,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相关情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才能感受他们伟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速读课文

  速读要求:

  1、用笔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

  2、尽可能地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内容。

  (四)诵读课文

  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诵读时,要注意文章层次,做到情发于心地诵读。

  本文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时要读出节奏感。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音,并比较此前自己的阅读处理与录音有何异同。

  (五)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积累词义,疏通课文。

  从文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课后练习三)

  轻声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可见,好的构思,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才能发挥文章感人的力量。鉴于此,对于文章语言的赏析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六)研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只要学生适当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今天,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也是本着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来设计的。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七)总结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情,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李密正是抓住了几个“适当”,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最终才深深地打动了晋武帝。

  (八)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三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据】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二)说学法--1)分组探究法。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2)一杯凝固的血液。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5)《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B)A肺静脉B上腔静脉C主动脉D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板书设计】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

  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高三课件 篇3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随机抽样》是人教版职教新教材《数学(必修)》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身边事例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抽样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设想。

  下面我再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例1: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并板书课题——XXXX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语文老师为了了解07电(1)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从例2、例3中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验随机抽样的科学性。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复习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奖号码为08+25+09+21+32+27+13,本期销售金额19872409元,中奖金额500万。

  提问:特等奖号码如何确定呢?彩票中奖号码适合用抽签法确定吗?

  让学生观看观看电视摇奖过程,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高三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节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它以有丝分裂为基础,又是第六章遗传变异中“遗传三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设计意图

  本课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的比较,初步寻找减数分裂的学习策略(用已有的有丝分裂知识间接说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对照教材示意图、应用剪贴图,使学生初步领略学习策略寻找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变通,将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方法迁移到减数分裂的学习中,使学生占有、运用、享受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再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即构建减数分裂有关的知识结构,寻找记忆的关键内容,把握思维链条的关键,提高记忆的效率,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大纲,考纲的教学要求,“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内容应达到D(应用)水平。由于减数分裂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但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针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接受知识能力情况的了解,确定教学目的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为学习第六章《遗传和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4)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活动、推理和总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而且涉及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数量变化知识,还是以后学习遗传变异的“三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的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变化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中,关键是帮助学生弄清染色体减半的原因以及为第六章学习遗传和变异的“三大遗传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所以教学关键是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重点:减数分裂概念、过程

  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关键: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述和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课件的动态演示和学生动手贴剪贴图,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

  七、学法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使学生发现学习减数分裂的方法,完成对学生进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学法指导。通过分析、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图表等关键知识点,完成自我监控策略的学法指导。通过设计各种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归纳和总结,掌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复习、比较,掌握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等。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复习提问:用有丝分裂过程的动画课件,复习其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复制、着丝点分裂、平均分配等)。

  2、导入新课: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我们知道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那么,减数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究竟特殊在那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成熟”。

  (二)学习新课

  1、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变通,按照学习有丝分裂的方法来认识减数分裂的过程,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

  2、精讲减数分裂的过程,并对同源染色体等概念及时解释。

  3、再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课件,强调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连续变化的,并请学生依照课件说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的变化数目。

  4、鼓励同学们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贴剪贴图,这样既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学法指导。

  5、再对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提出: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和组合方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加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解决关键点。此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课件 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三课件 篇6

  这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成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不愧为教学大家、不愧为千古圣人。本节课的设计无非是围绕“志”的展开,但如何展开,如何再现两千前的风范、风采、风度。以及这背后的故事,则使我们后学者要仔细揣摩之处。

  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写过的文章应该不少了。文章的题目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一篇文章,老师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一定写过,那就是《我的理想》,写过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果真如此,你还记得当时你写的文章的内容,可能是小学时候了。(学生自由交谈)

  师:老师小时候,在作文里,我经常这样写 “看着胸前的鲜艳的红领巾,我在心里暗暗想:将来一定要当一个科学家报效祖国”结尾,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碰撞时,人们调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我们还是要谈论理想这个老话题,只是玩个时空穿越,来到了两千前,孔夫子的课堂。我们敬爱的孔老师正在给四个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讨论的主题就是“畅谈人生理想志向”文章的标题就给我们温暖的感觉,夫子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我们来看文章中的的插图

  师:出现了四个高足,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插图中你能对号入座吗?(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料,用插图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对文章的内容有概括功能,尤其是人物的形态的描摹,优秀的插图可以是文字的生动的体现,能展现人物的个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师:历史上的孔子的确是高个子,说不定是个灌蓝高手。

  生:子路就是紧挨老师旁边的大胡子,有点像张飞,李逵。

  师:老师出示他们的年龄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生:年纪轻的漂亮的就是公西华,夹在子路和曾皙之间的就是冉有。

  师:这就是老师和四大弟子间的坦率的交流。我们来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朗读课文)

  师:我们刚才说,这是一节班团活动课,相对比较自由,主题是“我的理想”,文中哪个字表示理想

  师: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我们说文章可以围绕“志”字展开。牵涉到一个文章的结构问题。我们把文章的'结构来理一理?

