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式教案

2023-06-26 09:45:36 科学教案

科学式教案 篇1

  一、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重点

  日晷计时的原理

  四、教学难点

  日晷计时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太阳钟

  a.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b.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c.学生回答

  d.教师小结

  2.探究日晷原理

  a.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b.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c.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3.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科学式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1、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2、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正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3、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4、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说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能正确运用"粗"和"细"来描述物体的差异,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活动准备:

  自制金箍棒、串珠、牙签、笔芯、油画棒、胶棒、神奇的盒子、露露瓶子、胶水瓶、彩笔、刮画棒、吸管

  三、说教学方法

  1、演示法2、谈话法3、分组教学法4、观察法5、具体操作法。

  四、说活动过程

  1、以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引导幼儿说出金箍棒能变粗和变细。

  2、探索活动

  (1)请全体幼儿帮助老师将一些圆柱体按粗细进行分类,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的感性经验。(分类)

  (2)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3)请幼儿从地上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说出:"我的××比你的××粗"或"我的××比你的××细",从而知道粗细是相对的。(比较感知,命名)

  3、集中活动:

  (1)教师拿出笔、积木、可乐瓶,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2)教师出示圆柱卡片,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4、分组操作:

  (1)将筐中的圆柱体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2)让幼儿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5、总结:

  (1)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

  (2)也学习了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进行排序。

  五、说教法,学法。

  在活动开始时,我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金箍棒导入课题,引出粗和细,接着使用演示的教学法为幼儿示范串珠游戏,并让幼儿通过观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使用自己的交学法让幼儿学会比较粗和细,并能顺利找出最粗和最细的物品,最后让幼儿通过在自己的具体操作学会由粗到细的.排序。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式教案 篇3

  一、设计思路

  上周一的早晨,一位家长为孩子交完生活费,我顺手放进提包里,一会儿,只听见“啪”的一声,我的包盖自动合上。这一声响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你的包盖怎么会自己合上呢?”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打开包盖,“啪”的一声,包盖又自动合上。这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出手来,纷纷尝试这神奇的包盖。在孩子们玩的时候,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就是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现在这小小的磁铁,竞引起了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何况这种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例如孩子们文具盒中的磁铁、妈妈钱夹中的磁铁、家里冰箱门上的磁铁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我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讨论在探索中的发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以下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在游戏和探索中了解磁铁的特性。(重点)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好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以下操作材料:

  1、每位幼儿一块磁铁,放有木头积木、塑料积木、一元硬币、回形针、玻璃球、布头、钥匙(铜、铝、铁)的玩具筐一个;

  2、每组两个分类盒,分别画有形象的图案(一个盒上是和磁铁手拉手,一个盒上是和磁铁眼瞪眼,手背后);

  3、每组一筐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

  4、儿歌《找朋友》音乐伴奏带,录音机。

  三、说过程

  新《纲要》中提出:我们的教育应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在探索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我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开始部分:师玩魔术“会跳舞的铁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一枚铁钉在白纸上翩翩起舞,你知道这些铁钉怎么会跳舞吗?相信孩子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十分惊奇。此时引出磁铁也就顺理成章。

  接着为每位幼儿发放磁铁,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磁铁的外形特点。

  这一环节,把知识融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儿中学会探索和发现。

  (二)、基本部分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分类。通过第一个环节,相信幼儿已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奥秘。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1、磁铁还能把什么物体吸起来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幼儿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和同伴交流。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给玩具筐里的物体分类。每组发放两个分类盒,按照盒上的图案投放物体,能被磁铁吸起的放一个盒里,不能吸起的放另一个盒里。

  幼儿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教师把他们获取的经验进行整理。

  3、师幼交流经验

  科学领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的介绍和引导,通过展示、讨论、游戏等方法向幼儿介绍有关信息,帮助幼儿丰富、总结他们的科学知识。

  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充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不是金属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起,磁铁只能吸起铁、钢等金属制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起,例如铜、铝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活动目标的大部分在此环节完成。在这里,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分类,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四、结束部分

  通过幼儿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每组发放一筐散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快速地把这些硬币从雪花积木中取出。幼儿讨论,想出办法用磁铁把它们吸出来。

  这个环节让幼儿学会把已有知识灵活运用,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五、延伸活动

  幼儿在《找朋友》乐曲伴奏下,拿磁铁在活动室内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边找,一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经验。

