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案13篇

  我已经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为您准备了“加法交换律教案”,非常期望您能够欣赏并获得启发。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必须在上课前认真准备的重要任务,因为教学效率和水平往往直接反映在教案课件中。因此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高效地撰写教案课件吧。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28+(17+23)(28+23)+17=68(人)28+(23+17)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30+10)+50Ο30+(10+50)(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

  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乙同学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与思考题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并应用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推理能力及应用能力。

  4、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及概括。

  教学用具:每位学生若干支笔(学生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的笔按老师的要求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数数自己的笔有多少支,然后把自己的笔都拿在手上。(学生活动)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笔和同桌的笔合并在一起,看看两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学生活动)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两束笔合并成一束笔的结果,谁能告诉我?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来表示吗?(指名学生汇报,板书学生的算式)

  同学们都用了加法算式来表示,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加法的天地,来了解加法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二、新授

  1、加法的意义的教学

  (1)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及例1线段图)请同学们默读题目再在练习纸上解答,再想一想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学生解题)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学生的算式:137+357=494(千米)357+137=494(千米))

  现在我们已经列了几个加法算式了,我们来观察算式,=左边的数称为什么?有几个?(加数,有两个)=右边的数称为什么?(和,有一个)

  你能说说什么叫做加法吗?(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得出并出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反馈练习:(出示习题)列出算式,并应用加法的意义说说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1、学校举办环保手抄报评比活动,三年级制作了47份,四年级制作了43份,三、四年级一共制作了手抄报多少份?

  2、同学们为美化校园,低年级捐花67盆,高年级捐花85盆,全校共捐花多少盆?

  (学生在练习纸上列算式,指名汇报)

  (2)有关0的加法计算

  (指导学生观察板书的算式)老师从这些算式中发现和都是比加数大的,那我就推想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和都比加数大,谁能帮老师判断一下这个推想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来吗?(板书例子:0+0=00+3=34+0=4)

  原来老师的想法是错误的。从同学们举的例子我们又可以发现些什么呢?(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得出并出示: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2、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刚才我们在解答例1时,就有同学列出了两个算式,(指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两种列法,137+357和357+137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都是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有多长,也就是说137+357=357+137。

  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18+17〇17+18

  124+235〇235+124

  0+25〇25+0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学生汇报板书)

  观察同学们举的这么多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得出并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现在同学们都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了,(出示题目)那来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9+7=7+9()10+1=10+1()

  2+0=0+2()20+8=2+26()

  谁能告诉老师要判断等式符不符合加法交换律,我们必须怎样来判断呢?(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和变不变,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有清楚呢?(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用字母a和字母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学生回答,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我们学习掌握加法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了。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

  (出示)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下题结果。

  7896+53267=61063()

  7896验

  +53267算

  61063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三、巩固练习(机动)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四、小结

  今天学的知识,哪些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37+23180+2042+8+10

  12+00+17386+124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加数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10+1=10+1

  20+8=2+26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257+□=474+257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数合并成()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如12+0=().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30+50+40=50+30+40

  a+10=100+a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29+35=□+29

  a+38=□+□□+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0+7=70+0=0

  例2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7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都是安排在四下上这个内容,在现在的苏教国标版教材也是安排在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属于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新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旧教材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3、能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从新旧教材的目标比较以及例题设计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

  1.旧教材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的目标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如能口头表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用字母去表示,并会运用于验算。新教材的目标设定不仅仅体现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更多的体现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以及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符号感)的渗透。目标的设定是使各项目标与具体的学习相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旧教材的目标体现不出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学法,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如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数学活动过程始终作为重点贯穿与教学中。

  韩玲老师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韩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8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9

  课题P60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2、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是100?

  183659475481

  2、在下面的算式里填上合适的数

  (45+74)+26=45+(□+□)

  580+(70+120)=(580+□)+□

  3、167+38+□

  □中填多少,能使计算简便。

  二、新课。

  1、选择简便计算的一组。

  157+(100+4)289+(100+2)

  157+100+4289+100+2

  为什么第二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2、学习例题。

  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想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尽量使计算简便。

  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口答口算过程,师板书。

  157+104

  =157+100+4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

  =257+4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61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十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94+201543+104103+438

  408+346402+138378+101

  独立让学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四、补充

  346+198299+327

  五、综合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46+498451+101

  254+10799+364

  159+127+41254+123+67+46

  六、作业

  P60.第3题。

  课前思考:

  加减法的运算律就书本的新课而言就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是在实际的简便计算中还有许多的规律可循。例如138+199138+201,书本的新课没有出现这样的例题,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的题目比书本的例题掌握的还要差一些,实际上这部分的题目要比书本上简便计算的例题更要难一些,所以本节课重点以这样的例题为重点进行训练.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加法结合律来计算接近整百的数,把这个数分成几百和几,一个数和几百结合比较容易,在加一个较小的数就不容易错了,学生掌握教好。

  个别学生在计算4个数连加时,知道要哪两个数结合,但是在没有加小括号的前提下也进行了计算,感觉不考虑运算的顺序了。还有少数同学看不出哪两个数相加是整十、整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增加的新授课,学生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学类似138+199\138+201这样的题目,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能够体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38+199,用138+200后学生会发现多加了1,所以需要减去1,138+201,用138+200后也能发现少加了1必须补上.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教后反思:

  本课是增加的一节关于加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学生在昨天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之后,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经过我们四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商量后增加了今天的这节课,主要是在昨天的基础上教学类似138+199这样的题目。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P17:例1“做一做”、练习五: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200=()+37

  27+29=29+()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

  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2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运算律第1课时,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加法的交换律,另一个是加法的结合律。例题主题图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通过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入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以后学习也要经常用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

  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下面说说主要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创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们在笑猴子受骗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点启示,同时通过此例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提前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参考县里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四个大环节。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通过谈话“学校每天上午都会进行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大课间活动吗?瞧,这些同学也在开展活动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了素材提供与铺垫。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情境要为问题服务。这里的的设计,既有学生的提问,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提问,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对接,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尝试探索——互动释疑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第一题“跳绳的有多少人?”由问题得到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写成等式28+17 = 17+28

  2.解决第二题“女生有多少人?”由问题再次得到两个算式,写成等式,加强感知

  3.举更多案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我想努力让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

  对于运算律的教学,不少教师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设提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4.概括规律

  教学运算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与提升是教学的关键。虽然新课程现在不要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加法交换律,但我觉得适度的强化语言表述对于理解和表达式有好处的。因此,我指黑板上等式问:那谁来说说,像这样的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说)大家看,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几个数相加?(两个)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得数和变不变?(和不变)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个规律?哪个会?引导学生大致说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表达规律

  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经历由数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并且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这也就是完成一个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任务(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6.回顾旧知

  得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启发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已用过了这两个规律,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也是差不多教学流程。

  有一点说明,就是:学生在得出(28+17)+23=28+(17+23)后,教师没有要求让学生自己写出这样的等式,而是出示了类似结构的几组等式,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思考这些等式之间是否相等。毕竟,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模型相对而言要复杂些,由学生举例有一定困难。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当我们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控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练习和探究新知后的变式练习、发展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里就是,借助媒体演示加数交换和结合过程,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成了形象的思维过程,突破了难点。

  (二)提高题

  1.游戏“快速反应”。

  通过这道题,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2.比赛。

  ⑴不公平

  ⑵公平

  师指出:看来,运用刚才所学的加法运算律进行凑整,凑成整百数再加,可以使计算简便!

  ⑶凑整专项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培养学生凑整的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启思

  1.全课总结。

  2.阅读质疑。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书内化,比较反思,让学生体验成功。

  3.练习启思。

  “考考你”: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在恰当的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出“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为后续学习打下伏笔。这样,既总结当课的教学内容,又产生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请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

  (2)学生各自列式、解答。如果出现两个算式:28+17=45(人),17+28=45(人),让学生交流想法。如果只出现28+17=45(人),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两道算式,得数怎样?

  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说明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板书)。

  (2)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出等式后,老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4)同学们都发现了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你能创造两个符号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把你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说老师板书。

  (6)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板书),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

  二、教学加法会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提问:要求算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68(人)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68(人)。哪种计算简便。

  (2)提问: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28+17)+23=28+(17+23)

  出示练习:(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一定要先分别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填符号。

  (3)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变,只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和是相等的。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呈现运算律。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后板书:(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谁能看着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回答。其中75+(48+25)=(75+25)+48运用的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把括号内的48和25交换位置,再运用加法结合律把先加后肉个加数改为先加前两个加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一组题一组题地计算。

  (2)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每组中哪道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运用什么运算律。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请做第5题,把和是100的两个数连一连。

  (2)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十们上和是9,个位上和是10)

  四、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2、教师总结。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六、结束下课。

分享

热门关注

科主任述职报告(模板10篇)

科主任述职报告

描写秋天丰收的句子

描写秋天丰收句子

升学宴邀请函(必备10篇)

升学宴邀请函

困难职工申请书范文模板

困难职工申请书

计划学习(经典11篇)

计划学习

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9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集锦8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教案9篇

乘法交换律教案

[荐]乘法交换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教案范例10篇

乘法交换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