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课件

2023-06-10 11:12:37 教版课件

沪教版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

  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W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y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

  实际上,从来隐士,大抵可以分为十种: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陶是著名隐士,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明代的沈周,一天官未当过,传列入《隐逸》。而他的学生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然后便安心隐居至死,但其传就未被列入《隐逸》而列入《文苑》。陶渊明也是先官后隐,但其“隐”的名气太大,超过其诗名,不过陶渊明后来是真隐了。像陶渊明这样先官后隐的隐士较多。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而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分上不能算做隐士,但有隐逸思想。有隐逸思想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同的。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这种人不果断,拖泥带水,王蒙创造了拖泥带水皴,董其昌的画用笔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们的性格有关。其五是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这种人对国家损害最大。其六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其七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其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以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其九是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其十是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其次还有一种不得已的隐者,如明末清初的弘仁,早年攻举业,明清易祚之际,他奋起反清,失败后不得已而隐,但后来一变在思想上真的隐了。只要思想上真的隐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以“淡”、“柔”、“远”为宗的。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牛上游饮之。”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许由毫不忧郁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了“颖水之阳”。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许由感到非常肮脏,等规劝他的人走后,许由就跑到河边,用清水来洗耳朵。这时,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伯夷、叔齐可是真上山了的。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当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两人便来到周的都城岐山。此时,文王已死,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忙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盟誓,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两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师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这叫做仁吗?”周围的将领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元帅姜尚制止了。

  后来,周武王灭商,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归顺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豌豆苗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都断然拒绝了,继续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首阳山的一位妇人要了他们的命。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以暴易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也快要死去了,而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最后,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介子推的故事,史书多有记载。《左传》:“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遂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绵上者,西河介休地也。”一位雄才大略,饱经忧患的流亡公子,终于登上了王位,在赏封流亡功臣的名单中,恰恰遗漏了一位性高志洁,当年曾割股奉君的名士介子推。久有隐居之意的名士偕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求而不获,只好命人放火焚山,逼迫介于推出山。谁知名士宁肯葬身火海,而不愿出而为仕。消息传来晋文公悲痛欲绝,取绵山之木以制屐,步履之间常言:“足下!足下!”痛思昨日之君臣之情,兄北之谊。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特立独行的隐士,而流传至今并为我所知道的隐士,往往都是气节高雅的君子。他们决不肯同流合污,决不肯和光同尘!因此,清高和固执(或许该用坚毅?)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为帮助今天的人了解上古隐士的高洁情怀,特录唐朝王绩的诗《野望》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以上说的都不是真隐士,因为他们还与当地的官和民还有密切的接触。而且伯夷、叔齐还希望在周出仕,只是由于周的政治主张与自己不吻合才上山的。而在更古老的时候,中国还有两位隐士,隐得比较彻底。他们就是尧时的隐士,许由和巢父。

  这个故事其实对中国的读书人影响深远,总认为政治是肮脏的、邪恶的。所以,大多数读书人都以避世田园,耕读教子为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18),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19)。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20),则反一无迹(21);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22),则深根宁极而待(23);此存身之道也。

  翻译:

  古时候所说的隐士,并不是隐匿自身不使人见,并不是闭塞言论而不说出,并不是藏其智慧而不显示,时代与命运大相背谬啊!如果合于时代和命运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则可复归于人与自然合一之道而无形迹;不合乎时代与命运而困穷于天下,则深藏缄默而等待时机;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③。欲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①词题、题名一作《江神子猎词》。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作为密州知府,在往常山祭祀的归途中与同官会猎时作。 ②左牵黄两句: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史记李斯列传》:“牵黄犬,臂苍鹰。”鹰犬都是猎人用来擒捕鸟兽的。 ③卷:形容大批马队奔驰如席卷。 ④倾城:全城的人。太守:州郡的长官,苏轼自指。 ⑤孙郎:三国时东吴孙权曾亲乘马射虎。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⑥持节两句:《史记冯唐列传》载:西汉魏尚为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守,抵御匈奴颇有功绩,因上报战果数字稍有出入被削职,冯唐向汉文帝劝谏,文帝即派冯唐持节(使者凭证)赦魏尚,再任他为云中守。此两句是希望朝廷有一天派使者前来委自己以守边重任。 ⑦会:将要。满月:形容把弓全部拉开,如盈满圆月,箭可射得劲远。 ⑧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此指当时西夏和北方的'辽。本词为苏轼创作豪放词的标志,有意识与词坛盛行的柔婉之风立异。他在《与鲜于子骏》中云:“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 ②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⑤潇洒:指风雨。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M之舟。汝生平功I, S州惠州儋州。