  师:我们改为夫子评志可能更恰当。在教学中,话题的提出十分重要,孔子是怎样提出话题的,他和我们平常有什么不同,我们朗读第二节,注意其中的句式,然后来理解。

  生:“不吾知也”是倒装句式,就是不了解我的意思,还有何以哉就是以何哉。

  生:一开始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 不要因为这个别不敢跟我说真话,是鼓励学生说真话。

  生:然后从学生平时的牢骚来说,没有人了解我,意思是说也不能全怨老师吧,不说出来我怎么了解你们,还是让学生说。

  师:宋朝的朱熹曾经评论,这是孔子“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这些就是孔子的教学风格,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亲切温暖。让学生有话可说。当然,举手最积极的当然是

  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子路这位学生,孔子的成绩单上的评语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管理该国军事)。”可见子路确有军事才能。子路对这个评语是牢记在心,我们看他的回答(生朗读),你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用自信的响亮的语气读,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

  生: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非常大方、大度、大气。

  生:子路要治理的国家必须是动荡不安,有内忧外患的,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部经常遭军事侵犯,内部又老是闹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时间不多,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师:子路为何要挑利比亚和伊拉克这样的动荡闹心的国家,难度系数挺高的。

  生:更能显示子路的才能,我是子路我怕谁。自信强悍。

  生:只要三年,就可以国泰民安,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

  生:子路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两手都抓,自信的很。

  师:我看子路恨不得把治理的国家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志向高的很,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这就是子路的语言和子路的性格。

  生;说话直截了当,有勇气、有志气而无心机的。

  生:把问题看的简单化,有说大话的倾向。吹牛皮。

  师:不过孔子却是“哂之”,微微一笑,这一笑,弟子们就嗅出了不以为然的味道。

  师:孔子对冉求的评介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这里的宰就是管家的意思。我们评论冉管家的志向。

  生:冉求比子路谦虚一点,只设想治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甚至更小的国家,且只能做到解决温饱,礼乐教化还要等高手来。

  师:冉有和大师兄两人一对比,真是活灵活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刚才我们说年纪最轻的是

  师:赤是一位帅哥。年轻有型,孔子对这位学生有这样一个评介,“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可以朝哪方面发展?

  生: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这方面的东西。宗庙里的事,以及诸侯相会见,披着玄端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能在那里面当一个小小的相礼者。

  师:首先声明说的不见得做得到,但愿意朝这方面努力:做一个诸侯盟会祭祀时管管司仪的最低级官员罢了。用我们常见的一个词,

  师:这三位学生的志向有不同的重点,这些又跟个人的性格有关,比如子路的志向就偏向用军事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时间短,见效快,就是短平快,而冉有是--

  生:儒家的子弟是积极投身于政治,都想在社会有所成就。

  师:说白了就是考上公务员,并且是高级公务员嘛。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高三课件 篇7

  一、传统教学和高效教学

  最初的时候,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备课的。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学生听讲,做简单的笔记。整节课按照引例→定义→分析定义→解题→画出图象→挖掘性质→总结性质→习题练习→课堂小结的流程进行。因为是传统教学,所以在第一次试讲中,课堂容量很大,课程进度较快,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几乎没有,导致学生对于直接给出的结论只能生搬硬套,对于老师给出的.演示并不能完全吸收。因为没有后续作业的处理,所以在知识反馈上没有确切的结论。

  而从第二次试讲开始,就开始启用了导学案制。在这里选择导学案制教学出于这样几点考虑:1.自新课标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直提倡使用导学案制来打造高效课堂。这是现行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作为新教师理应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不仅提高自己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品质。2.之前去沈阳20中学习时就听到有学校用导学案制的方法授课,重能力轻知识,将教师的身份定位为牧民,即其主要任务是将学生带到知识的草场,让其自主学习,以此取代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而且有过听课的基础,导学案制授课对我而言也并非绝对陌生。3.希望能够通过汇报课接触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想在汇报课的准备中给自己一个挑战,最终选择了对于我而言并不十分得心应手的导学案教学,都是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

  二、导学案的设计与调整

  既然选择了采用导学案制教学,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设计导学案。对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了导学案的本质其实是引领学生学习,它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导学案所面对的是所有的同学,那么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要切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

  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先确定了导学案的整体规划,主要希望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究两个点,一个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另一个是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其中,第二个探究点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学生通过画图可以轻松的看出指数函数的简单性质,而第一个探究点就略显困难。难点在于,首先学生并不能够通过生活实例顺利的抽象出函数模型,其次以学生先用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不能看出指数式和指数函数式之间的联系,最后,对于用形式定义函数的模式,学生还感觉有些陌生,并不能够看出这个形式的内在限定含义。

  所以,经过每一次的试讲和修改,最终将导学案的命题修改为:

  1、有哪些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实例应用到指数幂的运算?

