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1
口语交际课强调双向互动、多维互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精神,突显学生的交际能力。执教本课之后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本单元课文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反复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授课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说得不好,这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从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找出让他们张嘴的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进而做到得体。还有就是当学生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时,老师要创设情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分享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时,就搜集了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的生动介绍,相信一定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的回忆。这就是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另外,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渗透在平常教学的点滴中,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有熟悉的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点滴中无形地锻炼口语的表达,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使之说话表达清楚、得体,应对自如。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2
45分钟是何其的短又何其的长,这节心理教育课从主题的挑选到材料的收集到课件的的设计,一点一点的“燕子衔泥筑巢”般完成,刚试讲了一节课,现终能静坐桌前反思,从反思中寻取进步的源泉。
一堂心理辅导课,不是说教课,更不是训导课,所以我们教师应注重倾听,注重同感,注重学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体验。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要时采用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手段也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注重引导,而不要教诲指令等。在如此种种的路灯指引下,我从课前的一分钟沉默到视频的欣赏讨论到游戏的体验到心声卡的表达到讨论都努力让其顺流而下,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力量。现在总结如下:
一、表面的“顺”
这堂课,总体感觉比较“顺”。这种“顺”主要体现在我所设计的一些问题、知识点等学生都能非常配合地说出我想要的答案。仔细回想,这个“顺”也正是整节课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从表面看师生配合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也略显“平”。例如,每当学生说出我预设的一些回答,我便会急于将学生引入我所设计的下一个环节中,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也忽略了很多精彩的部分。把握得好,能够令课堂增色不少。
二、形式上的“游戏”
游戏应该是整堂课的“亮点”和“高潮”,可惜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我在备课时有一定的设计,例如:叫学生蒙着眼睛为对方送书时,学生走的是直路,“艰难”之感不够突出,学生就难以感受到沟通的巨大力量。另外,游戏之前的提示语言不够明确,让“观众”少了深入的思考,参与和体悟都不够。
三、我的改进:
针对之前所分析的问题,仔细推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实践。
1、时间的把握。纵观整堂课,在导入的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对喝父母产生距离的原因分析放在视频欣赏后讨论总结更好。另一方面,课堂讨论环节中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的任务是能够抓住其中的几个闪光点加以深入的引导。
2、视频的应用。电影《小孩不笨》的片段对这节心理健康课的主题体现得很好,但,我在课堂上的引用不够淋漓尽致。所以,直接在视频的欣赏后根据片中的人物情节分析归纳与家长产生心理距离的原因。再过渡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与父母的点滴,转入下一个“心声卡”的表达更为自然。
3、关于“游戏”的设计,也可进一步推敲,提供思考的问题明确些,使游戏的目的更加的突出。把送书改为送“心”,两人的角色假定为“爸爸”和“儿子”,直路改为拐弯更能突显游戏对活动主题中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则可根据游戏的进程加强学生的体验,例如:询问两个送书人“爸爸”和“儿子”的感受,访问“观众”的思考寻求方法。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留给我很多思考和提高的空间。整堂课的设计,在很多地方都不成熟,细节之处还需要更多关注。但是,通过这样的一次宝贵的经历我知道了自己的弱项,开拓了我的视野。对于心理课的一些要素,我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弥补自己这方面的缺陷。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3
心理健康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代替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或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本节课感觉最精彩的环节是创设情境,在游戏中,体会亲情的重要这个环节,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自己的5个愿望,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个思考,然后出奇不意地让他们划去其中的四个愿望,学生在内心痛苦中,慢慢体会到在内心深处的最珍惜的原来是自己的父母,亲情是最珍贵的。学生有了深刻的亲身体会,并且通过互相分享,深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本节课选材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加上课前的小约定,学生积极投入,真情分享,效果较好。
如果能在一下几个方面再改进一下,相信效果更好,更完善了。
1、教学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你对家有些什么样的感觉,这一步,我认为有时候每个人心中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同学们心中热情彭湃,但不会轻易说出来,所以这一步的教学显得不够动情,学生的交流较少。在这一步的设计中,最好采用让学生自己想好,然后把想法写下来的方式,再一起分享,相信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2、仅从这节课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较好,但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让学生感受、理解出对自己的父母,做为孩子,我们应怎样报答他们,怎样努力学习,为他们争光等,并在生活中怎样付诸于实际行动,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每一节优秀的课,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改进,再学习再改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做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一样,需要我们教师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与思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批评与改善的意见。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反思 篇4
《父母心》是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五的文章。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对本课的目标设计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通过练笔让学生达到语文知识、言语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
教学流程是首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填空的形式,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抓住几次送孩子,几次反悔,由送到悔这一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后设计小练笔,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达到由读到用的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又一次的历练了我,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重新认识,使我在教学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