  除夕之夜,陪伴我的只有苏东坡的作品。

  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惟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声称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舞台以后,他两度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了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通的蛮族中了却残生。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苏东坡曾把写作喻作“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然。这正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个性的这种不可遏止的自然的奔泻,在旁人看来,是一种执著。

  苏东坡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的灵魂就像飞鸿,它不会眷恋自己留在泥上的指爪,它的惟一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的国度里。

  (序)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为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

  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

  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

  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

  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

  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沪教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丁一小写字》一文旨在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创造出丁一小这个人物形象,再现了学生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共同的困惑与毛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要想写好字,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认真。

  [教学目标]

  1.学会丁、字、他、用、还、正、认七个生字,会认对、纸、姐、笔、呢、坐、真、样八个字。学会笔画。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感悟:要想写好字,做好任何事,一定要认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读中感悟,要想写好字,做好任何事,一定要认真。

  [设计理念]

  1.合作互学,整体感知

  文章极富儿童化的语言,学生易读易懂。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七个生字,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识字。教学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范读、自由读让学生多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逐步了解。

  2.贴近生活,引起共鸣

  课文再现了学生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共同的困惑与毛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在导人课文时我出示本班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主交流写字经验,使学生产生切身感受,引起共鸣,能很快融人课文教学。

  3.创设情景,体验读文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空洞的说教难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多次创设课文情境,如丁一小不正确的写字过程,丁一小用姐姐的笔纸写字,丁一小学姐姐认真写字的样子等。这些情境让学生看到一个和自己相仿的可爱的人物形象,仿佛自己就是丁一小,从而进入情境之中,使自己成为文章中的主人公,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产生与丁一小一样的感受,肯定、困惑、自责的感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读课文,帮助他们进一步地了解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感悟,激发兴趣

  1.投影:展示本班学生优秀的写字作品,让学生欣赏。你想对作品或小作者说些什么

  2.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有些同学为写不好字而苦恼,咱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丁一小也正为自己写不好字而发愁呢!让我们一起来帮他吧!

  二、自读课文,合作识字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圈出生字宝宝,并请拼音朋友帮忙读准每个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3.同桌互读,互相检查。

  4.教师抽读卡片:丁、字、纸、拿、坐、呢、对了、姐姐、认真、一样

  5.游戏巩固:遍地开花(CAI:点击草地上生字,读对了生字上开出一朵花,比一比哪组的花开得最多。)

  6.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认识了这一课的生字,那就请你教教大家吧!(把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讲解给大家听)

  7.大家认识了生字宝宝,就请把他们送回课文中吧!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检查评价。哪个同学愿意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展示一下。

  3.读了课文之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体验读文

  1.(CAI:丁一小不正确的写字过程。)

  说一说丁一小是怎样写字的(反思自己的写字方法)。

  读读课文,和同桌讨论:丁一小自己认为写来写去写不好字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朗读:对了,是我的纸(笔)不好!(读出肯定的语气)

  2.(CAI:丁一小用姐姐的笔纸写字。)

  师引导:丁一小用姐姐的笔纸还是写不好。

  指导朗读:我还有什么东西不好呢(读出困惑、奇怪,若有所思的感觉。)

  3.结合自己平时写字的体验,帮助丁一小分析写不好的原因。

  在文章中找出姐姐写字的段落。

  生试读,师范读。

  男女生分读。

  4.看到姐姐的行动,大家明白了什么

  是啊!丁一小和大家一样。

  指导朗读:不是我的纸、笔不好,是我自己不好。(读出肯定,略带自责的情感。)

  5.(CAI:丁一小学姐姐认真写字的样子。)

  师:丁一小的字写得多好啊!咱们一起来表扬他吧!