  2、如果两个变量满足关系:(其中为常数)是否能够构成函数?若构成函数,指出该函数的定义域。

  3、指数函数的定义是:

  以递进式的方式提问,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在学习时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三、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

  在导学案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例题和习题,对于从未出过题目的我,必然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选题之初,我先是研究了书上的例题,然后又研究了几本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其他老师的课件和教案,参考了一下前辈老师的选题。我发现,课堂练习的选题不光要和已学知识点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同时也要兼顾到不同的类型和出题方向,还要考虑难易程度是否遵循了阶梯型排序。这些问题是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针对以上几点,在函数概念处,一道指数函数概念辨析,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切领会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所必须具有的结构特点,第二道是给出解析式,已知是指数函数求解参数,其目的在于将指数函数式的结构特点理解透彻,从会分辨到会应用的一个提升。

  而在指数函数性质一块,主要涉及的就是比较大小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有几个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底数不同指数相同、底数指数均不同。通过三类问题让学生总结三类不同的问题应该有怎样不同的解题策略,这也是例题选择上要突出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四、课件与动态演示的制作

  在课件制作上我力求简洁且突出重点。本节课涉及到的课件有两个,一个是随课堂推进而时时改变的幻灯片,一个是底数对于指数函数图像影响的动态变化图。

  在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不光要考虑自身对于课堂进度的推进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比如在引例中,不光要准备自己即将要讲的例子,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可能会例举什么样的例子,可以在学生给出不同的例子时,在幻灯片上打出相应的事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之时要对课程的进行过程有一个预设的判断,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形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其次,在利用超级画板制作底数大小对于指数函数图像影响的动态图例时,要清楚的标出底数是变量,让同学可以清晰的看见底数不同时,如何影响指数函数的图像。

  五、教学详案的写作与改进

  之所以要写教学详案,主要是想纠正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是十分合乎规范的语言,或是不严谨的语言表述。通过之前的几次试讲,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比较随意。

  所以,在被提出了要注意课堂语言表述的要求后,我将课堂上要说的话结合教学设计写成了教学详案,并对详案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和订正,力求每句话都表意正确且简单易懂,符合数学思维,严谨而没有纰漏。

  在写作和修改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类语言。它不是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但是老师说出来,学生却可以理解老师要说的是什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必须要尽力避免这类语言的出现。因为不规范的语言的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以不规范的语言教学,就无法要求学生做正确规范的表述,这种表述落实到题目上,就无法成为合乎数学要求的文字表述。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

  六、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做了很多改动和改进,但是在实际汇报课程中依然出现了不足。

  首先,在汇报课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取数学模型,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一现象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而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达到抽象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理解上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所以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哪怕是课前的引例,也要有相应的铺垫和环环相扣的分析,然后再进入正题。这不仅便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引例之所以为引例的意义,让学生自然的消化知识点,在原有知识的“生长点”上自然的寻找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推进上并不十分顺利,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指数函数的定义的理解上。学生在见到以“形”定义的函数时,并不能一针见血的发现这个“形式”给予了函数本身什么样的限制条件。对分析定义的能力有所欠缺。这就反映出了我在平时教学中,更经常的将对于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分析直接抛给学生,没有良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不能仅仅的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理解,内化知识,并能够自我的去探求知识的真相。

  最后,在小组活动中也存在着冷场,学生讨论不积极,展示活动不主动的现象。这主要在于我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显得十分稚嫩,力不从心,没有找到良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和提高课堂氛围的方法。在汇报课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是在今后的平时教学中所要改正的地方。

分享

热门关注

幼儿园毕业感言优秀范文(5篇)

毕业感言

教职工述职报告1000字

教职工述职报告

情侣秀恩爱文案男精选17句

情侣恩爱文案

正能量的励志的句子早安(集合19条)

正能量早安句子

爱的心痛的心情短语41条

心痛

2023课件

2023课件8篇

分一分课件

一分课件

认识0课件(必备6篇)

认识课件

几分之一课件

几分之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