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您来到这里,今天我将为您简要介绍和阐述“再见了亲人课件”。教案课件作为老师教学工作的起点,每位老师都应精心设计,因为教案是践行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实践。愿您阅读愉快并从中获益!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2、分几层写的?
3、请打出这段课文里的两个重点来出示小黑板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
③比较、朗读。等来的是噩耗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②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板书:土地,洒过鲜血。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四、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停顿和变调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事例,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代价,体会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真挚感情。
2、体会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题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亲人”是指谁?(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只是这三个人吗?为什么文中只写三个人?
二、明确目标
本课的内容不难理解,现在看我们能不能读好它,把志愿军向朝鲜亲人话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读出来。
三、读文,体会感情
1、读第一节,思考:
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板书: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2、志愿军具体回忆了哪两件事?
⑴指一名同学读“送打糕”的事:
理解“雪中送炭”在文中的意思。(在极其饥饿、疲劳的时候送来食物,给予鼓励)是怎样送来的?(读“顶着”“冒着”“穿过”)
师:大娘不顾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战士们多么感动啊!同学们能读好这段回忆吗?(提示:“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一句声调要低,速度要慢,把人们带进过去的岁月。
⑵指一名同学读“救伤员”的事:
(提示:“当您再回去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中间的逗号停顿要长些,表明志愿军非常难过,说不下去了。指刚才读的同学再读这段回忆。
3、谈话,揭示朝鲜大娘与志愿军之间亲人般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课文。
5、投影:
不改变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6、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练习。(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板书:
挖野菜失去双腿
哪句话写“失去双腿”?(指名读)注意“爆炸”一词后面停顿要长,因为后面说的是令人伤心的结果。
7、自由练读第3节,再指名配乐朗读。
8、自由读第2节,看谁能读得让小金花止住眼泪:
⑴生读。
⑵交流:
哪句话体现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读句“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一跺”表明什么?(仇恨)“嘴角抽动着”表明什么?(伤心却强忍住了)齐读小金花说的这句话。
⑶指一名同学配乐读文。
9、再读第2自然段,想象小金花会对志愿军叔叔说些什么?(可讨论,如:我没有妈妈,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怎么舍得离开你们呢?)揭示主题,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10、播放CAI课件,感受告别情景。
(列车就要启动了,让我们和志愿军叔叔一起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
11、齐声朗读课文4、5、6节。
板书设计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中朝友谊
再见了,亲人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鲜血凝成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4)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
教学本课,要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这种写法的揣摩,也应该在教学中重视。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
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
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
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4、自读第一自然段:
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
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
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归纳人物事例
大娘:
1、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冒着炮火送打糕。
3、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
1、为救老王牺牲了妈妈。
2、大嫂挖野菜双腿被炸伤。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大娘:
1、送打糕。
(带、顶、冒、穿、送)雪中送炭。
2、救老王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3、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小金花:
1、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2、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双腿被炸伤。
(用鲜血写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四、回读课文,抓住文中志愿军为朝鲜人民而流血牺牲的事体会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情
1、五次战役的时候……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侦察,被敌人抓住了……
3、……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五、创设情境,激情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1、激情引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写作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告别的话,并指导深情话别。
六、回顾全文,探讨写法特点
1、前三节叙事抒情:
请求→回忆→反问
叙事 抒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直接抒情。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再见了,亲人》。
二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封锁、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份伟大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真挚与坚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
五媒体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手段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显示出了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一课一直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经典课文,被无数的优秀教师以自己不同的诠释演绎过无数次。对于这样一篇已经被成功演绎过了的老经典,还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重新设计吗?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此外,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也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离别的氛围和环境。
以前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了解背景一般采用课下学生自由搜集资料,课上互相交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了解的途径比较单一,课上交流时受年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较低,费时耗力。同时,作为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单凭教师的语言引导和简单的图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难激发他们的热情。此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背景资料以录像、图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组后呈现给学生们,同时还可以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的练习等内容,在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大课堂的容量,本课媒体的使用在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两点实效的基础上,还原给学生们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文章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伊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播放第一段录像),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的道理,并且在学习中真地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向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第二层境界读出问题。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拿不准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恰当的处理和评价。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问题: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还称为亲人?我立即抓住了这个突破口,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寻找答案。这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发言,谈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文章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使得最后那个女孩的朗诵充满激情,感动了每一个人。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而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自己多媒体化的优势将画面和音乐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再现了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也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播放第三段录像)这段录像资料再一次填补了文章描写的空白场面的描写。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这样动人场面的感染下的表现。(播放录像: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都知道,朗读课文时,齐读容易限制学生个性的展示,因为要顾及其他同学,所以语气语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难读出感情。可是我们看到,在刚才的齐读中,学生的感情表达非但没有受到限制,还更加的淋漓尽致,这说明此时的学生在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共鸣,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上,除了很好的帮助我们突破了教学重点之外,在解决教学难点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为了使这份统计的资料生动并有说服力,我再一次选用了视频的方式。让我们也来一起看看这份触目惊心的数字吧。(播放第二段录像)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数字,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看当时课上的情景(播放课堂录像录像)我想不用我再说明什么,孩子们的朗读证明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高潮。