  本次活动涉及的领域

  1、数学领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尝试给物品分类。

  2、语言领域:幼儿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发展。

  3、社会领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活动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为了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动手操作,我准备了平时比较常见的操作材料,同时,针对中班幼儿比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征,活动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层次投放。这样,不仅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式教案 篇4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验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理解——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这一单元的课程安排有另外的建议。本单元的内容,教材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第二部分为第5——6课;第三部分为第7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安排还可以更好的衔接,我认为应该把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与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互换。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实验“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先往一杯水里尽量多的加入食盐,等确定食盐水已经“饱和”了,在通过过滤的方法把食盐溶液中剩下的食盐过滤出来,最后通过酒精灯加热从食盐溶液中把食盐和水进行分离。

  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把各种可能的情况给大家做了解释说明,按照我预想的程序上课,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注重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教学。在上这章内容时,我采用了在真实场景中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其次,我认为可以诱发探究动机,培养科学兴趣。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作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一种活动,只有诱发动机,才能获得成功。

科学式教案 篇5

  潘营中学:裴小艳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并能够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它是上一节课内容的继续,又是以后学习较小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因此本小节的重点是科学记数法的概念,难点是如何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感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出示投影片(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解析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1)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10= 10= 24810请学生讨论回答(1)10表示什么?

  (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问题

  2、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100,1000,10000,能写成10()

  2、300=3×100=3×10()

  3000=3×1000=3×10()30000=3×10000=3×10()

  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 000 000 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

  4、科学记数法的的定义: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

  21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3×109,69600000000=6.96×1010,300000000=3×108 98000000=9.8×107,10100000000=1.01×1010,61000000=6.1×107

  (板书)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 × 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学生能积极思考、交流,学会了从特殊到一般转化问题的方法,提升了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地球表面积约为510 000 000 000 000平方米,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大约为149000000平方米;

  (2)、2002年,中国有劳动力约为720000000人,失业下岗人员约为14000000人;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0000人,进城找工的农民约120000000人。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行程约为6×105千米;

  (2)、一套《辞海》大约有1.7×107个字。

  (3)、1972年3月发射的“先驱者十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至2003年2 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离地球1.22×1011千米。

  ①以上内容由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互相纠错。②教师提问:大家都已学会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原数整数的位数与指数n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发现?③总结规律:原数整数的位数减去1就是n.[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n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窍门”,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科学记数法就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_____的形式.其中_____,_____.

  2.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000 80000 56000000 7400000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07 4×103 8.5×106 7.04×105 3.96×104

  4.一天有8.64×104秒,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5.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

  (五)课后调查、应用数学

  1、神舟六号已于2005年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方法,查查它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及相关数据。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字,计算一年的数字,如果本地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内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以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课后调查是本节课的延伸,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与环保意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以下问题: ⑴.什么叫做科学记数法?

  ⑵.灵活运用科学记数法,注意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 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1≤a<10.

  ② 当大数是大于10的整数时,n为整数位减去1.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效果:师生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更能体现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内容: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以下问题: ⑴.什么叫做科学记数法?

  ⑵.灵活运用科学记数法,注意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 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1≤a<10.

  ② 当大数是大于10的整数时,n为整数位减去1.作业:习题6.2习题6.2

  (八)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 例题: 数据展示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 数位只有一位的数(1≤a<10,n是正整数)2.10的指数与整数位的关系: 指数=整数位-1 设计意图:展现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突出重点.(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的。教师力图通过情景创设使新课程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渗透德育,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争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作出灵活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达到课堂的高效,也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科学式教案 篇6

   一、要求:

  1、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细细品尝,在吃吃玩玩中很轻松,自然的认识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并简单的了解一下甜黍的生长过程。

  2、让幼儿知道甜黍是我们崇明的土特产,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准备:

  整株甜黍,甜黍的生长过程画,甜黍穗,甜黍籽,若干白纸,

   三、重点:

  幼儿在吃吃玩玩中认识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功能。

   四、难点:

  怎样引导幼儿观察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五、过程:

  (一)猜谜,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你们很熟悉,很喜欢的东西,先不告诉你们,让你们先来猜个。

  一节一节青又长,

  他的头上结满籽,

  只吃生来不吃熟,

  它的味道甜又甜,

  我们大家都爱它。

  (请知道的幼儿悄声告诉我)

  请大家一起说,是什么?(出示实物)

  对,这叫“甜黍”。

  (二)让幼儿边观察边讲述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老师: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这甜黍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幼儿)

  好,请你们来听我讲个小小的,你们就知道了。(出示第一幅)美丽的春天来了,农民伯伯把一粒粒甜黍籽拨撒在细细的泥土里,春雨绵绵,(出示第二幅)一粒粒甜黍开始慢慢地发芽,并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渐渐地,渐渐地,长成了一棵棵小苗苗,(出示第三幅)农民伯伯非常爱它们,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捉虫,在农民伯伯的精心护理下,它们越长越高,开始抽节了,粗壮了,最后,顶上开出了美丽的花,(出示第四幅)慢慢地成熟了。

  老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甜黍它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实物,整株甜黍,每组一根)

  1、现在我请大家仔细看看,摸摸,想想,甜黍到底怎样?