  有感情齐读最后一段。

  6.大家想对丁一小说些什么

  生畅所欲言。

  7.小作者结合自己平时写字的经验,从写字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谈自己的观点。

  二、学以致用,指导写字

  1.看了丁一小写字,咱们也来写写字吧1

  2.征求大家意见,看看你认为什么字最难写

  3.指导书写还:走之的起笔在左上,点为右向点,藏锋。

  被包围部分均宜向内收紧,不宜外张。不应写得疏朗。

  田字格中范写。

  4.生完成课后笔顺描红。

  三、作品成果展示

  1.学习丁一小正确的写字方法,书写生字。

  2.展示自己的作品。

  3.评选最佳作品,粘贴在教室内。

  四,巩固课文,学唱儿歌

  写好字有小诀窍,

  一拳一尺,加一寸,

  头正身平,双足稳,

  记住认真最重要。

沪教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涧”“滁”2个生字,正确读写“涧边、花重、卷地”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涧”“滁”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深树、春潮”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美景?(野外)

  你还读过描写美景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美景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自然美景——野外、雨

  滁州西涧 想象情景—— 一静一动 一声一色 一急一缓

  春夜喜雨 想象 晓看 花重

  望湖楼醉书 写景:瞬间之事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沪教版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重点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1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平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沪教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 “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沪教版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略)

  小结:

  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境。文章语言朴实。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

沪教版课件 篇7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分式的意义》这一节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分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分式的运算,具备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分式的意义,难点为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还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分数形成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的意义。

  通过对具体分式的探究与讨论,理解并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

  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学生具有了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投篮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与已有的分式知识),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零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例题的处理上:一方面,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力求规范,另一方面,“分式无意义——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编排顺序,更符合思维的规律,有层次有深度,有“面”有“量”,达到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练习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课堂的小结力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与体会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每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探索数学带来的乐趣,同时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沪教版课件 篇8

  方差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 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 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 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 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 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 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 随堂练习:

  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1 2 3 4 5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 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 ,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 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机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沪教版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任务的心情。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甘罗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任务之间的性格特点。

  (2)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含义的过程中,体会甘罗机智勇敢、不畏强大的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甘罗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遇事要沉着冷静,平时要博览群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甘罗机智勇敢、不畏强大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戏剧的资料及有关少年英雄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3、什么是使臣?本文说的使臣是谁?

  (使臣,一个国家排除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使者。本文中的小使臣指的是十二岁的甘罗)。

  4、简介甘罗。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的人物,曾任秦国的做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能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点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明读课文,检查预习和学生初读的情况。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鞭策:用鞭子和棍子赶马。比喻督促。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狂妄自大:极端地自高自大。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甘罗为了秦国和赵国能和睦相处,为了两国百姓的疾苦,主动担任了出使赵国的使臣,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赵王斗智斗勇,最终他以国人的但是,赢得了赵王的理解与尊重。)

  2、围绕着甘罗出使赵国这件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句——“上天啊,救救他们吧!”):写赵王看到秦国的使臣是一个十二岁的甘罗,认为是对赵国的不尊重,要处死甘罗。

  第二部分(从“大王,甘罗虽小”——“为此,敝国国君特奉书陛下”):甘罗引用了历的事实来群说赵王,希望赵王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与秦国和睦相处,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部分(从“国书,国书!”——完):甘罗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赵王的尊重和信任。

   四、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提出质疑,在课文中作上记号。

  3、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写自己的感受。

   五、重点读悟,体会人物性格。

  1、围绕提纲,交流重点句子。

  (1)你认为甘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你认为赵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3)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反馈学习情况。

  (1)甘罗是一个聪明机智、胆识过人、博览群书的孩子。

  找出体现甘罗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点拨。)

  (2)赵王是一个多疑、果断、知错就改、以大局为重的国君。

  找出体现赵王特点的句子。(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点拨。)

  (3)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回答,只要能说明喜欢的具体原因都可以。

  4、那么,你知道赵王为什么一看见甘罗就生气呢?