七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时间研究之前,我校已经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确立了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进行了几次整合课的实践。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确定实验内容时,要选择适合整合的文章,才能使我们的实践研究有成效。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适合进行整合呢?通过与同事们的研究讨论,我自己在心里有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写景以及说明性的文章更加适合整合。可是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又认识到,如果只把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应用,那么信息技术手段的众多优势在语文学科中岂不是无用武之地?我认为,拥有众多优势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在语文学科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在本次教学研究中,我选择了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文章来进行尝试。
教学实践表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和它的多媒体化的特点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之所以为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生命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为他们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线索。此外,离别时刻的画面,深沉压抑的音乐背景等媒体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离别的模拟情境,对于烘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尝试,改变了我保守的教学观念,那就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还处在初始的阶段,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给我们注入了极大的研究活力,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条完美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教学。同样,我的这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力求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有实效。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8)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收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也体现了教材之间的有机整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尽快进入角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感情基础,达到了“课伊始,情亦浓”的境界。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一)课件出示要求:大声、快速地读读课文,把句子读准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下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一)指导理解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相机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二)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想: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感受?
设计意图:以“情谊”为切入口,使学习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概括几件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动笔写感受,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又能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真正落实了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能让学生更好体会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突破本文的难点;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悟,能使语文学习回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此处回归课题,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强化了主题,使学生在文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布置的课外作业也为下一课时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中:志愿军
洗补衣服
大娘送打糕鲜血情谊
朝失孙孙凝成的
小金花
大嫂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9)
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七组中,本组围绕“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一训练重点,所选的三篇课文和一则读写例话,都是围绕这一训练重点编排的,抓好这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针对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这样确定目标,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观察法:
课文中讲的是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话别,实际上志愿军是跟全体朝鲜人民话别的,她们三个各代表朝鲜的老人、孩子、中年人。在理解时,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标图,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迁移法:
在学习1~3自然段时,可以用迁移法。
3、读悟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1、听写词语。
2、指导背诵。
3、小练笔(题目在课文中)。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二、落实目标
1、落实目标:
解题后,我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认读生字词,自由读课文,读完评议的方式,培养正确、流利朗读的习惯。然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保证初读的质量。)
这样,我完成了目标1。
2、落实目标2:
⑴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读、想、找山大娘为志愿军做了三件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大娘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讨论理解词语“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再让其口头造句。
⑵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2、3自然段,解决课后题。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从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自己评。
⑶学完课文1~3自然段,我再让学生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解决课后题。
三、巩固练习
1、指导课文中较难写的生字。
2、让学生练习写生字。
四、课堂总结
1、引用板书,我引导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归纳学生学习所获。
2、教师总结升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围绕目标学习课文,掌握了读书方法,学会了学习。
五、作业
1、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这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同学们口头上造的句,在书面上得到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因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说板书设计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比山高比再见了大娘送打糕→昏倒海深的情
亲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谊、我们
小金花: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的心永远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在一起
我是根据课文重点内容设计板书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0)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志愿军和大娘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反问)
3、请打出这段课文里的两个重点来出示小黑板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已给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块死去)。
③比较、朗读。
等来的是噩耗
(书中句子)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
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②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板书:土地,洒过鲜血。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