  它的最下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最上面是什么?它们都分别长得怎么样?比比谁看得最仔细。

  2、幼儿仔细观察,师巡回指导,请幼儿把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3、提问:(1)甜黍的最上面是什么?象什么?它长在哪里?有何用?

  (2)根上面是什么?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用处?

  (3)表面上是什么?什么颜色?有何用?

  (4)甜黍的粗细,

  (5)叶子长得怎样?象什么?

  (6)叶、壳剥掉后里面是什么?什么颜色?摸上去感觉怎样?有何用?

  (7)皮里面是什么?什么颜色?

  请一个幼儿试着把皮咬下来,并要求注意安全。味道怎样?(请个别幼儿品尝一下)

  吃肉里的什么?把什么吐出来?

  4、小结: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三)请每个幼儿仔细地品尝甜黍,教师与其共享,同时告诉孩子甜黍是崇明家乡的土特产,从而使之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四)让幼儿做做玩玩,深一步了解甜黍

  1、老师:(出示甜黍籽做的范画)

  看,是什么?(飞机、房子)

  你们知道用什么做的吗?

  对,甜黍籽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可以做画。

  2、你们想不想试试看?用什么方法?

  (幼儿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做出与别人、老师不一样的)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所用的不同方法,然后赞扬开动脑筋想出又快又好的甜黍籽的方法。

  4、互相观察作品,讲评,鼓励,表扬,做得好,开动脑筋的幼儿。

  (五)结束

  幼儿去洗手,教师与保育员一起整理教室。

科学式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装有水的水盆,玻璃杯,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得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二)过程

  1、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2、师: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3、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没有了呼吸,身体里缺少空气。)

  师:小朋友知道还有哪些事物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宝宝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6、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师:“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宝宝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寻找空气宝宝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幼儿交流:塑料袋装一些空气,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

  7、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小结: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三)结束

  用塑料袋制作充气的娃娃。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式教案 篇8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设计背景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

   活动目标

  1. 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2. 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重点难点

  重点: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难点: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活动准备

  1. 一次性杯子(分别装有白开水、白醋、果汁、中药);2. 护手霜;3. 每位幼儿一个笑脸。

  活动过程

   一、闻一闻、找一找

  1. 出示瓶子,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杯子里装了什么?

  2. 找一找,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幼儿闻气味)

  提问:①你们都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白醋和白开水?

  小结:我们的鼻子真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气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二、闻一闻、说一说

  1. 闻气味贴笑脸(出示笑脸)

  提问:①这是什么?

  ②笑脸表示什么?

  (幼儿闻气味,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前)

  2. 说一说闻到的气味

  3. 提问:

  ①小朋友,哪里的笑脸比较多?

  ②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它闻起来怎么样?

  ③小朋友想一想,你以前还闻到过什么东西也有这种气味?

  ④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的小朋友不多呢?

  小结:我们的鼻子可以分辨两种不同的气味。

   三、闻一闻、抹一抹

  提问:①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③冬天为什么要涂护手霜?(请幼儿洗手涂护手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目标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在找一找、闻一闻中,让幼儿初步感知鼻子可以闻气味;在闻一闻、说一说环节中,让幼儿在探索中知道鼻子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在最后一环节涂一涂、闻一闻中,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因是小班幼儿,所以在设计教案中,融入了较多生活元素,既有预防甲流的知识,也有冬季保护小手的方法。在提问上,考虑到年龄特征,大多数体访问设计成了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有二个是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幼儿的回答。在整个活动中,也考虑到动静交替,请幼儿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下,加入了他们的互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但若在下次活动中,能完善材料的选择,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更好。

分享

热门关注

伤感的话发给朋友的文案162句

伤感的话文案

假期后如何收心短句(大全43条)

假期收心短句

最新学校疫情处置应急预案9篇

学校疫情处置应急预案

中班评语(汇总9篇)

中班评语

简短唯美的早安问候语通用76条

早安问候语

科学式教案实用7篇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鱼教案精品

科学教案

科学活动水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类的幼儿教案

科学类幼儿教案