  (因为在赵王眼里,甘罗就是一个孩子,他认为秦国是在羞辱赵国,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办理外交大事,所以他十分生气。)

  5、文章的结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赵王在与甘罗的对话中,认为他年少有为、才识过人,十分敬佩他的胆识,所以赵王命人给甘罗看座。)

   六、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1、各个小组安排好人物的角色。

  2、小组内排练。

  3、要读出每个人物特有的身份与语气来。

  赵王: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多疑的语气。

  甘罗:义正词严、胸有成竹的语气。

  李陶:正直疑问的语气

  庞暖:正直、有头脑、冷静的语气。

  甘福:胆小怕事、胆怯的语气。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介绍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2、你从甘罗身上学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小小的甘罗,居然出使赵国,并且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勇敢,让两个国家友好邦交,和睦相处,让两国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佩服的啊,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4、你还知道那些胆识过人的小英雄呢?简单说一说。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演一演。

沪教版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在语文七色光一中,首先出现的就是《汉语拼音字母表》让学生记住形,使以后查字典时更为方便。日积月累是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所以不必讲解。通过开设知识窗,讲学生了解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之最,使学生更为热爱祖国,通过我是中国娃让学生了解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理念: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七色光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了解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学习。

  教学目标:1、能按顺序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分清大小写

  2.知道中国的世界之最,积累一些描写祖国的词语,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我是中国娃,知道说普通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抓握汉语拼音字母表,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区分汉语字母表的大小写

  教具准备:自制智慧果树、汉语拼音字母表、词语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语文七色光的乐园里去看一看,那里有许多知识的果实,等着我们去摘取呢!你们愿意去吗?(愿意)(板书课题)

  2、师:要想摘到知识的果实,可不是那么的容易,你们必须要闯过关才能获得,有信心吗?

  生:有

  二、第一关:读读背背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老朋友,你能叫出名字吗?(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

  2、师:在它们身边的就是大写字母,谁愿意领着大家来读一读

  3、师: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CcOoPpSsVvXxZz)

  4、师:仔细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FfKkMmNnTtUuYy0

  5、师: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AaBbDdEeGgHhLlQqRr)

  6、放《字母歌》,教学生唱歌,帮助记忆字母顺序

  7、游戏巩固,找朋友

  8、师:小朋友真厉害顺利的闯过了第一关。

  三、第二关:记一记

  1、师: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多伟大吗?

  2、师:(出示词语)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比一比谁认的最多,记得最快

  3、请小朋友来领大家读一读,再齐读

  4、做游戏连线

  丰富的物产

  辽阔的民族

  勤劳的土地

  悠久的民族

  美丽的历史

  智慧的人民

  四、第四关、说一说

  师:小组合作读知识窗,和组员交流一下,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全班交流)

  师:你还知道哪些世界之最

  五、第五关我会说

  师:介绍这个中国娃,你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吗?(普通话)

  师:象别人介绍自己时应该怎样说?

  生:名字、年龄、自身特征

  师:谁能试着说一说?指名说,给予评价

  师:说给同桌听一听

  六、总结:

  同学们可真厉害,顺利的闯过了四关,摘到了你们的智慧果,你们高兴吗?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会摘到更多更大的果实,请大家继续努力吧!

沪教版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3个。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体验小学生努力学习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向上的纯真感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年来临的时候,人们常常以赠送礼物来表示自己真诚的心愿和情感。苇苇是一个和大家一样天真可爱的小学生,她要送一样特别的新年礼物给她的老师。她要送的礼物是什么呢?这礼物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故事。

  (听课文录音。)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

  刚才我们听了录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新年的礼物》。

  (板书:新年的礼物)

  2.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需要弄明白的词句,大家一起来解决。

  3.理解内容。

  说一说:苇苇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是什么?她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

  (讨论)

  三、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

  苇苇多可爱呀!她把真诚的心意作为祝贺新年的最好礼物。我们要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表达出苇苇的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感情。

  (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

  请再朗读一下课文最后两节,想一想:课文最后的新年到了,苇苇分明也长高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小组讨论,交流)

  四、复述课文。

  阅读课文以后,我们要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然后清楚、连贯地表达出来。

  (指导复述)

  五、课堂练习。

  1.词句活动室的组词:先自己填,再集体说。

  2.词句活动室的听写:可以集体听写,也可以同桌间互相听写。

  六、课后实践。

  根据语言直播厅的提示,在小组里交谈关于小队活动的设想和活动方案。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珍惜爱情的说说

珍惜爱情说说

甄嬛传的经典语录(精选25句)

语录

亲人离世撕心裂肺的句子通用

亲人去世的伤感文案

关于行业的实践报告范本7篇

行业实践报告

钻井实习报告通用

钻井实习报告

2023冀教版小学英语课件

冀教版小学英语课件

课件

轮胎课件

轮胎课件

赤壁课件

赤壁课件

书画课件

书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